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24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武汉市2019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理科综合试卷

1.将鸡肉瘤的无细胞提取液注射到健康鸡体内,会诱发新的肉瘤,研究发现引起肉瘤的是Rous病毒。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取液中的Rous病毒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B.肉瘤细胞因表面的糖蛋白增加而易于转移

C.与正常细胞相比,肉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

D.与正常细胞相比,肉瘤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癌细胞的特点有:

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表面的物质改变;无限增殖。

【详解】提取液中的Rous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A错误。

肉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小,癌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B错误。

与正常细胞相比,肉瘤细胞无限增殖,增殖速度快,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癌细胞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肉瘤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D正确。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内部巨大的膜面积为暗反应的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B.叶绿素能吸收红光,类胡萝卜素不能吸收红光

C.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

D.O2的产生需要提供光照,(CH2O)的产生需要提供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内有许多囊状结构的类囊体垛叠成的基粒,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

【详解】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增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A说法错误。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B说法正确。

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吸收的光能用于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C说法正确。

光反应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光反应必须有光,暗反应过程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C3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D说法正确。

综合分析后正确答案是A。

【点睛】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光反应必须有光,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

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

B.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少

C.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

D.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结合被裂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二次免疫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免疫更强更快,产生的抗体速度更快,数量更多。

【详解】提前接种若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存活的记忆细胞多,则不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A错误。

提前接种不会影响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B错误。

疫苗属于抗原,当提前进行再次接种时,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因此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C正确。

一方面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不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效应T裂解的是靶细胞,不能直接裂解疫苗,D错误。

【点睛】接种的疫苗是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发生免疫反应,疫苗两次接种时,即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是为了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最高水平,从而获得对人体的保护。

4.为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方案:

甲组:

CuSO4溶液一缓冲液一淀粉酶溶液一淀粉溶液—保温一检测

乙组:

NaCl溶液一缓冲液一淀粉酶溶液一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丙组:

蒸馏水-缓冲液一淀粉酶溶液一淀粉溶液—保温一检测

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A.缓冲液的pH应控制为最适pH

B.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

C.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

D.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有无Cu2+和Cl-,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甲、乙是实验组,丙是对照组。

【详解】缓冲液的作用是为了调节PH值,维持PH稳定的,本实验PH值以及温度都是无关变量,为了避免温度和PH值对实验的干扰,因此温度和PH值都应该设置到最适,A、B说法正确。

本实验的因变量可以是淀粉的剩余量,根据碘遇淀粉变蓝可以检测实验中淀粉是否有剩余,与对照组相比较说明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C说法正确。

甲乙两组实验中除了有Cu2+和Cl-,还有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需要排除二者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对照组还需要再设置一组排除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干扰的对照实验,因此设置的对照实验只有一组不能达成实验目的,D评价不合理,因此答案D正确,A、B、C错误。

【点睛】实验过程要遵循对照原则,自变量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本实验的对照组不能只是丙这一组,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想到。

5.许多谚语、诗词等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D.“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三种。

【详解】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A正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

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C正确。

绿水青山可以美化环境,减弱温室效应,可以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且有很大的潜在价值,“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6.某基因由于发生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该基因最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B.突变可能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该突变导致转录时需要的核苷酸数目减少

D.该突变导致翻译时需要的氨基酸数目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因为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最可能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

虽然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可能是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的原因,B正确。

因为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该突变导致转录时需要的核苷酸数目不变,C错误。

虽然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因此翻译时需要的氨基酸数目减少,D正确。

【点睛】基因突变中的替换一般不会改变转录出的mRNA长度,而增添和缺失都会使mRNA的长度发生改变。

7.在农业生产中,果农经常将采后的水果用CaC12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储藏。

为了研究其作用,某同学将刚采下的苹果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质量分数为2%的CaCl2溶液浸泡30分钟。

在储藏过程中,定期测定两组乙烯生成量和乙烯合成调控基因(ERF)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获得如下实验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

(2)图1的实验结果表明,用CaCl2溶液处理可____(填“促进”或“延缓”)果实的成熟,原因是____。

(3)根据上述结果分析,ERF基因的作用可能是____。

【答案】

(1).用等量蒸馏水浸泡30分钟

(2).延缓(3).CaCl2溶液抑制了乙烯的生成,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4).抑制乙烯的合成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CaC12溶液,实验组加CaC12溶液,对照组不加,因变量是乙烯生成量和乙烯合成调控基因(ERF)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图可以推知CaC12溶液浸泡水果的作用。

【详解】

(1)对照组应加入蒸馏水,且量与实验组的CaCl2溶液相同,且浸泡时间等其他条件均需要与对照组相同。

(2)图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储藏天数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乙烯的生产量是减少的,因此可知CaCl2溶液抑制了乙烯的生成,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用CaCl2溶液处理可延缓果实的成熟。

(3)从图2可知随着储藏天数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ERF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多,再与图1结果相比较可知ERF基因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乙烯的合成。

【点睛】实验要遵循对照的原则,自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遵循等量且适宜原则。

本题结论较为直接,通过图中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8.马拉松是典型的耐力型运动项目,有氧供能是马拉松运动供能的主要方式。

改善运动肌利用氧是马拉松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下图是两个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下进行测试,测得血液中乳酸含量与摄氧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测试中,运动员的运动肌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

(2)测试结果表明,血液中乳酸含量与摄氧量呈正相关。

摄氧量增加反而乳酸含量也增加的原因是____。

据图分析,运动员____更适合从事马拉松运动。

(3)等量的脂肪含有的能量比糖类多。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可通过饮用运动饮料补充水、无机盐和能量。

为减少马拉松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乳酸,一般宜选用____(填“单糖”或“脂肪”)作为补充能量的物质,理由是____。

【答案】

(1).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2).运动强度增加,摄氧量增加,但此时有氧呼吸供能不足,无氧呼吸增强(3).乙(4).单糖(5).脂肪的含氧量高,氧化分解脂肪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

【解析】

【分析】

乳酸是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马拉松运动时,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以有氧呼吸为主。

【详解】

(1)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图中曲线表明,随着运动强度增加,所需能量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但有氧呼吸增强也不能满足运动增强所需要的能量,因此无氧呼吸也随之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

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相同运动强度、摄氧量时,乙的乳酸比甲相对要少,因此乙比甲更适合从事马拉松运动。

(3)脂肪与糖相比,氢多氧少,因此在氧化分解时需要消耗的氧气多,因此为减少马拉松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乳酸,一般宜选用单糖作为补充能量的物质。

【点睛】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但脂肪中氢多氧少,脂肪中储存的能量多,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9.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

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0-40年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理由是____。

(2)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会消失,其主要原因是____。

(3)林窗的形成与发育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_____。

【答案】

(1).属于

(2).它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3).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竞争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4).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

【解析】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了一些生物种群消失,会有另一些生物种群兴起,表格中的物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演替的过程。

【详解】

(1)0-40年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是藤本植物和灌木会消失,只剩下了乔木层,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2)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会消失,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在森林的下层,若林窗关闭,则他们得到的阳光少,竞争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

(3)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则会出现林窗关闭,森林下层植物获取阳光减少,则会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的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的办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点睛】森林中乔木生长在上层、灌木层、藤本层在乔木的下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与阳光等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关,林窗有无以及林窗大小会直接影响森林中的中下层植物接受的阳光的多少,进而影响这些生物的生活。

10.已知生物的性别通过性染色体决定的方式有XY型和ZW型。

某品种家蚕结茧颜色有黄茧和白茧,其遗传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A控制形成黄茧,a控制形成白茧,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

幼蚕正常体色与油质体色受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

用一只黄茧正常体色

与一只白茧正常体色

杂交,F1中白茧正常

白茧正常

白茧油质

黄茧正常

黄茧正常

黄茧油质

=6:

3:

3:

2:

1:

1。

回答下列问题:

(l)就茧的颜色而言,种群中白茧家蚕的基因型有____种;就蚕的体色而言,显性性状是___。

(2)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判断,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还是ZW型?

____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3)上述杂交组合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

【答案】

(1).7

(2).正常体色(3).ZW型(4).就体色而言,若为XY型,则亲本为XTY⨯XTXt,油质个体只在雄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若为ZW型,则亲本为ZTZt⨯ZTW,油质个体只在雌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相符(5).AabbZTZt×aaBbZTW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就茧的颜色而言,黄茧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两种,白茧的基因型有: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详解】

(1)因为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因此就茧的颜色而言,种群中白茧家蚕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7种。

正常体色

与正常体色

杂交,F1中正常体色:

油质体色=6+3+2+1:

3+1=3:

1,因此可知正常体色是显性性状,油质体色是隐性性状。

(2)因为亲本中雄性是正常体色,雌性是正常体色,而子代中雄性都是正常体色,雌性正常体色和油质体色都有,若为XY型,则亲本为XTY⨯XTXt,油质个体只在雄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若为ZW型,则亲本为ZTZt⨯ZTW,油质个体只在雌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相符,因此可以判断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

(3)根据F1中表现型以及比值可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

【点睛】本题根据题干信息及子代比例准确写出相应亲本的基因型是至关重要的。

本题是三对基因控制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每对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一对对的按着分离定律来做题。

11.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每毫升水样中细菌总数不得大于100个,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本地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和是否有大肠杆菌,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分别配制营养琼脂培养基(成分:

牛肉膏、蛋白胨、NaCI、琼脂、H20)和伊红美蓝培养基(成分:

蛋白胨、NaCl、琼脂、乳糖、伊红、美蓝、H2O),灭菌。

②取水样。

③先测定甲项指标:

用灭菌吸管吸取ImL水样,涂布到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置于37℃培养24h后进行菌落计数。

另设一个不加水样的空白对照组。

④用滤膜法测定乙项指标,装置和操作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取水样前应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灼烧3min,目的是_____。

(2)步骤③测定的指标甲是__。

水样涂布前无需稀释,理由是____。

(3)步骤④测定乙项指标,主要观察滤膜上是否会出现___色菌落。

配制伊红美蓝培养基时,先用蛋白胨、NaCl、琼脂配制基础培养基,在l00kPa、121℃条件下灭菌后,冷却至60。

C左右,再加入经70kPa、115℃条件下灭菌的乳糖、伊红、美蓝水溶液,后者灭菌条件不同的原因是____。

(4)兴趣小组认为合格的自来水中细菌数量很少,担心检测不到,因而将取得的水样先加入到无琼脂的营养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稀释涂布平板计数。

这样操作获得的数据___(填“可信”或“不可信”).理由是____。

【答案】

(1).灭菌

(2).细菌总数(3).自来水中细菌数量很少(4).紫黑(5).溶液中的乳糖高温下会破坏(6).不可信(7).细菌会在营养培养液中大量繁殖,其数量不能真实反映水样中原有的数量

【解析】

【分析】

本实验应用到琼脂,是固体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一种鉴别培养基,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可呈现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题中指标甲是细菌总数,指标乙是大肠杆菌数。

【详解】

(1)实验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灭菌,水龙头用火焰灼烧3min,目的就是灭菌。

(2)实验过程首先要测定细菌的总数,再测定大肠杆菌数,因为自来水中细菌数量很少,所以水样涂布前无需稀释。

(3)指标乙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会呈现紫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后者灭菌条件比前者所需要的温度及压强都低,是因为后者操作过程加入了乳糖,溶液中的乳糖高温下会破坏。

(4)若将水样先加入到无琼脂的营养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则原有水样中的细菌就会在培养液中繁殖,稀释涂布平板计数得到的数量不能真实反映水样中原有的数量,因此这样操作获得的数据是不可信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相关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对细菌计数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2.若要制备某种细菌的基因组文库,需首先将其基因组DNA片段分别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中,某科研小组设计的实验流程见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制备基因组文库,步骤①中的成分X应为该细菌所有的____(填“mRNA”、“DNA”或“cDNA”)。

步骤②中的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选用该基因的作用是____。

(2)限制酶Sau3AI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为

BamHI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为

步骤③中经两种不同限制酶分别切割后的片段可以连接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步骤⑤中应选用对氨苄青霉素___(填“敏感”或“不敏感”)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菌,转化前通常先用____处理受体菌,使其处于感受态。

(4)科研小组采用下表方案进行转化,并检测转化是否成功。

一段时间后从上述三组取样,分别涂布到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的生长。

①三组实验菌落较多且相差不大,说明有杂菌污染或___,②若___,说明转化成功且结果可信。

【答案】

(1).DNA

(2).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3).两种限制酶切割以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4).敏感(5).Ca2+(6).培养基中的氨苄青霉素已失效(7).实验组和对照组B有菌落生长,对照组A没有

【解析】

【分析】

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中包含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cDNA文库中包含了一种生物的一部分基因。

2.题中的流程包括了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目的基因的导入。

【详解】

(1)基因组文库中包含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因此步骤①中的成分X应为该细菌所有的DNA,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2)限制酶Sau3AI与BamHI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虽然不同,但二者切割后得到的黏性末端相同,这样就可以把步骤③中经两种不同限制酶分别切割后的片段可以连接起来。

(3)为了方便筛选已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大肠杆菌,步骤⑤中应选用对氨苄青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菌,转化前通常先用Ca2+处理受体菌,使细胞处于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的感受态生理状态。

(4)①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三组实验菌落较多且相差不大,可能是杂菌污染或培养基中的氨苄青霉素已失效引起的结果。

②如果转化成功,则应该实验组和对照组B中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对照组细胞中没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B有菌落生长,对照组A没有。

【点睛】1.构建重组质粒时一般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目的是获得相同的黏性末端,以用于连接,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只要切割后获得的黏性末端相同也可以。

2.本实验选择转化成功的大肠杆菌的过程用的是加入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什么要与标记基因相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