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633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正定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5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唐宋时期,江南造船业最为发达,洪(今南昌)、鄂(今武昌)二州尤甚。

《唐语林》称:

“洪、鄂水居颇多,与邑屋殆相半,舟船之盛,尽于江西。

”这从侧面反映出南昌

A.水路较为发达

B.水运得到政府重视

C.是商品集散之地

D.是全国的贸易中心

2、西汉贾谊说:

民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安危,官吏的地位,所以说民是国家的根本,也是一切从政的根本,若根基不牢,受到损害,江山社稷就有动摇的危险。

这反映出贾谊

A.希望国家实行无为而治

B.已具有朴素的民生意识

C.不满沉重的苛捐杂税

D.要求恢复上占大同社会

3、宋代南方种麦和北方种稻都已比较普通,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

这有利于

A.耕作技术的革命                              B.抑制土地兼并

C.农业产量的增加                              D.瓦解小农经济

4、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这反映出当时

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5、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绘画理论:

“古有图而无画。

图者,肖其物貌其人写其事。

画则不必,然用良毫珍墨施于故褚之上,其物则云山烟树危石冷泉板桥野屋,人可有可无。

若命题写事则俗甚。

”该理论意指中国画

A.讲求法度规范

B.强调神韵意境

C.彰显写实风格

D.突出生活气息

6、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方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

明代理学亦兴起于此。

对该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北宋后

A.南方商品经济繁荣

B.文化中心渐趋南方

C.南方人乐于考功名

D.宋词是区域性文学

7、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

“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由该评论可知

A.杂剧艺术水平较低

B.中国戏曲艺术源自市民的生活

C.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D.元杂剧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要

8、唐朝书法在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书体。

于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

可见,这种“尚意”的书法

A.表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完善

B.体现出作者创作的主体作用

C.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反映中国古代字体有多变性

9、根据下列信息,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

隶书字体开始成熟

设乐府采集民间乐舞为宫廷文化服务

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排比

A.其描写的是秦朝

B.市民阶层兴起

C.出现的新文体是赋

D.纸得到了推广

10、传统的中国文化所营造的封建社会环境时间较长,统治阶级对文化学术的高压禁锢政策,长期的传统文化中的保守趋向和科举选士等,都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这说明

A.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于百姓生活的实践中

C.中国古代科技对中外均产生了经济效益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1、它被著名学者爱森斯坦高度赞扬为“煽起了宗教论争的烈火”,使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在“半个月之内传遍德国,一个月之内传遍欧洲”。

该学者评价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蒸汽机

12、王夫之说:

“若土,则非王者所得私也。

”“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

民之力,上所得而用,民之田,非上所得而有也。

”这体现的思想是

A.君主应该与人民同甘共苦

B.皇帝不能侵犯私有财产

C.人民有权推翻残暴的君王

D.土地是全天下人的土地

13、古代思想家王阳明谪居期间,在开办书院、教人读书之余,主要精力是体验“圣人之道”。

为得此“道”,他日夜端居静坐,超脱于“得失荣辱”之外。

忽然在一天夜里,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

他悟出了

A.人性本善

B.知行合一

C.吾心即真理

D.心外无物

14、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

“(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代理学

D.明末清初思想

15、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恒山悬空寺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迎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构成。

这反映出当时

A.恒山寺是三教圣地

B.佛教更兴盛

C.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

D.三教合归儒

16、据统计,在《后汉书》正传记载的491人中,有407人出身于儒家,占整个官僚阶层人数的83%。

这表明

A.汉代官职已向基层社会开放

B.儒家的社会功利思想越来越浓

C.儒学深刻影响汉代政治生活

D.儒家思想内涵较其他学说丰富

17、“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杜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材料评价的是

A.

          B.

          C.

          D.

          

18、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董仲舒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两者观点中的“道”

A.前者指自然,后者指伦理

B.都具有消极避世的想法

C.其本质都相同

D.指的都是自然

19、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

A.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

B.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

C.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

D.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

20、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收

D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A

B.B

C.C

D.D

21、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浙地区

A.农民收入有大幅提高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2、下图反映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北宋汴梁

A.城市功能呈现多样性

B.建造格局以防御为主

C.商品交易未受到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23、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一组壁画。

这反映了当时

 

 

A.牛耕始于甘肃地区

B.北方农业生产的精细化

C.曲辕犁已普遍推广

D.全国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

24、据《后汉书·党锢·夏馥传》载:

桓帝时,馥为人所陷,“乃自剪须变形,人林虑山中,隐匿姓名,为冶家庸”。

据此可推知当时

A.民营冶铸业已经出现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严重

C.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形成

D.小农经济发展破坏植被

25、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都有详密周到的“圣谕”,其主要阐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该做法有助于

A.推动儒学创新

B.封建文化的传承

C.防止西学传播

D.君主强化纲常伦理

26、据明史记录可知,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皇帝多为荒怠懒惰或宠信宦官之人,他们往往会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

于是,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地位变化与政治现实相关

B.在明英宗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7、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清要机构(品秩高、无实权)。

这表明元朝

A.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B.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C.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D.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28、宇文恺是隋代工部尚书,主持建造了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

这一事例可以说明隋代

A.诏令须由三省共同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议决的诏令

29、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歌谣、历史人物讲话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天下放失旧闻”即口述史料

B.口述史料是《史记》撰写的主要依据

C.司马迁对口述史料持怀疑态度

D.司马迁对口述史料进行了考证提炼

3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朝后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

这反映了秦朝后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31、按照明朝的规定,所有皇室支系,除皇太子以外,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

封地居于各省,有极为富丽闳大的王府和丰厚的赡养,但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且非经皇帝同意,不得离开他的封地。

明朝统治者的这些规定

A.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大大树立了皇族的权威

C.使分封制变为集权的工具

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2、在西周,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受到天子的宠遇时他们会说:

“万年保我万宗!

”在《盏方彝》铭文中有记载:

“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宗法制在政治上具有团结作用

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关系紧密

D.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题型注释)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满洲贵族通过战争俘虏,人口买卖,接纳投充,籍没为奴等手段,占有大量奴仆。

户口数字的大量减少,迫使封建国家裁州并县以减少财政开支。

康熙禁止圈地后,农民垦荒积极性提高,拥有土地面积扩大。

——摘编自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康熙年间,十分重视垦荒,制定招民开垦的奖励办法,由于清廷采取了鼓励措施,大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纷纷前往各地垦荒耕种,“湖广人民往四川开垦”已形成一股潮流。

清初的赋税制度,原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情况复杂。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旨在克服农民在赋役压榨下四处流亡的严重问题,以便稳定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对无地或少地的人民来说,因为当时一般劳动人民丁多地少,而地主阶级田多丁少,田丁税的相对固定,就能使他们不至于为了躲避繁重的丁税而四处流亡。

随后,四川实行“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

——摘编自白寿葬主编《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户口减少的原因及康熙帝的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西周

西汉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之后

“非刘氏不王”

分封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称“天子建国”。

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再将自己受封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称“诸侯立家”。

卿大夫把分得的土地和人民再次分封给众子,称“卿置侧室”

王国的太傅、丞相要皇帝设置;要定期向中央交纳税费和酎金;以皇帝的诏书、虎符调动军队

 

阅读材料,以“分封制”为主题,拟定出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对“法治”“人治”对立的强调,应该视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黄氏对“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坚信几乎是对儒学传统的颠覆。

但是,他所说的“法”与法家的“法”绝不等同。

在黄宗羲看来,秦朝加以具体化了的法家之法只是为皇帝利益服务的“非法之法”。

相反,黄宗羲要确立的法是为人民捍卫这个世界的。

……黄宗羲将关于人民的政治权威的来源这一普遍的儒学观念,发展到了时代所能容许的极致,而西方民主思想在学理意义上是与之有差别的,但是在普遍意义上则是一致的。

——摘编自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材料二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所说的“法”与法家之“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谈谈黄宗羲对“本”的理解。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B

6、B

7、D

8、B

9、C

10、A

11、C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D

20、D

21、B

22、A

23、B

24、A

25、D

26、A

27、C

28、D

29、D

30、C

31、A

32、B

33、

(1)原因:

明末清初连年战争;大量人口逃避户口登记以逃避赋税:

满洲贵族圈占土地;并且大量把农民变为奴仆。

对策:

裁州并县;禁止圈地;鼓励垦荒;赋税改革。

(2)作用:

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人口数量激增;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社会稳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封建盛世局面到来。

34、示例:

论题:

西汉的分封与西周的分封有较大相似性。

阐述:

目的相似:

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受封的主要对象相似:

西周的受封主体是王族;西汉的分封对象是“非刘氏不王”。

结果相似:

封国的实力日益壮大,造成社会动乱。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阅卷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5、

(1)区别:

黄宗羲所说的“法”指捍卫人民利益的国家法律(国家之法);法家之“法”是专为皇帝利益服务的法规条文(皇室一家之法).是巩固专制统治的工具。

(2)理解:

黄宗羲认为礼制建设是治国的“本”;强调关乎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工商业是”本”。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加强,政治腐败,真正有学识的人得不到重用;外来思想的传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唐宋时期的造船业发展和发展的原因,可以看出唐宋时期造船业集中在南昌和武昌的原因就在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所起到的作用;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错误,当时的贸易中心在都城。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的水运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中贾谊的这番话,可以看出贾谊是具有儒家的民本思想的,对于人民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贾谊思想体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D选项与此无关。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贾谊

【名师点睛】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3、两熟制属于耕作技术的进步,不属于耕作技术的革命,A错误;B与材料无关;“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有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故C正确;材料与小农经济瓦解无关,排除D。

4、据材料“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官僚家庭、名人之家具有入仕优势,故B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推举人才,以“孝、廉”为依据,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科举制虽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但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据此再结合科举制相关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要注意排除教材所学知识的干扰。

5、据材料“画则不必,然用良毫珍墨施于故褚之上,其物则云山烟树危石冷泉板桥野屋,人可有可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人画讲究神韵意境,而不是肖像写实,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绘画的法度规范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国文人画不追求写实风格,故C项错误;“云山烟树危石冷泉板桥野屋”也没有突出生活气息,故D项错误。

故选B。

6、据材料“北宋的词家……全都是南方人……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

明代理学亦兴起于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宋后南方逐渐成为文化中心,故B项正确;北宋以前南方商品经济就很繁荣,这无法解释北宋后南方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问题,无法体现南方人乐于考功名,故C项错误;宋词也不是区域性文学,在南北都有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B。

7、据材料“元代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系耳根听熟之语……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元杂剧通俗易懂、为百姓所喜闻乐见,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杂剧艺术水平较低,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元杂剧适应了市民文化,不是说明戏曲艺术的来源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元代杂剧是否缺乏精品,故C项错误。

故选D。

8、据材料“唐朝书法……无须再创一种新的书体……就提出‘尚意’的主张……‘意’是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体现了书法家的主观意识和精神,反映了作者创作的主体作用,故B项正确;“尚意”的书法也无法体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完善,故A项错误;“尚意”的书法也是社会发展的后果,故C项错误;材料“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书体”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字体有多变性,故D项错误。

故选B。

9、据材料“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隶书字体……设乐府……铺陈排比、文采华丽”并结合所学知识,“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指汉代造纸术,隶书字体主要在汉代,“铺陈排比、文采华丽”反映了汉赋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不是秦朝,故A项错误;汉赋与市民阶层兴起之间也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得到推广,不是汉代,故D项错误。

故选C。

10、据材料“封建社会环境……高压禁锢政策……保守趋向和科举选士等,都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古代科技的产生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对中外均产生了经济效益,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A。

11、据材料“《九十五条论纲》在半个月之内传遍德国,一个月之内传遍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能够大量快速地印刷书籍资料、传播文化,故C项正确;指南针主要用于地理交通,与文化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造纸术与印刷术相比,其传播文化的速度和广度要更慢更小,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时期还没有蒸汽机发明,故D项错误。

故选C。

12、据材料“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

民之力,上所得而用,民之田,非上所得而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私有财产不受君主侵犯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民推翻残暴的君王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君主和人民财产的关系,不仅仅限于土地所有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13、据材料“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属于心学思想家,他主张“心外无物”,故D项正确;“人性本善”属于孟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知行合一”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故B项错误;“吾心即真理”属于陆九渊的思想,故C项错误。

故选D。

14、据材料“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天道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了儒学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还没有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没有产生,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与佛教、道教无关,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也没有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15、据材料“太乙殿、关帝庙……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三教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乙属于道教,关帝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这反映出当时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恒山寺有三教合流的现象,不能说明恒山寺是三教圣地,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将北魏后期的恒山悬空寺与其它时期寺院进行比较,无法体现佛教更兴盛,故B项错误;三教合归儒是在唐宋时期,材料也没有充分信息说明三教合归儒,故D项错误。

故选C。

16、据材料“407人出身于儒家,占整个官僚阶层人数的8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知识分子入仕的比例很大,说明儒学深刻影响汉代政治生活,故C项正确;汉代官职不可能向整个基层社会开放,故A项错误;儒家知识分子入仕也不能说明儒家的社会功利思想浓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儒家思想与其它思想比较,不能说明其内涵较其他学说丰富,故D项错误。

故选C。

17、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杜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故B正确。

孟子没有实现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故A错误。

韩愈也没有实现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故C错误。

朱熹处于南宋,不属于封建杜会初期,故D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