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680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1.1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

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形状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长度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纬线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越向两极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一点

指示

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6、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

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7、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

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注意:

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

(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

●赤道(0°):

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

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

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

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划分原因),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方法和界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感受地球运动

 

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项目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季节变化

2、地球公转运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倾角;二是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北半球的二分二至)

项目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光

直射纬度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北半球

昼夜状况

各地昼夜等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各地昼夜等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季节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南半球

昼夜状况

各地昼夜等长

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各地昼夜等长

昼最长,夜最短,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4、问题:

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一样吗?

为什么?

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不一样的,低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少。

这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和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造成的。

5、科学家根据各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6、五带的特征:

五带

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地区

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有直射阳光

无阳光直射,

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少

获得热量多

得到热量比热带少,

比寒带多

获得热量少

四季变化

气候终年炎热,大多数月均温在20℃以上

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气候终年寒冷,大多数月均温在0℃以下

7、问题1:

冬、夏两季教室接受阳光的情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斜射得很厉害,所以通过窗户射到屋子里的阳光要多;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光几乎直射,甚至直射,所以通过窗户照到屋子里的阳光要少。

问题2:

我们这儿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住坐北朝南的房屋呢?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中太阳光线始终是从南方照射过来的,坐北朝南的房屋,窗户面向南面,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阳光都可以照射到屋子里,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通过窗户斜射到屋子里的阳光更多些。

总之,坐北朝南的房屋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所以我们这儿的人们喜欢住坐北朝南的房屋。

8、问题:

有的地方(我们这儿)每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前后,学校都要调整作息时间,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在我国有些地方的学校,比如我们这儿,五一节到国庆节这段时间,作息时间要做调整,通常是下午上课的时间推后(多为午后3点上课)。

这样调整作息时间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因为五一节以后,逐渐进入盛夏季节,太阳高度角增大,光照强烈,我们知道一日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若此时到校上课,光照强,气温高,会影响到师生的身体。

国庆节以后,太阳直射点已经移到了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气温有所降低,所以作息时间又调整到原来的时间。

------------------------------------------------------------------------------

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

2.1认识地图

1、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

●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

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

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

3、问题:

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

●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

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

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带磁的物体。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

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利用手表和太阳判别方向。

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阳光射来的方向和人影的方向相反),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

●利用树木判别方向。

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

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

●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

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公式:

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形式:

比例尺有线段、数字和文字三种表示形式。

■一幅地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所绘地区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等情况来决定的。

■利用比例尺,我们可以量算出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是个分式,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值而说的。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

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如果图幅的大小不变,采用的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就越详细;若采用的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就越简略。

5、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名称和数字,常用的图例有统一的规定。

------------------------------------------------------------------------------------------

2.2使用地图

1、常用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面的高度和起伏状况。

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海拔。

相对高度是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

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点: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闭合,外低内高为山顶;等高线闭合,外高内低为盆地。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两组对称的闭合等高线中间部位为鞍部。

■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4、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

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同一幅地图的等高距总是相等的。

③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5、●用等高线和等深线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鲜明地表示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的分布,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颜色浅蓝至深蓝,表示海水由浅至深的变化。

(要让学生理解两点:

一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二是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

●为了直观地显示某一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人们可以将等高线地形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

6、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

地形名称

等高线特征

海拔高度

地面起伏状况

山地

等高线较密集,山顶呈闭合曲线,

内高外低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高原

高原面上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较密

较高,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

丘陵

与山地相似

较低,500米以下

起伏和缓

平原

等高线稀疏

很低,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

盆地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无一定标准

起伏不大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

3.1海陆分布

1、问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海陆分布呈现什么大势?

①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其中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人们常将其概括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②浩瀚的海洋彼此相连,而陆地则被分割成许多块。

2、问题:

读图“南北半球海陆分布”,观察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集中在哪个半球?

南、北极地区分别是什么?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是海洋,南极地区是陆地。

3、问题:

读图“陆半球和水半球”,看看即使在陆地最集中的陆半球,陆地面积占多少?

海洋面积占多少?

陆地面积占48%,海洋面积占52%。

从问题2、问题3可以得出结论:

无论怎样划分半球,每个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海陆的分类:

陆地可分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可分为洋、海和海峡等。

①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其中面积广大的称大陆,面积较小的称岛屿,陆地伸入海洋的部分称半岛。

②海洋是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水域,其中洋是海洋的主体,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5、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和大洋洲(900)。

相邻大洲之间的界线,除海洋外,多以山脉、河流、海峡和运河等来划分。

(单位:

万平方千米)

6、地球表面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18000)、大西洋(9300)、印度洋(7500)和北冰洋(1300)。

(单位:

万平方千米)

7、学会认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洋有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南美洲。

■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亚洲、欧洲、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8、问题:

说一说海洋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海洋为人类提供鱼虾等丰富的水产品,海盐、石油等矿产品,休闲娱乐场所和便利的海上运输等。

------------------------------------------------------------------------------------------

3.2海陆变迁

1、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轰动世界的“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的划分(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①各大板块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②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引发火山和地震。

3、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4、当板块相互挤压时,常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张裂时,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

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气温的概念)。

气温的高低常用温度计来测量(测定气温的工具),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通常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来表示。

2、怎样观测气温。

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常放在百叶箱内,距地面约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smarttags"/>1.5米。

测量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保持平行。

3、我们把一昼夜4次(2时、8时、14时、20时)观测记录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出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4、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前者是指气温的日变化,后者是指气温的年变化。

我们通常用气温曲线来表示一个地方气温的时间变化。

●北半球某地气温的日变化:

规律: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

●北半球某地气温的年变化:

规律:

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5、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都相同。

由等温线组成的地图叫等温线图。

阅读等温线图,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别和水平分布状况。

●阅读气温分布图要注意观察:

①等温线的数值及递变方向。

②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③等温线的弯曲形状。

等温线呈闭合状,表示有高温或低温中心。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约在20℃以上;南北极圈附近气温约为—20℃。

在青藏高原地区,等温线呈闭合状,那里是一个低温中心。

6、气温的空间分布

(1)不同纬度地区: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山地: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0米大约下降6℃。

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三要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

------------------------------------------------------------------------------------------

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降水,如雨、雪、冰雹等。

降水量的单位为毫米(mm)。

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的平均降水量来表示。

2、日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用雨量器,把一天24小时内的降水集中起来水量的总和。

3、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常常是不同的。

人们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4、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降水量线,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为等降水量线图。

阅读等降水量线图,可以了解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阅读降水量柱状图通常要注意:

①全年降水量的数量。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抓住两点:

一是全年春、夏、秋、冬季节降水是否均匀;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相比:

赤道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降水量为200毫米以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亚欧大陆沿海与内陆相比:

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③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与西岸相比:

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④地形、地势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要素有: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地球“雨极”乞拉朋齐。

------------------------------------------------------------------------------------------

4.3天气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

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2、天气预报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天气变化的预测,是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

3、谈一谈不同季节家乡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说出影响的原因。

以太原地区为例,冬、春季节里空气质量差,主要原因是人们取暖、燃烧原煤;春天干旱,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刮风的时间较长,沙尘天气较多。

夏、秋天气的空气质量较好,因为雨水多,植物茂盛,污染源较少。

------------------------------------------------------------------------------------------

4.4气候

1、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与天气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2、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项目\类别

时间长短

大气状况

稳定程度

天气

短时间

风雨、冷热、阴晴

不稳定

气候

多年

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大陆东部、中部、西部往往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受地形的影响,中低纬度的高大山脉和高原分布着垂直变化明显的高山气候。

第五章居民——“地球村”的主人

------------------------------------------------------------------------------------------

5.1人口与人种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

2001年,世界人口达61亿。

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近8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

2、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

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

大于0表示人口增长,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主要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

发达国家: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

3、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的空间居住状况。

受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4、人口密度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的稠密和稀疏程度。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人口密度是不断变化的。

5、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耕地减少、粮食短缺、工业污染、噪音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养老负担过重等。

6、①人口平均出生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②人口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拉丁美洲。

③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为: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地区、欧洲。

讨论分析:

①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原因和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原因。

非洲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这与两大洲的经济基础条件不同、人们对生活的理念不同有关。

②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其他大洲与地区相比有何不同?

这意味着欧洲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欧洲的总人口在减少。

7、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

人口稀少区:

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等。

8、一些国家的人口政策:

①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如法国。

②限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9、结论: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中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0、人种,又称种族。

不同的人种,其肤色、毛发、面部等体质特征不同。

一般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把人类划分为白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