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58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15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6页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6页
亲,该文档总共1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docx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2

高一政治教学参考

第一单元 经济常识

一、学习内容

 学习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并能提高学习本书的积极性。

二、要点内容

 1.经济含义

 初中政治讲过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而高中政治讲四个环节,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经济含义的几个方面又是什么关系。

对学生来讲,理解比较困难。

因此这部分是前言中的难点。

把握经济的含义要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

弄清什么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然后弄清凡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第三,弄清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含义中所说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

最后要知道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质。

 2、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第一点意义,要突出邓小平理论,在理解什么是经济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现实,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

 第二点意义,要突出青少年面临的将是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将要走向社会的青少年,要懂得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条件。

 第三点意义,可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进一步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寻求法律的保护,包括找销售商店或消费者协会解决,严重者可到法院起诉。

从而懂得,经济活动要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习题解答

1、下列对经济基本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有()

 A.经济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活动

 B.经济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

 C.经济在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社会性质

 答案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对经济的含义的理解。

我们应在掌握经济含义的基础上,审清题干和题肢,弄清题中的A、B、D选项是分别从不同角度理解经济概念、内涵,故可以选。

而C是讲经济活动同其他活动的关系,与题干无直接联系。

故不选。

2、本题是一个题干,由于题肢发生了变化,答案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题干:

马克思说: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这说明()

 题肢一:

 A、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关系的基础

 B、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D、生产活动是人类唯一的基本活动

 答案说明:

 运用排除法可以看出B、D是错误的说法,故不选,而A虽然说法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故只有C是正确的。

 题肢二:

 A、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B、生产劳动是人们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活动的物质基础。

 C、人类的生产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说明:

 A与题干不是直接关系,故不选;而B、C、D正好能体现题干的观点,故应选B、C、D。

四、检测题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D.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

2.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以_____为基础的。

 A.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B.经济关系

 C.经济活动

 D.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是 

 A.经济活动    B.政治活动   C.文化活动   D.科学活动

4.人类要生存,必须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等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这说明( )

 A.经济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

 B.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之中

 C.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D.经济活动比政治、军事等活动深奥莫测

5.经济常识以()为指,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

 A.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B.邓小平理论 法律法规

 C.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D.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1、C2、A3、A4、C5、D

第二课 商品

一、学习内容: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

懂得什么是商品,商品经济的产生、含义、存在的条件和类型,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习提高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重点问题分析

 1.商品的概念

 这是本课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是本课的重点,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同时要正确理解教材中关于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三者关系的那幅图。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理解了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基础。

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首先要弄清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主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和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这样商品经济就产生了。

 3.其次掌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分工越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可能都由自己生产出来,因此要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相互交换,这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利益,所以必须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这样才能有商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同,但都存在着这两个条件,因而都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以后教材的许多内容,都离不开这一问题。

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不是靠人们的直观所能把握的。

因此这又是本课的难点。

 2)商品的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①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想一想:

商品有使用价值,其他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有没有使用价值?

 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

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商品,商品的有用性是物品,劳动产品共有的,因此,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反映了该商品有什么用途,这种用途不会因为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它是商品本身物理的,化学的等性质决定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的含义

 ①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以外,还必须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各不相同的商品怎样确定它们的交换比例呢?

例如,1把斧子可以同15千克大米交换,用等式表示: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为什么它们可以互相交换?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看,它们有着质的不同,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那么是不是商品的其他自然属性使它们相等?

比如从重量来看,1千克棉花等于1千克铁;从体积上看,1个元宵可以和1个乒乓球相等;从化学分子式来看,氢气、氧气可以和水相等。

但1把斧子可以和15千克大米相交换,显然不是这些方面相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共同的东西”使它们相等呢?

 因此,1把斧子能够与15千克大米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耗费了等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②属性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需要相互比较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

 虽然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花费了生产者的劳动,但由于它不是当作商品来出售的,不需要计算它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商品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通过物的交换反映人

 与人的关系。

如斧子与大米分别凝结着工人与农民的劳动,当斧子与大米相交换时,表面上是斧子与大米相交换,实质上是工人的劳动与农民的劳动相交换。

由此可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而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具有这种关系和属性。

 ③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在这个等式中,1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15千克大米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也就是说,要交换,就要进行比较,必然会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这就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㈢③④

 ①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②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

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具体的物质上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会要的,也就不会形成价值(如腐烂变质的苹果)

 ③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

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就不能称其为商品。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但是作为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这是因为作为商品生产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而作为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不可能二者均占有,这是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体的正确理解。

三、例题分析

[例1]近年来国经贸委曾多次作出指示,要坚决控制钢铁总量,决不动摇。

而我国当前的突出任务,是把质量、品种、效益搞上去,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

把质量、品种、效益作为我国当前的突出任务。

从商品的基本属性上看是因为:

 A产口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企业效益的重要尺度

 B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产品的更新换代

 C只有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为价值及其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D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的价值具有决定作用

 提示说明:

 应选C。

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能够交换出去,才能使价值得以实现。

ABD不能选。

产品质量不能成为衡量企业效益的尺度,产品质量好,效益未必好,故不能选A;产品的更新换代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故不能选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不能决定价值,故D也不能选。

 参考答案:

 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正确的。

[例2]辨析题: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

 提示说明:

 辨析题就是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有辨别有分析,辨析结合。

此题是一道正误观点混杂式辨析题,题目中的观点有对有错,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该题前半句是正确的。

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无论是商品所有者还是商品购买者都无法同时获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因此,该题后半句是错误的,解题时应将题目中正确与错误的原因分别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作为商品生产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作为商品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不可能二者均占有。

因此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是错误的。

[例3]分析说明题是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三个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解题思路:

此题分两个层次,先回答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再回答交换价值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出现后,交换价值通过价格表现出来。

(2)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4]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思路:

首先考虑两个材料说明:

只要有商品生产就有竞争,竞争必然导致企业优胜劣汰,劣势企业破产不可避免。

其次要说明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

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要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再次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少数企业破产,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

 答案要点:

 

(1)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有商品生产就有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2)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

生产条件好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多,发展快;反之,在竞争中失败。

可见,价值规律能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竞争,有本质的区别。

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的竞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只会优胜劣汰,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我国一些长期亏损企业破产,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

要更新意识,树立竞争观念。

四、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商品经济是( )

 A.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

 B.人类社会以生产目的的经济形态

 C.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D.社会分工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2.商品生产是

 A.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

 B.为社会而进行的生产

 C.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D.为个人消费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4.商品经济的类型有

 A.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C.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5.下列物品属于商品的有

 A.家中用的自来水

 B.自然界的地下水

 C.送给朋友的礼物

 D.农民缴纳给地主的地租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品、劳动产品、商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物品,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B.商品包含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包含物品

 C.物品不一定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D.三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从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可以看出( )

 A.1把斧子和15千克大米的使用价值的质不同,但其量相同

 B.1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

 C.15千克大米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D.1把斧子的价值是由15千克大米的价值决定的

3.下列说法中能表达出商品二因素的是( )

 A.物美价廉  B.货真价实  C.优质优价  D.经久耐用

4.下列关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C.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5.两个商品之所以需要交换,是因为( )

 A.两个商品都有价值

 B.两个商品的价值量相等

 C.两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D.交换双方分别需要对方的商品

6.“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

 A.脑力劳动

 B.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

 C.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D.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价值的劳动

(三)简答题

 1、在黄淮平原,1997年成千上万亩苹果被果农挥泪砍掉;江西省去年冬天进军海南的3万名椒农九成亏本。

成堆成堆的辣椒卖不出去,烂在市场上,上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在南方,一度是市场宠儿的蚕茧卖出了萝卜价,不少桑农无奈而恼怒地将桑苗当作柴火烧掉。

此外花卉种植、淡水养殖都不同程度地因产品过剩导致农业投资白白浪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经济现象?

  如何避免经常现象?

 2、临沂市罗庄镇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对“钱”别有一番高论,他说:

“人活着没钱不行,光为钱活着也不行。

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王廷江为挣钱没黑没白地苦干;为省钱以至于出差很少在宾馆吃饭,总是打个小饭店吃碗面条或是吃个包子。

即使出国,他也总是带些煎饼、咸菜和方便面。

然而,他对集体、对别人却慷慨大方:

他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拥有420万元固定资产和180万元流动资产的白瓷厂无偿地献给村集体,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他拿出自己的5万元钱,买5万公斤小麦送到苍山县灾民手中。

      请运用经济常识中有关货币的知识来分析和评价王廷江的言行。

(四)论述题

 材料一:

199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4.2%,物价也开始上涨,至1994年物价上涨率高达21.7%。

 材料二:

继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199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约

 8.8%,而物价上涨幅度保持在2.2%以内。

1998年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P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

经济增长速度为8%,零售商品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材料三:

《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指出: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控制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明了什么?

 

(2)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3)联系材料一、二,综合认识和评价材料三。

答案:

(一)单选题

 1、C    2、C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D 3.ABC 4.ABCD5.CD 6.BCD 

(三)简答题

 1、

(1)出现上述经济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前几年,苹果、辣椒、蚕茧在一些地方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价格高于价值,这就吸引了众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到去年,上列产品在这些地方供过于求,价格普遍下跌,价格低于价值,所以出现题中的现象。

   

(2)要掌握一些有关商品经济的知识,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在从事某一生产和经营项目之前,必须从多方面收集关于这类产品的场信息;产品供过于求时,要设法拓宽市场,寻找销路或考虑就地加工,尽量减少损失。

 2、

(1)王廷江的言行体现了对待货币应该有正确的态度。

    

(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进行生产建设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离不开货币,因此,人活着没有钱是不行的。

所以,王廷江拼命去挣钱并且过着俭朴的日子。

    (3)人活着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很多内容,人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所以,人不能只为钱活着。

王廷江把厂子捐献给村集体的义举表明了他的高尚的情操。

    (4)王廷江的言行表明,对待货币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去赚钱,花钱要用在正当的途径。

(四)论述题

 

(1)材料一表明:

199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又出现过热现象,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涨幅过高。

 

(2)材料二表明: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抑制,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并且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3)①国家自学利用经济规律,采用有力措施保持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经济运行态势。

②货币发行量取决于三大因素: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

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量,正是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自觉运用。

③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加强农业,把粮食搞上去,是为了增加从给,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为了减少需求,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供求基本平衡,使价格回落,这正是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

④我国良好经济态势的出现以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领导和驾驶经济工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商品价值量

一、学习内容:

 商品价值量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把握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理解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价值规律最主要的内容,是经济学的最主要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一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价值规律的实质,懂得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而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否则,同种商品便失去了统一的价值标准,不但交换无法进行,更不能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要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学习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是有区别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③“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④“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