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392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docx

山东财经大学国贸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分工的特征、特点)

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5世纪末西方世界开始兴起

欧洲:

Ø国际分工表现为西欧宗主国与亚非美洲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Ø黄金——世界货币

第二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工业革命

欧洲:

Ø建立起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亚非拉大洋洲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工业国的殖民和半殖民地

Ø英镑成为国际货币

第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技术革命使得国际分工呈现多种形式:

世界市场的特点:

Ø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支付体系形成

Ø国际金本位制建立,黄金为世界货币,英镑为补充

Ø国际公约、协定、贸易惯例开始形成;专业服务机构出现;相对固定的国际航线、码头、港口陆续建立

国际贸易特点:

Ø国际贸易高速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间的国家贸易占世界比重超过3/4

Ø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两次世界大战;国际贸易下降,美国国际贸易比重上升,欧洲下降

中国:

处于清朝末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

第四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

•西方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

国际分工新特点:

Ø发达国家间制成品贸易占绝对比重

Ø货物领域扩展到服务、技术、知识产权领域

Ø产业内贸易扩大

Ø跨国公司内贸易快速发展

F世界市场特点:

Ø以美国为首的涵盖金融、投资和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建立:

IMF、WB、GATT、CMEA(苏联)

Ø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Ø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参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当中

Ø技术革命引起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进,成本进一步下降

F国际贸易特点:

Ø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和GDP增长速度

Ø产品结构:

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服务和技术贸易比重上升

Ø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产业间、产业内、公司内贸易并存;一般货物贸易、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相互补充

Ø地区分布不平衡:

发达国家间国际贸易占主导;区域贸易集团出现

ØGATT多边谈判带动下,贸易政策的自由化趋势成为主导

第五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国际分工新特点

新的贸易格局,该时期中国经济的两大转变

F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Ø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3年石油危机和1979年的两伊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飞涨,西方国家滞胀

Ø苏东剧变

Ø东亚经济崛起:

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

Ø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美国“新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F国际分工新特点:

Ø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分散化,产品内分工逐渐凸现

Ø国际外包与对外直接投资

Ø公司内、外贸易

F由此出现了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并存的贸易格局:

Ø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Ø产品结构特点是:

货物贸易领域由制成品占主导,服务贸易领域由“其他商业性服务”主导

二、几个问题总结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贸易结构、依存度、地理方向、条件,说明其含义以及作用)

对外贸易结构/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各类商品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该指标可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等。

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又称为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的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的对外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2、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源,并反映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该指标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形式和贸易政策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国、各个国家集团、世界各洲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即世界贸易的国别分布和洲别分布状况。

3、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以后多用GDP)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X+M)/GDP·100%

出口贸易依存度=X/GDP·100%

进口贸易依存度=M/GDP·100%

启示:

外贸依存度受一国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高低不能一概而论。

净贸易条件,简称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被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难以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因此,人们通常用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

其公式为:

N=(PX/PM)·100式中:

N——净贸易条件;PX——出口价格指数;PM——进口价格指数。

4、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

其公式为:

I=(PX/PM)·QX式中:

I——收入贸易条件;PX——出口价格指数;PM——进口价格指数;QX——出口数量指数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其公式为:

S=(PX/PM)·ZX式中:

S——单项因素贸易条件;PX——出口价格指数;PM——进口价格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基础上,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其公式为D=(PX/PM)·(ZX/ZM)·100式中:

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PX——出口价格指数;PM——进口价格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启示:

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思路包括提高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增加出口量、提高出口商品相对劳动生产率。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改善,表示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增多;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视为贸易条件恶化,表示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减少;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等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及其经验分析

考点:

五个发展阶段的五种理论、代表人物、思想、著作。

两个贸易保护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的所谓“古典”时期,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

前者包括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后者包括汉密尔顿提出的保护关税说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选择)

亚当斯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

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论。

二、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的基本内容

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他极力论证实现这一原则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四、模型分析

(一)基本假设(2×2×1)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本国H和外国F;外国变量用上标*表示产品1和产品2:

用下标i=1,2表示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劳动:

L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生产函数不同)。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行业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收益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产品价格都等于其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本国进口等于出口

在本国生产1单位的y1和y2所需要的劳动数量分别为:

a1L和a2L,那么两种产品各自总共所需的劳动数量分别为:

L1=a1Ly1和L2=a2Ly2,但两种产品所需劳动力的总和不能超过劳动力的总量,即:

L1+L2≤L。

同理,外国生产模式。

假设本国在产品1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外国在产品2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单位成本:

(二)封闭经济

在封闭经济下,本国用12个单位的劳动生产出1个单位的产品1和1个单位的产品2;外国用9个单位的劳动生产出1个单位的产品1和1个单位的产品2。

在本国,用1个单位的产品只能交换0.5个单位的产品2;在外国1个单位的产品1可以交换2个单位的产品2。

(三)开放经济:

贸易模式:

本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产品1外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产品2。

本国在产品1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本国专业化生产产品

1,则12个单位的劳动可以生产出3个单位的产出,同理,外国用9个单位的劳动专业化生产出3个单位的产品2。

(四)贸易利得:

贸易对两国都有好处的充分条件:

国际相对价格或国际贸易条件位于两国各自的两种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或国内贸易条件之间。

由于封闭条件下,本国的相对价格为0.5,外国相对价格为

2,因此,

即所有大于0.5而小于2的国际交换价格对两国都有好处。

我们假设国际相对价格为1,即国际市场上用1单位的产品1可以交换1单位的产品2。

0.5≺pw≺2假设两国国内消费偏好在贸易前后没有变化,即按照1:

1的比例消费两种产品,那么开展贸易后,若本国出口1.5个单位的产品1区交换1.5个单位的产品2,则两国各自都比封闭经济前多获得0.5个单位的产品1和0.5个单位的产品2。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1817年4月,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

该书包含了他丰富的经济思想,在经济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人物,李嘉图与斯密一样,主张自由贸易,认为每个个人在自由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有利于整个社会。

与重商主义不同,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给社会带来利益并非因为一国商品价值总额的增加,而是因为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

国际贸易之所以对国家极为有利,是因为:

“它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累提供刺激”。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能够使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

一国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有绝对优势。

三、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2×2×1)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H:

本国;F:

外国y1:

产品1产量;y2:

产品2产量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劳动L。

本国生产1单位产品1和产品2所需要的劳动分别是:

a1L和a2L

外国生产1单位产品1和产品2所需要的劳动分别是:

a*1L和a*2L

由此可知:

1/aiL和1/a*iL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生产两种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生产函数不同)。

假定本国在产品1上具有比较优势,即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较少,或者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外国则在产品2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行业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收益不变。

上式左边表示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水平,右边表示平均劳动产出,即平均劳动生产率。

它是常数。

6、完全竞争市场。

产品价格都等于其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二)封闭经济

如果(边际)机会成本是不变的,则公式(2.1)可以用直线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线AB表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截距:

公式(2.2a,2.2b)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数量比也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

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增加1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AB线上所有点都是劳动充分就业点。

AB线以下的所有的点都是没有效率的,且存在失业。

因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因此,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本国的最优产出应该在AB线上。

但究竟是哪一点,还要看需求方。

(2)约束条件:

工资率和产品价格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工资w是唯一的成本。

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产品价格等与其平均成本(即边际成本):

p1=ϖa1L,p2=ϖa2L(2.3)

本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为:

(其中若将产品2看作计价物,则产品1的价格既是相对价格。

因为。

纯贸易模型中没有引入货币,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产品为计价物,从而推出其他产品的相对价格。

因此,产品1对产品2的相对价格极为AB曲线的斜率。

在产品2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产品1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产品1的相对价格就越低。

2.本国经济的需求方

(1)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函数

假定消费者喜好多样化,对两种产品都消费。

这样,生产就会发生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除了A和B两点之外的任何一点。

需求方可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刻画。

而这些曲线可以表示为以下的效用函数:

OR线表示消费结构保持不变,即消费者对y1和y2的消费比例保持不变。

(2)收入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到一阶条件:

因此,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也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3.本国封闭经济均衡及其比较静态分析

根据公式(2.3)替换公式(2.5)中相应变量,并构造新的拉格朗日函数。

由此,可以根据一阶条件推出:

公式(2.8)再次证明公式(2.4)和公式(2.6)是等价的。

联立两式可以得到本国封闭经济的均衡解,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

(三)开放经济均衡

1.引入另外一个国家——外国

由于假定外国在产品2的生产商具有比较优势,可知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较为陡峭,即斜率的绝对值较大。

2.本国与外国展开自由贸易

(1)互惠贸易发生的条件:

必要条件:

两国间存在比较成本的差异

充分条件:

国际贸易的价格位于有差异的比较成本之间

时,本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商品1;外国则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商品2。

区域3

时,两国都专业化生产商品2;商品1的相对供给为零。

区域1

时,两国都专业化生产商品1;商品2的相对供给为零。

区域5

只有E1点处的相对价格满足充分条件,两国均受益。

其他的四种情况可以参照分析。

1、5区域:

一国的比较成本之外,贸易使得一国受损;2、4区域:

一国没有完全专业化,即封闭价格等与国际相对价格,没有参与贸易的动力,因为不能从贸易中获益。

(2)国际贸易产生的效应:

第一,结构调整效应:

以本国为例图2.6

第二,贸易与分工效应图2.7

第三,福利效应:

一个数值的例子图2.8

贸易刚发生时,本国生产可能仍位于点E处,消费则转换较快:

增加相对便宜的产品2的消费,减少相对较贵的产品1的消费。

从而消费点到达C1点。

C1点与E点相比,本国产品1出现供给过剩,需要出口,产品2需求过剩需要进口。

此时,国内生产厂商看到有利润可图,加大对产品1的生产。

贸易引起的生产转换一直持续到点B,由于本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产品1,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2,所以本国的实际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到U。

外国的生产和销售调整过程类似。

贸易模式:

在上述条件下,两国都会进行专业化分工,本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产品1,外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产品2。

由于,本国将出口产品1,完全专业化生产产品1,本国按照进行贸易可以达到消费点C。

因此,本国出口产品1的数量为BN,进口产品2的数量为CN。

外国同理。

当两国按照统一价格进行贸易时,一国的进口值正好等于一国的出口值,这样国际均衡就实现了:

贸易格局由比较优势决定,而国家之间的工资率水平则由绝对优势决定。

本国出口产品1,所以自由贸易下的工资率为:

外国出口产品2(充当计价物,其价格为1),自由贸易情况下的工资率为:

国际贸易与实际工资:

在贸易后,本国的名义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

由于本国完全专业化生产1,所以均衡时,本国名义工资水平为:

因此,开放后以产品1的世界价格衡量的实际工资水平与开放前相同:

但是,开放后以产品2的价格衡量的实际工资水平要高于开放前。

因此,开放后消费者福利提高了。

本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由于

本国在生产产品1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生产产品2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市场上1单位产品1可以换1/2单位的产品2。

而本国封闭经济下,1单位产品只能换的1/3单位的1/3单位的产品2,因此,可以多的1/6产品2。

+1/6=1/2-1/3

在外国,封闭经济下要获得1单位的产品1需要2/3单位的产品2。

按照国际相对价格进行交换则只需要1/2单位的产品2,少用1/6单位的产品2。

-1/6=2/3-1/2

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

汉密尔顿的政策主张:

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端必需的原料;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出制造品质量;

汉密尔顿保护关税思想的评价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它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

汉密尔顿保护关税学说的提出标志着保护贸易学说的提出基本形成。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说

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2)主张生产力理论

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多少财富。

(3)主张国家干预

李斯特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高度的保护贸易政策是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十分必要的工具。

(4)政策主张

保护目的:

促进国家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工业化

保护对象:

国内幼稚但有反正希望的工业,受保护对象通过一段时期之后能够成长起来

保护手段:

主要是关税

保护期限:

最高界限30年

对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评价

1.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国际竞争下如何运用保护政策措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建立了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

2.对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生产力,实行经济自卫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章

H-O模型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E.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并由其学生B.俄林发展。

而这一思想的模型化则归功于萨缪尔森,因此H-O模型也被称之为H-O-S模型。

主要观点: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中国就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

H-O-S定理:

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

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

即一国出口的是那些比较密集地使用在本国较为丰裕因而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因而昂贵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简而言之,一个劳动丰裕但资本稀缺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则相反,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2×2×2的HOSModel中,一般情况下,每个国家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但是出口其中的一种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

这是不完全的国际分工模式。

但是在2×2×1的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RecardianModel)中,一般情况下,每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并出口。

这是完全的国际分工模式。

H-O-S模型的四个定理:

1、一国要素禀赋变动如何影响产品的产量

2、产品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要素价格

3、要素丰裕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4、两国产品价格趋同导致要素价格趋同

一、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关于H-O模型的经验研究是由瓦西里·里昂惕夫(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做出的。

1951年,里易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美国1947年200个产业部门的进出口数据,计算了美国当年每100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劳动和资本的数量,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论来验证H-O-S理论。

由于无法得到外国的技术,使用美国的技术来计算美国进口的要素含量,相当于直接计算在美国生产的、与进竞争的产品的要素含量。

结论:

美国进口竞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例高于出口部门的这一比例。

既表明被认为是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H-O-S理论在

这里无法成立。

这个发现被称为:

“里昂惕夫悖论”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1)美国与外国的技术是有差异的H-O-S模型中假设在所有要素价格比率下,一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变。

即玩具在中国的相对工资下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的相对工资下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事实可能是,尽管美国相对工资比中国高,美国由于资本充裕而劳动力

相对稀缺,资本便宜和劳动力昂贵,美国可能在玩具生产中使用更多的资本而非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是:

美国出口商品A,它在别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美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同时,美国进口商品B,它在外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2)自然资源

里昂惕夫之谜中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包括自然资源。

不充分注意到各国自然资源的不同以及它们与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就不能完全解开资本劳动比率计算结

果中出现的大部分奥秘。

各国的天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不同。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产品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的进口国。

这些产品既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使用大量的非人力资本。

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相对说来主要使用的是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

美国进口的自然资源产品碰巧是资本劳动比率较高的,而出口的自然资源产品碰巧是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从而形成了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

(3)人力资本

同一要素之间会有很大的不同。

就劳动而言,劳动技能的高低在各国之间也象在个人之间那样有很大区别。

一个非熟练工人工作一小时的结果,与一个工程师、一个电子计算机系统分析员或一个医师的一小时劳动完全是不同的。

同样,不同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投入也是不同的,在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