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38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docx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礼制的原则是        和           。

  2、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             。

  3、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4、春秋时期邓析作         ,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5、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             。

  6、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        ,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7、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

失其        矣。

  8、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财产的行为称之为“            ”。

  9、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             ”。

  10、《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        和         。

  二、单项选择题

  1、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      的反对。

A

  A孔子             B叔向   

  C商鞅             D子产

  2、子产是春秋时期()的贵族。

A

  A郑国             B晋国

  C楚国              D魏国

  3、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

D

  A孔子             B叔向   

  C商鞅             D子产

  4、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

B

  A晋国            B郑国   

  C楚国            D齐国

  5、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

A

  A邓析             B叔向   

  C商鞅             D子产

  6、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上。

C

  A竹简           B丝绢

  C铜鼎           D龟骨

  7、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上。

A

  A竹简           B丝绢

  C铜鼎           D龟骨

  8、晋国的“常法”是()制定的。

B

  A邓析             B赵盾   

  C赵鞅             D子产

  9、“被庐之法”是()国制定的。

B

  A郑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10、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部法典是()。

  A禹刑              B吕刑   

  C九刑              D法经

  11、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

C

  A韩非             B赵鞅   

  C商鞅             D屈原

  12、商鞅入秦国变法改革,携带了李悝的()。

D

  A被庐之法          B仆区法   

  C茆门法            D法经

  13、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任令尹,实行变法。

B

  A李悝            B吴起

  C商鞅            D子产

  14、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

A

  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B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C要求有法可依

  D强调人人守法

  15、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

  A《法经》      B《禹刑》

  C《汤刑》      D《九刑》

  16、《法经》共()篇。

C

  A四           B五

  C六           D七

  17、《法经》的作者是()。

A

  A李悝          B商鞅

  C子产          D孔子

  三、多项选择题

  1、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    。

AC

  A仆区法          B刑书    

  C茆门之法         D竹刑

  2、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      。

BCD

  A明德慎罚

  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C“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D“重其轻者” 

  3、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      。

BD

  A制定法经           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C善平籴            D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4、郑国两次公布法律,公布者分别是      。

AD

  A子产            B赵鞅   

  C商鞅            D邓析

  5、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

ABCD

  A井田制被迫坏       B王权旁落

  C宗法制松弛        D法治取代礼治

  礼不下庶人

  6、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人是(),他们把刑书铸在鼎上。

CD

  A子产             B邓析

  C赵鞅            D荀寅

  7、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的理由是()。

BC

  A国将亡,必多制         

  B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C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D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8、春秋时期当郑国和晋国分别公布成文法时,坚决反对的人有()。

CD

  A子产             B邓析

  C孔子             D叔向

  9、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实行改革的内容包括()。

ABC

  A“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B“善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民

  C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D“明法审令”,推行法治,裁减不必要的官吏

  10、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制定了()。

AB

  A“初租禾”        B“止从死”

  C“尽地力之教”      D“善平籴”

  11、“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

AB

  A要制定成文法       B要公布成文法

  C要取消特权        D要人人守法

  12、《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

ABC

  A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

  B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

  C它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它对魏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3、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

ABCD

  A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           B奖励告奸 

  C奖励农业生产                            D奖励军功

  14、商鞅在秦国的第二次变法内容有()。

  A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                B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C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D统一度量衡

  四、名词解释

  1、子产

  2、邓析

  3、铸刑书于鼎

  4、竹刑

  5、李悝

  6、《法经》

  7、商鞅

  五、问答题

  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论争。

  2、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3、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4、《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法经》的阶级本质。

  6、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六、判断正误

  1、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2、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3、邓析作竹刑,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4、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便遭到晋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5、晋国铸刑鼎,遭到叔向的反对。

  6、魏国李悝推行新政,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7、楚国在悼王时任用李悝为令尹,实行变法。

  8、秦国的“商鞅变法”,改“法”为“律”。

  9、战国时期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0、公布成文法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11、公布成文法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12、《法经》是战国初期范宣子制定的。

  13、《法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4、《法经》五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

  15、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囚、捕放在开头部分。

 

  16、商鞅携带《法经》入秦为相的,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亲亲   尊尊    2、分封制  3、刑书     4、竹刑     5、仆区法

  6、刑不可知     7、度       8、盗      9、贼     10、《盗》     《贼》

  二、单选(见题后)

  三、多选(见题后)

  四、名词解释

  1、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贵族。

公元前543年他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它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人。

  2、邓析是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

他把刑法条文写在竹简上,被当时的执政杀害。

  3、铸刑书于鼎,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4、竹刑,系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邓析所作。

  5、李悝,战国时期魏文侯。

力主变法改革,提倡法治,在总结各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

  6、《法经》,系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所作。

共六篇,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

  7、商鞅,战国时期任秦国的宰相,主持变法,改“法”为“律”。

  8、仆区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关于严禁和搜捕努力逃亡的法律。

  9、茆门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

  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10、被庐之法,春秋时期晋国制定有关管理官吏的法律,因在“被庐”这个地方制定,所以取名“被庐之法”。

  五、问答题

  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

  答:

(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

  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

  晋国曾制定“被庐之法”、“常法”,但未公布于众。

直至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

  

(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

  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叔向写信给子产,说: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知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并发出感慨:

“国将亡,必多制。

”子产在给叔向的回信中,对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目的说的很清楚,即在于“救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

孔子说:

“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

”所谓的“度”就是“贵贱不愆”。

还说:

“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3)公布成文法引起论争的原因

  春秋以前虽然有成文法,但都没有公之于众。

原因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便于统治者利用能够法律为所欲为。

春秋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他们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制定成文法并公开,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迫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羁绊。

因此引起了激烈的论争。

  公布成文法结束了法律只藏于官府不使百姓知悉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开始建立。

  2、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答:

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3、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

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4、《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

  《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其阶级本质是:

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法经》的阶级本质。

  

(1)《法经》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

  

(2)维护君主制制度。

  (3)维护封建等级制。

  6、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

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具体内容是:

  

(1)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

  

(2)奖励告奸;

  (3)奖励农业生产;

  (4)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具体内容是:

  

(1)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

  

(2)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

  (3)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统一度量衡制度。

  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六、判断正误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对      9、对      10、对      11、对      12、错      13、对      14、错

  15、对      16、对

  [本章内容的总结]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

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引起了法律制度的变革。

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第二次是邓析作竹刑,就是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便于携带和流传。

  晋国在春秋时期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法制改革,前三次虽然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但仍是藏在官府。

后来,在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和荀寅铸刑鼎,把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成文法的公布,立刻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展开了一场论战。

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便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叔向曾写信给子产,说先王议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制定法律,害怕老百姓有争心。

如果老百姓知道有了法律,就不惧怕官吏了,便会提出他们的权利主张,这是不可以的,会导致国家的最终灭亡。

子产回信给叔向说明了制定并公布法律的目的在于拯救现有的统治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此后,晋国铸刑鼎,遭到孔子的反对,认为成文法打破了奴隶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认为“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孔子的论调与叔向如出一辙。

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所以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取得了政权的地主阶级,进行了变法运动。

首先在魏国,李悝推行新政。

李悝的新政主要包括三点:

“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善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民;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楚国在悼王时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

主要内容包括:

一方面逐步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另一方面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官吏。

  第三,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在孝公3年,重点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主要措施包括:

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

的二次是在孝公12年,重点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主要措施包括:

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度。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立法的指导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第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官府要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

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第三,行刑,“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这一立法思想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

  《法经》是战国初期李悝制定的。

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经》六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

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

从《法经》的内容,可看出其阶级本质:

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第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在当时对各国立法曾产生了很大影响,商鞅就是携带《法经》入秦为相的,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同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也有很大影响。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