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9625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邯郸质检]某群岛面积12200平方千米,由大约200个岛屿组成,岛上建有一座城镇。

岛上植被低矮、浓密,为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存在。

读图,完成1~2题。

1.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凉多风的气候B.过早与大陆分离

C.过于单一的地形D.火山的不断喷发

2.群岛禽鸟丰富得益于(  )

A.靠近大陆的位置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2021·郑州市质检]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000~2500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

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4.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5.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D.土壤水分降低

[2021·四川雅安模拟]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

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如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6~8题。

6.推测艾比湖现湖区湖水最浅的位置是(  )

A.东侧B.西侧

C.北侧D.南侧

7.下列不属于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人类活动增多,大量引用入湖河水

C.过度开垦,长期引湖水灌溉

D.入湖河流减少,稀释作用减弱

8.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是(  )

①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 ②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风沙加剧,影响交通 ④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加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9.[2021·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斑海豹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栖息在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

斑海豹生性胆小机警,幼兽皮毛名贵。

每年1~3月繁殖,产崽在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上,以各类鱼虾为食。

近年来,我国斑海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下图为辽东湾斑海豹分布示意图。

(1)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

(8分)

 

(2)分析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

(6分)

 

(3)指出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斑海豹的措施。

(8分)

 

能力提高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4~5题。

4.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5.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是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

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

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

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8分)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4分)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8分)

 

1~2.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群岛常年盛行西风,加之海洋上摩擦力小,导致风力强劲,大风会吹走表土,使土壤贫瘠,而且该群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阴凉多风的气候不利于树木生长。

故选A。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禽鸟丰富的原因是食物丰富,食物丰富得益于沿岸有寒流流经,鱼类饵料丰富,鱼类数量多,B对;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靠近大陆对鸟类影响不大,A、C错;该岛上有城镇分布,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强弱,D错。

故选B。

答案:

1.A 2.B

3~5.解析:

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角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选B。

第4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④正确。

选C。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C正确;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A、B、D错误。

选C。

答案:

3.B 4.C 5.C

6~8.解析:

第6题,湖泊干涸的部分说明水域较浅,图中艾比湖西北部为干涸湖区,故湖水最浅的位置是西侧。

故选B项。

第7题,湖水由淡变咸主要原因是湖水变少了,稀释作用减弱,导致盐分比重增大。

自然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人为原因主要是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导致入湖的河水变少;艾比湖湖水为咸水,不能直接引湖水灌溉。

故选C项。

第8题,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湖水水量减少,蒸发量减少,则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会变坏,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会使盐渍化和沙化加重,风沙加剧,进而影响交通;湖泊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不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

故选A项。

答案:

6.B 7.C 8.A

9.解析:

(1)题,主要从气温、地形、海水性质等方面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

海水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低,气温低与纬度位置有关,另外,冬季的大风、寒潮天气也加剧了寒冷程度。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辽东湾较封闭,这会使水体流动性较差。

根据示意图判断,沿岸有大河注入,使海水盐度降低,利于结冰。

(2)题,本题可结合材料“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进行分析。

结合示意图可知,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地带多浅滩和沼泽,为斑海豹提供了栖息地。

根据材料“以各类鱼虾为食”分析,沿海河流入海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虾提供了饵料,便于斑海豹觅食。

根据材料可知,斑海豹产崽在浮冰上,而辽东湾易结冰,海上多浮冰。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幼兽皮毛名贵”可判断,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对斑海豹进行过度捕杀;根据示意图中产崽区与密集区的分布判断,入海河流的污染会使浅海区生态环境改变、鱼虾减少,从而影响到斑海豹的生存等。

措施则主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等方面说明。

答案:

(1)纬度较高,获得的光热较少,冬季气温较低;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较低;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该地区冬季常有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

(2)栖息条件:

辽东湾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多浅滩、沼泽等,是优良的斑海豹栖息地。

食物条件:

沿海有河流注入,形成咸淡水混合区,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鱼虾,便于斑海豹觅食。

繁殖条件:

纬度较高,易结冰,浮冰较多,有利于斑海豹繁育。

(3)原因:

幼兽皮毛名贵,人类过度捕杀;水体污染,生存环境变化;鱼虾等食物减少,影响斑海豹生存等。

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加强宣传等。

 

1~3.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冲淤,故排除A、C选项。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不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

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答案:

1.A 2.D 3.C

4~5.解析:

第4题,由于科隆群岛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B项。

第5题,气温日较差大,一般是大陆性强的地区所具备的特征,该地四面环海;该地远离大陆,与世隔绝,也确实有部分动物迁徙从此经过,但与“耐寒”“喜暖”无关;该地地处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符合“喜暖”动物要求,同时秘鲁寒流会影响到该地,又符合“耐寒”的要求;该地地处热带,最高海拔1707米,气候垂直分异不显著。

故选C项。

答案:

4.B 5.C

6.解析:

解析:

(1)题,在审题时注意关键词为“说明”“湖泊贯通”“自然条件”。

思考顺序应为降水导致湖水增加乃至外泄,地形导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贯通各湖泊。

(2)题,本题关键词为“指出”“对下游河湖”“影响”。

“指出”即不用分析解释,只需要指出。

影响既包括有利影响,又包括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为:

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不利影响为:

加剧地表冲刷;最终还能形成新的河道。

第(3)题,“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盐湖与清水河贯通的话,就与楚玛尔河相连通了,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

变成外流河后,湖水流出,会导致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答案:

(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

地势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

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1·陕西质检]“袅袅兮秋风,云淡淡兮银杏黄。

”每年11月初是银杏林最美的时候,这时的陕西咸阳汉阳陵秋色迷人,上百亩的银杏林铺天盖地的黄,一眼望去金碧辉煌仿若“皇城”。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陕西咸阳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西安城市地区部分道路两侧也种植有银杏树种,但城区树种叶子全部变色比郊区推迟5天左右,这体现的分异规律为(  )

A.地方性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

[2021·唐山市模拟]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

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图中不同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

读图回答3~5题。

3.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  )

A.①B.④

C.⑥D.⑩

4.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原B.苔原

C.针叶林D.阔叶林

5.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能力提高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B.中龄结实树

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完成第4题。

4.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

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

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第5题。

5.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7.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

读图,回答第8题。

8.该山地(  )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

 

10.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1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

说明判断理由。

(6分)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

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6分)

 

1~2.解析:

第1题,陕西咸阳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2题,西安城区比郊区树种叶子变色时间推迟,说明城区热量条件较郊区好,主要是城市热源多而气温高,属于小气候因素,不是地带性分布,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1.C 2.A

3~5.解析:

第3题,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蒸发和植物蒸腾。

作为水循环的初始环节,其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度对水循环的影响程度不同。

依据设问指向可知,该题主要考查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植被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低纬度,干燥度最小,可能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对全球水循环的促进作用最大,A对;④虽然也位于低纬度,但干燥度最大,可能为热带荒漠,热带荒漠对全球水循环的促进作用小,B错;⑥位于中纬度大陆腹地,距海较远,植被的蒸腾作用弱,C错;⑩位于高纬度,太阳辐射弱,植物的蒸腾作用也弱,D错。

选A。

第4题,⑨位于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干燥度虽自西向东增加,但该植被类型横跨陆地东西两岸,说明东西两岸的干燥度差异并不大,最有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C对;苔原地处寒带,与⑩相符,B错;草原、阔叶林均出现在温带纬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但两者干燥度的差异较大,阔叶林与⑤相符,草原与⑥或⑦相符,A、D错。

选C。

第5题,根据图文信息,可推测出④为热带荒漠,⑧为温带荒漠,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温带荒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小,蒸发量大,B对;④和⑧两地植被类型的形成都与人类活动相关,但人类活动不是主导因素,A错;④地植被类型的形成与洋流性质也有关联,但也不是主导因素,C错;荒漠决定了土壤性质,而不是土壤性质决定了荒漠的形成,D错。

选B。

答案:

3.A 4.C 5.B

1~3.解析:

第1题,长白山林线是岳桦林分布上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气候变暖,长白山北坡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所以该海拔范围内岳桦林种子具备了萌芽生长的热量条件,由于海拔高、生长季短,目前应以幼树为主。

故选A。

第2题,由于气候变暖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升高造成的,长白山地区冬季树木落叶,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升温幅度较大,A、D错;20世纪90年代以来,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岳桦的生长季稳定,B错,C对。

第3题,长白山北坡虽然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但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和近年来气候变化,当地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A错;林线附近海拔高,土壤封冻期长,加上降水较少,水土流失很少,B错;随着气温升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有机质含量会下降,土壤肥力会降低,C错;由于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岳桦种子最大散落高度也基本稳定,故岳桦生长的上限趋于稳定,D对。

答案:

1.A 2.C 3.D

4.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该公路位于新疆。

新疆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较高。

该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位于山前洪积平原上,因此公路北端海拔750米处也应位于山前平原上,其自然带应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为灌丛荒漠带。

故D项正确。

答案:

D

5.解析:

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降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其两侧的景观、物种均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比之下,两侧差异较小的自然带应是受热量条件影响大、受水分条件影响小的苔原带,故A项正确。

答案:

A

6~7.解析:

第6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000米到4500米处最大,结合该山地理位置,该高度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故选A项。

第7题,由图可知,2000米到3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含水高,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答案:

6.A 7.C

8.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左右月均温都在0℃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A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项错误;该山地基带月均温多在15℃以上,且山麓海拔低,接近海平面,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D项错误。

答案:

C

9.解析:

(1)题,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

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000~2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

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

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

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

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