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28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docx

黄山地质实习汇编

 

资源与坏境工程学院

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班级:

地质学14-01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7月5日----7月11日

 

日期:

2015年7月24日

目录

一.概况1

1实习区位置.........................................................................1

2实习任务.............................................................................1

3实习时间.............................................................................1

4实习方式.............................................................................1

5完成情况.............................................................................1

二.路线总结.............................................................................1

1第一天................................................................................1

2第二天................................................................................2

3第三天................................................................................4

4第四天................................................................................4

5第五天................................................................................5

三.专题报告............................................................................6

1丹霞地貌名称的发展历程...................................................6

2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7

3丹霞地貌的特点.................................................................8

4丹霞地貌地域分布..............................................................9

5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形成.......................................................9

6中国丹霞的故事................................................................11

四.个人感悟..........................................................................14

一.概况

1.实习区位置

实习区位于安徽省南部,主要分布于黄山和宣城两个行政区内,其地理坐标为:

E117°50'-118°45',N29°50'-30°45'。

2.实习任务

实习任务是:

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学生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等科学素质;增加对地球科学工作的了解。

3.实习时间

实习从7月5日正式开始,乘校车抵达驻地(翡翠谷);7月6日至7月10日在实习区内进行具体的实习任务;7月11日从驻地返回学校;7月11日至7月26日撰写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4.实习方式

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在野外实地考察,老师逐个检查学生对于地质工具使用的学习情况;在考察中,由老师做示范,学生进行采集样品、测量、观察、描述,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学生做记录。

5.完成情况

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都学会了罗盘等地质工具的使用,在化石采集地发现化石数枚,所有同学无一请假全部完成实习内容。

不足的是,小组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2.路线总结

1.第一天(7月6日)

路线:

翡翠谷—登封桥—望仙楼—一天门—小壶天—翡翠谷

位置1:

一天门西南二阶平台

该处为天然露头的小岩子组岩性观察点,该点出露上白垩统小岩子组(KZX)巨厚曾粒岩、含砾砂岩、砂岩,砾石直径约2~50mm,砾石的分选度较差,磨圆度一般,砾石成分复杂,粉砂质胶结,局部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多级旋回。

集中发育的一组节理产状为54°∠36°。

位置2:

小壶天

该处为天然露头的化石观察点,小岩子组在—厚层砂岩中发育恐龙脚印化石和尾巴拖行痕迹化石。

脚印化石个数为23个以上,大小约8~28cm不等。

尾巴拖行化石为1个,尾巴痕迹宽约1.5cm,长36cm。

脚印显示恐龙大致行走方向为65°。

另外在恐龙脚印化石西北约5m处可见小岩层发育的斜层层理。

位置3:

月华街浮云餐厅门口

该处为丹霞地貌观察点,在该点可观察四周发育的典型丹霞地貌。

形成岩层为厚到巨厚层砾岩、含砂砾岩、砂岩,产状近水平,垂直节理发育,由高到低分为三节,第一阶梯500-600m,第二阶梯400-500m,第三阶梯200-300m,反应三次地壳抬升过程。

通过老师了解到,齐云山的小岩子组原始沉积在湖盆当中,后经三级构造抬升才形成今天的地貌,发育多组节理面,发生重力坍塌并接受流水冲蚀作用,使节理之间空隙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相互独立的具有陡崖状的山体。

2.第二天(7月7日)

路线:

翡翠谷—蓝田—翡翠谷

位置4:

蓝田生物群遗址北300m

该处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该处露出南华系休宁组,形成层为紫灰色厚层砂岩,局部见灰白色磷灰岩,砂岩中发育多组密集节理,使岩石破碎严重,岩层面难以辨别。

由岩层面展布稳定、范围大的特性,及不同岩层显示微小颜色差异的排列推断出岩层面。

位置5:

冰碛岩界碑处

该点出露上南华统雷公坞组(Nh2l)灰黑色,巨厚冰绩砾岩,其中包含的砾石约3~15mm,砾石成分复杂,大小不一,分选性差,磨圆度差,岩层内含有黄铁矿,岩裂隙面充填有铁锰质矿物。

其层面产状为185°∠44°。

该点西南白云岩界碑处,为震旦系蓝田组,岩石为白云岩,灰色白云岩,植被覆盖严重,出露面积较小,因植被茂盛岩层厚度不详,层面不清晰,产状未测量。

岩石表面发育网状刀砍纹,此点区别于方解石;推测矿物成分为白云石,方解石,岩层产状为182°∠38°。

位置6:

蓝天生物群新老公路交叉口西南沿废旧公路250m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侵入岩及与围岩接触关系观察点,在该点中蓝田组黑色炭质页岩中侵入了闪长玢岩体,两者接触面不平整可见红褐色烘烤边及捕虏体。

闪长玢岩体约15*5mm,灰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内含斜长石、角闪石、石英。

位置7:

蓝天生物群新老公路交叉口西南沿废旧公路150m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化石观察点,该处为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含有1-3mm的藻类化石。

该组的蓝田生物群是世界级化石宝库,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后生生物群之一,包含宏体的真核多细胞藻类,类似腔肠构造的后生动物。

位置8:

蓝天生物群新老公路交叉口西南沿废旧公路450m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寒武系皮园村组(Z2c-p)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不平整,质地坚硬,性脆,断口平直、锋利,内部发育有小型褶皱。

点的西南方向构造复杂,仅可清晰观察到一处断层,断层不连续。

位置9:

蓝天生物群新老公路交叉口西南沿废旧公路:

600m

该点为自然露头的河流地貌观察点,点的东侧发育一条弯曲性河流。

河床宽20m,上游河水流向正南,下游河水流向正东,水深约2m,流速较慢,河流中间发育小型心滩,约50㎡。

河流西边发育边滩。

上游见大的石块而下有石块较小且磨圆度较好,无基岩暴露。

3.第三天(7月8日)

路线:

翡翠谷—汤口—蓝田—渔亭—黟县—宏村—翡翠谷

位置10:

S103省道双岭隧道北500m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该点出露上元古界牛屋组(Pt3n),是板状构造,中厚层系,具有层面构造,属于黑色板岩,层面产状为69°∠56°节理面较为发育,具有两组节理使岩层破碎严重,产状分别为346°∠73°;249°∠30°。

位置11:

蓝田生物群沿废弃公路100m

该点为自然露头的滑坡观察点,滑坡体的岩性为巨厚,灰褐色皮园村组硅质岩,滑移面垂直,位移约10m,体积约100m³,垂直节理极为发育,推测滑坡的形成与岩性,节理,降水,重力等因素有关。

沿途又见一滑坡点,形成时间更早,形成岩层仍为皮园村组硅质岩,滑移面垂直但不平整,位移近15m,滑移量约200m³。

沿途近S103省道有一滑坡治理点,防护方法为支护。

位置12:

S103省道西递3Km标志处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构造观察点,为皮园村组硅质岩,灰白色,薄到中层,发育小褶皱两翼不对称,轴面倾斜,由此判断为歪斜褶皱。

两翼产状为204°∠5°;14°∠26°。

位置13:

S218省道渔亭镇南200m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为上元古界西冷组(Pt2X)玄武岩,呈块状、枕状构造,与陆地发育的柱状构造不同,此处枕状构造为在海底形成的基性岩,由灰绿色辉石,基性长石组成,隐晶质结构。

4.第四天(7月9日)

路线:

翡翠谷—慈光阁—光明顶—飞来石—白鹅岭—云谷寺—翡翠谷

位置14:

黄山景区一线天

该点为自然露头的岩性观察点,该点出露花岗岩体,其表面发育完好,节理发育密集的地方岩体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沟谷低地,此点形成宽1~1.5m的间隙。

位置15:

黄山景区鳌鱼峰

该点为自然露头的岩性观察点,该点出露巨厚层肉红色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主要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节理发育明显。

5.第五天(7月10日)

路线:

翡翠谷—旌德—胡乐镇—翡翠谷

位置16:

323省道与宣绩高速交叉口西南方向300m处。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化石采集点,该点出露中下奥陶统—谭家桥组(O1-2t),灰色、灰绿色薄层泥质灰岩、钙质泥岩。

层面产状为0°∠31°;其中含三叶虫化石和笔石化石。

采集三叶虫化石一尾甲,约2cm,笔石宽2-5mm,被氧化成黄褐色,内部结构无胞管。

位置17:

323省道与宣绩高速交叉口东北150m处。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地层界线观察点、化石采集点,点的南西方向为中下奥陶统—宁国组(O1-2t),其下部为黑色薄层炭质页岩,风化为黑褐色,富含笔石,长约3~4cm,宽1mm;上部为黑色含硅质页岩,风化为红褐色,含黄铁矿、笔石化石等。

上有颗粒状黄铁矿晶体,点的东北方向为中上奥陶系—胡乐组(O2-3h),灰褐色炭质、硅质页岩,表面风化为灰色,两套地层整合接触。

位置18:

323省道与宣绩高速交叉口西南方向:

1000m处。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构造观察点,该处发育一向斜构造,位于胡乐组薄层硅质页岩中,向斜核部发育大量次级褶皱及断层,断层断距较小,向斜西南方产状为0°∠60°;东北方的产状为150°∠29°,向斜中部小构造发育。

位置19:

旌德电器公司东北500m

该点为人工露头的岩性观察点、构造观察点,该地旌德花岗闪长岩风化严重,其矿物组成包括:

石英、斜长石,与花岗岩伴生,发育于黄山地区,花岗岩体外围部分,石英脉清晰可见。

3.专题报告

丹霞地貌

1.丹霞地貌名称的发展历程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

  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而这些定义中地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

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

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

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即当时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即当时应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

“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

2.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

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3.丹霞地貌的特点

丹霞地貌有四大特点:

 

  一是色红。

这在观赏地貌中是很显眼的,也是很少见到。

无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岩都呈现一派“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壮观景象。

 

  二是多洞穴。

丹霞地貌中的洞穴有三多:

数量多、形状多、成因多,而且大小不一。

但其大型洞穴均为扁平洞,这种洞穴不像石灰岩中的洞穴,不封闭,由于岩层的走向很大,洞的规模很大,长度可达数十米到数百米,高度一般也有七八米到十数米甚至数十米,进深七八米到数十米。

这种大型的特殊的扁平洞穴是丹霞地貌中独有的。

 

  三是植被繁茂。

丹霞地貌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都很强烈,丹霞地貌的成土作用表现很显著。

加上丹霞地貌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更利于成土作用,即使在很陡的丹霞陡坡上,只要有一点点水份,就可以生长苔藓地衣。

再加上丹霞地貌中的砂砾岩的夹层中往往会出现泥质的夹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四是“顶平、身陡、麓缓”的独特外形。

中山大学的黄进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丹霞地貌的外形是“顶平、身陡、麓缓”。

这是十分形象和符合实际的。

4.丹霞地貌地域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5.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形成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于晚白垩纪近水平或缓倾斜的巨厚红色砂岩、砾岩中,这些地层是在燕山运动第二幕所形成的山间湖盆中沉积的,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中逐渐抬升切割形成向斜断块山。

向斜断块山在形成过程中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产生了众多的垂直节理,同时由于岩体具有软硬互层的岩性和易被溶蚀的钙质胶结,因此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遭受到强烈的外营力风化剥蚀,先在垂直节理处发育了“一线天”式的深沟,进而在深沟处不断崩塌,形成巷谷和悬崖;每年的洪水季节间歇性洪水会带走崩积物并逐渐将巷谷切割成较大的山涧;当水流来不及搬走崩积物时,则在崖麓往往形成崩积缓坡。

陡立的崖壁因受流水的机械侵蚀和含CO<,3><'-2>的雨水对钙质胶结岩层的溶蚀,在流水顺层面侵蚀的情况下便发育了众多向崖内凹进的长条形扁平状溶蚀穴,因软硬交互的岩层易发生崩塌,最终使溶蚀穴进一步扩大成为较大规模的丹霞洞穴。

齐云山丹霞地貌在地质构造上为一和缓的向斜,轴部岩层呈水平产状,仅边缘岩层倾角较大,经隆升运动和流水切割形成单斜山的结构。

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倾角在10°以内,这种构造是受沉积环境决定的,多位于向斜盆地的中间部位如香炉峰、虎岭等。

单斜构造岩层倾角多在10°~30°之间,并多位于向斜盆地边缘,如狮子峰和西南部岩坑水库(倾向NE35°、倾角29°)等处。

不同走向的垂直节理密度不同、影响的深度不同、形成的丹霞地貌特征也不同。

走向NW290°~310°的垂直节理比较稀疏,但影响的深度大,在这组节理发育的部位多有较大的山涧(如乾溪、桃花涧、饮鹿涧、碧莲涧等),在深涧两侧有高大、壮观的陡崖发育。

走向为SW230°~250°的垂直节理比较密集,但影响的深度不大,在这组节理控制下多有五老峰式的峰林或城堡状的玉屏峰、钟鼓峰等地貌发育。

齐云山存在三级剥蚀面,齐云山丹霞地貌在海拔400m(第二级剥蚀面)以上最为典型,说明主要的丹霞地貌在第四纪初已基本成形。

400m以上的谷地多呈U形,400m以下多为V字形,反映新构造运动抬升的高度与现代溯源侵蚀的高度具有一致性。

齐云山峰、崖、洞、方山、城堡、天生桥等丹霞地貌种类俱全,平顶、圆顶、尖顶等峰顶形态皆有;除一般悬崖外,还有崖壁内凹的最高峰廓崖这类巨型丹霞崖壁;洞穴则有长数里的真仙洞府,瀑布则有“飞雨”和“珍珠帘”,尤其是岐山天生石桥规模在国内丹霞地貌中实为罕见。

因此,从自然景观角度审视齐云山丹霞地貌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是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6.中国丹霞的故事

丹霞,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

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可以定义如下:

“丹霞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

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

“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命名来源:

2009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材料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申遗”提名项目,拿到了2010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入场券”。

丹霞申遗的最大困难:

“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

”丹霞地貌所处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

拿一个国外学者没见过的名词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

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

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申遗才顺理成章。

经过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

申遗经历:

 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启动于2006年,该项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议,湖南省建设厅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学俞锦标教授在湖南新宁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讲座中提出“申遗要与其他丹霞地貌景区捆绑起来”的建议,得到新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崀山风景名胜区就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向与会专家和全国丹霞风景区发出倡议,敢为人先的捆绑倡议得到各丹霞景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在此次大会上,由湖南省崀山风景区管理处提议,中山大学彭华教授起草的《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被作为大会文件通过。

为征求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见,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设厅委托,新宁县委、县政府组成征求意见组,分别对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学术研究会、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地进行走访考察,为“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的召开进行动员。

2006年12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

会上,湖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