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718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

这体现了研究科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迁移到“熟悉”的路子上去。

可以说转化思想在本教材的数学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

例如:

在教材《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议一议”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一求解”的思想方法。

我们可以注意到教材在出示了一组例题后,特别用卡通人语言的形式表明“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这在主观上帮助了学生在探索时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在学生体会到成功后客观上就渗透了学生转化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

再如教材《走进图形世界》,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

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认识,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个人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积累一定的感性处理方法,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甚至于作出一般性的总结,如“在初中阶段绝大部分立体图形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

”又如解无理方程转化为解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转化为解整式方程,解“二元”方程转化为解“一元”方程,解多边形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等等。

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和迁移思维的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与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这就是在强调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的重要性。

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教材《有理数》里面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就是最简单的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结合数轴表示有理数,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以及进行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例1如上图,在数轴上的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表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a-b>0(C)2a+b>0(D)a+b>0

分析:

本题首先引导学生根据a、b在数轴上的位置,得到a<-1、0<b<1。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所得就是由形到数的过程,应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关注。

然后可以利用取特殊值的方法(如:

),一一带入求解,从而获得答案。

这就是完全将图形迁移到数量上来。

我们也可以继续利用图形,在数轴上作出诸如

b,2a的长度,再利用线段的长短大小、加减和差来比较(A)(B)(C)(D)四个数量关系的正确与否。

容易发现,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都是把图形和数量结合起来的解题,这种巧妙的结合可以使一些纷繁无绪,难以上手的问题获得简解。

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不能简单的通过解题来实现和灌输,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如在《相反数》这节课,先从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即它们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实例出发,揭示这两数的几何形象。

充分利用数轴帮助思考,把一个抽象的数的概念,化为直观的几何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给出互为相反数的定义: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特别地规定:

零的相反数是零。

显得自然亲切,水到渠成。

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引领下感受到了成功,初步领略和尝试了它的功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渗透背景。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课堂的教学、习题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数中有形、形中有数、数形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得到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被研究的问题包含多种可能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时,就要按照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得出各种情况下的结论,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分类讨论思想。

在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中,我认为首要的是分类。

要能培养学生分类的意识,然后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讨论。

我们仔细分析教材的话应该不难发现,教材对于分类的渗透是一直坚持而又明显的。

比如在《有理数》研究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符号法则等都是按有理数分成正数、负数、零三类分别研究的:

在研究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法则也是按照同号、异号、与零运算这三类分别研究的;而在《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一章中,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了角的分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在《函数》知识里将函数图象分为开口方向向上、向下,单调递增、递减来进行研究。

在《圆》中按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将两圆的位置关系分成了六类。

在功用上这种思想方法主要可以避免漏解、错解,而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与逻辑性。

我认为在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比如在讲解“同类项”这个概念时,可出示导入题为:

把下面这些实际进行分类:

蛋筒、菠萝、棒冰、萝卜、菜椒、香蕉、白菜。

在分类的时候鼓励学生按多种类别进行分类,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在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后,就可以非常自然的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了。

学生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一方面可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加速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这些题目都能很好的体现分类思想,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多通过这类题的解答,渗透着分类讨论的思想。

通过分类讨论,既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又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

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对于究竟应如何渗透,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言,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积极的挖掘与引导,适当的训练与概括,合理的设计与运用,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因为思维的锻炼不仅对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有益,更使其终生受益。

站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上看,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极大的好处,正适合现在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其教学潜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

∙举例说明学生在几何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1.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欠缺。

例如三视图的学习,对初学者来说就很难想清并画出正确的三视图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物图的观察教学和画图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欠缺的不足。

2. 教师对概念理解不透彻。

在教学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定义、性质、判定背得也很熟,但一做题不会应用。

说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一知半解。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地挖掘,使学生对概念理解真正明白,这样做题时才不会糊涂。

3.题设和结论分不清。

学生在念题时,往往不会准确的断句,准确的理解题设条件,特别是有一些题设条件在结论当中,学生更容易迷糊。

这方面,我们应该针对的做一些专题讲座,强化训练学生分析能力,理清头绪,理解清楚已知和未知条件,已达到理解题意最佳状态的目的。

4.部分同学不善于添加辅助线。

一些证明题,必须恰当添加辅助线,才能顺利解题。

可对初学者来说,添加辅助线是一个难关。

因为辅助线不是现成的条件,需要一些经验和跳跃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

见中点添加中线或中位线,平行四边形、梯形经常添加平行线等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浅谈我是怎样克服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对于学生的惧怕心理。

教师要不动声色,不能常在嘴边挂着,重复就是强调,会加重学生的惧怕心理。

教师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适当的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课堂上尽量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

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表扬。

2、对于学生不善书写的困难。

教师就需要辛苦点,对学生做的题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的口述过程准确、完整。

对于不是太复杂的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或写出)证明过程中的重要根据。

3、对于学生作题没有思路的困难。

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教师少包办,能让学生讲的坚决不讲。

教师要总结题目的大思路,多给出图形的变式。

指出隐含在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

讲这道题时要联想到曾经做过的相关的题目。

4、教师课要备的充分,让学生佩服你的学识,语言要幽默,让学生心情愉快,并且喜欢你。

慢慢的也会喜欢几何,从而自行克服在学习几何中遇到的困难。

结合一个案例说明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

在学习专题材料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案例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讨论和观点有一个观点被反复提到:

有效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实验积极思考踊跃交流和富于个性的过程.于是这个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高低之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如果完全认为模仿和记忆无效那是否也有失偏颇.我的观点是:

在学生基础还比较薄弱不足以进行有效讨论和深入思考的时候必要的记忆和模仿还是需要的.

所以我在几何刚刚入门时比如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的地方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的书写格式.比如学完线段的中点我就在黑班上将文字语言用图形表示出来在图形的旁边用几何语言写到:

∵点C是AB中点(已知)∴AC=BC=1/2AB

AB=2AC=2BC(中点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推理是很严密的要做到步步有据刚开始他的理解和接受是有一些困难的没关系我们在上课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和引导慢慢就上路了这为后来几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以把难点进行分散.不至于知识点也复杂几何语言又不适应两者混杂在一起学生也很恼火老师也倍受折磨.导致的结果是:

有些学生干脆就此"放手".我教的几届实验下来我自我表现感觉还不错基本没有学生对几何的"谈虎色变".在学习专题材料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案例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讨论和观点,有一个观点被反复提到:

有效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实验积极思考踊跃交流和富于个性的过程.于是这个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高低之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如果完全认为模仿和记忆无效那是否也有失偏颇.我的观点是:

在学生基础还比较薄弱不足以进行有效讨论和深入思考的时候必要的记忆和模仿还是需要的.所以我在几何刚刚入门时比如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的地方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的书写格式.比如学完线段的中点我就在黑班上将文字语言用图形表示出来在图形的旁边用几何语言写到:

∵点C是AB中点(已知)

∴AC=BC=1/2AB ,AB=2AC=2BC(中点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推理是很严密的要做到步步有据刚开始他的理解和接受是有一些困难的没关系我们在上课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和引导慢慢就上路了这为后来几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以把难点进行分散.不至于知识点也复杂几何语言又不适应两者混杂在一起学生也很恼火老师也倍受折磨.导致的结果是:

有些学生干脆就此"放手".我教的几届实验下来我自我表现感觉还不错基本没有学生对几何的"谈虎色变".

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已经很久了,但以前总觉得和自己无关,因为学校不具备条件,即使制作了课件也无法使用,在网上看到过许多老师的课件,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也介绍了一些软件,如Z+Z,EXCEL,几何画板等.但大多数不知道怎么用,更不要说引入平时的教学了。

  本期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自己也试着上过几次课。

有一些体会1、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上课时,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做成幻灯片,老师只管播放和讲解,效果是不佳的.不知是自己没有处理好呢还是学生还不适应,总之感觉没有传统的粉笔板书和讲解效果好。

个人认为,多媒体只能用于辅助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片段,处理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处理或不直观形象的问题。

2、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有些内容,传统的教学就可以解决得很好的,那就用原来的方法好了。

如果硬要用些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中处理不好的话,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但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连基本的目标都不能达成.

3、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必然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条件会一步步改善。

作为教师,要有远见,多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否则条件有了后自己也跟不上了。

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对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课件的制作多搞一些培训。

  其实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免费资源,几乎教学的每一章节都有教案、课件、习题、活动等可供借鉴,关键是教师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取舍、整合。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已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能力。

如果连电脑都还不会开关,网上资源如何搜索都还不知的话,那如何整合呢.事实上,至少在农村中学,有许多教师都还存在上述情况.所以,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结合还任重而道远.

精彩评论

  学习随笔

      给教育加点“糖”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进入,精神的相遇,情感的融合和人性的关照。

教育的方式也不是压制、强制、管制、命令,而是要从关注童年的天性出发,体察学生的心绪,顺应学生的心理,呵护学生的心灵。

教育本是心灵的舞蹈,是人性相互吸引和接纳的艺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把学生看作成长的伙伴,学生就将教师视为心目中的亲人;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则情深似海。

我们不妨给教育加点“糖”,给生命添一点“甜”,给童心抹一点“绿”:

就是要多一点滋润,少一点灌输;多一点甜美,少一点苦涩;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心灵的钳制。

带给孩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孩子时时处处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沉浸在教育的幸福中。

他山之石 

 “教师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来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

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想:

怎样才能较以往有新的突破呢?

以前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都是从数的本身意义出发从用教材承载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懂得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

能不能改变一下呢。

于是,我从装修房子入手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导入新课。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去老师家玩吗?

我带你们去参观一下老师刚装修过的新房子,(课件出示)特写厨房的装饰画面,老师的厨房的墙面是用长3dm,宽2dm的墙砖装饰的。

你看见了哪些信息?

(墙砖长3dm,宽2dm)

问题:

同学们,如果你用这样的墙砖去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分数吗?

最小是多少分米呢?

师:

你能解释“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是什么意思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先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5分钟过后小组分析讨论,看看你们能找出多少种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

找出一种,得到一颗智慧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有困难的记得寻找合适你的求助方式。

学生活动:

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老师活动:

巡视,查找问题,提醒学生可以画草图进行方案说明。

三、汇报收获,提示课题,建立知识树,

想法一:

学生展示草图,我们组发现最小用6块小长方形的墙砖可以铺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6dm。

师评价:

形象而直观,好。

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想法二:

用同样画草图的方法,我们小组还发现还可以用24块墙砖来铺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2dm。

(略草图)

其它学生:

还可以是18dm、24dm……

师:

这么多,有没有不同类的方法?

想法三:

找倍数的方法。

2的倍数有2、4、6、、8、12、18……

3的倍数有3、6、9、12、18……

既是2又是3的倍数有:

6、12、18……

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6dm、12dm、18dm……

师:

有人能听得懂吗?

其他人想问什么问题?

其他学生:

为什么找2和3的倍数呢?

为什么要找它们的共同倍数?

刚长汇报想法三的小组成员:

因为砖的长与宽分别是2dm和3dm,而且是用的整块,所以要找2和3的倍数。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因为铺成的正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是每条边都相等,,所以2和3的共同倍数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

你们小组善于思考,有数学思维意识,非常棒。

其他人还有哪位愿意再给大家讲一次这个小组的想法。

学生:

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满足既是2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

师:

说得好。

公倍数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这是老师听了你们的讨论后,得到的启示(出示知识树),你们看后,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通过建设性反馈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四、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公共汽车站问题(出示课件):

两个装修工人分别乘坐两条线路的公共汽车来铺磁砖,这两条线路的公共汽车每天都同时从同一起点站发车,第一路车每隔3分钟发一次,第二路车每隔5分钟发一次,至少过多长时间,两路车又同时发车?

你有几种想法?

2、搬磁砖问题(出示课件)

…………

案例分析:

新课程提倡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装修房子为主线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从带领学生参观房间入手,并且让学生根据所看到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把传统抽象的概念教学赋予和生活色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思维也被启开了。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

在学生有了一些初步想法之后,教师适时启发,与学生共交流,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这样的教学,公倍数的概念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已经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无须学生再死记硬背。

学生的知识建构以后,我再次围绕“装修房子”这根主线,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利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内容充满了真实感、亲切感和挑战感,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多维开放。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教材的呈现内容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能适应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用自己的智慧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添加评论

针对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师生因素剖析及教学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每当数学试卷发给初中学生时,听到最多的话是“怎么搞的?

我又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学生往往把自己出现的错误归咎于“粗心、马虎、失误”,真的如此吗?

这确实是一项有非常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造成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许多教师都会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方法、习惯找出很多原因,唯一是不从教师自身上去寻找问题:

为什么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为什么学生学习方法不对?

为什么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难道与我们教师毫无关系吗?

假如教师缺乏自省,这是很可怕的问题!

因此,本人想从师生因素剖析着手,探索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之教学对策。

  二、解错剖析:

通过学生数学练习发现,缺乏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学生方面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而教师偏态性教学思想、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师主导一切等现象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教师方面的主要的内在心理因素,它也正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学生方面的外在因素。

总之,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决定性因素,而外因只是影响性因素。

   1.从学生角度综合剖析表明:

首先,学习兴趣是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浓厚的兴趣代表着探索欲和好奇心。

为了满足个体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会主动寻找信息,有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这种学习动力发自内心,所以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乐学”,所谓“乐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轻松的心境下学习,解除学习的压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不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逐渐降低自己的求知欲,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直接导致解题错误的经常、反复的发生。

其次,几乎所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浅显、明白:

“所谓教育,就是良好习惯之养成。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初中,有不少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做题时注意力不集中,未理解题意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连题目还没看完就匆忙解题,没有自觉检查解题的习惯,做完了事,从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粗心、马虎、大意”结果。

第三,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加深,由感性思维逐步提升到理性思维,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思维教学,教师手把手地辅导相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相应增强。

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慢,这些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学习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够顽强,一旦遇到数学解题计算量大、步骤繁琐,就马上产生畏难情绪,第一反应是太难了,这样的题我是做不了的,于是就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这样必然会导致解题错误的高发。

   2.从教师角度综合剖析表明:

首先,教师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之下,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变得严重,这种心态导致教师对学业成绩较差、落后的学生,往往容易采取简单的说教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习困难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

一学生说:

“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太偏心,他们解错了,老师只是说下次注意了,态度和蔼,对成绩差的我就会厉声厉色地批评,‘怎么搞的,这样的题做了讲了多少遍,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在学?

太不像话!

’,一顿抢白,弄得我灰溜溜的,没心情再听老师讲,最终错在哪里还是不清楚。

其次,教师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主动追求反思教学,这种保守心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学生直截了当地说:

“上课枯燥,无新意,重复讲解,使同学感到厌烦;上课内容范围太窄,总是照本宣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