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01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docx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7 基本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C.金属钠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来扑灭

D.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现象,应立即加水冷却

2.下列对生产、生活有关化学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A.液氯罐中的液氯泄漏时,可将其移入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生石灰

B.铝合金的大量使用归功于人们能用焦炭等还原剂从氧化铝中获取铝

C.“百炼成钢”的化学含义是使用氧化剂提高生铁中碳的含量

D.医疗上进行胃部造影前,患者服用的“钡餐”是BaCO3等不溶于水的物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定溶液的pH

B.称量加热后的固体时,均需先将固体在空气中冷却

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容量瓶应先用试剂润洗

D.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硫酸,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

B.用10mL量筒量取8.85mL蒸馏水

C.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D.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5.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A.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NaCl溶液:

将45mL水加入到盛有5gNaCl的烧杯中,搅拌溶解

B.制备乙酸乙酯:

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C.鉴定SO42-:

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D.鉴别环己烯和苯:

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

量环己烯和苯中

6.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错误的是

A.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浴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B.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离管口约1/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C.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D.把玻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塞孔中

7.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师生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下列实验问题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乙炔气体时,必须先检验乙炔气体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时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8.下列有关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某溶液点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定该溶液的pH

B.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

C.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褪色的气体必然是SO2

D.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氨气

9.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获得成功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Cl固体

B.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混在KNO3溶液中的Fe3+

C.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合物

D.用浓硫酸做乙酸乙酯水解的催化剂

10.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淮安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液氯的铁罐车因轮胎爆炸造成大量液氯泄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液氯泄漏将当地大片庄稼熏黄,这是由于Cl2的漂白性所致

B.泄漏的液氯应该用大量碱液中和

C.液氯泄漏后立即挥发成氯气而扩散到空气中,所以事故现场不必进行特别处理

D.这次事故说明液氯不能用铁罐盛装

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不小心沾上皮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B.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入废液缸

C.水银洒在地面上应立即用浓硝酸将其反应掉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氢氧化钠放在滤纸上

12.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合理的是

A.制取乙酸乙酯,应先将乙醇、乙酸混合,后加入到浓硫酸中

B.酸碱中和滴定中,应先将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后加入一定体积的待测液

C.配制SnCl2溶液时,应先将SnCl2固体溶于浓盐酸中,后加水稀释

D.用分液漏斗滴液,应先旋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打开漏斗上口的玻璃塞

13.某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

B.用米汤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酸钾(KIO3)

C.用纯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羊毛织物

14.下列保存物质方法正确的是

A.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盖的玻璃瓶中B.氯水应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玻璃瓶中

C.保存液溴时向其中加入少量酒精D.金属锂应存放在煤油中防止被氧化

15.下图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有两个错误的是

ABCD

16.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B.在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称量操作至少需要四次

C.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用蘸有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吸收多余的气体

D.在250mL烧杯中加入216mL水和24gNaOH固体,配制10%NaOH溶液

17.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A.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可用稀盐酸洗涤

B.失去标签的硝酸银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铝溶液可选用碳酸铵溶液作鉴别试剂

C.用铜丝代替铂丝做焰色反应

D.在裂化汽油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振荡后若紫色褪去即可证明其中含甲苯等苯的同系物

18.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中存在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用50mL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25.00mL酸性KMnO4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待用

B.在测定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时,将灼烧硫酸铜晶体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然后称量

C.中和热的测定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温度计、量筒

D.实验室中进行的下列实验需水浴加热:

①苯的硝化反应②葡萄糖的银镜反应③乙酸乙酯的制备

E.配制1mol/L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会造成所配浓度偏低:

①溶解后烧杯未多次洗涤②定容时仰视刻度线③容量瓶中原有少许蒸馏水

F.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

19.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选填序号)

A.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先加热氧化铜后通氢气

B.蒸馏石油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未加碎瓷片,立刻拔开橡皮塞并投入碎瓷片

C.实验室做钠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到废液缸中

D.配制浓硫酸与酒精混合液时,将1体积的酒精倒入3体积的浓硫酸中

E.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硝酸时,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F.制乙烯时,用量程为300℃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200℃的温度计,测反应液的温度

2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的是______________。

A.用pH试纸测定某液体是否为酸。

B.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必须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以控制反应液的温度。

C.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合液,先加入适量浓溴水,再过滤、分液,即可实现。

D.向2mL2%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即得银氨溶液。

E.向20mL沸水中滴加数滴饱和FeCl3的溶液,加热片刻,可制得Fe(OH)3胶体。

F.将10滴溴乙烷加入1mL10%的烧碱溶液中加热片刻后,再滴加2滴2%的硝酸银溶液,以检验水解生成的溴离子。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8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吸进人体内的O2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O·),它能加速人体衰老,因而被称为“夺命杀手”。

我国科学家尝试用含硒化合物Na2SeO3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则Na2SeO3所起的作用是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缓释剂

2.与铁相似,金属锡能溶于盐酸生成氯化亚锡,氯化亚锡又能被氯化铁氧化为氯化锡。

则下列有关微粒氧化、还原能力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氧化能力:

Sn4+<Sn2+B.氧化能力:

Fe3+<Sn4+

C.还原能力:

Fe2+<Sn2+D.还原能力:

Fe<Sn

3.赤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O,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以下反应:

Cu2S+2Cu2O

6Cu+S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氧化剂只有Cu2O

B.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每生成19.2gCu,反应中转移0.6mol电子

4.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

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

Al2O3+N2+3C

2AlN+3C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氮化铝的合成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2molAlN,N2得到3mol电子

C.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氮化铝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5.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下列反应或转化中同位素示踪表示正确的是

A.2Na218O2+2H2O==4Nal8OH+O2↑

B.2KMnO4+5H218O2+3H2SO4==K2SO4+2MnSO4+518O2↑+8H2O

C.NH4Cl+2H2O

NH3·2H2O+HCl

D.K37ClO3+6HCl==K37Cl+3Cl2↑+3H2O

6.碘化砹(AtI)可发生下列反应,①2AtI+2Mg==MgI2+MgAt2②AtI+2NH3(l)==NH4I+AtNH2。

对上述两个反应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①MgAt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反应②中AtI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MgAt2的还原性弱于MgI2的还原性

7.在含有FeBr2和FeI2的混合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然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的残渣是

A.FeCl2、Br2、I2B.FeCl3、I2C.Fe(OH)3、I2D.Fe2O3

8.某溶液含有相同浓度的Cl—和I—,为了氧化I—,但不使C1—氧化,下列氧化剂中不可选用的是

A.FeCl3溶液B.酸性KMnO4溶液C.浓HNO3D.C12

9.已知在酸性条件下有以下反应关系:

①KBrO3能将KI氧化成I2或KIO3,本身被还原为Br2;②Br2能将I—氧化为I2;

③K1O3能将I—氧化为I2,也能将Br—氧化为Br2,本身被还原为I2。

向KI的硫酸溶液中滴加少量KBrO3溶液后,所得产物除水外还有

A.Br—、I2B.Br2、Br—、I2C.Br2、I2、IO3—D.Br2、IO3—

10.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A.若提供0.4molHCl,MnO2不足量,则可制得氯气2.24L

B.若提供0.4molHCl,MnO2过量,则可制得氯气2.24L

C.若有0.4molHCl参与反应,则可制得氯气2.24L

D.若有0.4molHCl被氧化,则可制得氯气2.24L

11.工业上常用NaClO3和Na2SO3溶液混合并加H2SO4酸化后反应制取一种广谱消毒剂,在该反应中NaClO3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该广谱消毒剂的化学式为

A.Cl2O7B.ClO2C.Cl2O3D.Cl2O

12.一定条件下CuS与稀HNO3发生反应,所得还原产物为NO,氧化产物为SO42—。

现将0.06molCuS加入到50mL4.2mol/LHNO3中,充分反应之后,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还原的硝酸为0.16molB.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硝酸剩余

C.反应后溶液的pH=1D.CuS未全部参加反应

13.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

混盐CaOCl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产生Cl2。

下列关于混盐CaOCl2的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该混盐具有与漂白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该混盐的水溶液呈中性

C.该混盐与硫酸反应产生1molCl2时转移2NA个电子

D.该混盐溶液不能使淀粉KI试纸变蓝

14.对于白磷引起的中毒,硫酸铜溶液是一种解毒剂,有关反应如下: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CuSO4发生了氧化反应

B.生成1molH3PO4时,有10mol电子转移

C.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

D.白磷只作还原剂

15.铁氧体(Fe3O4)法是处理含铬废水的常用方法。

其原理是:

用FeSO4把废水中   Cr2O72-离子还原为Cr3+离子,井通过调节废水的pH,使生成物组成符合类似于铁氧体(Fe3O4或FeO·Fe2O3)的复合氧化物(

·

O)。

处理含1mol    Cr2O72-的废水至少需要加入amolFeSO4·7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x=1 a=5B.x=0.5a=8C.x=2 a=10D.x=0.5 a=10

16.某FeSO4、Fe2(SO4)3、H2SO4的混合溶液100mL,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浓度相同(不考虑水解),且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mol/L,则此溶液最多可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A.11.2g B.16.8g C.19.6g D.22.4g

17.使agFe粉与一定量的硝酸溶液充分反应(Fe粉完全溶解),生成的气体与标准状

况下bLO2混合后,恰好能被水完全吸收,a和b的关系可能是

A.b>0.3aB.b<0.2aC.0.2a<b<0.3aD.无法确定

18.已知:

2Fe3++Cu→Cu2++2Fe2+。

现有含有Fe(NO3)3、Cu(NO3)2、HNO3的稀溶液,且Fe与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仅为NO。

若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Fe2+浓度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则稀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1︰1

B.1︰3︰1

C.3︰3︰8

D.1︰1︰4

19.在含有Cu(NO3)2、Zn(NO3)2、Fe(NO3)3、AgNO3各1mo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搅拌后,铁粉全部溶解,溶液中不存在Fe3+,同时析出0.1molAg及0.05molCu。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加入铁粉的物质的是为0.15mol

B.Fe3+的氧化性小于Cu2+

C.反应后溶液中Cu2+与Fe2+的物质的量比为1∶2

D.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原溶液质量减轻了5.6g

20.据报道,在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因洁污剂混合放出氯气而中毒的事件,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了不要将不同品牌洁污剂混合使用的警告。

请根据你的化学知识做出如下推断(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有待证明):

(1)当事人使用的液态洁污剂之一必定含氯元素,若可能存在的离子组合是ClO—和Cl—或者ClO3—和Cl—,则当另一种具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的液态洁污剂与之混合,可能发生反应而产生氯气。

(2)该可能发生的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是。

(3)写出ClO—和Cl—可能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若反应转移了0.5mol的电子,则ClO3—和Cl—可能发生的反应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1)酸性

(2)Cl—→Cl2(3)ClO—+Cl—+2H+→Cl2↑+H2O(4)6.72L

21.将9.6g铜加入50mL12mol/LHNO3溶液中,待铜全部溶解后,剩余溶液的pH=0(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产生的气体(含NO、NO2、N2O4)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0.25mol

⑵所得气体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

n(NO)=0.025mol(2分)n(NO2)=0.125mol(2分)n(N2O4)=0.05mol

 

22.已知:

Pb的化合价只有+2、+4,且+4价的Pb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浓HCl生成Cl2;PbO2不稳定,随温度升高按下列顺序逐步分解:

PbO2→Pb2O3→Pb3O4→PbO。

现将amolPbO2加热分解,收集产生的O2;向加热后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收集产生的Cl2。

加热反应后所得固体中,Pb2+占Pb元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两步反应中收集的O2和Cl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ymol。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写出Pb2O3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通过计算确定y与a、x的函数关系式。

 

⑶若两步反应中O2和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则剩余固体中含有的物质为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⑴Pb2O3+6HCl(浓)=2PbCl2+Cl2↑+3H2O

⑵根据题意:

分解所得混合物中n(Pb2+)=axmol、n(Pb4+)=a(1-x)mol

根据电子守恒:

n(O2)=ax/2mol、n(Cl2)=a(1-x)mol

y=n(O2)+n(Cl2)=ax/2mol+a(1-x)mol=a(1-x/2)mol

⑶Pb3O4、PbO3:

4

高三化学题型训练9  电化学原理初步应用

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蓄电池在充电时作电解池,放电时作原电池。

铅蓄电池上有两个接线柱,一个接线柱旁标有“+”,另一个接线柱旁标有“-”。

关于标有“+”的接线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充电时作阳极,放电时作正极B.充电时作阳极,放电时作负极

C.充电时作阴极,放电时作负极D.充电时作阴极,放电时作正极

2.右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燃料电池采用KOH为电解液,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也是可以循环的

B.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水

C.水电解系统中的阳极反应:

4OH-―4e-=2H2O+O2↑

D.燃料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

H2-2e-+2OH-=2H2O

3.某新型二次锂离子电池结构如右图,电池内部是固体电解质,充电、放电时允许Li+在其间通过(图中电池内部“→”表示放电时Li+的迁移方向)。

充电、放电时总反应可表示为:

LiCoO2+6C

Li1-xCoO2+LixC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电路上的“→”,表示放电时的电流方向

B.充电时阴极电极反应:

LixC6-xe-=6C+xLi+

C.放电时负极电极反应:

LiCoO2-xe-=Li1-xCoO2+xLi+

D.外电路有0.1mole-通过,发生迁移的Li+的质量为0.7

4.工业上由二氧化锰制备高锰酸钾可分二步进行:

①二氧化锰与氢氧化钾共熔并通入氧气:

①2MnO2+4KOH+O22K2MnO4+2H2O;②电解锰酸钾溶液:

2K2MnO4+2H2O

2KMnO4+H2↑+2KOH。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性:

KMnO4>K2MnO4>O2

B.每生成1molKMnO4共转移6mol电子

C.第②步电解时,KMnO4在阳极区生成 

D.第②步电解时,阴极周围pH减小

5.某甲烷一氧气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右图所示,该电池的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碳制成,以30%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气体由多孔碳隙逸出并在电极表面放电,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2KOH=K2CO3+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多孔碳作电极是为了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B.若b处通人的气体为氧气,则B极为正极

C.若有2mol电子发生转移,则消耗的O2为5.6L(标准状况)

D.放电一段时间后正极附近溶液的c(H+)增大

6.如右图所示,A池用石墨电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B池精炼粗铜,一段时间后停止通

电,A池D极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池为电解池,B池为原电池

B.D电极与E电极都发生氧化反应

C.F极是以粗铜板为材料作阳极

D.B池中E极质量增加25.6g

7.右图是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滴入酚酞)的装置,

电极均为惰性电极。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极为阴极,y极为阳极

B.电解过程中,氢离子浓度不变

C.通电一段时间后,d极附近溶液颜色变红

D.通电一段时间后,b试管中溶液颜色变蓝

8.近年来,加“碘”食盐较多的使用了碘酸钾(KIO3),碘酸钾以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制取。

以石墨和不锈钢为电极,以KI溶液为电解液,在一定条件下电解,反应方程式为:

KI+3H2OKIO3+3H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时,石墨作阴极,不锈钢作阳极

B.电解时,阳极反应是:

I--6e- +3H2O=IO3-+6H+

C.当电解过程中转移3mole-时,理论上可制得KIO3107g

D.电解前后溶液的pH几乎不变

9.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Zn-2e-+2OH-=Zn(OH)2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Fe(OH)3-3e-+5OH-=FeO42-+4H2O

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10.近年来,加“碘”食盐较多使用了碘酸钾,KIO3在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制取,以石墨和铁为电极,以KI溶液为电解液在一定条件下电解,反应式为KI+H2O→KIO3+H2↑。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时,石墨做阳极,铁作阴极

B.电解时,在阳极上产生氢气

C.电解后得到KIO3产品的步骤有:

过滤→浓缩→结晶→灼烧

D.电解中,每转移0.6mol电子,理论上可得到0.1mol无水KIO3晶体

11.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乙烷和氧气。

有关此电池的推断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为14H2O+7O2+28e—=28OH—

B.放电一段时间后,负极周围的pH升高

C.每消耗1molC2H6,则电路上转移的电子为14mol

D.放电过程中K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12.当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水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