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217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docx

人格心理学考试模拟题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概论

1.人格的心理学定义的形式有哪些?

罗列式的:

最常见的定义方式为“人格是……的总和

整合的或完形的: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罗列式的条块分割,视人格为一个整体

层次性的:

在整体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将人格的属性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适应性的:

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区别性的:

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

综合性的:

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产生

“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于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

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

另外,人格包含过去的影响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记忆。

”——Pervin

2.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是以G.Allport所著之《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1937)和H.Murry的《人格探究》(1938)两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3.人格研究者关于“Personality”达成了什么共识?

1.相对持久性:

把人格看做是具有外在行为跨情境一致性或跨时间稳定性的个体行为倾向性

2.内部整体性:

内部意指人格存在于个体之内、人格的重要根源存在于个体内部.对个体来说,人格是有组织的,即心理特质和机制并不仅仅是各种成分的简单与随机的整合,而是包含着决策规则、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彼此联系

3.独特性:

人格特征使人各不相同

4.适应: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格的核心特征涉及适应功能,即实现目标、应对、调整和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交互作用:

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4.人格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

1.人性的层面即一个人首先是人,与所有人相似

2.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层面即一个人与部分他人是相似的

3.个人独特性的层面即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唯一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人的个性

5.人格理论的六大理论派别分别是什么?

精神分析论、特质论、行为学习论、生物学论、人本主义、认知论

6.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人格各理论派别是如何分析这个核心概念的?

人格结构是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

1.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结构的概念包括意识水平(即前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与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2.行为主义的人格结构概念是反应,人们所有的心理特点都表现为个体对刺激的不同反应方式

3.人本主义理论的人格结构概念是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的主观认识(或知觉)以及对他人评价自己的主观认识,它构成了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中有关自己的所有看法

4.认知理论所涉及的人格问题的范畴比较小,其中关于人格结构的概念涉及到了图式、个人构念及认知复杂性等,测量的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格栅测验、归因风格问卷等

5.特质理论中关于人格结构的概念是特质,指人们在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反应方式

7.人格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过程、数据来源有哪些?

一般方法论原则

a)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b)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c)元素分析与整体结合

d)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e)伦理性原则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观察与描述:

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的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第二阶段:

理论与假设:

对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第三阶段:

验证假设:

运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

数据来源

1.自我报告数据2.观察者报告数据3.测验数据4.生活史数据

8.人格的主要研究途径有哪些?

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a)临床研究/个案研究

着重通过研究者的临床实践和个人领悟,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性描述

优点:

1.许多对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容易用实验研究来检验

2.适合考察一些较为罕见的个案

3.当研究者认为他们所考察的人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上与正常人无本质差别时,适合采用此种方法

缺点:

1.结论的可推广性值得考虑

2.个案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3.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被检验

4.资料收集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b)相关研究

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定量关系

优点:

1.比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更容易操作,更省时,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研究变量的大量数据

2.无需严格控制与操纵变量,更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情况,可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3.可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上、法律上无法控制的变量,如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等

4.当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察变量之间是否有关联时

缺点:

1.无法确定变量间作用的方向,即因果关系问题

2.需要较多的被试样本量

c)实验研究

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些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的结论

优点:

1.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

2.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力求客观性

3.在同样条件下可以重复,他人可以验证

缺点:

1.实验情景毕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景,其结论的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

2.实验方法很难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

3.对变量进行操纵往往会花费过大,费时费力

特质论

1.特质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特质概念:

特质是特有的内在素质

特征:

1.是导致个体行为的内在属性vs.是对个体外显行为的描述性概括

2.被看作人格的组成成分,几乎所有的人格特征都可以用特质来表示

3.具有跨时间稳定性、跨情境一致性,并使人们各不相同

2.特质论的基本假设、特征和研究策略是什么?

基本假设:

人格特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征:

(1).通常对预测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不感兴趣,却对预测那些得分处于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感兴趣

(2).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常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解释行为的原因

(3).容易依据特质分布曲线,对人们进行比较

(4).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研究策略:

(1)词汇学取向

(2)统计学取向(3)理论取向

测量方法:

自陈式问卷测量

3.简述并评价Allport的特质分类思想和人格动力观

分类思想:

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共同特质:

是全人类或一群人(如某个文化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

是不为他人所具有的、个人独有的特质,能精确地反映个体的人格结构

首要特质:

代表着个体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特质,最具普遍性,几乎影响着个体行为的所有方面

中心特质:

是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少数几个特质,但它们不具有像首要特质那样的渗透性

次要特质:

是指那些普遍性和一致性较差、不够鲜明的特质,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力很小

局限1、仅仅依靠特质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2.实际研究中很难对个体独特的特质开展研究

人格动力观指那些与原先赖以产生的需要已没有依赖关系的动机种类:

持续的机能自主统我的机能自主

特点1.对于一个健康的成人,其过去的动机和他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

2.动机可以有自我保持性:

成为统我的一部分,独立于外部奖赏而存在

局限1不易进行经验证明

2坚持“现在决定现在”,完全否定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3描述多于解释,特别是关于“动机如何达成机能自主”

4不能涵盖新动机和新目的产生的整个机制(仅看做是“活动的产物”)

4.什么是特殊规律研究法和常规研究法

常规研究法1是寻求个体心理、行为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法2十分依赖统计分析3通过在同一个文化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来确定某一成员在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上的情况

特殊规律研究法1指通过深入观察理解个体独特性的科学研究法

2主张研究某个人的人格,不必花太多的功夫与别人做比较,而最好利用他本人的材料,如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对他本身进行深入探讨

3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动态的、有组织的特质组合

5.简述Catell的特质分类思想

1.个别特质&共同特质(对应于奥氏的个人/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根源特质表面:

仅是明显同许多不同个体和环境相匹配的或大或小表征范围内的特质元素的集合”,通过观察外显行为得到

根源:

控制表面群集变异的潜在因素,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如外向性

3.根据内容,划分为: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

动力:

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人格的动力系统由不同水平的动力特质构成,为个体的行为提供能量和方向

能力:

能力特质与认知和思维有关,指那些决定个人工作效率的根源特质,智力是其中一种,可划分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

是由遗传决定的,与人们完成一定活动的方式有关,表现为个人的一般风格与速度特征,如懒散、勇敢,分为正常特质和变态特质

4.根据特质的来源不同,特质可分为:

体质特质:

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环境塑造特质:

是由经验决定的,也就是由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6.简述并评价FFM模型

McCrae和Costa提出包括:

5个人格维度:

神经质(N)依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体的某处

外向性(E)显著标志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分数两端分别为极端外向和极端内向

经验开放性(O)对经验持开放和探求的态度。

构成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

随和性(A)反映了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

尽责性(C)如何控制自己、自律,也被称作成就意志维度或工作维度:

Goldberg(1981)提出“‘大五’结构”,用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

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

7.简述并评价Eysenck的人格结构观及其生物学基础

人格的主要维度:

内外向性稳定性/神经质控制性/精神质

Eysenck把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

1最底层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属误差因素

2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

3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

4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属一般因素

类型水平是最概括化的,其次是特质水平,最后是习惯水平

每个类型/特质/习惯反应水平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特质/习惯反应/特定反应水平之上的

生物学基础:

在Eysenck看来,行为是在环境和基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而生物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Eysenck赞成遗传假说,通过三个方面证明:

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基础

8.特质论如何分析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

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倾向,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攻击性的行为特征

1、是一种行为而非情绪或动机2、仅限于对生物体的伤害3、是有意的伤害行为4、被伤害者不愿接受

攻击者的人格特征

Shoham研究发现,暴力罪犯有以下人格特征:

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寻求刺激、缺乏自信与自尊、应付现实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差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大量研究都表明,男孩之间的攻击性冲突要比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和女孩与女孩之间的多得多

女性的攻击行为更多地是使用间接的和言语的攻击,而男性普遍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

攻击行为的年龄差异

在攻击类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性攻击行为逐步减少而言语攻击行为逐步增多;工具性攻击行为逐步减少,敌意性攻击行为逐步增多

在攻击行为意图归因上,年长的儿童能根据不同的攻击意图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而年幼儿童的行为反应没有区别

攻击行为的起因差异

婴儿期:

身体上的不适和企图寻求注意的需求3—4岁:

强制性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4—6岁:

同伴之间的冲突

攻击行为的其他差异

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的攻击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母亲教育方式中的拒绝性存在显著差异

生物学论

1.人格的生物学论在研究人格现象时的三个取向是什么?

Ⅰ生理取向:

唤醒理论、气质研究、感觉寻求倾向、脑生物研究

Ⅱ遗传取向:

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ics)、EAS气质模型、抑制性气质

Ⅲ进化取向:

进化心理学

2.生理学取向的研究优势是什么?

可以对生理特征进行可靠的机械测量

1.生理特征是指机体内各种器官系统的功能

2.生理系统包括神经、心血管、骨骼肌肉系统……

3.人格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生理测量有哪三种?

①皮肤电活动(皮肤电传导)②心血管系统活动③大脑活动

4.“感觉寻求”的定义、成分、生理原因、遗传原因分别是什么?

1.定义

a)是指“个体寻求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经验的倾向,并且为了能获得这些体验宁愿去从事身体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活动”(Zuckerman,1974)

b)在Hebb(1955)的感觉剥夺实验的启发下,以其“最佳唤醒水平”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2.成分①兴奋与冒险寻求②经验寻求③去抑制④敏于厌倦

3.生理原因:

A.生理唤醒:

通过皮肤电、心率和诱发电位来研究B.神经递质

4.遗传原因:

最常受到考察的与D4DR基因相关的人格特质是感觉寻求

携带长的D4DR基因复制体的个体比携带短的D4DR基因复制体的个体的感觉寻求得分高

5.情感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原因是什么?

生物学基础:

左右脑前额叶的相对活动量具有差异

原因:

情感反应阈限存在差异。

6.如从生理取向解释“攻击性”?

1.内分泌学研究

a)雄性激素,尤其是睾丸酮,与攻击行为的形成与表达有关

b)血清中酒精成分高或糖成分低能提高攻击行为

2.中枢神经系统因素研究

c)大脑某些区域被破坏,如杏仁核

d)攻击行为个体脑电图异常率高于正常组,异常类型以慢波为主

3.神经生化研究

e)儿茶酚胺水平异常会损害个体对预期惩罚的恐惧反应,而易导致攻击行为

f)脑脊液中5-羟基吲哚乙酸水平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

7.什么是“遗传率”、“表现型变异”、“基因型变异”?

1.遗传率(h2):

指一个群体内基因变异在表现型总的变异中所占的比例

2.表现型变异:

是指可观察到的个体差异,如身高、体重、人格……

3.基因型变异:

是指每个个体拥有的所有基因上的个体差异

8.如何理解遗传率?

1.h2不具有个体意义:

仅涉及样本或总体的差异,而不能用于指某一个体

2.h2不是恒定不变的:

是一个统计指标,只适用于某个时期的特定环境中的人群。

随着环境的变化,h2也会发生改变

3.h2不是一个精确的指标:

只是对基因型差异引起表现型差异的百分比的一种估计,测量误差、样本因素等都会导致其不准确

9.行为遗传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①确定个体差异归因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百分比

②还对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途径以及彼此的相关感兴趣

10.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各自的定义是什么?

1.谱系研究法

Galton首创,是最早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

利用家族成员之间具有遗传重叠性这一事实,通过研究家族史,了解某种人格特征在家族成员中出现的频率高出普通人群中出现频率的程度,来估计其遗传率

2.双生子研究法

现代行为遗传学最常用的方法

是通过测量同卵双生子是否比异卵双生子更相似来估算遗传率的一种方法

3.收养研究法

是通过比较被收养儿童与其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在人格上的相似性来进行的

11.最有效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设计是什么?

最有效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设计:

是研究分开抚养的双生子

12.行为遗传学研究发现“重要的人格特质明显显示出了中等程度的遗传率”,这是否也同样说明人格特质的变异有很大部分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为什么?

不能因为许多人格特质的遗传率在0.30-0.50之间,就下结论说这意味着环境对这些人格特质的解释力在0.50-0.70之间,因为任何测量都存在测量误差,这样,有些人格差异可能既不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也不是由遗传造成的,而是由测量误差所引起的

13.共享环境还是非共享环境对人格更重要?

1.在某些领域,行为遗传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共享环境的重要影响,如态度、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健康行为,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语言智能,但是对大多数人格变量(如外向性和神经质)来说,共享环境对它们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可辨别的影响

2..对人格来说,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似乎是每个儿童的独特经历(即,非共享环境),而这种独特经历是人格发展的关键

14.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什么?

基因型—环境的交互作用:

指携带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如,内向—外向)对相同的环境(如,房间里的噪音)会有不同的反应(如,阅读成绩),即,个体差异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了行为表现

基因型—环境的相关:

指拥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高—低语言能力)会面临到不同的环境(高—低刺激)

15.Plomin(1977)如何划分基因型—环境的相关的类型?

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指父母既给孩子提供基因,又提供相应的环境,而孩子不做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该环境

2.反应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指父母根据孩子的基因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

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指拥有某种基因型的人主动去创造或寻求某种环境

16.EAS气质分类模型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这三种气质是不是遗传的?

1.情绪性(Emotionality):

指情绪反应的强度

2.活动性(Activity):

指个体能力释放的一般水平

3.交际性(Sociability):

指个体的人缘及与人相处的特点

这三种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证据:

双生子研究

17.Caspi是如何划分气质类型的?

1.适应良好的儿童:

自我控制和自信,在接近陌生人和新的环境时很少有困难

2.难以控制的儿童:

冲动而不安静,注意力很容易转移

3.抑制性儿童:

害怕、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感到不舒服

18.典型的抑制性儿童的特征是什么?

抑制性气质是成人何种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典型的抑制性儿童会把脸埋在爸爸或妈妈的腿后面

抑制性气质是成人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社交恐惧症

19.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

1.“自然(生存)选择”理论

2.Darwin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性选择

4.自然选择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亲缘适应性理论

5.在亲缘利他基础上,提出了“互惠利他理论”

6.纯粹利他和顺从性理论

20.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A.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人类心理的起源与本质

B.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心理机制组成的,心理机制是进化心理学理论的核心

B1.心理机制的实质是信息加工过程:

输入的信息通过一个程序(决断法则)转化为输出结果

B2.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化的

B3.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B4.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B5.模块性是心理机制的特性

B6.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进化取向如何看待人格、人性、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个体差异?

1.进化视角下的人格(进化人格心理学)

A.人格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倾向系统,是一系列适应性策略的集合

B.人格作为行为策略倾向,明显的能满足适应的需要

C.进化人格论在群体水平上解释并预测人们在行为系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D.强调人类共同行为模式的遗传性,并强调自然选择在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关于人性的假设

认为人性是进化过程的基本产物,在进化过程中,成功的心理机制不断传播开来,逐渐成为种族特性

3.关于性别差异的假设

在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相同或相似的适应问题上,两性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在两性面临不同的适应问题的领域内,两性之间存在着差异

4.对个体差异的假设

进化心理学家主要用推测、假设的方法解释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差异的结果

22.如何从进化取向解释利他人格?

试从进化论对利他行为研究的演进角度加以分析。

1.亲缘适应性理论:

亲缘利他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近亲具有相同基因的比例大,这样,利他行为不过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进化路径。

但无法解释非亲缘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是怎么回事。

2.互惠利他理论:

解释了非亲缘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互惠利他强调互惠而不是基因的相似度如果利他行为的接受者会报答利他行为的提供者,那么利他(实际上是互惠利他)的特质和行为将就会被保留下来,可见,获得回报才是互惠利他者的真正目的

互惠利他的前提:

Ø助人者助人行为的风险较小,受益者的收获很大

Ø现在的受益者将来有可能成为助人者,使现在的助人者受益

Ø受益者必须认识助人者,以便将来进行报答

所以,邻里之间更易产生互助行为

3.Axelrod&Hamilton(1981)“合作的进化”回答了利他是如何让传播的

“合作的进化”只要一个群体中有足够数目的利他个体,那么报答其他个体就是有进化稳定性

有利他思想的个体最初应该是来自于亲缘适应性,也就是帮助有亲缘关系的其他个体

4.纯粹利他Simon(1916-2001)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他主义要求与通过顺从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人类社会具有的不求回报的纯粹利他行为又是怎么回事。

23.如何从进化取向解释“攻击性”?

.Lorenz(奥地利)的本能说

攻击的动因是本能的,这种能量在机体内部可以不断积蓄,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转变为攻击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这种行为是本能的,是由吃食、繁殖、逃跑和攻击这“四大动力”中的一种主要动力促成的

认知论

1.人格认知论解释认知经验与人格关系的具体视角有哪些?

认知经验与人格

(一)从知觉看人格1.Witkin的场依存性

(二)从解释看人格1.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2.Rotter的控制点理论3.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

(三)从目标看人格1.个人计划分析2.生活任务、目标和策略

2.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特点是什么?

1.过程变量:

指认知过程倾向于以什么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普遍性:

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3.稳定性:

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

4.中性:

没有好坏之分

5.固定性与灵活性:

3.Winkin是如何解释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

解释:

心理分化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分化

●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身心都在逐渐分化,变得日益复杂和完善

●分化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

●分化表现在自我与非我、心理机能、神经生理机能等方面

●心理分化理论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

在个体的发展中,各领域的分化程度是一致的

4.“个人建构”和“个人建构系统”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个人建构:

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