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724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doc

2012年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精选模拟卷及答案解析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C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答案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2、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答案解析】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做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概念。

3、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B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答案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题干中提到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教学的第一步。

4、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解析】外向且不稳定的气质是多血质类型的气质。

5、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S—B量表

B、斯坦福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比纳量表

【答案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6、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B )。

A、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B、热爱学生

C、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D、教师的责任心

【答案解析】教师的道德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核心是热爱学生。

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是内发论的观点。

8、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答案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9、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D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答案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0、美国教育家杜威要反对的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

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

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答案解析】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反对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11、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C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答案解析】1776年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12、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 )。

A、殷周时代

B、秦代

C、汉代

D、宋代

【答案解析】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13、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 A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答案解析】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事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4、( B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15、( B )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A、教学工作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

D、教学策略

【答案解析】教学方法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案解析】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案解析】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答案解析】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

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达、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

(2)组织教学过程:

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

(3)选择教学策略;

(4)实施教学评价。

5、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案解析】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

“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

”“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

”“我可不想演。

”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

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

她说:

“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

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

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

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答案解析】

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2)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问题:

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

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

(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四、教学设计题(根据以下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大题20分)

材料一:

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除以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O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材料二:

《珍珠鸟》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

笼子里有一团干草,那是小鸟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

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我呢?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正是它们的雏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

就是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

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竞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皮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了解内容

1.复习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三组词语:

(1)真好舒适温暖躲进

(2)繁茂的绿蔓娇嫩的鸣叫蓬松的球儿神气十足地站一点点挨近友好地啄淘气地陪伴

(3)信赖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所列词句,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珍珠鸟外形特点,感受小家伙的可爱与作者的喜爱。

公务员考试在线教师招考网

(1)课件依次出示:

鸟声——珍珠鸟——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悟。

(3)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外,注重体会情感。

(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

作者不但写了小珍珠鸟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品读课文4—6自然段,体会小家伙与作者的亲密进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①过渡:

这小家伙挺讨人喜爱的,其实啊,它还很机灵,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师巡视,引导学生运用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去读课文。

(读书应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让表现较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一些词语,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老师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小珍珠鸟与“我”亲近是有一个过程的。

④品读感受课文第4自然段(按“起先——渐渐地——后来”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字词体会小珍珠鸟与“我”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呵护为前提的。

)。

学习第一层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读懂的内容(小珍珠鸟胆子慢慢大了,与“我”近了)。

c.再读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

学习第二层次“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a.师引读。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竟然”“一点点挨近”让学生明白小珍珠鸟胆子又变大了一些,出乎作者的意料)。

c.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层次“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体会“友好地啄”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时的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成了朋友。

⑤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

(2)以读代讲学习第5自然段。

①出示:

“白天;傍晚。

”引读。

②着重理解“再三呼唤”这个词。

③齐读第5自然段。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过渡:

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课件出示课文中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觉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内容,展开想象:

小珍珠鸟睡得这样甜,可能在做什么梦?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幅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

④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出读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再读这一自然段。

3.诵读第7自然段,回味美好境界,理解相互信赖是和谐共处的基础。

(1)过渡:

同学们,此时此刻看到这美好的画面(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熟睡),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唤——课件出示: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课件出示:

一组动物与我和谐相处的画面,并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师:

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间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只要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美丽的奔跑和飞翔,看见它们出白天性的自由和快乐……

(3)课件出示:

仿照“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写出自己的格言。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

同学们,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情感,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

一起努力地去追寻世间的种种神奇境界吧!

让世界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