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79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docx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

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复习题

1.钢加热形成奥氏体的四个基本过程(93)?

三种晶粒度的概念(94)?

生产中

如何控制奥氏体晶粒?

(94~95)

形成奥氏体的四个基本过程: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2、奥氏体晶粒的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4、奥氏体均匀化。

起始晶粒度指温度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时的晶粒大小。

实际晶粒度指在某一实际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指在按标准实验方法在930±10℃保温足够时间(3~8h)后测定的晶粒大小。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长大越快,晶粒越粗大。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大,过热度越大,奥氏体形核率与晶粒长大速度的比值越大,初始晶粒越细小。

3、钢的化学成分钢中含碳量的增加,但又不足以形成未溶碳化物时,奥氏体晶粒容易长大而粗化。

钢中加入强碳化合物元素可组织晶粒长大,起到细化作用。

4、钢的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说的奥氏体晶粒越细小,但晶粒长大倾向增加,敏感度增加。

2.影响奥氏体等温度形成速度的因素(93)?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94)?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96)?

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的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越高,转变的孕育期和完成转变的时间越短,及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

2、含碳量的影响含碳量越高,原始组织中渗碳体数量越多,像界面增加,形核率增大,奥氏体形成速度增快。

3、原始组织原始珠光体组织越细,碳化物分散度越大,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

4、合金元含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的合金钢,要得到均匀的奥氏体则需要更高的加热温度和更长的保温时间。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长大越快,晶粒越粗大。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大,过热度越大,奥氏体形核率与晶粒长大速度的比值越大,初始晶粒越细小。

3、钢的化学成分钢中含碳量的增加,但又不足以形成未溶碳化物时,奥氏体晶粒容易长大而粗化。

钢中加入强碳化合物元素可组织晶粒长大,起到细化作用。

4、钢的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说的奥氏体晶粒越细小,但晶粒长大倾向增加,敏感度增加。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1、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稳定性增加,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的C曲线随着含碳量增加,存在未溶渗碳体,促使奥氏体分解,使C曲线左移。

共析碳钢的C曲线最靠右,稳定性最高。

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元素之外,所有合金元素的溶入均增加奥氏体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3、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速度越快,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细小,成分越不均匀,未溶第二相越多,则等温转变速度越快,使C曲线左移。

4、原始组织的影响

原始组织越细,越易得到均与奥氏体,使C曲线右移,并使Ms点下降。

5、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拉应力促使奥氏体转变,压应力则阻碍这种转变,塑性变形使点阵畸变加剧并使位错密度增高,有利于C和Fe原子的扩散和晶格改组,同时有利于碳化物弥撒质点析出,促使奥氏体转变。

3.TTT曲线和CTT曲线是怎样建立的(95、102)?

它的实用价值是什么(96)?

试用TTT曲线来说明同一种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工艺曲线。

4.钢在冷却时发生哪些转变?

转变产物的温度范围?

魏氏组织是怎样形成的(98)?

上、下贝氏体的组织和性能区别(99~101)?

珠光体转变A1~680℃索氏体680~600℃

托氏体600~550℃上贝氏体600~350℃

下贝氏体350℃~Ms温度低于350℃时形成板条马氏体,低于200℃时得到片状马氏体,在350~200℃之间形成混合马氏体。

含碳量低于0.6%时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和一定冷却速度下,先共析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析出,即魏氏体组织。

过共析钢中魏氏体组织中的渗碳体针状或杆状出现在原奥氏体晶粒内部。

上贝氏体为线束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条状渗碳体组成的飞层状组织。

下贝氏体是由片状铁素体内部有碳化物沉淀的组织。

下贝氏体的强度和韧性均高于上贝氏体。

5.钢中马氏体的主要形态有哪二种?

分别指出它们亚结构、性能特点和形成条件?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是什么?

马氏体的硬度、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什么?

(100~101)

板条马氏体的主题形态为柱状晶体,其亚结构主要由高密度位错组成,并存在条间奥氏体,板条马氏体主要存在于、马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淬火组织中存在。

板条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的强度和硬度,同时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片状马氏体呈片状、针状和竹叶状,其主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多数马氏体有一条中脊,相邻马氏体互相呈60°或120°角度。

其亚结构主要有互相平行的细小孪晶组成,并集中在马氏体片的中央部分,边缘部位仍为高密度位错。

片状马氏体具有高硬度和较大的脆性。

马氏体转变特点:

1、无扩散转变;2、共格切变和浮凸现象马氏体与奥氏体的相界面始终保持严格的共格关系,在抛光面上有浮凸现象。

3、惯习面和位相关系马氏体在奥氏体一定晶面上形成,并存在一定的晶体位相关系。

4、长大速度极快。

5、马氏体转变量值取决于冷却速度,与保温时间无关。

6、含碳量高于0.3%~0.4%的钢,常有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

7、奥氏体的稳定化。

8、钢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塑性增加,当应力低于奥氏体的屈服强度时发生塑性变形,成为马氏体的相变塑性。

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含碳量,塑性和韧性取决于马氏体亚结构,位错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好于孪晶马氏体。

6.什么是奥氏体的热稳定化(101)?

它对制订热处理工

艺有何实际意义?

(102)

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而是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热稳定化。

对制订热处理工艺的意义:

1、对于大多数钢,淬火后冷处理应立即进行,以防止由于奥氏体稳定化而降低冷处理效果。

2、利用热稳定化调整残余奥氏体含量,以达到减小淬火变形,改善性能的目的。

3、采用稳定化处理,是残留奥氏体稳定化,还可以提高精密零件的尺寸稳定性。

7.钢在不同回火温度时的组织转变和性能特点(104)?

二类回火脆性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105)

组织转变:

1、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回火温度25~100

2、马氏体分解,低碳马氏体中碳原子继续偏聚不析出,高碳马氏体中ε-碳化物(针状)析出,获得回火马氏体回火温度100~250

3、残余奥氏体转变,此阶段主要发生在含碳量高于0.4%的钢中,残余奥氏体分解为下贝氏体。

4、碳化物转变,在250~400的回火温度下,θ-碳化物(片状)。

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再结晶,在回火温度400~600时,马氏体分解,碳化物聚集球化,α相畸变减小,仍保持马氏体外形。

回火温度500~600时,渗碳体溶解形成细小、弥散的合金碳化物。

600~700时α相晶粒长大,球状渗碳体粗化。

中高碳钢中再结晶被抑制,形成等轴铁素体。

性能特点:

1、淬火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碳含量高的碳钢在ε-碳化物析出时硬度略有上升。

含有强碳化合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在形成特殊碳化物时产生二次硬化,使硬度升高。

钢残余奥氏体回火冷却后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升高。

2、强度和塑性碳钢在较低温度下回火后强度略有提高,但塑性基本不变。

但回火温度进一步提高后,强度下降而塑性提高。

3、韧度在250~400和450~600回火温度区间回火后,冲击韧度下降,出现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产生的原因:

与Sn、Sb、As、P等杂质元素在原奥氏体晶界偏聚有关。

防止措施:

1、加入Mo等合金元素;2、在回火脆性温度以上温度回火后快冷;3、在淬火回火处理中增加一次在两相区(α+γ)的加热淬火处理。

8.退火工艺特点,分哪几类?

区别它们的工艺特点(106~111)?

1、完全退火加热至Ac3+(30~50)保温2~4小时,随炉冷却至500以下时出炉空冷。

2、不完全退火将铁碳合金加热到Ac1~Ac3(Acm)之间达到不完全奥氏体化,缓慢冷却。

3、去应力退火将温度加热到Ac1-(100~200),并低于最后一次回火温度20~30,保温2~4小时后缓冷至300出炉。

4、等温退回将亚共析钢工件温度加热至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20~40),保温保温2~4小时后快速冷却至Ar1-(30~40),等温时间3~4个小时,高合金钢5~10个小时或更长,随炉冷至一定温度后空冷。

5、球化退火1、普通球化退火加热温度Ac1+(10~20),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炉内以10~20/h冷诉,冷至550以下出炉空冷。

2、等温球化退火加热温度Ac3+(20~30),保温2~3小时后冷至Ar1-(20~30)等温3~4个小时,随炉冷至550以下出炉空冷。

3、循环球化退火

6、再结晶退火加热温度采用Ac1-(50~150),碳钢650~700,保温1~3个小时后出炉空冷或炉冷。

7、均匀化退火加热至Ac3+(150~200)或Acm+(150~200),碳钢一般为1100~1200,合金钢为1050~1200,保温10~20小时或更长,随炉冷至350左右出炉空冷。

8、真空退火在低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进行退火的工艺。

9.正火工艺特点,适用范围(114)?

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m+(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

适用范围:

1、作为低碳钢和某些合金钢铸件及锻件消除应力、细化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淬火前的预备热处理。

2、消除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做准备。

3、碳钢、低合金钢返修时,消除内应力和细化组织,防止重淬时开裂。

4、作为某些结构钢的最终热处理。

10.钢淬火的冷却方式有哪几种?

区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热浴淬火的区别?

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的优点是什么?

(117)

淬火冷去方式:

1、油冷。

2、水冷。

3、延时淬火浸入冷却介质前先在空气中降温,以减小热应力。

4双介质淬火水冷至马氏体点附近转入油冷。

5、马氏体分级淬火工件浸入稍低与钢的马氏体点的业态介质中保持适当时间,均温到介质温度后空冷。

6、热浴淬火工件浸入150~180的硝盐或碱,停留时间等于总加热时间的1/3~1/2,最后取出空冷。

7、贝氏体等温淬火快速冷到本试题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工艺。

分级淬火可以减小变形和开裂。

等温淬火用于要求变形小韧性高的合金钢件。

11.对于轴类、长板状、薄壁圆环状等工件的冷却操作方法通常是怎样的?

(118)

轴类工件垂直淬入冷却剂

长板状工件横向侧面淬入冷却剂

薄壁圆环状工件沿轴向淬入冷却剂

12.淬透性与淬硬性的区别?

淬透性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18~119)

淬硬性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所能得到的最大硬度。

淬透性则是刚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即钢被淬透的深度大小,淬透性的大小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

C曲线位置越靠右,则临界速度越小,淬透性就越大。

淬透性是设计制造零件、合理选用钢材和正确制定热处理工件的重要依据。

13.低碳合金钢通过热处理提高强韧性的主要途径?

举例说明(120)

提高强韧性的主要途径:

获得具有高密度位错的板条马氏体;获得具有良好韧性的准上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下贝氏体;获得短纤维状板条马氏体和具有高位错密度的针状铁素体的双相组织。

以20Cr为例:

采用分级淬火的办法,现将工件温度加热到880保温15分钟,淬入200硝盐保温20分钟,淬油。

200~550盐浴回火,获得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强韧性明显提高。

14.钢的化学热处理基本过程是什么?

其中重要控制因子是什么?

结合扩散第一

方程

,试述加速化学热处理的主要途径?

简述采用分段控制渗碳法

(小滴量气体渗碳法)既加快渗速又获得优质渗层的原理?

(127)

化学热处理基本过程由分解、吸附和扩散三个过程组成。

重要控制因子为温度和浓度梯度。

加速化学热处理的主要途径:

1、分段控制法的应用。

2、复合渗热处理。

3、高温扩散。

4、采用加速扩散的新材料。

5、化学催渗。

6、物理催渗。

在强渗阶段,通过加大渗剂滴量,产生更多的活性碳原子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碳饱和,获得很高的碳浓度和很陡的浓度梯度以利于扩散。

扩散期减少渗剂滴量,减少了表面形成炭黑的可能性,不仅加快了渗碳进程,有获得过渡层较宽、较平缓的优质渗碳层。

15.低碳钢渗碳表面含量达到0.8%~1.1%范围内缓慢冷却到室温后的组织?

(129)

由外向内依次是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过度亚共析组织、原始亚共析组织。

16.钢的氮化层的显微组织是什么?

渗氮与渗碳相比,渗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138)

表层组织为氮化物Fe3N(ε)+Fe4N(γ′),过渡区组织为Fe4N(γ′)+含氮铁素体(α),心部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与渗碳比,渗氮的主要优点是:

工艺温度低、变形小、渗层薄、硬度高、耐磨性好、疲劳强度高、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和热硬性。

17.什么气体渗氮的两段控制工艺?

与氨气分解率的关系(138)?

即在第一阶的保温温度510~520,氨分解率控制在18%~45%;第二分段的保温温度550~560,氨分解率60%~75%。

18.氮碳共渗与气体渗氮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答:

(1)由于活性原子碳的存在对氮化起着催渗作用,从而使氮碳共渗的速

度比气体渗氮大为提高;

(2)渗入层中的化合物层不是脆性的Fe2N,而是含碳的Fe3N韧性好;

(3)常用氮碳共渗温度为570℃,此温度略高于三元共析点,渗层中存在

含氮奥氏体,在氮碳共渗后快冷时转变为含氮马氏体,使渗层次保

持较高硬度;

(4)氮碳共渗适用于任何钢种和铸件。

19.何谓碳氮共渗(143)?

碳氮共渗常见的缺陷和防止方法?

黑色组织是什么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148、149)

碳氮共渗是同时向钢的表面深入碳、氮原子的过程。

1、黑色组织渗层中含氮量不宜过高,一般超过wN0.5%就容易出现点状黑色组织;含氮量过低则易形成托氏体网。

2、托氏体网可以适当提高淬火加热温度或采用冷却能力较强的冷却介质。

3、粗大碳氮化合物严格控制碳势和氮势,特别是共渗初期,必须严格控制氨气的加入量。

黑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共渗初期氮含量过大;碳氮共渗时间较长时碳浓度增高,发生氮化物分解及脱氮过程,原子氮变成分子氮而形成孔洞,即黑点。

表面黑带主要是由于形成合金元素的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等小颗粒,使奥氏体中合金元素贫化,淬透性降低,形成托氏体。

黑网是由于碳晶间扩散,沿晶界形成Mn、Ti等合金元素的碳氮化合物,降低附近奥氏体中合金元素含量,淬透性降低形成托氏体。

20.何谓渗硼、渗硫、渗铝?

用途是什么?

钢在高温下(900~1000)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介质中渗硼后,表面获得高硬度(1800~2000HV)的FeB+Fe2B层或单相Fe2B的热处理称为渗硼。

渗硼后的工件表面可以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热硬性耐蚀性(硝酸、海水除外),抗高温氧化及抗粘着性能。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含硫原子的介质中,使硫原子深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硫。

渗硫主要提高工件的抗擦伤性、抗咬合性和提高初期的耐磨性。

渗铝就是以铝渗入钢或铸铁表面的化学热处理过程。

目的是提高钢和铸铁的抗氧化性能,并提高工件对大气硫化氢及海水的抗腐蚀能力。

21.感应加热淬火的原理、优点(162)?

怎样根据要求的碳钢的淬硬层深度选择感应加热电流频率(163)?

利用交流电的加热感应器在工件上产生一定频率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集肤效应使工件表层被快速加热到奥氏体区后,立即喷水冷却,使工件表面获得一定深度的淬硬层。

22.根据交变电流的物理特性(集肤效应、临近效应、圆环效应、尖角效应),应怎样设计感应圈才能确保感应加热质量(337)?

1、在机床精度保证的前提下,感应器和工件的耦合距离应尽可能的近,这样能量的转换效率最高。

2、环形感应器线圈中线圈内部的磁力线密度最大,加工效率最高。

对于靠外圈加热的工件,应加导磁体以提高效率。

3、感应线圈附近的磁力线密度最大,加热效率最高,而远离线圈的部分则加热较慢。

4、不规则工件的棱角或突出部位产生涡流密度大,温度上升快。

制作感应器时要注意避免。

5、设计感应器时还应防止磁力线抵消的情况。

23.铸铁是以什么元素为基础的多元合金(181)?

铸铁的固态相变特点(181)?

石墨在铸铁中的作用(182)?

灰口铸铁低温石墨化退火和高温石墨化退火的

加热温度、退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球墨铸铁等温淬火工艺特点和组织性能?

铸铁是以铁、碳、硅为基础的多元合金。

相变特点:

1、铸铁的共析转变的温度范围内,存在着铁素体+奥氏体+石墨的稳定平衡和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的准平衡组织。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通过对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控制,可以获得不同比例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混合产物。

2、通过控制石墨化程度,得到不同数量和形态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混合组织。

3、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和加热温度、保温、冷却条件,可以调整和控制其转变产物的碳含量。

4、铸铁在相变过程中,碳常需做远距离扩散,其扩散速度受温度和化学成分等因素影响,对对相变产物的含碳量产生影响。

5、热处理不能改变原始石墨的形态和分布特性,铸铁热处理的效果与石墨形态有密切关系。

石墨的作用:

使铸铁的缺口敏感性降低,减震、减磨和抗蚀性能提高。

灰口铸铁低温退火工艺:

加热到Ac1下线温度650—700℃,保温1—4小时后,炉冷。

使共析渗碳体石墨化和粒状化,硬度降低塑性增加。

高温退火:

要求获得高塑性的铁素体组织时,加热温度900—960℃,保温时间1—4小时,随炉冷却。

要求获得强度高、耐磨性好的珠光体组织是,加热温度900—960℃,保温1—4小时后,空冷。

墨铸铁等温淬火工艺特点和组织性能:

加热温度一般为860—900℃,硅含量较高时取上限。

要求得到上贝氏体时,加热温度900—950℃。

保温0.3—3小时。

下贝氏体等温温度260—300℃,上贝氏体等温温度350—400℃。

等温1—2小时后空冷。

24.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

什么是变形铝合金的淬火和时效工艺,淬火和时效后的组织和性能?

1、未经淬火的人工时效2、退火3、淬火4、淬火+自然失效5、淬火+不完全人工时效6、淬火+完全人工时效7、淬火+稳定化回火8、淬火+软化回火9、冷处理或冷热循环处理。

将合金在淬火温度下,使其合金元素融入α固溶体,并经快速冷却使其固定下来的工艺称淬火。

由于淬火后的饱和α固溶体呈不稳定的组织,在室温或低温时效中产生无数个极小的片状物(富铜区),弥散在晶体中,阻碍晶格滑移,使金属强度硬度提高。

25.高速钢预处理目的(206)?

W18Cr4V高速钢淬火工艺基本参数(206)?

W18Cr4V高速钢等温淬火工艺、组织和性能(209)?

预处理的目的是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经1280℃加热,600℃分级冷却后,260℃×4小时等温淬火,560℃×1h×3次。

可以获得超过50%以上贝氏体,提高了热硬度和无缺口冲击韧度、断裂韧度、抗弯性能,但硬度略有降低。

26.阅图W18Cr4V钢直柄钻头微变形热处理工艺曲线(210图2.7-4),分析选择各工艺参数的目的?

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是什么?

27.量具热处理工艺?

淬火方法?

进行多次回火和深冷处理目的?

(213、214)

28.模具钢分为哪三类(216)?

简要了解常用模具热处理工艺特点。

如:

5CrNiMo钢热锻模的强韧化处理和复合渗处理工艺(222);

3Cr2W8V钢压铸模高温调质+等温淬火及氮碳共渗工艺(225);

CrWMn钢冷作模具钢微细化学处理?

29.激光淬火技术(250)、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255)的原理和特点?

激光淬火技术:

利用聚焦后的激光束照射到钢铁材料表面,使其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到相变点以上,激光移开之后,处于低温的材料基体快速导热,使表面温度降至马氏体相变点以下,获得淬硬层。

与感应淬火相比,激光的能量密度更高,加热速度更快,不需要淬火介质,工件变形小,加热层深度和加热轨迹容易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

电子束表面改性:

电子束以极高的速度轰击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以3000—5000℃/s的高速升温,极短的时间内达到1000℃的高温,使钢的表层达到奥氏体状态,但表面以下仍处于常温状态。

电子束移开之后,表面热量想冷态基体传递,能获得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却速度,使工件表层完成自淬火。

电子束表淬特点1、功率大能量转化效率高2、成本较激光淬火低3、表面不需要特殊处理4、操作维修方便5、须在真空条件下进行,限制了工件尺寸6、可控性比激光差。

30.气相沉积技术是什么(256)?

何谓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主要特点和实际应用(256、257、258)?

气相沉积是将含有形成沉积元素的气相物质输送到工件表面上,在工件表面形成沉积层的工艺方法。

化学气相沉积:

含有涂层材料元素的反应介质在较低温度下汽化,然后送入高温反应室与工件表面接触产生高温化学反应,析出合金或金属及其化合物沉积于工件表面形成涂层。

主要用途,绝缘体薄膜、半导体薄膜、导体及超导体薄膜及耐蚀耐磨薄膜。

物理气相沉积|气态物质在工件表面直接沉积成固体薄膜的过程。

主要用途|1、耐磨涂层2、耐蚀涂层3、耐热涂层4、润滑涂层5、功能涂层6、装饰涂层。

31.简述减少齿轮热处理畸变的主要措施。

(268)

1、进行适当的预先热处理2、合理的装炉方法3、采用渗碳淬火不仅清洗直接回火4、采用快速加热5、加心轴淬火6、采用中温碳氮共渗代替渗碳7、选用微变形钢种减少齿轮变形8、采用压床淬火9、采用硝盐分级和热油淬火。

32.弹簧的热处理工艺特点(271)?

65Si2MnWA钢缓冲弹簧的最佳热处理工艺(273)?

合金弹簧钢通常热处理工艺:

淬火+中温回火,获得回火托氏体组织。

850—870℃加热,280—310℃×30min等温+290—330℃回火。

33.大锻件中不正常组织有哪几种(274)?

魏氏组织(98)和组织遗传是怎样产生的(274)?

消除20CrMnMo和17Cr2Ni2Mo组织遗传的方法?

(274)

不正常组织|1、混晶2、晶粒粗大3、晶粒长大及组织遗传4、魏氏体组织

魏氏体组织:

对于含碳量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和一定冷却速度下,共析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析出,即魏氏体。

组织遗传:

粗大的奥氏体晶粒经冷却转变后,重新奥氏体化时,奥氏体晶粒恢复原来原始奥氏体晶粒的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消除17Cr2Ni2Mo组织遗传的方法:

950℃正火一次。

消除20CrMnMo组织遗传的方法:

950℃正火一次。

34.GCr15精密轴承双细化处理工艺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282)

预处理:

1050℃×20—30min高温固溶后在320—340℃×2h等温后在升温到740℃×3h炉冷至600℃出炉空冷。

等温为了获得弥散的贝氏体组织,整个预处理工艺为了得到比原始晶粒细化2级的细小晶体和碳化物颗粒<0.6μm.

35.结合生产实践,你对“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应视工件的特点而异”是怎样理解的?

(工艺.8~11)

36.“怎样搞好热处理?

”,结合工作实践,简要叙述你参加培训后的体会。

(工艺15~25)

复习要求:

领会;牢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