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732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考点突破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考情瞭望

人口的迁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

考查内容: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及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

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金字塔图、曲线折线图等方式呈现信息。

考查能力:

侧重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问题影响因素的判断推理,对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2.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和各自的特点;

3.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

影响

人口迁移

的因素

1.理解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能运用人口迁移因素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主要因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知识脉络图

二、知识点拨

(一)人口的迁移

1.基本概念

a.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b.人口流动:

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c.人口迁移:

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注意:

对人口迁移的理解

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

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我国多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判断某种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3)时间限度: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虽然迁移的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住所间的流动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

随堂练习:

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B.上海人到北京出差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思路导航: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就一定是人口迁移。

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的界线被用来作为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人口迁移还有时间上的特定含义,通常性是指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所以,不能把人们的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

本题中,A、B、D项都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地,只能说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

只有C项符合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答案:

C

2.基本形式

a.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b.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随堂练习:

如下图:

某国分为A、B、C三个地区,区域之间的界线为行政区界线,说出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思路导航:

结合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划分的标准进行分析。

答案:

3.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

特点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未开发国

集团性、大批量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

原因

1.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迁移

路线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殖民者掠夺)

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

(帝国主义招工)

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

外籍工人→西亚

南欧→西欧

影响

1.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

2.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

1.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

2.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意义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4.国内人口迁移

(1)中国的人口迁移

①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

因素

深受统治者及行政力量束缚;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等。

计划经济体制和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

务工经商

特点

大批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流量大增

自发性迁移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及

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由中东部迁往

西北、东北和西南部

由中西部迁往

东部沿海城市

和工矿区

意义

开疆拓土,加快新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②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主要原因:

a.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

c.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与以前的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③我国民工潮的规模、方向、类型、原因及影响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

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

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以自发性的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1.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6.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1.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2.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2)美国的人口迁移

①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迁移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东部→西部

第二次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工业化和城市化

乡村→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

20年代~60年代

农业危机

和自然灾害

南部→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兴起(阳光地带)。

东北部老工业区

西部和南部新工业区

(阳光地带)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

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新工业区→老工业区

乡村→城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

没有国际人口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②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

a.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b.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

c.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

d.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思考: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

分析:

有利影响

不利

影响

对迁出地

1.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人才或

劳动力外流

对迁入地

1.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2.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可能产生

生态环境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全面

分析

作用力角度

进行

分析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

自然灾害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西非的环境难民

(2)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

因素

经济

发展

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交通

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

减小迁移困难

近几个世纪以来

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

因素

文化

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大学生的求学

“科技移民”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军人家属的随军

宗教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迁入巴勒斯坦地区。

(3)政治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国家政策

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

三峡移民,“上山下乡”

战争

造成人们无家可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我国历史上人口重心南移

政治变化

政治独立,国家解体

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2.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间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均会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

如下表所示:

城市拉力

乡村推力

城市化

就业机会多

经济收入高

生活质量好

就业机会少

经济收入低

生活质量差

城市推力

乡村拉力

逆城市化

环境污染重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密集

房地产价格高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好

思考:

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②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③90年代后期我国向西部迁移的人口增多;

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的白人大量移入美洲;

⑤印巴分治引起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⑥2001年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⑦图瓦卢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⑧“三峡”移民;

⑨与外国人结婚而迁居国外;

⑩美国人口迁往南部、西部阳光地带。

答案:

①矿产资源开发;②政策优惠、经济因素;

③西部大开发,就业机会多,政策优惠;

④掠夺资源,占用土地;⑤宗教;⑥美国反恐战争;

⑦生态环境;⑧政策、发展经济;⑨个人婚姻需求;

⑩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

知识点1:

人口的迁移

例题1(重庆高考)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⑴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思路导航:

⑴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错误。

答案:

⑴D⑵C

例题2(广东高考)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⑵题。

⑴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思路导航:

⑴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以迁出为主。

答案:

⑴D⑵A

例题3(福建高考)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读表完成⑴~⑵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数(人)

迁入人数(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⑴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城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⑵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城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思路导航:

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⑴从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净迁移(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特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口最少,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故选C。

⑵从表中数据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多,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特大城市的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为中小幼教师,而其他职业人员,如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三者的需求不明显。

答案:

⑴C

(2)B

知识点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例题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合材料,完成第

(1)~

(2)题。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

思路导航:

(1)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叫做生态移民。

三峡库区移民为工程移民,是由于修建三峡大坝淹没了大量的土地而进行的移民;宁夏西部农民是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合人类生存而迁出干旱地区;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地区是政治因素,是国家为了开发边疆而进行的移民。

(2)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的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导致的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⑴D

(2)B

例题2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数据表

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

北京市

-0.015

5.292

河南省

0.564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导航: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具有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影响人口迁移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答案:

(1)高外来人口增加

(2)低人口迁出(3)持续增长经济因素(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例题1(江苏高考-双选)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

(1)~

(2)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思路导航:

从题目所给的图示资料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出现增加,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答案:

BD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思路导航:

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

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的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

BD

例题2(上海高考)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

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读图,回答

(1)~

(2)小题。

(1)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思路导航: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09年,郊区的制造业产值比重在上升,城区的制造业产值比重在下降,说明了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区面积在扩大,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答案:

B

(2)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思路导航:

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虹口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307人,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千米30,000人以上。

30,000人>4684人和1388人,城区的人口集聚效应远强于郊区,所以人口集聚效应即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

答案:

D

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图的判读

上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

该图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判断其原因、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对于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的判读,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1.看流向。

该图显示的关键信息是:

1949年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读图时,首先要识别图例:

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两个不同时期,注意图中线条粗细代表着流动量的大小与规模;然后根据图例从图中找出两个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线条,按照“迁出地→迁入地”的线索归纳其流向的特点,要结合线条粗细概括“主要流向”的信息。

2.找原因。

从图中获取信息并概括“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仅是读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结合所学知识对“主要流向”的形成原因作出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在原因分析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合理的阐释,如从图中看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港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广东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这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所致。

3.析影响。

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能力,分析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地理学科巧计算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命题方向

方法突破与规律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