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258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示范教案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及其发明成就,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出现。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2.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及其成就。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这些都让我们自然地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情况。

一、电的应用

1.背景

史料1

史料2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资本国际化准备了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

教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呈现):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科学技术: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2.电的应用

史料1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

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人们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史料2 电力方面的显著成就。

史料3 通讯工具的发明。

史料4 爱迪生的主要发明:

碱性电池、普用印刷机、改良打字机、留声机、碳丝灯泡、第一所中央发电厂、大型碎石机、传真电报、有声电影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水底潜望镜等。

史料5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马克思

教师:

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有哪些优点?

学生:

电力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

蒸汽污染大、消耗大。

教师:

结合上述史料信息,说说人类开始进入什么时代?

学生:

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发明

史料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二大成就就是内燃机的研制和广泛使用。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使工业生产获得了稳定的动力供用。

但蒸汽机的效率过低,越来越无法适应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

于是,人类开始研制用石油分离物(主要是汽油和柴油)做燃料的动力机器。

史料2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

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

教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动力工具是什么?

学生:

内燃机。

教师:

内燃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学生:

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一场变革。

教师:

内燃机与蒸汽机相比,有哪些优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

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

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交通工具

史料1 内燃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工具的新革命。

人们将动力最强劲的柴油机装在火车和轮船上,大幅度提高了火车和轮船的速度和运载量。

人们也将轻巧方便的汽油机作为动力机,研制出了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史料2 为汽车的迅速推广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1903年,他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并开创了流水线生产方式。

1908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福特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美国也因此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史料3 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教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有什么?

学生:

汽车、飞机。

教师:

汽车的发明者是谁?

为汽车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哪个国家的发明者?

学生:

发明者:

卡尔·本茨。

普及者:

美国的亨利·福特。

教师:

汽车的出现有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1)汽车的优越性:

汽车有新型的动力;体积小,速度快;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2)汽车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

教师:

飞机是谁发明的?

学生:

莱特兄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史料1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大放异彩,石油、烈性炸药、医药、塑料、染料、人造纤维等先后出现。

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能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化工业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核心部分。

史料2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他首创标准石油,为石油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他在全盛期垄断了美国90%的石油,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位亿万富翁,他一生不烟不酒不赌不色,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和研究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

史料3 化学工业的发展。

教师: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化学工业方面出现了哪些成就?

尝试使用表格归纳化学工业方面的成就。

学生:

19世纪60-80年代

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出无烟炸药

1869年

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1884年

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1

史料2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煤炭工业等为主的工业群。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另一方面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突变。

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世界史》

史料3 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教师: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点拨: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归纳】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初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运用

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背景条件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本: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技术:

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市场:

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生产技术:

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资金:

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市场: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瓦特:

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

1807年轮船;

斯蒂芬森:

1814年火车机车

电力的广泛应用:

西门子:

—发电机;格拉姆:

电动机;爱迪生:

电灯。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卡尔·本茨:

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

飞机

标志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理论

牛顿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领先

英国

美、德

产业

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等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

交通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动力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续表)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社会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

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科学研究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世界

格局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导致一战的爆发

共同

影响

①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的面貌,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内燃机的发明,为交通领域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

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石油化学工业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大发展;垄断组织,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增强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了解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相关内容。

2.掌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学会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3.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我们如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重点: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

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探寻其中的奥妙。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史料1 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19世纪快速增长。

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

与人口成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

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

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

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史料2 工业革命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为了适应工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深化,西方国家的政府把兴办教育,开发智力,培养各方面人才作为基本的国策。

许多国家拨出大量经费用以发展教育。

教师:

阅读教材【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一框和上述史料,分析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

学生1: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2:

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3: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学生4:

工业革命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学生5:

工业革命促进了大众教育的发展。

二、城市化

史料1 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史料2 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要有其他的人,如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

——恩格斯

教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点拨: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镇和城市,因此,工业化必然会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推动工业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史料1 《共产党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史料2 1835年,托克维尔这样描述曼彻斯特: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史料3 最初的城市发展没有规划,出现了各种“城市病”:

空气严重污染,卫生条件恶劣;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犯罪率不断上升等。

教师: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积极影响:

(1)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

(2)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人类文明得到发展。

消极影响:

(1)人口过于集中,居住条件恶化。

(2)污染严重,交通拥挤。

(3)社会矛盾尖锐。

史料4 城市化一方面使人们摆脱了农村里的孤立、单调和平凡的劳动与生活,摆脱了愚昧和原始的社会习俗。

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和牺牲品。

他们生活在肮脏破烂的贫民窟中,时时受到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威胁。

教师:

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学生:

我们应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顺应其发展,同时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生活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人类文明快速前进,人们开始过上了现代意义上的文明生活。

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我们去解决。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促进人口增长;引起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妇女地位变化

2.大众教育发展

二、城市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掌握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3.分析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勤于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4.认识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

重点:

科学革命、文学巨匠及主要成就。

难点: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关于贝多芬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一次,他的一个公爵朋友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

贝多芬对侵略他国的法军非常反感,没有接受邀请。

公爵很生气,下令贝多芬必须为他的军官朋友们演奏。

贝多芬断然拒绝,而且还把公爵送给他的一尊塑像摔碎。

后来,他在给公爵的一封信中说:

“公爵!

你之所以成为公爵,不过是因为偶然的出身罢了。

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

像你这样的公爵比比皆是,将来也少不了,而我贝多芬仅此一个。

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取得了哪些成就?

这一时期在科学和文化方面还有哪些成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来领略伟人的风采。

一、科学家

1.牛顿

史料1 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他诞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

……牛顿的贡献表明他是科学上最伟大的人物,可与欧几里得和爱因斯坦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2

教师: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归纳牛顿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学生:

天文学: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数学:

创建微积分;

力学:

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出版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史料3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史料4 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分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教师:

结合史料3、4,归纳牛顿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学生:

继承前人研究成果,谦虚好学的态度以及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和敢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2.达尔文

图片展示:

教师:

达尔文划时代的巨著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

巨著:

《物种起源》。

主要内容:

提出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史料 达尔文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攀上另一高峰的科学大师,他提出的进化论,奠定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进化成为近代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

教师:

《物种起源》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

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史料1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

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史料2 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

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教师:

巴尔扎克的经典之作主要有哪些?

学生: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教师: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你如何理解这一赞誉?

学生:

《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

史料1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史料2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有什么?

学生: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史料1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教师:

请同学们思考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

他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的?

学生:

28岁患上耳疾,后来两耳完全失聪。

教师:

两耳失聪,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

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音乐执着的追求。

为了克服听音乐的困难,贝多芬曾用一个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

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

史料2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

教师:

阅读教材P30第3自然段,说说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

反映了贝多芬的什么价值取向?

学生:

代表作: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

价值取向:

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教师:

贝多芬身上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

身残志坚,顽强与命运抗争,不畏强权,忠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2.梵高

教师:

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其中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画家是谁?

学生:

荷兰的梵高。

教师:

梵高,被称为“用生命作画的人”,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坎坷,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始终未能在生前得到作为画家的认同和尊重。

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但是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史料 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

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梵高

教师:

此名言表达了梵高怎样的品行?

学生:

不爱慕虚荣,扎实务实地探求艺术的品行。

教师:

梵高一生努力创作,有很多的作品问世,那么他有哪些代表作品呢?

学生:

《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等。

教师: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方创作的作品,南方灿烂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幅作品。

教师:

想一想:

梵高为什么会钟情于向日葵?

学生:

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他情感之火热的体现,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近代科学与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科学巨匠,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世界社会急剧变化,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沃土,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针砭时弊,创作出一系列现实主义巨著。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