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714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X 页数:18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5页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5页
亲,该文档总共1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1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卫生学课件PPT文档格式.pptx

,自杀已成1535岁人群首要死因;

每年我国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225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

自杀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但自杀成功的男性却是女性的3倍;

中国女性自杀率全球排第二。

第一章心理卫生学绪论,第一节心理卫生学概述一、心理卫生

(一)关于心理卫生内涵的探讨1843年威廉斯威策(WilliamSweetser)撰写第一部心理卫生专著,提出心理卫生概念心理卫生MentalHealth或MentalHygiene又称精神卫生,

(二)心理卫生的基本内涵,廖荣利(1986)学科或理论体系-心理卫生学专业服务体系和工作方法-心理卫生实践心理健康状态-个人心理上健康旺盛而愉快的状态,心理卫生是关于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三)心理卫生的意义,理论上科学划分各相关学科研究领域,促进心理卫生学的发展。

实践上,增进人心理健康、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学是关于维护和增进人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或心理卫生学是着眼于心理健康并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科。

(一)心理卫生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卫生学是心理科学重要分支心理卫生学与心理医学密切相关,心理学家魏特曼(L.Witmer)被称为美国“临床心理学之父”,3心理卫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二)心理卫生学的基本任务,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健康心理缓解人际冲突,改善交往环境塑造良好个性,发展健全品格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心理卫生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为中心的体系分层次体系医学与生长发育模式整合体系以心理健康观和应激为核心体系,第二节心理卫生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

(一)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萌芽管仲(?

-前645),心理状态:

善心、定心、全心、大心养心法:

正静、平正、守一,孔子(前551-前479)探讨不同阶段心理卫生任务对人际交往心理卫生认识深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诗歌音乐陶冶性情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教师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荀子(前298-前238)“补偏就中”以维持心理平衡治气养心之术: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礼乐,通之以思索,古代医学,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喜怒不节则伤肝,伤肝则病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内经,

(二)我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精髓,1.顺时依势、调理心神

(1)为什么要“顺时”,生生和谐观-,天人合一观-,治未病观-,哲学观:

宇宙生生不息、和谐运动医学观:

人和宇宙一样处于不断运动生理观:

人体在运动中整体联系和协调心理观:

心是身之主,心理失常导致病变,哲学观:

天地运动变化影响人类医学观:

健康与自然息息相关心理观:

人的心理与社会联系,面向保健,重视预防及早诊治,防微杜渐寓防于治,先安未受邪之地,

(2)怎样“顺时调神”,顺应环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篇,劳逸适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循龄调神,重视胎教婴儿期重乳母选择与家庭教养童年期注意心身发展的平衡与协调青少年期从人性成熟、学业功名、恋慕婚嫁等入手中年期重身心劳累和顺度更年期问题老年期应以修德为本,怡情自乐、善自颐养为要,2.形神兼养、以神卫形

(1)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形神相依,“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张仲景类经,形神相因,形伤则神为之消形谢则神灭六欲七情哀乐销铄,日就形枯发槁遵生八笺,神主形从,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嵇康养生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为心所使也。

医门法律,

(2)形神兼养,养神为先的原则形神兼养,奈人昧养形之道,不以情志伤其府舍之形,则以劳役伤其筋骨之形,内形伤则神气为之消靡外形伤则肢体为之偏废,甚则肌肉尽削,其形可知。

其形既败,其命可知。

然则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张景岳治形论,调养心神,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张仲景类经,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医方类聚神隐篇,身心兼医而首在医心,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青囊秘箓,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康伯寿亲养老新书,3.依理制欲、修德养生

(1)用理性控制过度情欲,养生有五难:

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嵇康养生论,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太上老君养生诀,

(2)节欲养生在修德,大德必得其寿中庸,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素问上古天真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论,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孙真人卫生歌,4.以静御躁、精神内守

(1)以静制躁,静为躁君。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庄子在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2)动中取静,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神躁而心荡,心荡则神伤。

将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

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

神怡心情则形无累矣。

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刘昼新论,二、心理卫生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前460-前377):

人体有四种液体,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出于心脏。

健康四种液体比例混合是否恰当所致。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健康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和生理三因素的协调一致,盖伦(Galen):

心理和生理是同一生命的不同方面,心理不正常由体质不正常引起,它可由身体调治;

器官机能失调又影响心理功能。

昆体良(M.F.Quintilianus,35-96)认为,家庭和学校在早期教育与心理卫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西塞罗(M.T.Cicero):

人的健康有赖于正常交往与社会和谐。

阿维森纳(Avicenna):

维护健康的因素是阳光和空气、食物和饮料、运动和安静、睡眠和兴奋、新陈代谢和情感。

(二)兴起阶段,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是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内尔(P.Pinel),美国比尔斯(C.W.Beers)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了直接的贡献,1908年出版自觉之心,1909年成立“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1917年创办心理卫生,1930年美国召开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三)发展阶段,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通过文件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成立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

1961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文件国际心理卫生展望提出:

“在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最为广泛的领域,使居民的心理健康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心理卫生工作:

初级预防:

提供心理卫生知识,防止心理疾病发生。

中级预防:

及早发现心理异常,迅速干预。

三级预防:

抑制心理疾病发展,尽快使病人复原。

20世纪80年代三级预防的功能:

防止心理疾病完善心理调节健全个体与社会,三、心理卫生学的发展前景1.现代社会增加了心理紧张程度2.严重传染病被控制,医学界把精力转移到疾病的心理方面3.重视健全人格,增强适应,提高生活质量4.社会对个体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标准有助于社会需要和稳定5.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6.理论体系将更完整,学科内容、概念范畴和研究重点会得到科学确定,研究手段将更先进,第三节学校心理卫生学,一、学校心理卫生学的任务,防止师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师生早日恢复心理健康采取各种措施使师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身心潜能,二、学校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心理健康标准2.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3.研究学生心理卫生4.研究教师心理卫生5.研究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三、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与发展心理学2.与社会心理学3.与咨询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4.与生理学、医学5.与教育学,四、学校心理卫生学学科性质,学校心理卫生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五、学校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原则,客现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一般与个别结合原则,六、学校心理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四)心理测验法七、学习学校心理卫生学的意义,第二章心理卫生的标准,第一节心理健康理论一、健康的内涵

(一)现代健康观1.五级健康水平模式格林伯格(JerroldGreenberg)用“健康-疾病连续体”分析健康水平,

(1)死亡(death)

(2)疾病(illness),一般意义的生理健康(averagephysicalhealth)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emotionalandspiritualgrowth)最佳健康水平完美(optimumhealth:

wellness),2.三级健康水平模式汤纳特尔(RebeccaJ.Donatelle),

(1)疾病,可抗拒疾病疾病症状疾病信号,

(2)一般人的健康状态,危险性水平智力功能生理适宜性情绪适宜性活力水平应付水平,(3)最佳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3.现代健康观三级健康水平模式,疾病亚健康健康的连续体亚健康(Sub-health)指人体存在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

亚健康概念由N布赫曼提出.,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效与其他个体、群体、社会以及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是个体达到高级机能状态的方向。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指智力正常发展的个体对体内外刺激有和自身特征相吻合的正常反应和行为模式,能在不同刺激下发挥最大潜力。

心理状态可分为:

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二、人本主义心理健康理论

(一)成熟者理论,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成熟者”指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其人格发展建立在理性水平上。

健康成熟者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感的扩展2.自我与他人的亲密联系3.安全感4.现实主义的知觉5.技能和任务6.自我客观化7.统一的人生观,

(二)自我实现者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自我实现指个人的潜力、天资在发展中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充分把握。

自我实现者是充分实现个人潜能、实现人生全部价值的真正心理健康者。

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

现实知觉良好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精神有自立和独处的需要自主活动欣赏力常新,8.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9.关注社会道德10.人际关系深刻11.民主的性格结构12.富于创造性13.处事幽默、风趣14.反对盲目遵从,(三)功能健全者理论,罗杰斯(CarlRogers,1902)功能健全者指心理活动能有效反映现实、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指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人。

功能健全者的心理特征:

乐于接受各种经验时刻保持充实的生活信任自己的机体功能喜欢自由创造性,(四)“创发者”理论,弗洛姆(ErichFromm)“创发者”指对现存社会的有力批判者。

创发是一种包含人生各方面新思想、新态度的总体倾向,既有智力也有情绪和个性因素。

“创发者”的心理特征:

确创发性爱情创发性思维创造性的存在(人本主义良心)真正的幸福观,(五)自我超越者理论,弗兰克(V.E.Fankl,1905?

)超越自我者指不是探索、完成自我而是摆脱自我中心、忘掉自己的人。

自我超越者的心理特征:

定向于未来专注于工作能给与并接受爱,(六)“此时此地者”理论,珀尔斯(F.S.Perls),“此时此地者”指从现实情境整体性出发,在此时此地背景上探求个性统一与完善的人。

“此时此地者”的心理特征:

1.着眼于当前2.了解自己现状、特点且能接纳3.敢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和欲望4.对自己生活负责5.有意回避对他人的责任6.充分接触自我与世界7.公开表现自己的不满8.生活不受外在规则束缚9.不主动寻求未来的幸福,人本主义心理健康观对心理卫生学的影响:

1.促使一种全新的、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观逐渐形成,2.引导心理卫生学向开发人类潜能方向发展,四、判别心理健康标准的尺度

(一)统计学方法

(二)适应判定法1.社会适应判定:

以个人的社会适应为出发点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准则,衡量个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的方法。

2.生活适应判定:

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场景一致的感情、言语、行为为依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否,尤其是判断行为是否有攻击性、是否干扰他人等的方法。

(三)价值判定法,价值判定是指正常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异常的就是坏的、无价值的。

(四)症状判定法,症状判定法是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正常与否的方法。

五、心理健康类型划分

(一)心理健康,

(二)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指有明确的疾病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亦有明确标准。

(三)心理缺陷(mentaldefect),心理缺陷是处于中间、边缘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六、理解心理健康标准的要求,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基本任务。

心理卫生工作中,适应和发展是考察心理健康的基本立足点。

适应是个人不断调整身心,在现实生活中维持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

发展是个体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发生的积极变化。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特征,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情感反应适度1.情绪乐观、心境良好2.情绪稳定、反应适度三、意志品质健全1.独立、自主2.较强的挫折耐受力3.良好的自制力4.果断,四、人格统一完整1.行为的一贯性2.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行为与其角色一致五、自我意识正确1.了解自我2.接纳自我,六、人际关系和谐1.了解、理解他人2.乐于接受他人,愿意被人接受七、社会适应良好1.了解和正视现实2.有社会责任心3.遵守社会规范4.在有限范围内主动改造环境,第三节心理异常类型,心理异常指心理疾病、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等现象。

一、神经症轻度心理异常,神经症也称心理症,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病症,大脑和神经没有器质性损害,只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失调,是一种轻度的精神病。

(一)神经衰弱(Neurasthenia),神经衰弱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劳,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是最常见的神经症。

症状表现:

1.精神既易兴奋又易消沉2.情绪波动大3.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4.消化系统或生殖系统等紊乱5.失眠多梦、头晕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等,

(二)焦虑症,1.精神表现,

(1)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的紧张和不安、,焦虑、烦躁

(2)常提心吊胆(3)对他人高度警觉2.躯体表现

(1)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舒适感

(2)植物性功能亢进,(三)强迫症,强迫症是明知不喜欢自己的某种回忆、念头、,情绪、意向或行为,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症状。

主要表现:

1.观念性强迫2.情绪性强迫3.意向性强迫4.行为性强迫,(四)抑郁症,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长期的或无缘无故的心理疾病。

(五)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疑病症是无根据想象自己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的心理病症。

(六)癔病,二、精神病严重心理异常,精神病是严重心理异常的总称,患者的整体心理机能瓦解,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

(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二)情感性精神病,三、心理缺陷

(一)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1.反社会人格2.偏执型人格3.强迫性人格4.表演型人格

(二)性变态(三)行为偏离(四)弱适应性四、特殊意识状态,第三章心理健康心理学理论,第一节应激一、应激的内涵

(一)什么是应激,应激(stress)是有机体在与环境刺激作用下产生的适应环境的身心反应综合状态。

(二)影响应激的因素,1.应激源应激源又称“紧张性刺激物”,指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外显因素,潜在因素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2.影响应激的因素

(1)应激源性质,

(2)对应激因素的认知(3)对应激的抵抗力(4)社会支持的作用,(三)与应激有关的概念,紧张(Stress)或紧张状态指有机体在环境刺激作用下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

压力(stress)指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应激理论

(一)反应理论,加拿大学者塞利(H.Selye)最早提出(1936,年),警觉反应(警觉期)抵抗反应(抵抗期)耗竭反应(衰竭期),

(二)刺激理论,强调应激状态时的刺激情境,强调环境刺激本身的性质和来源。

(三)交互作用理论,应激是个体与其环境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认知过程、情绪、动机等起关键性作用;

应激与个体需要和外部要求有关,关键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客观要求关系的比较和理解,如果要求与对能力关系不平衡,就意味着应激产生。

三、应激过程模式,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Claus),

(一)输入心理应激源

(二)中介机制,1.心理中介因素

(1)认识与评估应激源认知心理应激过程作用示意图,

(2)应激体验和应激状态,应激体验是个体通过对应激因素的认知,认识环境要求与主体适应能力间存在的差距时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这种体验是应激源转化为应激反应过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应激状态指应激反应发生后,个体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发生的结合性反应状态。

个体是否体验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及体验程度取决于个体的:

认知评价情绪状态个体倾向性生活经历,2.生理中介因素,(三)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指个体突发性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的、保护性的紧张反应。

1.心理反应应激状态的时相(Horowitz,1981),2.生理反应,(四)应激结果,2.生理性应激结果急性应激反应慢性创伤后的应激反应适应期应激反应,四、应激与学校心理卫生工作

(一)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二)调节应激反应,保护健康1.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指导学生根据能力扬长避短鼓励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劳逸结合事先作好两手打算建立稳定的价值系统,2.加强应激防卫措施,第一道防卫生理和心理防卫第二道防卫自我帮助第三道防卫专业帮助,3.掌握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精神胜利法难得糊涂法随遇而安法幽默人生法宣泄积郁法音乐冥想法,4.为有应激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严正声明治疗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第二节挫折,一、挫折的含义,挫折(frustration)指个体在动机驱使下进行有目的活动时受到阻碍,导致其动机驱力不能正常疏泄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挫折产生的条件:

1.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标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4对挫折情境必有所知觉5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二、挫折理论

(一)精神分析挫折理论,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二)挫折攻击假说,米勒(NealE.Miller,1909)多拉德(JohnDollard,1900),(三)ABC挫折理论艾里斯(A.Ellis)A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个体观念系统(Beliefsystem)C个体情绪或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三、造成挫折的原因1.客观外界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2.个人内在因素先天因素动机冲突,四、挫折的心理反应

(一)挫折的耐受能力,挫折耐受能力指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体能经受打击或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受遗传及生理条件影响身体强壮者比体弱多病者耐受力强N类型属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的人耐受力差挫折耐受力受个人经历过挫折情境的经验、对挫折的认知影响,历尽艰辛者比一帆风顺者更能经受挫折,挫折耐受能力较强的两种人:

经过磨难、饱经风霜的人有教养、修养好的人,挫折耐受能力较差的两种人:

“喝蜜糖水长大”的人冷漠、孤独和自卑的人,

(二)挫折的直接心理反应1攻击(aggression)攻击指当个体挫折时常引起愤怒情绪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2倒退(retrogrission)倒退指个体在受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即表现出童年期的某些行为方式与习惯,或者以幼稚而简单的方式应付挫折环境,又称退化。

3压抑(compression),压抑指把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及与欲望相联系的思想感情压制到潜意识,以至于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无法觉察或回忆,表现得无动于衷。

4固着(fixation)固着指个体受挫后被迫重复某种无效动作。

5冷漠(apathy),冷漠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中表现出的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

6焦虑(anxiety)焦虑是个体处于挫折情境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是个体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的一种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理论:

(1)人格冲突焦虑理论

(2)焦虑驱力论(3)焦虑妨碍论(4)状态-特质焦虑论(5)控制焦虑论(6)失助-阻断焦虑论,第三节应付,拉扎勒斯(R.S.Lazarus)最早研究应付一、应付的内涵,应付(coping)指人为防止生活压力或应激对自己的消极影响而做出某种方式的努力。

二、应付模式,应付模式或风格(copingstyles)是应激与积极或消极适应间的中介过程。

(一)激怒型应付模式,个体遭遇情境时,情绪可以是自由表达的应付模式,也可能是自行制止情绪表达风格。

当某些应激源导致个体情绪激怒时,不管有无理由,也不管理由是否真实,有些人用愤怒表达,有些人则克制自己、压抑情绪。

“愤怒向外”者:

在面临不利刺激环境时,公开表达愤怒,即使处于紧张状态,其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也能及时缓解,最终不会影响身心状态。

“愤怒向内”者:

由于克制自我,其紧张状态不能及时宣泄和缓解,更容易发生生理和心理的恶化。

(二)转换型和退行型应付模式,转换型应付模式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有效转换成对个人成长有益的、被环境压力和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

退行型应付模式指个体采用否认、回避、倒退等行为逃离应激情境,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