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3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docx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

第l1卷第2期

2009年3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nnnnMedicalUniversity

r札l1Ha2

Mar.20o9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

刘亚琴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两种语言的表达转换过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等因素的不相同,许多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差异,且具有各自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比较

了英汉形象语言特征,探讨了翻译中形象语言的转换的方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形象语言;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229(2009)02一o222—03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

揉进形象的成分.形象语言是以形象作比喻来描绘

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为人的思维提

供一个有形,有色,有声的"映象"(image)….最常

见的形象语言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或习语.形象语

言往往是一种语言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部分.王佐

良:

"语言的运用常有程度不同的各人变异,而变异

的目的在于造成突出,引起注意.……而以文学

家——特别是诗人——所作的变异最多最大胆.

……

变异最多见于形象语言."索伯列夫:

散文,诗

歌,小说,口语里都充满形象的词语J.英汉语言的

显像结构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译者不仅要自觉运

用形象思维,透过原文的语义概念层面感知原文描

写的形象,而且要考虑语言的显像结构和目的语读

者认知心理中的形象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译文中

惟妙惟肖的构建出原文的艺术形象.

英汉形象语言的比较

个人的语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此,英汉

两种语言的形象表达和使用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

特色.

1.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人们所生存的不同环境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

生产方式,影响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观察与思考,又产

生特定的习语表达方式.人们以通俗形象的语言来

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自然现象,总结生产实

践,概括生产经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中国

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人们生产及经济活

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

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英国是个海

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

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

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生

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例

如,"aseaofjubilantpeople"表示"一片欢腾的人",

"

anyportinastorm"表示"风暴到来不择港",

"

spendmoneylikewater"表示"比喻花钱浪费,大手

大脚","g0bythe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

失败"等.这些例子不难看出"sea"在岛国人心中的

重要性.又如,"All'8fishthatcomestohisnet"译为

"抓到菜篮里的便是菜/提到网里都是鱼","Fishbe—

ginstostinkatthehead"翻译为"鱼臭从头起/上梁

不正下梁歪","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译

为"切莫教鱼游泳/不要班门弄斧".这些谚语充分

反映了英国人民对"海",对"鱼"的深厚感情.与汉

语比较而言,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有时这两个民族

会用不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意思.如"haveanoar

inevetyman'8boat"和汉语中的"狗咬耗子——多管

闲事"一个意思;"drinklikefish"与汉语中的"牛饮

(drinklikeacow)"一致.还有"Thereisasgood

fishascalneoutofit"与汉语中的"留得青山在,不怕

没柴烧"相同.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

最坚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英语则说

"Agoodpilotisnotknownwhentheseaiscalmand

thewater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

手)".显然这里的"狗""耗子""牛""青山""柴"和

"草"是中国内陆农业经济环境的反映,而英语谚语

和习语中"sea""sail""boat""water"和"fish"则是英

国海洋自然环境与航海业文化的表现.

东西方所处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各异.中国地

处亚欧大陆,地域辽阔.语言由于根植于自然环境

而形成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特有的表达方式J.中国

盛产竹子,因此竹文化十分发达.汉语里竹成为了

活跃的喻体.如"雨后春笋""青梅竹马""竹篮打

[收稿日期]2008一ll—l9

:

作者简介】刘亚琴(1973一),女,江苏大丰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英语应用研究.

第2期刘亚琴:

英汉形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223

水一场空"等,但英语中没有竹的喻体,雨后春笋成

了"springuplikemushrooms",而"青梅竹马"却是

"thegameofchildhood".英语位于大西洋北岸,属

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一天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

变,是个"天无三日晴"(AnEnshsummer,three

(ortwo)hotdaysandat}lunderstorm.),也就有了A—

pillweather,rainandshinebot}ltogether.(一边日出

边雨,晴雨无常四月天)."西风"和"westwind"

看似形神兼备,实则貌合神离.因为受北大西洋暖

流的影响,从西南吹来的风总是暖融融的.英国着

名诗人雪莱(P.B.Shelly)在《西风颂》(《Odetothe

WestWind)))中"Ⅱ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讴歌了预示

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

未来的乐观态度.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指的是刺骨

的寒风.

2.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

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文化传递的媒介.语言中的各

个层面,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中西历史文化的

差异也体现在英汉形象语言中.英语中有一习语:

"Isitnecessarytouseasteamhammertocracknuts?

''

(捣碎干果,焉用气锤?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

"杀鸡焉用宰牛刀".两者都表示"不必小题大做",

但从前者的比喻来看,英国已经进人了使用汽锤的

大机器生产时代,而后者比喻说明了中国长期处于

以农业为主,生产落后的社会.再如,我国战国时代

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

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破釜沉舟".

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大帝凯撒

大帝渡过庐比孔河(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

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

"CrosstheRubicon"或"bumone'sboats".

3.宗教影响上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贯

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体

现出来.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

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

的文化特色.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

英汉语言中.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故有很多

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

成语.如:

"bearone'scross"(背十字架),"f0rbid.

denfruit"(禁果),"acovenantofsalt"(不可背弃的

盟约)等.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

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而有"借

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

佛面"等成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

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Codhelpsthosewho

helpthemselves"表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

"Gotohell"表示"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诸如此

类的词语的长期使用中其蕴意形象已远远超出宗教

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

"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

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

时光."

4.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它们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

的特点.英国人一般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可以看

家打猎,也可以作为宠物,因而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

关于狗的成语,很多用来形容人.如"topdog"(重

要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aluckydog"

(幸运儿)等,但在我国虽然认为养狗有用,心理上

却鄙视狗,因此狗就成了下贱卑鄙的代名词,常常用

来形容或比喻坏人坏事,如"狗头军师","狗嘴里吐

不出象牙"等.又如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

敏捷的象征.中国人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但

西方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所以英语"astim—

idasahare"译成汉语时要译为"胆小如鼠".

二,英汉形象语言翻译的转换

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成功与

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

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

义兼备.一般说来,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

方法.

1.保持形象,语义对等

在原语和译语中,当形象和喻义的结合所反映

出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或原语形象所承载的隐含

意义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时,我们可以采用

直译法译出原文的风格,保留原语的形象,这样既保

留了源语的形象同时也传达了原语的隐含意义J.

人类文化的相似成分远多于相异成分,文化的民族

性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人类的共性,这是民族文化能

够为他民族文化认同和接受并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

基本原因,这也是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基础和本原(张

柏然,2002:

58).鉴于此,在翻译彼此在喻义上对

等,形象上巧合的汉英语言时,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

的方法,用译语的形象再现原语的形象,使译语读者

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感受.如:

"初

生牛犊不怕虎"译为"New—bomcalvesmakelittleof

tigers","带着有色眼镜看"译为"lookthroughcolored

spectacles"."Youknow1wouldgothroughfireand

water,Elizabeth,tobewithyou."(你知道,伊丽莎

白,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和你在一起).例句中英汉可

视为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典型例子.

英汉谚语中大多设有生动的比喻形象,翻译时只要

不影响译语读者的理解,应尽可能采用直译法,使原

语中的比喻形象在译语中得到再现.

2.代换形象,语义相同

代换法是指在保留原语交际的基础上,用译入

224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语中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语词

的方法.例如英语中的"ass~ongasahorse"就是用

马来代表身体强壮的形象,而汉语里相对应的就是

"身壮如牛"."tolaughoffone'Shead"指汉语中的

"笑掉大牙".再如汉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

英语翻译为"Justicehaslongaim".这种喻义相同

而喻体相异的对应充分体现了"意似"而不是"神

似"的特点.

有时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

也能较好地保持原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

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在(TwelveFamousAmeri.

cans》一书中有这样一例:

Hesaid:

"Ifonehasany—

thingtosay,itdropsfromhimsimplyanddirectlyasa

stonefailstotheground."(HenryDavidThoreau)他

(指索罗)说:

"如果一个人要说什么,就应像竹筒倒

豆子那样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里asastonefallsto

theground没有直译成"像石头落地那样",而译成

"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这样既保持了原文引用俗语

的风格,又通顺易懂.因此,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

语形象语言时,可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

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形象语言,借助译语中相

应的形象,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

的语义联想并获得大体相同的艺术感受.这种代换

法虽然使英汉语言中某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

但原语中的语用意义没有影响,反而丰富了译人语

的文化内涵.

3.舍弃形象,意译语义

某些原语在译语中既找不到合适的对等词语,

其形象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

办法就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但舍弃形象并不

意味着省略原语不翻译,对它的文化意象视而不见,

而是要在透彻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

言译出它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

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试举一例.

"'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地

摇摇头."(《寒夜》)译为:

"'Youreallydorefuseto

giveuntilallhopeisgone.'Shemurmured,shaking

herheadhelplessly",这句话带有明显的中国地域色

彩,如果直译"不到黄河",英语读者会因不了解其

背景而难以理解,而用意译法就能确切地表达原意,

所以译文舍弃了原文中的"不到黄河"形象J.

4.增添形象,阐释语义

汉英有些习语语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英汉民

族文化背景不同,出于表达的需要或便于译语读者

的理解和接受,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以增

加适当理解性的词.有的原语习语本身没有借用比

喻,但译语同义习语却有比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后者的比喻形象比较朴实,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及习语内涵,恰当地增添

习语形象,从而更有效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否则

会影响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效果,有"貌合神离"

之感.

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cobblers

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

mind.)"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在汉语

读者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但英语读者不见得知道

他是何许人,与"臭皮匠"有什么关系.

又如:

Letbothsidesunitetoheedinallcornersof

theearththecommandofIsaiahto"undothe"heavy

burdens…(and)lettheoppressedtofree".(John

Kennedy,InauguralSpeech)译为:

"不管我们在地球

的什么地方,让我们双方都记住先知以赛亚(圣经人

物)的重托'卸下重担……让所有受压迫的人都获

得自由"'.以赛亚是出自《圣经》里的先知,他学术

渊博,不畏权势,预言以色列总有一天会得救.肯尼

迪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及他,其号召力何寓意对信奉

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不言而喻.但若不加补充译

法',中国读者难以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汉英语言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

翻译中形象的转换似乎无法避免,要使汉英翻译达

到传神达意,形义兼备的效果,译者就要充分考虑两

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因素,对形象语言的处理

要反复推敲,力求保持原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

修辞效果以及民族,地方特色等,形象,生动地传达

原文意思,又要确保译语通顺易懂,符合译人语的表

达习惯,力求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等值

反应.

参考文献:

[1]邢润梅.从中荚形象语言的差异看其语用差异[J].忻州师范

学院学报,2006,22(3):

22—24.

[2]汪敬钦.形象语言及其直译原则[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9,2

(2):

59—63.

[3]王小风.英汉词语文化与翻译研究[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

社.20o4:

122—152.

[4]夏怡.论英互译中形象语言的转换[J].巢湖学院学报,

2008,10

(2):

104—106.

[5]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兰州交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25

(2):

125—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