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9511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docx

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讲课教案

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2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十二平均律:

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

华佗提倡体育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创“五禽之戏”,是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明清时期安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

答:

一、数学、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该书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书。

程大位在书中将珠算的加、减、乘、除、开方运算的口诀系统化、完整化,使珠算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计算方法。

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梅文鼎一生活了89岁,著书8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

梅文鼎历法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考证、补订和研究;其二,对西洋新法的疏解,并融会中西;其三,回答别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其四,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

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

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

梅文鼎还对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并参照中西星表,绘制了较为完备的星图。

新的星图的绘制是他会通中西天文学方面一项较大的工作,主要是将托勒密的星表、《崇祯历书》的星表、Bayes的星表以及《天文实用》、《天学会通》等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统一名称,并有所增补,对研究我国关于恒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他还创制了月道仪等天文仪器。

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

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26种,从种数来说不如其天文、历法著作多,但其卷数和篇幅却大有超过,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二、医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是安徽古代医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医学人才济济,医著宏富,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诸多发明,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新安医学在全国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就医学人才而言,出现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医家,如汪机、孙一奎、汪昂、吴谦,等。

就医学著作而言,初步统计明清两代安徽医著约六百多种,约占清以前安徽医籍总数87.7%,新安一隅约四百余种,亦居全省之首。

其内容涉及医学理论、临床实践、方书、本草、医案、丛书等各个方面,从通论到分科,从提高到普及,几乎应有尽有。

其中吴昆的《医方考》是现存第一部注释医方专著,江昇的《医学类聚》则是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

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和吴谦等著《医宗金鉴》还被有关学者列为我国十大古医著之列。

另外,吴勉学汇刻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痘疹大全八种》,顺琯辑刊的《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等,都是大型医学丛书。

这些书籍对汇集和保存古代重要医学文献、促进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新安医家们已形成系统的医药学知识,实践中重视调养脾胃、肝肾与气血,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

对于中国独特的传染病学——“温病学”,新安医家如汪机、叶桂、郑康宸等人也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对于古代一种流传极广的传染病——天花,我国医家曾探索用种痘的方式来预防,而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据典籍记载于16世纪中叶发明于宁国府太平县。

三、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随着安徽科技的空前繁荣,物理学领域随之出现著名学者及重要成就,较突出的是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物理小识》,以及郑复光《镜镜詅痴》。

在物理学方面,朱载堉的最大贡献是他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

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相邻各律间的等程性,使新的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应用,转调自如,彻底解决了旋宫变调的问题,有利于曲调的创作和乐器的制造,有很高的的实用价值。

方以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

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

郑复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光学家,他最杰出的贡献则是光学成就。

1935年,郑复光写成《镜镜詅痴》一书。

《镜镜詅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发明:

在研究透明柱体时,发现了全反射现象;在讨论发光体的光学性质时,使用了“光面”概念;提出和讨论了小孔成像的理论;至于光量参数的提出,更是当时光学研究的先进成果。

《镜镜詅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光学专著,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各种光学知识,形成了一个融合中西的独特的光学体系。

3、书院制度在安徽发达的原因及表现如何?

答:

安徽在全国是书院产生最早,也是最发达的一个省区。

宋时,书院兴起并形成制度,安徽书院数量随之大增。

宋代安徽书院约有34所,在全国所占位次,仅低于江西、浙江和湖南三省,居第四位。

安徽不少书院由硕师名儒主持讲学,如宋儒侱大昌主讲休宁西山学院,硕儒汪莘主讲休宁柳溪书院,曹泾等主讲合肥3西畴书院,文澄源主讲峨岱书院等。

因此,书院教学质量很高,为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

有元一代安徽书院与全国同步继续发展。

元代安徽新建35所,保留、修复或重建前代书院9所,共计44所。

绝大多数书院由名儒名师主持和主讲,如胡炳文主讲明经书院,郑玉、鲍元康主讲师山书院,曹泾主讲西畴、初山书院,汪一龙主讲晦庵书院,胡一桂主讲湖山书院,等等,其中很多人是南宋具有民族气节的名儒学者,入元不仕,退而讲学的,这是当时安徽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

元代安徽书院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徽州及沿江地区,便也开始向皖中、北地区发展,如合肥、舒、宿等地开始陆续创建书院。

明清时期,在我国封建教育制度走向衰落、消亡和西学东渐、实学兴起的背景下,安徽书院却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并盛极一时。

考究其原因,这与安徽素以“文化之地”、“仪礼之乡”著称,历来就有社会与私人办学的优良传统,且皖地学派盛行,朱学、王学、湛学及清代朴学与桐城文派等学者在皖地进行着积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亟欲拯治时弊,传道授业,振兴文教,培育人才等,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有关材料统计,明代安徽书院至少在138所以上,大多兴建于明中叶以后。

此时,书院的分布仍以皖南为主,但呈向皖中、皖东、皖西发展的态势。

清代安徽书院总数在203所,此时,政府官员开始掌管书院诸如择山长、选教育、收学生到课业、课考、廪养、俸禄,以及参加科考、取任等方面事务,官办书院成为清朝安徽书院的最重要特色,书院实际蜕变为官学的附庸,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4.考察分析

1、实地参观并考察一些历史名胜、古迹或纪念馆、博物馆,并结合实际谈谈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答: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所谓延续性,是指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其间从未中断过。

安徽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大一统的文化局面下,安徽文化继续发展,在学术思想、文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和山越文化在安徽地区发生碰撞、融合,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虽没有什么杰出成就,但也没有中断。

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在第三次南北文化碰撞交流中,发展到了精致和成熟阶段,新安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标志。

明清时期,安徽文化在前期相续发展基础上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在文化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大家,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标志着安徽文化的鼎盛,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对全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都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安徽文化也具有着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传统的血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是新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杰出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陶行知等。

纵观安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安徽文化发展是环环相扣,阶段相接,从而形成了一条从未中断的文化链。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安徽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表现在安徽文化对南北文化的兼容吸收上,如老庄的道家学派就既体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又有南方楚辞文化的影响。

兼容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安徽的学人注意吸收其他学派学者的成果,如作为道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淮南子》,就是在发挥先秦道家思想基础上,同时兼采儒、墨、名、法各家之长而成。

朱熹是新安理学的祖师,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严密完整的理学体系则是在融通北宋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诸儒以及道、释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安徽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安徽历史上的很多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既是专精,同时又精通诸多方面学问。

如方以智既是哲学家,而其对天文、礼乐、律数、书画、文字、琴剑等又无不通晓,其所著《物理小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再如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戴震也精通多种学问,既是哲学家又是考据学家,他对训诂、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音律等无不精通,足见其学问之广博。

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

淮河、长江从安徽北部和东南部流过,自然地将安徽分为北部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块,淮河沿岸及以北地区是平原旱作农业地区,其文化上长期受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经济结构、生活习俗、民情风尚等都包含了较多的北方文化因素。

江淮之间是我国旱地农业区和水田农业区的过渡地带,在经济结构上与淮北地区有较大差异,而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要地带,因此文化风貌兼有南北特征。

而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是典型的水田农业区,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其文化风貌也更多地包含了南方文化的因素。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安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安徽文化也在这种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三个较为成熟的、具有丰富内涵和个性特征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区域文化圈。

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安徽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区域却表现出不平衡性。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文化开始在淮河流域地区形成,但在以后的数千年历史中,安徽文化几度兴衰,差不多呈波浪式发展。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安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在隋唐五代的近400年间,虽然安徽地区也不乏杰出人才与成就,但较之前代与周边地区却显得较为冷清,直至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安徽文化才开始扫除隋唐时期寂寞冷清的局面。

两宋时期,安徽虽然烽火不断,但由于北方中原文化的南下交流,安徽在学术文化方面却取得了突出成就。

公元1275年,安徽全境落入元军之手,在此后的100多年里,安徽文化基本是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直至明中叶以后,安徽文化才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产生了桐城派以及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

安徽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安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安徽文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并在时间和区域上由淮河流域逐步向皖南倾斜、发展。

从春秋战国到西晋灭亡,安徽文化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淮河流域,这一时期颇有建树的安徽学者差不多都出生或生活在这些地区。

东晋南渡以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的南迁,我国文化中心也开始向南转移到长江流域,安徽的文化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

两淮地区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及战争的破坏,其在安徽文化中的重心地位也开始丧失,此时长江沿线地区开始登上文化学术舞台,产生了如张籍、杜荀鹤、张孝祥、李公麟等一大批杰出的学者。

金元时期,两淮地区沦入金、元铁蹄统治之下140多年,两淮文化再次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此时的皖南地区,由于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之这一地区远离战乱,因而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徽州地区异军突起,从事实上确立了其在安徽文化的中心地位。

明中叶以后,皖江地区和徽州地区更是人才辈出,以桐城派为代表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双峰耸峙,安徽文化迎来了他辉煌灿烂的巅峰。

因此我们可以说,淮河文化是中古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

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他的民为邦本、通商惠贾、发展经济等思想和做法,奠定了山东齐文化注重经济之特色的底蕴。

老、庄创立道家学说,而集道家学说之大成的《淮南子》,则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核心,集法家的进步历史观,儒家的仁政学说,阴阳家的阴阳学说为一体,构建了一套黄老道家学说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国理论。

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思想则取诸家之长,弃各家之短,是创新的一个典范。

“三曹”也是变革和创新的典型。

在曹操父子努力下,开创了“梗慨而多气”的建安文学新时代。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也是安徽学说善于创新的典范。

他在继承儒学传统基础上,吸收佛、道合理成分,克服儒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短处,构造出内容精深、结构精致的新儒学体系。

朱熹和理学的兼容并包、自我批判、不断创新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变革。

除了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之外,安徽人在其他许多方面也都有创新,如徽派建筑、芜湖铁画、文房四宝、安徽戏剧等诸方面都体现了安徽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也正是由于创新,才使得安徽文化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才使得安徽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并不断创造辉煌。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3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因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

《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有传奇多部,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石巢四种》。

其中又以前二种名气最大。

阮大铖的戏剧作品,曲工词丽、情节热闹,尤擅用误会与巧合法制造喜剧效果,在中国古典喜剧的创作上堪称楷模。

8、安徽明代的戏曲作家有:

歙县毕尚忠,有戏文《七国志》、《红笺记》;铜陵佘翘,有传奇《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桐城姚康,有传奇《太白剑》等;休宁汪廷讷,有杂剧《广陵月》、传奇《环翠堂乐府》十八种。

另有歙县汪宗姬、程丽先、吴德修、汪芗、程羽文,休宁程士廉、程巨源等多人,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整个徽州地区戏曲创作的繁荣。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

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1110~1170),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因此他论诗格外推崇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

在重视前人创作成果的同时,他还强调诗歌必须不断创新,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学诗很有裨益。

《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

有不少散佚的材料,靠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燕乐考原》:

《燕乐考原》作者为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在这部书中,凌廷堪揭示了燕乐由琵琶弦定律的奥秘,找到了理论上的调音与琵琶弦上的对应位置,该发现揭开了词律研究的千古疑窦,拉开了词体起源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序幕,在词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

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

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

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建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

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

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

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

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

4、金乔觉与九华山有着怎样的渊源?

答:

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

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

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国后便削发为僧。

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观音土)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

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

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

其肉身三年不腐。

弟子们“知其圣人降世也”,便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作“金地藏”。

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

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75年,没有创立宗派,也没有著述留于后人,但是因他而出名的九华山却一直香火不断,至今依旧寺庙林立,游人不断。

究其原因,正是他的思想和信仰深入人心,他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其坚韧、隐忍的性格、普渡众生的信念受到了民众的推崇。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4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安徽绘画起源于四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代戴逵。

明清时期是安徽绘画的高峰期,有詹景凤、丁瓒、丁云鹏等绘画高手;清初,则出现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

乾嘉年间,萧县兴起龙城画派。

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明代是徽派版画的极盛期,明末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最高成就。

十九世纪中叶,徽派版画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而逐渐没落。

3、徽州三雕,指砖雕、石雕、木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4、黄山自然景色秀丽绝伦,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后又加上冬雪并称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5、安徽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6、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以西,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7、天柱山位于安庆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

8、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

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

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

9、敬亭山的诗歌文化源于南齐诗人谢眺,他在宣州作官时写了不少有关敬亭山的诗歌。

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而来,先后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盛赞,于是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

10、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

11、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文中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

12、马鞍山太白楼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宣城画派:

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

在绘画艺术上,梅清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

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

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

它们共同形成了宣城画派的风格。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指的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笔、墨、纸、砚。

文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