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88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水利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概况.docx

《水利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概况.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利概况.docx

水利概况

流域概况

江苏南邻上海、浙江,北毗山东,西接安徽,东临黄海,海岸线长954千米。

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平原洼地面积约占68.8%,主要由苏北黄淮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地面高程大部分在5~10米,其中里下河及太湖水网地区高程在5米以下、局部洼地仅2~3米。

丘陵山地占14.3%,大多为邻省山脉的延伸部分,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宁镇扬低山丘陵和东北部徐海低山丘陵,高程一般在200米以下。

河湖水面占16.9%,除江河水库外,主要有洪泽湖、太湖、骆马湖、高邮邵伯湖等湖泊。

江苏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南北气候差异和季风特征明显。

降水量在年际之间变化大,年内又集中在汛期,容易出现突发性的、灾害性的暴雨洪水,以及旱涝急转、干旱缺水。

6~7月的“梅雨”易引发流域性暴雨洪水,8~9月的台风暴雨一般是区域性洪涝的主要原因,短历时雷暴雨会造成小范围局部洪涝,沿海和沿江地区还面临风暴潮的威胁。

长江、淮河汇集200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流域洪水穿境入海,纵横交错的流域行洪河道把全省分割成众多区域,平原洼地普遍处于洪潮水位之下,面临外洪内涝威胁。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导致局部洪水频繁、区域洪水常见、流域洪水易发,决定了防洪任务的艰巨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差,本地水资源不足,淮北、沿海、丘陵高地阶段性水资源紧缺。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江河流域下游。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

江西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段,江阔水深,安徽大通以下600㎞受潮汐影响。

长江每年挟带4.8×108t泥沙至河口,因流速平缓和受海潮顶托影响而沉积,形成沙洲,河道分汊,河道经常演变,南北往复摆动。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km2。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km2和8万km2。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

洪泽湖出口中渡以上为上中游,流域面积15.8万km2,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

洪泽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还有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向新沂河相机分洪的淮沭新河。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为里下河地区,面积2.1万km2。

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多发源于沂蒙山区。

泗河经南四湖汇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洪水,沂河、沭河汇集沂蒙山区洪水平行南下,分别由新沂河于灌河口燕尾港、新沭河经石梁河水库于临洪口入海。

长江、淮河穿越江苏进入东海和黄海,既给江苏带来了巨大的防洪压力,又带来了丰沛的过境水资源。

境内长江流域分为长江干流水系和太湖水系,淮河流域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江苏省长江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其中长江干流水系面积1.92万平方千米,太湖水系面积1.94万平方千米;淮河流域面积6.29万平方千米,其中淮河水系面积3.71万平方千米、沂沭泗水系面积2.58万平方千米。

江苏北部属沂沭泗水系,境内面积2.5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5.4%。

其中废黄河面积1881平方千米,形成独立排水区,也是沂沭泗水系南与淮河水系相邻的分界河。

沂河、沭河与泗河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

泗水原来是这个水系的主要河道,汇沂河、沭河流经徐州、泗阳、淮阴注入古淮河。

1128年黄河夺淮后,由于下游被占,水系破坏,徐州上下潴积形成南四湖、骆马湖,沂河、沭河经常泛滥成灾。

新中国成立后,导沂整沭,开辟了沂沭泗洪水直接入海的新沂河、新沭河,使洪水归槽;泗河、沂河进入江苏后,汇集骆马湖出嶂山闸,经新沂河入海;沭河则一路循旧道南入新沂河,另一路由山东大官庄向东,由新开辟的新沭河就近经石梁河水库入海,改变了洪水漫流的局面。

中运河、沂河、总沭河、新沂河、新沭河、淮沭河等流域行洪河道,又把境内分割成被洪水包围的七个区域。

区内河道主要有复新河、不牢河、房亭河、蔷薇河、善后河、灌河等排涝干河。

江苏中部属淮河下游水系,南以江淮分水岭、老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为界与长江流域相邻,北以废黄河与沂沭泗水系分开,境内面积3.7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6.6%。

淮河原是一条单独入海的河流,黄河夺淮后,下游河床淤高,在淮阴以西潴积成洪泽湖,并改道入江。

洪泽湖现为一座特大型平原水库,上游承接15.8万平方千米来水,下游有3处排洪通道,一是经三河闸,由淮河入江水道穿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注入长江;二是经高良涧闸,由苏北灌溉总渠入海;三是出二河闸至淮阴水利枢纽,一股由淮沭河入新沂河,一股分流由废黄河入海。

淮河干流、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行洪河道也把境内分割成六个被洪水包围的区域。

区内河道主要有徐洪河、濉河、射阳河、新洋港、黄沙港、斗龙港等排涝干河。

受苏北灌溉总渠以及里运河、老通扬运河几条高水河道包围的里下河地区,现已成为独立的自排水系。

江苏南部属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江苏全境,将境内的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分割为南北二大片,北岸有滁河,以及仪六山丘区、通扬和通吕通启地区的诸多通江河道;南岸则有太湖、秦淮河和固城石臼湖等水系。

长江干流在江苏境内全长433千米,境内岸线总长1114千米,其中主江岸线长804千米,洲岸线长310千米。

长江是我省沿江地区引排水的大动脉,流量大,江面宽,河势不稳,时有港淤岸坍现象发生。

长江干流沿江水系中,北岸的滁河上游在安徽境内,流域总面积0.79万平方千米;南岸固城湖、石臼湖地区属青弋、水阳江水系,水阳江由安徽流经我省,再从安徽境内注入长江,流域总面积为1.75万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总面积为3.69万平方千米,其中江苏境内太湖水系面积为1.94万平方千米。

主要洪水来源一是浙江省的东西苕溪,一是我省湖西地区的洪水,经太湖调蓄后,由太浦河和望虞河分别排入长江。

上述流域骨干行洪河道,东西方向,有苏北的新沭河、新沂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苏中有长江,苏南太湖下游有太浦河以及望虞河;南北方向,有中运河、沂河、沭河、分淮入沂和淮河入江水道等。

纵横交错的流域行洪河道,把全省分割形成众多区域。

江苏是我国淡水湖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湖泊数量之多,水面积之大在全国都很突出。

根据江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1987年编写出版的《江苏国土资源》,1964年调查,全省湖泊面积有9583平方千米,由于自然淤塞,特别是围湖造田等人为影响,湖泊面积逐年缩小;1979年统计,已缩减为6853平方千米,其中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114个共6716平方千米。

到80年代末,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面积又进一步减少至6356平方千米。

除大中型湖泊虽有缩小但尚存较大水面外,小型湖泊缩小以至消亡情况更加严重,1平方千米以下的湖泊原有600余个,到80年代后期只剩下近200个。

固城湖历史上与石臼湖、丹阳湖连在一起,通称丹阳大泽,后因水阳、青弋江泥沙的淤积,逐渐分化为三个湖泊,经长期围垦,丹阳湖已消失,固城湖在1949年时有76平方千米,经60年代以来围垦,现缩减为30.4平方千米;里下河腹部地区的湖荡围垦现象更为严重,1965年调查还有1073平方千米,现仅剩58.5平方千米。

河湖水域的大幅减少,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抗御洪涝的能力,而且破坏了资源环境。

江苏省的三大湖泊──洪泽湖、太湖、骆马湖,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整?

?

过渡为湖泊型平原水库,分别承担着淮河、太湖、沂沭泗三大流域水系来水的调蓄任务,一方面在防洪、排涝、抗旱、兴利上发挥了巨大效益,另一方面,也给下游和周边地区的防洪除涝带来了巨大压力。

洪泽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千米来水的特大型平原水库。

湖底高程10~11米,高出下游地面4~8米,是一座“悬湖”、“悬库”,上百亿立方米的洪水全赖洪泽湖大堤拦蓄控制,是下游2600多万人口、近3000万亩农田的主要防洪屏障。

太湖位于江苏东南部,古称震泽,是平原水网地区一座大型浅水湖泊,水域浩渺,水浅底平,平均水深不足2.2米。

太湖流域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防洪除涝最关注的地区。

由于流域洪水调蓄需要,太湖已建成为一座湖泊型平原水库,最高洪水位已超过周边地面。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同时我省境内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境内的济平干渠工程开工建设。

一、工程基本情况

(一)工程规划布局。

根据我国的地形地貌和北方缺水现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国家决定从长江上、中、下游分西线、中线、东线“三线”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布局,形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通的“四横三纵”水网格局。

工程建成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我省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输水干线总长1156公里,全线共建设13个梯级泵站(我省境内9个梯级),总扬程约65米。

1958年我省就提出了“扎根长江,江淮沂沭泗诸河统一调度,跨流域调水”的规划设想,以解决我省淮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短缺问题。

从1961年起,我省江水北调工程开始建设,从长江边做起,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输水干河,串联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湖库,沟通江、淮、沂三大水系,多级提水北上,实现跨流域调水。

通过40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江都、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沿湖等9个梯级枢纽,将长江水抽提40米后送入微山湖。

我省江水北调工程体系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干线建有16座泵站,总装机容量14.9万千瓦,总抽水能力1671立方米每秒。

第一级设计抽江能力达到400立方米每秒,最后一级入微山湖能力32立方米每秒。

1999年10月,我省又建成了泰州引江河一期工程,自流引江和抽水能力均达到300立方米每秒,提高了北调供水能力。

江水北调工程已覆盖我省苏中、苏北7个市、50个县(市),面积6.3万平方千米,人口3900多万,耕地面积4500万亩,既为江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工程建设目标。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东线工程布局以京杭大运河为输水干线,辅以必要的支线,沿线设13个梯级,新(扩)建泵站51座,使抽江水规模达到800立方米每秒,抽江水量148亿立方米,总增供水量87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分三期实施,规划2030年前建成。

一期工程抽江规模将由现有的4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500立方米每秒,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新增供水量36亿立方米(其中江苏19.4亿立方米),实现向山东半岛和黄河以北各调水50立方米每秒的目标,主要工程包括新建和扩建21座泵站,开挖和疏浚有关输水河道,实施沿线截污导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计划于2007年基本完成。

二期工程抽江规模扩大到6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100立方米每秒,到天津和山东半岛各50立方米每秒,抽江水量106亿立方米,增供水量15亿立方米(其中江苏2.9亿立方米)。

规划新建泵站13座,拓浚有关输水河道。

三期工程扩大抽江规模到8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200立方米每秒,到天津100立方米每秒,送山东半岛90立方米每秒;总抽江水量达到148亿立方米,增供水量36亿立方米(其中江苏6.0亿立方米)。

规划新建17座泵站。

(三)一期工程建设内容。

江苏段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调水工程和治污工程两大部分。

我省境内一期工程总投资151.6亿元。

其中,调水工程投资92.4亿元。

主要内容为:

扩建、改造运河一线调水工程,新辟、完善三阳河、金宝航道、徐洪河一线调水工程,新建、改造18座泵站,形成以运河线为主线,运西线为辅线的双线输水格局。

同时,实施里下河水源调整,洪泽湖、南四湖蓄水位抬高影响处理等项目。

治污工程投资59.2亿元。

主要内容为:

结合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26座,建设江都、淮安、宿迁、徐州四个市的截污导流工程,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工业综合治理项目和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等。

通过实施治污工程,实现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的标准。

二、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

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组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

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挂靠在省水利厅,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承担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职责。

江苏水源公司作为江苏境内工程的项目法人,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和营运管理工作。

我们初步确立的南水北调工作思路是,围绕一项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三大目标,遵循四条工作原则,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

围绕一项主要任务。

就是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建好,力争到2008年具备向北方调水、2010年基本完成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努力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实现一期工程供水、调水目标。

实现省内供水与省际交水两个目标,保证供水水量与供水水质两项要求。

二是构建准市场机制。

水是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又是基础性的公共商品。

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等途径,着力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市场化和供水运营的市场化,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加快建设。

三是努力培养一批人才。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技术复杂,建设期长,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科研和管理等多个层面,既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培养人才的大熔炉。

要通过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建设者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努力出一批优秀设计,建一批优质工程,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创造一批优秀科技成果。

三、我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我省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区,又是受水区,承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大任务。

自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开工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工程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工程建设者的共同努力,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一)调水工程。

已批复的8个调水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依托我省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和新建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到今年底我省将具备调水出省的工程能力。

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4亿元,占已开工项目总投资概算25亿元的96%。

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于2005年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解台站、刘山站、淮安四站通过试运行验收;蔺家坝泵站、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工程已基本建成;淮阴三站年内完成水下工程,江都站改造工程完成投资过半,南四湖水资源控制工程正在抓紧推进。

(二)治污工程。

南水北调102个治污项目全面开工,已经完成92项。

我省14个水质监测断面已经有12个断面基本达到Ⅲ类水目标。

一批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项目开始发挥效益。

截污导流工程已经全部开工建设,江都、淮安、宿迁市截污导流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13亿元,占已开工项目总投资概算的58%,其中,江都市截污导流工程年内基本完成,淮安、宿迁市截污导流工程明年基本建成。

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已于11月25日开工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

水利规划

规划计划是水利建设的龙头和基础。

省水利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围绕全省水利发展全局,编制了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近期防洪规划、湖泊保护规划、城市防洪规划、沿海地区水利专项规划以及里下河地区等一批区域规划,为科学治水夯实了基础。

《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按照水利部和省政府部署,2004年~2005年,省水利厅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并经省政府办公厅批复(苏政办发〔2006〕147号)。

该规划总结了我省“十五”水利发展成就,分析了存在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布局,突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了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农村水利、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应急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并提出了规划实施意见与保障措施。

该规划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组成部分,是全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水利领域的落实、延伸,是全省“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

按照水利部和国家计委统一部署,2002年~2008年,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在配合流域机构开展淮河、长江、太湖三个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同时,开展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并通过了技术审查。

该规划从水资源配置和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调查评价我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预测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水资源可能的供给,统筹规划了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目标、布局和措施,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该规划为今后三十年我省水资源安全供给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依据,为各类水资源专项规划确定总体方向,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水资源利用、管理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

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河、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

水利部根据中央文件精神,部署开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长江委、淮委、太湖局分别编制了长江、淮河、太湖三个流域的防洪规划简要报告,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相继批转了长江、太湖、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据此,省水利厅于2002年~2004年组织编制了《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规划成果通过了省发改委2004年10月组织的技术审查。

该规划根据流域防洪规划和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在我省历次规划的基础上,研究近年来自然、经济、社会变化,总结防洪除涝的经验教训,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针对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要求,重点对流域防洪、区域治理、城市防洪和防洪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协调研究,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是今后二十年我省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对涉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进行防洪管理的基本依据。

江苏省省管湖泊保护规划。

为加强湖泊的管理与保护,根据《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以下简称《保护名录》),省水利厅于2004年~2006年组织开展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其中洪泽湖、太湖、骆马湖、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滆湖、长荡湖、石臼湖、固城湖等12个省管湖泊及鹅真荡、嘉菱荡、宛山荡3个跨市域湖泊规划成果经省政府批复(苏政复〔2006〕99号)。

该规划施测了各湖湖域及周边(1/万)地形图,调查了湖域水产养殖、种植、供水、航运、旅游、排污等开发利用情况,分析了湖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划定了湖泊保护范围,确定了湖泊保护目标、湖泊功能,划定了行水通道、行滞蓄洪区、水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禁采区等各类功能保护区,协调了各类功能间的关系,提出公益性功能保护意见、开发利用控制指导意见、湖泊管理意见及规划实施意见。

该规划为上述湖泊的保护、开发、利用、管理提供了规划依据,也为涉湖专项规划确定了方向。

《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

为加快城市防洪规划和建设,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通知》(苏政发〔2002〕86号)。

为此,省水利厅部署开展全省13个省辖市的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2003年完成并经各市政府批准实施,在此基础上,省水利厅编制了《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

该规划分析了13个省辖市城市防洪除涝现状及发展需求,提出了城市防洪、排涝治理目标,规划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布局,以及防汛指挥系统等防洪管理措施。

该规划为今后十年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和防洪管理提供了规划依据。

《江苏省沿海地区水利专项规划》。

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以及水利部和省政府的安排,省水利厅在配合《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编制了《江苏省沿海水利专项规划》。

规划成果于2008年10月26日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技术审查,经适当修改后报国家发改委。

该规划在分析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新要求,提出到2020年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该规划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里下河等区域水利规划。

为推进区域治理,近年来,省水利厅着力加强区域水利规划编制,完成了里下河地区水利综合规划,太湖流域阳澄淀泖、武澄锡、湖西地区三个区域防洪规划,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废黄河地区水利规划,基本完成沂南、沂北等区域防洪规划,配合流域机构修订了水阳江、青弋江流域防洪规划、滁河流域防洪。

同时提出了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规划、江苏省长江流域重要支流防洪规划。

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进水利血防工作,编制了《江苏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专项规划报告》。

上述规划协调了区域防洪、排涝、供水和水资源保护关系,规划了区域水利工程治理、河湖保护目标、布局和措施,为区域治理和管理提供了规划依据。

规划管理工作。

2008年,制定出台了《江苏省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规划工作编制、报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和规定。

根据水利部第31号《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试行)》,正在抓紧制订《江苏省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确保工程建设按照规划实施,进一步提升规划计划管理工作水平。

水利建设

近年来,在“九五”以来水利建设投资持续高涨的基础上,水利建设继续保持了高强度、大投入的势头。

据统计,“十五”期间,江苏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安排160.6亿元,较“九五”期间增长了24%。

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洪、御旱蓄水、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直接减免灾效益409亿元,确保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水利工程建设实践中,统筹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相协调,实现水利工程的功能升级,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目前,通过多年的建设,我省防洪减灾体系已初步形成。

巩固和加强了洪泽湖、骆马湖、太湖等流域区域湖泊的蓄泄能力,提高了江海湖库和泄洪通道的堤防标准,提升了各类水库防洪安全程度,基本建成了大中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改善了低洼易涝区域的除涝条件,并建成了淮河下游人民企盼多年的入海水道工程,构筑了我省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十五”期间,江苏省遭遇了2001年和2002年淮北干旱、2003年淮河大洪水、2004年淮河特大污水、2005年“麦莎”、“卡努”两次强台风袭击等灾害。

依靠多年建设形成的水利工程体系,成功抗御了历次水旱灾害。

在2003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中,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6天就投入运用,最大泄洪流量达到1870立方米每秒,有效控制了洪泽湖水位的上涨。

   通过工程建设,全省水资源的配置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根据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和沿海开发战略的要求,不断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保障苏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对水资源的新需求。

在战略实施中,按照“立足长江,活用源头”的调水模式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造和扩建了江都水利枢纽,整治了京杭运河苏北段,加快通榆河和泰州引江河的建设,实施江水北调。

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