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03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量呼吸的技术.docx

测量呼吸的技术

测量呼吸的技术

(一)目的

测量患者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二)用物

治疗盘1个、秒表1只、笔1支、记录本1本、棉签(必要时)1包

(三)实施

操作步骤

1.洗手,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并使其放松,观察患者的表情、肤色(尤其注意有无发绀)及胸、腹的起伏状况。

3.在测量脉搏后,仍保持诊脉姿势,将手按在诊脉部位似数脉搏状,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或是在测量心率后,听诊器继续放置于患者胸部,接着观察呼吸。

4.观察患者的胸腹起伏,以一起一伏(即一呼一呼)计为1次,记数30s,所得数值乘以2,即得呼吸频率。

5.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纤维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min

6.同时观察呼吸的深度、节律,有无异常声音等。

7.记录测量结果。

8.洗手,将所测数值绘声绘色制在体温单上。

痰标本采集术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采集标本前

(1)采集各种标本均应按医嘱执行。

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签具全名。

护士应及时核准、核实后才可执行。

(2)了解检验目的,根据检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标本容器,贴上标明患者姓名、科别、床号、性别、检验目的及送检日期的标签,以便识别。

(3)了解患者的病情,向患者解释采集标本的目的、方法、要求,以消除顾虑,取得信任与配合。

2.采集标本时

(1)再次检查标本容器,容器应无破损,符合检验目的及要求。

(2)采集方法、采集量和采集时间要准确,符合检验要求。

(3)操作规范,避免无菌的标本受污染。

3.采集标本后

(1)标本应尽快送检,不应放置过久,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特殊标本需注明采集时间。

(3)及时查收检验报告单,按规定整理入病历,若发现异常检验结果,应尽快通知医生。

(二)痰标本采集的目的

1.常规痰标本检查痰的一般性状,涂片检查痰内细胞、细菌、虫卵等,以协助诊断某些呼吸系统疾病。

2.痰培养标本检查痰液内有无致病菌,如有系何种种类。

3.24h痰标本检查24h痰液的量、性状,协助诊断。

(三)用物

标本容器按检验要求备、消毒液适量、集痰器(必要时)1个、无菌手套(必要时)1副、无菌生理盐水(必要时)适量、无菌吸痰管(必要时)数根、95%乙醇或10%甲醛适量。

(四)实施

操作步骤

1.按医嘱填写检验单,在检验单附联上注明病室、床号、姓名,选择符合检验要求的标本容器,将检验单附联贴于标本容器上。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核对,向患者解释留取痰标本的目的、方法和需配合的事项。

3.收集痰标本

◆常规标本

(1)能自行排痰者:

嘱患者晨起后漱口,深呼吸数次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晨起后第一口痰液),盛于收集的痰盒中。

(2)无法咳痰或不合作者:

协助患者取适当的卧位,由下向上叩击患者的背部,戴好无菌手套,集痰器(图15-2)分别连接吸引器和吸痰管。

按吸痰法将痰吸入集痰器内,加盖

◆培养标本

清晨起床后先用漱口溶液漱口,再用清水漱口,深呼吸数次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于无菌集痰器内,昏迷患者可用无菌吸痰法吸取

◆24h痰标本

(1)在容器内先加一定量的水,注明留痰起止时间

(2)嘱患者从早晨醒来(7am)漱口后第一口痰开始留取至次晨醒来漱口后第一口痰作为结束,将24h痰吐入容器内。

4.按需要协助患者进行漱口或口腔护理

5.洗手,记录痰的外观和性状,24h痰标本应记录总量

6.及时送检

咽拭子标本采集术

(一)目的

从咽部或扃桃体部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二)用物

咽拭子培养管1根、酒精灯1盏、火柴1盒、消毒压舌板1支、手电筒1支

(三)实施

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贴化验单附联于培养管上

2.洗手,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并解释操作目的和配合方法

3.点燃酒精灯,然后嘱患者张口发“啊”音,暴露咽喉(必要时用太舌松将舌下压)

4.用培养管内的消毒长棉签,以轻快的动作,擦拭两侧腭弓、咽扃桃体上的分泌物

5.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试管口及棉塞,将棉签插入试管,塞紧

6.洗手,记录,送检

改善呼吸功能的技术

一、协助患者咳嗽排痰术

(一)咳嗽技术

慢性肺部疾病及术后患者应鼓励其在清醒时每2h深呼吸和咳嗽一次。

咳嗽技术(coug-hingtechniques)包括深呼吸、术后咳嗽、爆发性咳嗽。

1.爆发性咳嗽咳嗽时,患者先深吸气,然后屏住气几秒钟,然后张开嘴在呼气时用力咳嗽一次,将痰液咳出。

2.分段咳嗽又称术后咳嗽,适用于胸腹部手术后的患者。

操作时,护士将双手掌部置于患者手术切口的两侧,嘱患者连续小声咳嗽,同时护士双后向切口中心部位适当用力按压。

此种咳嗽排痰效果差,但可减轻术后患者痛苦。

(二)辅助排痰的技术

1.叩击叩击(percussion)是用手叩打胸背部使呼吸道分泌物脱而易于排出体外的技术。

方法如下:

①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握杯姿势,见图15-3);②放松腕、肘、肩部,有节奏地叩击需引流的肺段,从下往上叩击胸和背部;③叩击时可听见空洞声,患者应无疼痛感觉;④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叩打,患者可穿单层内衣;不得在纽扣、拉练上叩打;不得叩击脊柱、乳房、肋骨以下的部位,以防损伤组织;⑤每天叩击数次,每次30~60s。

2.震颤震颤(vibration)常用于胸部叩击后或与叩击交替使用。

方法如下:

①操作者将手放于患者需引流的部位,手掌朝下,另一手重叠放置(手指交叉、伸直)或并排放置;②嘱患者深吸气,用鼻或噘嘴缓呼气;③患者呼气时,操作者收宿和手臂肌肉,用手掌做手部震颤。

患者吸气时,停止震颤。

在每个治疗部位做5次,每次做完震颤后,嘱患者咳嗽以排出痰液。

3.体位引流体位引流(posturaldrainage)是将患者置于特殊的体位,借重力的作用将肺及支气管内所存积的分泌物引流至较大的气管,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的过程。

引流的部位不同,采取的卧位也不同。

在体位引流之前常做胸部震颤或叩击。

体位引流的步骤如下:

①将痰盂和卫生纸准备好放在旁边,为患者咳嗽、排痰做准备。

②根据引流的肺段采取合适的体位(图15-4):

引流肺上叶时取高坡位;引流肺上叶后段时取半俯卧位,左右侧交替;引流右侧肺时,取左侧卧位,胸下垫枕头;引流肺下段时,取头低脚高位。

③每日晨起早饭前和餐上睡眠前各实施1次,每次约20~30min,当患者感觉疲乏虚弱时,停止引流。

④体位引流同时可辅以叩击等,可促进痰液的排出。

⑤监测患者对体位引流的耐受程度,评估其生命体征,特别是脉搏、呼吸的稳定性。

如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疲劳应停止引流。

呼吸训练的技术

呼吸训练(breathingexercise)用以改善和控制通气,减少呼吸做功,以纠正呼吸功能不足。

常用于胸廓扩张受限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胸部手术的患者。

1.深呼吸深呼吸训练(deepbreathingexercise)通常用于克服肺通不足。

深呼吸训练时,指导患者用鼻缓慢深吸气,然后用嘴慢慢呼气。

训练的时间根据患者的呼吸功能和一般情况而定,一般每日训练4次,每次5~10min。

2.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diaphragmaticbreathingexercise)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者,以减慢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余量。

呼吸训练时,患者取放松体位,将一手或双手轻轻放于腹部,随着腹部的呼吸运动而移动。

用鼻缓慢吸气时,腹部尽可能扩张。

然后逐渐收紧腹部肌肉,通过缩唇呼出气体。

如此反复训练1min,休息2min每天训练几次。

经过反复训练,呼吸可变成自动的腹式呼吸。

3.缩唇呼吸缩唇呼吸(pursed-lipbreathing)可训练呼吸肌,处长呼气时间,增加呼气时气道压力,防止呼气时小气功道过早闭陷,以利肺泡气体排出,减少残余气量。

患者用鼻吸气(计数计到3),然后收紧腹肌,缓慢、均匀地通过缩窄呼气(坟数计到7),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或口含吸管状。

患者也可在走路时练习,吸气时走2步,接下来的4步呼气,如此反复。

患者在感觉呼吸困难时可采用此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次数,每天4次,每次5~10min。

4.激励呼吸法激励呼吸法(breathingwithincentivespirometry)是通过向患者提供吸入气量的视觉反馈以鼓励其自主深呼吸的一种方法,用于促进术后患者进行深呼吸以预防和治疗肺不张。

训练时让患者深呼吸,在深吸气后屏气并观察肺量计上的结果。

这样可预防肺泡塌陷,利气体交换和分泌物的排出。

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的疼痛,其吸气量达到平时吸气的1/2或3/4即可。

必要时可遵医嘱适当地应用镇痛药物以减少深呼吸带来的疼痛。

吸痰术

当患者不能通过咳嗽排出痰液时,可通过吸痰术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术(sputumsuctioning)是指利用负压作用,用导管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年老体弱、新生儿、危重、麻醉未醒、气管切开等不能进行有效咳嗽者。

临床上常用的吸痰装置有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和电动吸引器两种。

(一)目的

1.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预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肺部感染。

(二)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1.电动吸引器

(1)构造:

主要由马达、偏心轮、气体滤过器、压力表、安全瓶、贮液瓶、连接管组成。

安全瓶和贮液瓶是两个容量为1000ml的容器,瓶塞上有两个玻璃管,并有橡胶管相互连接

(2)作用原理:

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的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这样不断地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负压,将痰液吸出。

(3)维护

1)使用前,须检查电源的电压和吸引器的电压是否相符,各管连接是否正确。

2)贮液瓶内液体达2/3满时,应倾倒,以免液体过多,被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

3)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每次不超过2h。

4)贮液瓶内应放少量消毒液,使吸出液不致粘附于瓶底,便于清洗消毒。

5)吸引器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其效能,并做好清洁保养工作,搬运时避免剧烈震动。

2.用物

①电动吸引器…………………………………………………………………………………………………………1台

②吸痰盘………………………………………………………………………………………………………………1套

内置:

有盖罐(分别无菌生理盐水和消毒吸痰管)2只型合适的吸痰管数根、无菌纱布适量、无菌重量盐水一瓶、无菌碗1个、治疗巾1块、无菌手套1副、弯盘1个、痰标本容量按需要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按需要备

3.实施

1.评估患者呼吸和痰液阻塞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吸痰

2.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及可引起的水适如恶心、咳嗽和喷嚏等

3.接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4.将患者转向操作者一侧,使其张口,将治疗巾围于患者胸前

5.准备吸引用物

(1)用无菌技术开打吸痰管

(2)备好无菌碗,倒入100ml灭菌生理盐水

6.戴上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必须保持无菌,另一手可保持干净

7.一手连接负压管,另一手持吸痰管,试吸少量的生理盐水

8.吸引]

◆口咽吸引法

(1)让患者的舌前伸,必要时用纱布包裹协助

(2)一手返折吸痰管末端,另一手持吸痰管前端,从口腔的一侧交导管插入10~15cm进入咽部,同时鼓励患者咳嗽

(3)使用负压吸引,放松导管末端,吸净口咽部分泌物

(4)更换吸痰管,在患者吸气时顺势将吸痰管插入气管一定深度(约15cm),松开导管开始吸引

(5)手法:

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净痰液

(6)吸痰管退出时,抽吸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重复吸引

(7)如果痰液污染了脸部皮肤,给患者洗脸

◆鼻咽和经鼻气管吸引

(1)用拇指和示指将导管轻而快地插入鼻腔,并在患者吸气功时沿着鼻腔壁向深处插入

(2)其他操作方法同口咽吸痰

◆经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荆套管吸引

(1)情况许可时,可在吸引前给患者过度通气或提高给氧浓度数分钟,再调至原来的水平

(2)移开给氧或湿化装置,不带负压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遇到阻力或患者咳嗽时,往外提出1cm

(3)间歇使用负压吸引法,手法同口咽吸引,鼓励患者咳嗽;观察患者有无呼吸窘迫的情况

(4)给患者用上吸氧装置;如果可能,鼓励患者深呼吸

(5)观察患者呼吸道通畅情况,有无吸引导致的并发症,必要时重复吸引

9.吸痰毕,关闭吸引器,取下吸痰管和负压管,处理一次性用物,清洗和消毒重复使用的用物,炎下次吸引作准备;脱手套,洗手

10.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吸诊患者呼吸音

11.口腔护理

12.记录吸引的情况,分泌物的量和性状,记录患者吸引前后的呼吸情况

(三)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

目前在一般的大医院均设有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引管道连接到各病床单位,使用时只需要接上贮液瓶和吸痰管,打开开关即可使用。

具体吸痰的方法和要求同电动吸引器吸痰术。

(四)注射器吸痰法

一般在紧急状态下,没有负压吸引装置时可采用此方法。

用50~100ml的注射器连接吸痰管进行抽吸。

(二)氧气吸入的适应证

1.肺活量减少,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或CO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患者。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患者、大出血休克患者、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儿心音不良等。

(六)氧气吸入的方法

1.鼻导管和鼻塞法此类方法的特点是简单、经济、方便、易行。

但给氧浓度只能达到40%~50%,氧流量一般〈6L/min。

(1)单侧鼻导管:

需将鼻导管从容不一侧鼻腔插入至鼻咽部,此法节省氧气,但对鼻腔黏膜刺激性大,因而此方法在临床不太常用。

鼻导管对鼻腔产生压力,并可被分泌物堵塞,所以需每8小时更换导管1次。

(2)双侧鼻导管:

鼻导管有两根短管,可分别插入两个鼻腔。

方法简单,且不会干扰患者进食和说话,相对比较舒适,并允许患者有一定的活动度,患者对此法耐受性也比较好。

该法的氧流量最高为6L/min。

用氧时护士需要观察患者耳部、鼻翼的皮肤黏膜情况,防止因导管太紧而引起皮肤破损。

(3)鼻塞:

鼻塞是一种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有单侧和双侧两种。

使用时将鼻塞塞入鼻前庭内即要。

此方法对鼻黏膜刺激性小,患者感觉较舒适,且使用方便,临床使用广泛。

但鼻塞法吸氧浓度一般〈50%。

2.漏斗法以漏斗代替鼻导管连接通气管,调节流量4~6L/min,将漏斗于患者口鼻处1~3cm,用绷带设法固定。

此法使用较简便,且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缺点,但耗氧量度较大,多用于婴幼儿或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漏斗可用塑料或胶片制成。

3.面罩法将特制面罩于患者的口鼻部给氧,氧气自下端输入,呼出的气体从面罩的侧孔排出。

有两种给氧面罩:

(1)开放式面罩:

无活瓣装置,利用高流量氧气持续喷射所产生的负压,吸入周围空气以稀释氧气,面罩底部连接一中空管,客上有一阀门,调节空气进入量,从而调节吸氧浓度。

呼出气体可由面罩上呼气口排出。

(2)密闭式面罩:

面罩上设有单向活瓣,将吸气与呼气通路分开,难氧浓度可达60%以上。

面罩给氧对气道黏膜刺激小,给氧效果好,简单易行,患者也感到舒适。

其缺点是饮食、咳痰时需要去掉面罩,中断给氧。

4.氧气帐法氧气帐是透明的、可折叠的塑料结构的帐篷,带有电动机械,用于循环帐篷内空气并使其降温,达到冷却的作用。

氧气帐有自动调温装置以使帐内温度恒定在患者比较舒适的范围。

氧气帐放在病床的床头,使患者的头和胸部位于氧气帐内。

帐篷的侧壁上有开口,以便实施护理。

氧气帐的氧流量一般为6~10L/min,氧浓度可达45%~60%。

每次放开帐后,需加大氧流量至12~14L/min,持续min,以恢复帐内氧浓度。

氧气帐给氧需定时换气,以避免CO2蓄积。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需要冷而湿空气的儿科患者,如肺炎患儿。

因为氧气帐给氧法不能保持恒定或准确的给氧浓度,所以一般不在儿科病房以外的科室使用。

5.氧气枕法氧气枕是一长方形橡胶枕,枕的一角有一橡胶管,上有调节器可调节氧气流量。

氧气枕内充入氧气,接上湿化瓶、导管即可使用。

在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可以氧气枕临时替代氧气装置供氧。

新购的氧气枕因枕内含有粉粒,充气前应用自来水灌满氧气枕,在枕外用手揉捏放水,再灌水揉捏,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放出水洁净为止。

(七)给氧的用物

供氧装置按需备、治疗盘1个

内备:

通气管1根、棉签1包、胶布1卷、玻璃接管1个、小药杯(内盛冷却水)1只、安全别针1枚、弯盘1个、纱布数块、给氧设备、输氧卡及笔1套

(八)实施

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包括用氧方法及流量

2.洗手,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

3.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方法,告知患者及周围的人安全用氧的有关知识

4.连接给氧的有关知识

5.将通气管与湿化瓶的出口相连;打开氧气开关,检查设备功能是否正常,管道有无漏气

6.给氧

◆单侧鼻导管给氧

(1)选择较通畅的一侧鼻孔,并用湿棉签清洁该侧鼻孔

(2)将鼻导管与通气管上的玻璃接头连接,先开流量调节阀(小开关),确定氧气流出通畅后,调节至所需氧流量

(3)测量鼻导管插入长度,一般为自鼻尖至耳垂的2/3,将鼻导管蘸水,自所选择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

(4)如无呛咳,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再用安全别针固定通气管于床单上

◆双侧鼻导管给氧

将鼻导管鼻塞部轻轻插入患者双侧鼻腔,再将导管环绕患者耳部向下放置,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其松紧度。

◆面罩给氧

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再将氧气接于氧气进口上,调节氧流量

◆鼻塞给氧

擦净鼻腔,将鼻塞连接通气管,调节氧流量,将鼻塞塞入鼻孔内

◆中心供氧装置给氧

(1)装流量表

①将流量转接头用力插进墙上氧气出口

②向外轻轻下拉接头,证实已接紧

③查看接头是否漏氧气,若有氧气逸出,拔出接头后重新插入

④将湿化瓶接到流量表上

(2)导管接于湿化瓶出口处的小孔接头上

(3)连接不同的给氧装置,调节氧流量

7.记录给氧时间、流量、患者的反应

8.给氧期间常规观察患者病情、用氧后的效果,定时观察氧流量、湿化瓶内水量,检查用氧设备工作状态是否良好供氧管道是否通畅,保证用氧安全

9.停用氧气时,先取下给氧装置,关流量调节阀,放出余气后,再关流量表,用松节油擦尽患者面部胶布痕迹,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10.清洁消毒用物,记录患者给氧时间和停止时间,用氧后呼吸改善情况

(九)给氧的副作用及预防

1.呼吸道分泌物干燥从供氧装置出来的氧气是干燥的,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不容易排出。

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以预防呼吸道黏膜和分泌物干结。

2.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时,PaO2的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

如果患者长期是靠这一反射性兴奋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PaO2的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并监测PaO2的变化,维持患者的PaO2在60mmHg即可。

3.吸收性肺不张  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甚至昏迷。

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的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retrolentalfibroplasia):

施用高浓度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以上)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透明的晶状体后血管增生,最后纤维化,可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

因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5.氧中毒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oxygenintoxication)。

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太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因获氧过多而中毒。

氧中毒有两型:

(1)肺型氧中毒:

发生于吸入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患者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燥不安,三日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

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

患者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可昏迷、死亡。

预防氧中毒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控制氧吸入的浓度与时间。

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h。

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副作用。

雾化吸入术

雾化吸及术(nebulization)是指用雾化装置将水分或药液吹散成细小的雾滴,使其悬浮在吸入的空气中,经口或鼻吸入,以达到湿化呼吸道黏膜、祛痰、解痉、抗炎等目的。

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药物也可通过雾化吸入用药。

常用的雾化吸入的方法有射流式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和蒸汽吸入。

(一)超声雾化吸入术

超声雾化吸入术(ultrasonicnebulization)是利用超声波声能产生高频震荡,将药液变成细微雾滴,随着吸入的空气散布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等深部呼吸道而发挥疗效。

1.超声雾化器

(1)构造

1)超声波发生器:

通电后输出高频电能,雾化器面板上操纵调节器有电源开关、定时开关和雾量调节旋钮。

2)水槽:

盛蒸馏水,水槽下方有一晶体换能器,接受发生器发生的高频电能,将其转化为超声波声能。

3)雾化缺罐(杯):

盛药液,雾化罐底部是半透明膜,称透声膜,声能可透过此膜与罐内药液作用,产生雾滴喷出。

4)螺纹管和口含嘴或面罩。

(2)作用原理:

超声波发生器通电后输出高频电能,使水槽底部晶体换能器发生超声波声能,声能震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作用于罐内的液体,破坏了药液的表面张力,成为微细雾滴喷出,通过导气管随患者吸气而进入呼吸道。

(3)作用特点:

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以下),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因雾化器电子部分产热,能对雾化液轻度加温,使患者吸入温暖、舒适的气雾。

2.目的

(1)温化呼吸道。

(2)稀释和松解粘稠的分泌物。

(3)解除支气管痉挛。

(4)减轻呼吸道炎症反应,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3.常用药物

(1)控制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

常用抗生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

掌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3)稀释痰液,帮助祛痰:

常用α-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等。

(4)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

常用地塞米松等。

4.用物

超声物化器1个、冷蒸馏水适量、药液(按医嘱备)30~50ml、灭菌生理盐水适量、水温计(按需备)1支

5.实施

1.洗手

2.准备用物

(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约250ml),要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

(2)核对药物,将药物用30~50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加入雾化罐内

(3)正确连接雾化器的各个部分及雾化管道

3.将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指导使用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4.将雾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