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134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在线)联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

“……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2.下面秦朝部分法律反映的是

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

3.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4.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

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

5.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

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

这种现象说明

A.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B.商办是解困出路之一

C.官办是洋务企业的病因

D.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6.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7.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

这体现了国民政府

A.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

B.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

C.借助抗战改善自身国际形象

D.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

8.1961年6月,毛泽东重提三个第一:

农业第一,市场第一,出口第一。

他说,过去陈云同志曾经讲过,现在看起来,这三个第一是不能推翻的,各个部门要去调查研究。

在当时,符合上述设想的做法是

A.优先发展农业B.提高积累率

C.压缩基建投资D.减少对外援助

9.下边的漫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政府在联合国会议上第一次展开论战的情景。

该漫画反映出

A.东亚局势呈现紧张态势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10.有人说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

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下面有关这三个周期表述正确的是

A.在第一个周期内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B.第二个周期内,中美关系由敌对到实现中美建交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对我国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D.我国第三周期的外交政策开始由革命型外交转向国家利益型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

11.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

雅典负责祭神和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产生,任期一年。

据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动

A.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B.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

C.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

12.“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心理层面的时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作为整个精神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民族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和变革。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宗教改革主张“教随国定”B.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

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之光D.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

13.下图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图中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

C.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

D.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

14.美国政府的拨款在硅谷地区早期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仅美国国防部购买硅谷的芯片就占了其总产量的40%。

材料表明当时的硅谷

A.见证了新经济的崛起

B.使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

C.加速了美国产业升级

D.受惠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15.据媒体报道,首相约翰逊表示为了完成英国脱欧,将采取多种手段,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

而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届时如约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

这些情况说明

A.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

B.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

C.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

D.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拖欠的债务)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指出“两面性”含义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应如何看待宋代的这一新的社会现象。

17.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关注,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材料一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抗战史的概况

(1)依据上表,指出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抗战史的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在2021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西方学界进行了专题讨论,不仅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功,还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许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及时调整政策,具有务实性,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具有渐进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解决问题。

(2)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荚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摘編自(英)考特《简明英囯经济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统计表

——摘编自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特点及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影响国家对外贸易和关税政策的因素。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

清初番薯入赣。

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

“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

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

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

(要求:

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

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载邓正来编:

《王铁崖文选》)

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及“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政体强调贵族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即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继承方式并非是政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可知,此政体并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贵族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而D项没有体现贵族在此政体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

2.C

【详解】

“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奖罚制度十分明确”“严格明确规定”说明秦朝对于农业管理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秦朝对于农业管理的措施,不是说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排除A;材料中只是针对农业管理的法律条例,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十分完备,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对于户口的管理,排除D。

故选C。

3.B

【详解】

材料中由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思想,都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B正确;A是汉代儒家思想;C不是材料主旨;汉代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统治思想,故D错误。

4.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神山沦没”事件指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故B项正确。

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排除。

C项,甲午战败标志着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走向破产,排除。

D项,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

5.B

【解析】

从材料“官办企业……经营仍十分困难。

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

”中可以看出,洋务派的官办企业经营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因此,企业商办是解困的出路之一,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行不通”;C项说法错误,洋务企业的病因是只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封建制度;D项错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得到发展。

6.C

【详解】

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7.B

【详解】

材料“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进行抗战的态度,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属于表象,排除;抗日战争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改变国际形象无关,C选项排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8.C

【详解】

结合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为纠正左的错误,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逐渐重视农业的发展,分析选项C正确;优先发展农业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不正确;提高积累就是要加大经济建设的投入,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材料涉及的书出口贸易,而不是对外援助,故D不正确。

9.A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控制,因此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中国以压倒性的多数,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代表被赶出联合国,挫败了美国的“两个中国”提案,东亚局势呈现紧张态势,故A正确;B不是材料主旨;CD与材料无关。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近代后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

第三周期内,中美关系由敌对到实现中美建交,故B项错误。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在1991年之后,所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对我国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我国的外交政策由革命型外交逐渐转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国家型外交,不是从1979年开始的,故D项错误。

【点睛】

第二周期的调整是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第三周期的调整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1.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雅典祭祀官员产生的原因及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信仰,这一结局明显是新、旧教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使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故A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应选A。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认识

13.A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50—70年代高速发展,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对经济干预等,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借鉴,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刚刚出现的经济多极化趋势无必然关系;C选项错误,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欧美经济发展间的不平衡缩小;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时期日本等国并未参加经济集团,但发展速度较快,这无法体现区域集团化的优势。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D

【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政府的拨款在硅谷地区早期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知,硅谷的建立是由政府拨款建立,二战后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说明硅谷的建立受恩于政府的拨款,即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故D选项正确;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这时期硅谷的建立受到政府的拨款和支持,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没有体现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硅谷早期建立时政府的主要作用,与美国产业升级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C选项没有体现材料所反映的主旨问题,故C选项错误。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可知,首相为了脱欧而暂停议会,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弹劾首相,面对议会和首相的制衡和僵局,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女王通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解除首相约翰逊,说明英国作为权力象征的“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通过自身政治影响力打破僵局,英国政治传统有所变化,故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面对英国政治体制的制衡和僵局,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打破僵局,没有体现首相维护内阁稳定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国内外政策改变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面对僵局而对首相解除职务,不能体现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故D选项错误。

16.

(1)发展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増加;耕地面积増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现象:

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含义:

一方面,可以促进工商业发展(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

另一方面,造成国内部分产品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

看待:

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详解】

(1)发展趋势:

依据材料一的表格信息从粮食亩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耕地面积増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及南方经济发展等分析回答。

(2)现象:

依据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可知是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条件: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环境宽松以及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等回答。

(3)含义:

依据材料一“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分析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一“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分析消极影响。

看待: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兼业的农户”的出现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以及社会进步的表现回答积极方面;依据所学从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以及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回答局限性。

17.

(1)趋势:

研究领域(视角)不断扩大,由军事史扩展到经济史、社会史、生态史等;逐渐认识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21世纪以来,研究的著作的越来越多。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中英关系的改善;史学研究的发展。

(2)观点:

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论证: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的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从农村展开,首先在安徽等地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后农村改革推广到全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

)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标准等问题外,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解】

(1)趋势:

依据表格中研究的范围可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依据材料一“肯定中国在‘二战’中地位”可知逐渐认识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依据表格中21世纪四部书可知21世纪以来,研究的著作的越来越多。

原因:

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中英关系的改善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等分析回答。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善于及时调整政策,具有务实性,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提取观点;论证: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1978年前两年里,国民经济的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以及1992年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分析回答。

18.

(1)影响:

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逐步进入自由贸易时代。

(2)特点:

关税税率总体水平较高;不同产品关税税率差异较大。

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因素:

国家利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详解】

(1)积极影响:

根据表格信息中贸易政策一列可知,英国降低关税、废除特许公司的贸易垄断等政策,有助于确立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根据材料“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等,这些政策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根据材料“1860年英法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是世界工厂,其贸易自由政策推动界逐步进入自由贸易时代。

(2)特点:

根据表格信息,新中国关税类别中,非必需品和必需品之间关税税率差距较大可知,不同产品关税税率差异较大;整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关税税率最高达到150%,除免税外,最低达到5%,关税总体水平较高;

原因: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部分必需品实行低关税;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发展较慢,因此需要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导致中国税率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关税税率是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3)因素:

根据表格一中英国废除《航海条例》《谷物法》可知,影响关税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利益;根据表格一、二涉及英国、中国的贸易政策和关税税率可知,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发展特点影响了该国贸易政策和税率制定;结合表格二内容可知,一个国家所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其税率制定。

19.示例:

现象:

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其他思路示例: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

(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详解】

现象:

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提出观点,以高产作物推广为例。

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

评析重在分析高产作物推广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

也可以分析人口流动使得作物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

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20.示例一

观点:

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述: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