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9733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docx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另一种长期宏观经济现象——经济波动的理论。

本章分三节展开,第一节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经济理论对经济波动根源的认识;第二、三节分析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其中,第二节利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分析经济波动传导的机制,第三节简要介绍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分析实际冲击产生经济波动的机理。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及其原因

本节简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动因,使我们对经济周期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两节进一步分析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作准备.

一、经济周期的概念

关于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s,又译为商业循环)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要数凯恩斯和密切尔。

凯恩斯说:

“循环运动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促使其上升的各种力量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而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之力最初也是逐渐扩大,互相加强,发展到极致,又会逐渐衰退,最后也让位于相反的力量。

美国经济学家密切尔(W。

C。

Mitchell)说:

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有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机制已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的出现。

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图7-1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

 

 

图7-1中,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

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实际产出不可能沿着一条直线(即趋势线)增长,而是围绕趋势线上下波动式前进.从实际GDP曲线的波谷(或波峰)到紧挨的下一个波谷(或波峰)的区域为一个经济周期。

一个经济周期通常分为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等四个阶段。

在实际GDP曲线的波谷部分,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意味着经济处于萧条(Depression)阶段;在实际GDP曲线的波峰部分,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意味着经济处于繁荣(Prosperity)阶段;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谓之复苏(restoration);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阶段谓之衰退(regress)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或称长波、中波和短波)。

(一)长周期

长周期是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最早明确地、系统地提出长周期划分的人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NikolarD。

Kondratiev),因此,长周期又叫做康德拉耶夫周期(Kondratievcycles)。

康德拉耶夫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煤铁产量与消耗量等指标变动特点,发现有一种较长时间的循环,其平均长度大约为50年。

他认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次长期波动。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对康德拉耶夫周期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延伸,划分了“大萧条”以后的长周期。

(二)中周期

中周期指一个平均时间长度为8到10年的周期。

中周期是经济学家最早提出来的一种周期,具体来说,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Juglar)在1860年出版的《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系统提出来的,故又名朱格拉周期。

最初经济学家关注的并不是整个周期,而是衰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危机(Crisis)或恐慌(Panic),并且把恐慌当作一个独立的事件来加以研究。

朱格拉经过细致的研究后认为:

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之一。

这三个阶段是繁荣(Prosperity)、危机(Crisis)、清算(Liquidation),它们依次反复出现便形成周期现象,其周期平均为9~10年。

(三)短周期

短周期指平均时间长度约为40个月的周期。

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Kitchin)在1923年发表的《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一文中首先提出,故又称基钦周期。

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的详细资料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Majorcycle)和小周期(Minorcycle)两种。

小周期平均时间长度为40个月,大周期则是若干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可能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

他所说的大周期相当于前面讨论过的中周期.由此看来,一个长周期可能包括若干个中周期,而一个中周期又包括两到三个短周期。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

(一)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理论(Under—consumptiontheory)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

这种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66~1834)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J.SimondedeSismondi,1773~1847)。

他们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不足,以致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

这种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渡,所以,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从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开始,“消费不足论”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从西斯蒙第开始,经洛贝尔图斯、俄国民粹派、最后到激进经济学派(如斯威齐,PaulM.Sweezy),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现存的分配关系出发,主张通过“第三者”-国家对收入分配作有利于劳动者的调节,最终解决收入分配不均和消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派从马尔萨斯开始,经凯恩斯和右派的后凯恩斯主义者的继承,发展成现代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他们把提高工资看作是对经济稳定的主要威胁,因此,反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议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冻结工资,主张通过政府增加非生产性消费,积极影响投资需求,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减轻或消除经济危机.

总之,消费不足论认为消费不足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根源,主张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

(二)投资过度论

投资过度论可以分为货币投资过度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引起投资过度扩张和经济繁荣,破坏经济体系均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或萧条的根本原因;非货币投资过度论着重从生产过程本身解释危机,没有把货币或信用扩张当作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初动因,但是货币信用膨胀是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货币因素在投资扩张中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

投资过度论认为,新发明、新发现火星市场的开发等因素会引发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首先导致投资品需求增加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刺激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扩张,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又进一步刺激投资增加,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过度的投资带动资本品(和耐用品)生产部门的快速发展,而消费比较稳定,并没有大幅度增长,生产消费品的产业不可能得到重视,因此,经济扩张时,资本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这种生产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引起萧条和经济波动。

(三)纯货币危机论

纯货币危机理论(Puremoneytheory)把经济周期看作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现代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信用的扩张或收缩起因于国家不正确的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私人经济本来具有某种内在的稳定性.当私人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不免会暂时偏离平衡状态,出现小幅的波动,但它会自我调节,恢复均衡.而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积极地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由于政策干预的时间选择上的错误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政府往往是在经济复苏时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使用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不但没能稳定私人经济,反而推波助澜,使经济波动的幅度更大。

由此看来,纯货币危机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数量的增减使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的充分的原因。

(四)创新周期论

创新周期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来的。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

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盈利的机会。

“创新”的结果又为其它企业开辟了道路,其它企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

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厂商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膨胀,于是出现经济高涨和繁荣。

但是,当“创新"普遍化以后,盈利机会消失,对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经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如果排除影响经济活动的其它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由“繁荣"到“衰退"构成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总之,无论是长周期的经济波动,还是短周期的经济波动,其根源都在于“创新"活动的周期性。

值得一提的是,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周期论,在沉寂40多年后,被普雷斯科特等人吸收、发展并模型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五)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ArthurC。

Pigou,1877~1959)和凯恩斯(J.M。

Keynes,1883~1946)。

他们认为,当某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经济高涨时,资本家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总会超过理性经济思考下应有的程度,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繁荣。

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觉察后,又会形成过度悲观的预期,进而导致投资大幅度减少,造成经济萧条.由于人们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出现,所以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而复始,形成经济周期性波动.

在凯恩斯和庇古看来,人们心理因素的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六)太阳黑子论

太阳黑子论(Sun—spottheory)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StanleyJovens,1835~1882)在187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发现:

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大都是农业丰收的年份,而经济危机常出现在农业严重歉收的年份;1836、1847、1857和1866年曾出现经济危机,大约十年一次;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太阳每十年半出现一次黑点。

杰文斯将两种现象结合起来,创立了太阳黑子说。

杰文斯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地造成恶劣的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影响了工商业,从而使整个经济周期性地出现衰退.

(七)政治周期理论

政治周期理论是波兰经济学家卡列茨基(MichalKalecki,1899~1970)提出来的。

政治周期理论认为,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结果,造成了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

后来的经济学家还用民主国家总统选举和政党轮替来解释政治周期理论。

他们认为,政府为了当选连任,往往在大选年份到来之前采取扩张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人为地制造经济繁荣的局面,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可是,大选过后,新当选的总统往往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经济衰退,并把经济困难的责任推写给自己的前任,为以后自己竞选连任留下经济空间.

总之,与总统选举相联系的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的交替使用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根源。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加数模型就是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交互作用的机制,分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模型。

这一理论模型在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一、加速原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乘数(Multiplier)原理是用来说明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的。

它表明当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当投资下降时,国民收入则成倍下降。

我们还知道,各个宏观经济总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不仅投资变化对收入有影响,而且收入变化也会影响到投资。

从总量生产函数,我们知道,在生产技术一定和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总产出的增长有赖于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等)投入的增加,也就是说,国民收入的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资本,而资本存量的变动来源于投资。

由此可知,国民收入的变动必然带来投资的变动,换句话说,投资(I)是国民收入增量(△Y)的函数。

我们通常用△Kt代表第t期资本增量,它等于第t期的净投资It,即

It=△Kt=Kt-Kt—1(7.1)

式(7.1)中,Kt表示第t期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期的资本存量。

第t期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的增量(△Yt)等于本期的国民收入(Yt)与上一期国民收入(Yt—1)之差。

用公式表示为

△Yt=Yt—Yt—1(7。

2)

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存量叫做加速数(Accelerator)。

若用a表示,则加速数a等于资本增量和产出增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7。

3)

根据式(7.3)、(7.2)可得投资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式

It=a△Yt=a(Yt-Yt-1)(7.4)

式(7。

4)表明,净投资是国民收入增量的函数。

如果加速系数a保持不变,则本期的净投资与本期国民收入增量成正比.假定a=4,若要增加200元的产量,则需要增加800元的资本.在加速系数为4的情况下,资本增加量是产出增加量的4倍。

如果国民收入增量保持不变,则净投资额已不变;如果国民收入增量上升,则投资加速上升;反之,若国民收入增量下降,则投资加速下降.

总投资(Totalinvestment)等于净投资与重置投资(或更新投资)之和,即

第t期的总投资=a(Yt–Yt—1)+第t期的折旧

如果加速数a为大于1的常数,那么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

应当指出,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1)资本存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2)生产技术不变,(3)加速系数a(即增量的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

二、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告诉我们,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是相互关系的.这种联系意味着任何局部的或单方面的外来冲击都有可能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周期性的循环。

显然,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所描述的宏观经济体系中,投资变动处于冲击波传递机制的核心。

假设某种新发现或发明的出现使投资增长,投资增加又会通过乘数作用带动国民收入增加。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从而整个社会的商品和劳务销售量增加,即国民收入增加。

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作用,企业销售额的增加会促进投资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促使国民收入增长以及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投资不断扩大,并且二者相互加强,于是,整个社会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在短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经济不可能无限扩张,收入的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Peak)。

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大,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

根据加速原理或方程式(7。

4)我们知道,一旦销售量停止增长,投资就会下降为零。

根据乘数原理我们知道,当投资下降时,国民收入会成倍减少,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

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得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

如此循环往复,投资和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经济便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Trough)。

在经济运行的低谷时期,由于企业不进行投资或负投资,资本设备逐年减少,资本存量最终会下降到与当时的国民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此时,虽然新增投资不会很多,甚至没有,但是总有部分企业会进行必要更新投资。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始终大于零,所以,一旦投资有所增加,就会出现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的连锁反应,收入与投资将不断地上升,整个经济将随之逐步复苏,便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3.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三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TheReal—Business—CyclesTheory,通常简称为RBC模型)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macroeconomics)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新发展。

它是在批判传统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

其理论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经济行为人的目的是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个人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从微观个体的理性行为推导出集体总量的行为方程,因此这一理论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2)他们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对称的,也是完全的,能够形成“理性预期”,或者说,他们完全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说。

(3)价格可以灵活地调整,能够确保市场持续出清(Marketclearing),因此,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在经济中通常占统治地位,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行为人面对外来冲击自我调节,从一个均衡状态到达另一个均衡状态的过程。

(4)把实际冲击(如技术创新、政策变动、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看作是经济波动的根源,强调技术冲击而非货币冲击、供给冲击而非需求冲击、实际因素而非名义因素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总产量、就业的波动石油生产技术较大的随机变化引起的,是经济行为人面对技术冲击理性选择的结果.

(5)假定工作和闲暇时间具有高度替代性,就业波动反映了人们自愿工作时间的变化.

(6)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变动对经济没有实际意义.

二、简单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Realbusinesscyclemodels)中,假定厂商选择最优的投资和雇佣方案,个人作出最优的消费和劳动供给选择,并且所有的选择都在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中作出.由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总是从微观个体的最优化选择行为的假设中,推导出宏观经济总量波动的结论,所以建模的技术相当复杂.只有使用较为高深的数学方法(如高深的概率统计分析法、坎贝尔的待定系数法和基德兰德等人的模型校准法),结合计算机模型,才能对它们进行求解.

本节为了简单起见,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分析和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的核心传导机制——劳动跨期替代和选择问题。

(一)假设条件

假设厂商在各个非连续的(Discrete—time)时期,购买劳动,生产产品.以一个典型的社会成员作为代表分析个人的最优化选择行为,假定这个代表性的工人在每个时期,出售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劳动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另一部分用于储蓄,留待今后消费。

假定厂商在生产中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进行生产,不使用资本。

假设生产函数为一个简单的线性生产函数,如果用Yt表示第t期厂商生产产品数量,则生产函数为

Yt=AtLt(7.9)

其中,Lt表示代表性厂商购买和使用的劳动量;At表示第t期生产技术水平,反映当期的劳动生产率,也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

假定我们所研究的经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收入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即劳动的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

将生产函数(7.9)相对于劳动投入量求一阶导数,便可以得到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

(7。

10)

其中wt表示工资水平,它不仅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而且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或劳动生产率At。

显然,当我们考虑实际冲击时,技术的变化(或说技术的进步)就是指At的变化.

在每个时期,工人总的时间为小时,其中劳动的时间为Lt,则闲暇时间为。

工人的效用取决于消费量的大小和休闲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工人的效用是工人消费额和闲暇时间的函数。

假设工人的效用函数为如下形式

(7。

11)

式(7.11)中,Ut表示工人在第t期的效用,Ct表示第t期工人的消费支出,和都是大于零的常数。

(7。

12)

(二)消费者的最优化条件

在方程(7。

11)的预算约束条件下,使自己一生的效用总和最大化,记在预算约束条件下,求效用函数的极大值。

1、期内一阶条件(IntratemporalFirst—OrderCondition)

根据方程(7.11)和(7。

12)可以得到拉格朗日函数£:

(7.13)

相对于Ct、Lt求一阶导数,并函数取得极大值时其一阶导数应为零的条件,得

(7.14)

(7.15)

由式(7。

14)可以得到λ的表达式,代入方程(7.15)得

(7。

16)

式(7.16)表明,在工资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本期的消费与本期的闲暇时间成正比,即闲暇时间越多,消费也越多;在闲暇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本期的消费与本期的工资成正比,即工资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在消费支出一定的条件下,闲暇时间与工资水平成反比,即提高工资水平,劳动者就会减少闲暇时间。

2、跨期的一阶条件(IntertemporalFirst-OrderCondition)

将效用函数(7。

11)相对于闲暇时间求一阶导数,就可得到第t期闲暇的边际效用:

(7。

17)

将方程(7。

16)代入上式,得

(7。

18)

工人怎样实现休息时间的跨期最优化呢?

如果他在第t期减少1小时的闲暇,就意味着他在第t期多劳动1小时,多收入wt。

工资就相当于闲暇的价格或成本。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工人在第t期闲暇的边际效用(MUt)与第t+1期闲暇的边际效用(MUt+1)之比,应该等于第t期的工资与第t+1期的工资之比,即在最优状态下,第t期闲暇的边际效用必定等于wt/wt+1乘以第(t+1)期闲暇的边际效用。

用公式表示为

(7。

19)

闲暇的边际效用与未来闲暇的边际效用等值,则得到工人跨期的闲暇替代为:

闲暇时间会减少。

闲暇对工资率的暂时性变动的弹性为。

闲暇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既有可能非常强烈,也可能亳无反应,闲暇对工资率暂时性变动的反应程度取决于模型的参数β和γ的大小.

(三)模型的分析结论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和技术冲击对劳动供给、总产出的影响。

1、劳动供给的决定

实际经验表明,永久性的工资变动,对劳动的供给的影响很小。

我们的模型应合符合这样的经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运用模型计算和核实闲暇对永久性工资变动的长期反应.

根据期内一阶最优化条件即方程(7。

16),我们可以得到

(7。

21)

假定在整个时间内工资保持不变,比如说wt=w*.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和劳动供给也会在整个时间内保持不变,设Ct=C*,Lt=L*。

根据预算约束方程(7。

12),可以得到C*=w*L*.将七代入方程(7.21)就可以导出长期劳动供给,即

(7。

22)

方程(7。

22)表明,劳动的最优供给取决于模型的设定参数,不受工资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劳动对工资率的长期反应为零,因为工资w*在方程(7。

22)中完全被削掉了。

此模型得到的这一结论与经验事实是相吻合的。

2、技术冲击对劳动供给和总产出的影响

现在设想劳动的跨其替代作为传播机制。

假定在第t时期,有暂时性的技术冲击,从而使劳动的边际产量或劳动生产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即△A/A=1%).我们知道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因此工资率也会随着A的增加而增加。

由生产函数(7。

9)我们可以得到总产出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7.23)

从方程(7。

20)可知,工资随技术进步而增长1%,闲暇将减少。

由于闲暇小时数约为劳动小时数的3倍.劳动供给的增长率大约为

(7.24)

综合技术进步率和劳动供给的增长率,我们就可以得出总产出的增长率,即

参数β和γ在有关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文献中被称为深层参数(Deepparameter).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认为,他们的模型取决于能描述工人—消费者的偏好和厂商生产函数的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微观经济研究加以识别。

在这个十分简单的模型中,如果接近于1,那么闲暇的跨期替代会非常强,而方程中的传播机制会将很小的技术冲击转变成巨大的产出波动。

相反,如果闲暇的跨期替代很微弱,传播机制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

对微观经济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

闲暇跨期替代相对较弱.言外之意就是说,在现实经济中,任何微小的技术冲击都会被劳动的跨期替代机制放大成剧烈的经济波动。

(四)对实际经济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