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0124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docx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

 

 

————————————————————————————————作者:

————————————————————————————————日期: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

【篇一:

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

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

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

用此大礼。

5.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二、古代生活礼仪

 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生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也叫冠、笄礼)、婚礼、飨燕饮食礼仪、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

1.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指诞生后第三天。

要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然后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又称“出月”、“弥月”。

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

又因为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不能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上留一簇,或者留在脑后,前者称为“聪明发”,后者叫做“撑根发”。

这一天,亲友上门送礼祝贺,主人则享神祀祖,设宴款待亲友,称为“满月酒”。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

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这一天也要享神祀祖,设筵款待宾客。

小孩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之后,选定吉日,由父亲取名。

除了父亲所取的名字外,还有小名,小名又叫乳名,乳名一般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故意给婴儿取恶名以镇邪,如“狗儿”、“耙儿”之类的;或者按照生辰八字,取名补足五行之缺陷,如“闰土”、“水生”这样的名字。

乳名一般在家人间称呼。

除了正式的名之外,以后还要取字,一般在冠礼时取。

2.成年礼。

 男子成年要行冠礼。

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

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

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

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

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

冠礼时,“大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

先加缁布冠(用黑

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

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

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

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插住。

加笄后也要取字,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3.婚礼

婚礼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

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

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

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

 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

所携带的礼物是一只大雁,因为大雁的配偶是终身专一的,象征坚贞和谐。

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

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

这个帖子就叫“庚贴”。

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

 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

《仪礼?

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定亲。

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

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

《仪礼?

士昏礼》“请期用雁。

六为亲迎,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

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

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

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

4.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5.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三、我国古代岁时节日礼仪

岁时节日是中国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节日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

春节贴对联、燃放爆竹,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岁时节日礼仪,都和古人的禁忌、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等相关,因而也使我国的岁时节日礼仪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农业文化特色和娱乐功能等特点。

岁时节日礼仪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变异过程。

许多节日习俗早在周秦时代或之前即已萌芽。

流传至今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中的礼俗,在那时已经形成,有的习俗还被统治者以“礼”的形式规范化。

至汉代,岁时礼俗基本定型。

魏晋时期,注入了宗教因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因素。

唐宋时向娱乐和礼仪方面过渡。

元明清融入北方游牧、游猎文化色彩。

近年来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岁时节日礼俗仍占有重要地位。

 1.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因此节仪也相当丰富。

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正月初一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供、点香、燃烛。

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

如果是大家族,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

祭祖后,按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顺利。

春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鬼。

民间认为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述职后,各种妖魔纷纷出动,行妖作怪,残害百姓,因此,除夕是个典型的“恶日”。

除夕之夜的驱鬼活动正是因此而设。

驱鬼方式很多,贴门神、贴对联、放爆竹、庙里打鬼、宫中跳傩,都能达到驱鬼的目的。

春节也是联络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之一便是拜年。

拜年又叫“探春”或“走春”。

初一一早给长辈拜年,叩头,祝长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长辈也趁这个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

之后,晚辈在长辈带领下,前往亲朋家拜年,若拜之不及,也可遣家人或子弟代贺,或遣仆人送一种名为“飞贴”的贺年片以示贺年之意。

初二既是继续拜年的日子,也是媳妇“归宁”、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

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姻亲关系的重视。

初二的另一项节目是祭财神。

这天半夜,人们就要倾城而出,到财神庙借“元宝”,以求一年财运。

相传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

民间都要贴“老鼠娶亲”的年画。

这天晚上人们除了要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张罗饭食,还要早早熄灯上床,以免搅了老鼠的好事。

初四是民间迎神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民间都要送下界诸神升天向玉帝述职。

初四这天诸神述职完毕,返回人间。

因此,人们要在这天下午举行迎神仪式,迎接诸神降临。

迎神时,不但要点香摆供,燃放鞭炮,还要烧神马天兵,让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也叫“破五”。

这天家家户户吃“破五饺子”。

破五之后,年节活动告一段落。

人们这才可以将这几天积攒下的垃圾倒掉,将祭祖供品撤掉。

此外,初五还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是日商家祭财神,在幌子上挂红布,准备开张营业。

2.立春

又称“打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迎春仪式通常在东郊举行,祭祀春神句芒。

届时还要做土牛一匹,令众人鞭之。

抽碎后分献各乡绅大户,名曰“鞭土牛”。

立春这天还有吃生萝卜、吃春饼、饮春酒、吃五辛盘的习俗。

五辛盘又称“春盘”,是由葱、蒜、椒、姜、芥等五种辛辣调味品制成的就餐佐料。

吃五辛盘的目的,是叫歇了一冬的人们赶紧醒来,开始春耕。

3. 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

据说汉武帝时,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建了一座太一祭坛。

一年分春秋两季用三牲祭祀。

后又在长安西北的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专祭太一,其中尤以正月十五日夜最为隆重。

这一天,人们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火炬祭祀太一。

历史上人们多认为元宵所祭的太一就是北极星。

 至晋代已有张灯习俗。

进入隋唐后,元宵佳节的观灯习俗也得到了空前繁荣。

唐代宵禁虽严,但元宵节期间也还是特许弛禁三日的。

唐代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高达20丈的巨型灯轮,还出现了灯树、

灯楼。

上行下效,很快,这种奢靡的节日习俗便风靡全国,赏灯成为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

至宋,节期由3日改为5日,灯笼制作也比唐代更加讲究,出现了所谓“灯山”。

此外,走马灯、绘图灯笼以及灯谜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药的发明,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爆竹,同时也出现了焰火,为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平添了一丝新意。

明代,元宵节已从宋代的5天改为10天。

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绘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各色花灯成为灯节主角。

这一时期的焰火也出现了众多的品种。

清代在继承明代灯艺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冰灯。

在节日活动方面也继承了历史上舞狮、舞龙、闹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系列民俗传统,使元宵佳节成为一个展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文艺的大舞台。

此外,元宵是正月十五特有的节日食品。

4.上巳节

最初在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

上巳节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订,但从时间上看应与远古春社有关。

古之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清明前后举行,离上巳日相去不远。

春社源于祭土,在古人观念中,世上万物都是大地孕育的结果。

为增强大地的生育能力,人们在春社这天,除祭土外,还要通过男女交配的方式,促进土地的孕育能力并获得农业丰收,于是,社日无形中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性开放的节日。

无论婚否,人们都可在这天获得最大的性自由。

在这个性开放的日子里,人们祭祀的主神除土地神外,自然还有高媒。

但高媒究竟是谁,其说不

去河边沐浴,吃鸡蛋,也是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这一习俗源于殷商女始祖简狄沐浴水中吞燕卵而生契的故事。

以后,这一习俗又逐渐演化为临水浮卵、浮枣,曲水流觞等娱乐活动。

因上巳节在时间上与清明节、寒食比较接近,唐代前后,上巳节已与寒食一道,渐渐融人清明节,而成为清明节男女同游,踏青郊饮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5.寒食节

 节期并不确定,一般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举行。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鞍前马后为其护驾19年。

一次,他们迷路山中,炊断粮绝,重耳奄奄一息。

这时,介子推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的腿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

重耳复国后,封赏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悦,退隐山林,不肯复出。

重耳想通过放火烧山的办法逼子推出山受封,不料介子推却抱树而死。

重耳见状伤心至极,遂发布禁火令,从此有了一年一度的寒食。

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两汉之际的桓谭的《新论》: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

三国魏周斐《汝南先生传》以及曹操的《明罚令》中均有类似提法。

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寒食之俗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一节之起源,并非源于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为什么一定要仲春禁火呢?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仲春正是大火星出现之时,若不禁火,无异火上浇油,酿成灾害,因此寒食期间必须禁火。

据《后汉书》讲,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长达105天,最短的也要禁一个月。

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魏武帝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

“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则出现在南宋以后。

随着“寒食”之风的消失,寒食节也渐渐融人到了清明节中。

 6.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

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节”。

与祭祀鬼神有关。

历史上,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但因时间上过于接近,所以到了唐代两节日合流。

从节日的功能看,清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

随着上巳节的踏青郊饮、会男女、祭祀高媒、祈子祓禊等习俗的融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变得越发繁杂。

7.端午节

【篇二: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孩子!

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

“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

“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

“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

“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

“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

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