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40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 辛弃疾词三首.docx

13辛弃疾词三首

13 辛弃疾词三首

      誓“死”杀敌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病情越来越重。

昏迷之际,脑海中时常闪现自己年轻时带领千军万马疆场杀敌的镜头。

临终的九月十日,辛弃疾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感到自己又飞驰在战场上挥刀冲杀,于是大呼:

“杀贼!

杀贼!

杀贼!

杀……!

儿女们听得辛弃疾的大声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作者卡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

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

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

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

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

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侘胄准备北伐,辛弃疾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

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

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

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呈现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该词约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在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 

2.《青玉案 元夕》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时值词人刚归宋不久,不受统治者的重用。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词人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词人借助“那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3.《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建了园、亭等。

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命名。

此词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抒写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愤。

一、字音

遥岑(cén)  蓦然(mò)  浊醪(láo)

揾(wèn)鲈鱼(lú)玉簪(zān)

二、通假字

一尊搔首东窗里 “尊”通“樽”,酒杯

三、一词多义

(1)会

(2)坐

四、名句默写

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③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④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⑤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⑥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不只写了登高所见,还写了登高所闻、所感、所为,请作简要分析。

[名师指津] 分别详解所写内容,指明写景角度,概括所写内容达到的效果。

我的理解:

所见: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登高远眺,所见三楚故地,天高野旷。

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语东流,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无边的秋色里。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放眼秋山,千姿百态。

远远望去,山似玉簪,又如螺髻。

所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里,作者听到失群孤雁的阵阵哀鸣,只好怅然伫立。

所感:

山的形状虽美,但在清冷的秋天里,都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和怅恨。

所为: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江南游子”拔剑而起,反复把看;他壮怀激烈,几番手拍栏杆,却无人理解失意英雄此刻的心情。

词的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写了自己所见之景,并通过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从而隐隐道出了自己的情怀。

2.如何理解“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几句的直抒胸臆?

[名师指津] 重点分析典型动作(看了、拍遍)表露了何种情感。

我的理解: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是“阑干拍遍”。

“阑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辛弃疾一腔热忱,满腹悲愤,但是不被南宋当权者理解,所以他接着写道“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被南宋统治集团所理解,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3.《青玉案 元夕》一词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名师指津] 举例分析对比和托物寓意的作用即可。

我的理解:

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羁、性格孤傲、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

二是托寓手法。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4.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一词中塑造“那人”的形象,用意是什么?

[名师指津] 从象征词人政治人格的角度总结。

我的理解:

词中塑造的“那人”形象,正是词人自己人格的写照。

词人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了许多作品,大抵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此篇也不例外。

这首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词人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那人”不慕繁华,自甘寂寞,也确实体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词人写“那人”的用意是借以表达自己政治上失意后宁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5.如何理解“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名师指津] 分析此处用典嘲讽现实的真实意图即可。

我的理解:

这几句表面上是申斥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人物,其实是说现在南宋朝庭中早就没有如陶渊明那样的名士,有的只是那些醉生梦死之徒。

词人讽刺南宋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其怨愤之情无法抑制。

6.赏析“知我者,二三子”两句中,词人所表达的含意。

[名师指津] 从慨叹知音稀少的角度分析。

我的理解:

这句话是词人慨叹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这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忧虑。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青玉案 元夕

贺新郎

辛弃疾继承了豪放词风,创造性的融入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如他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开篇即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开阔雄浑,“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愤闷之情融于景中,更添几许悲壮。

他的词作善于用典,且能做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

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之典,而这些人除廉颇外都与京口有关。

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在用刘义隆典时又套用了霍去病之典,典中套典,极尽能事。

在连用典故时,还能层层深入,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连用三典,第一典用张翰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事实;第二典用陈登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第三典用桓温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结局。

三典组织在一起,表达得十分深刻。

他还善于运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运用比拟等。

辛弃疾扩大了词的题材,由于他赋闲家居近20年,因此又写有很多闲适词,但闲适非其所愿,故尔这类词又常包含着怨艾的感情,成为表现其爱国思想的一种变调。

如《青玉案 元夕》,借“那人”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用 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的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下片中,词人运用张翰弃官还乡、许汜求田问舍及晋桓温北伐几个历史典故,抒发了自己孤寂、忧愁及报国无门的无奈。

再如他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全词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①,士甘焚死不公侯②。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说齐人瞒着一妻一妾,每日到外面花天酒地。

妻妾感到很疑惑,便问他:

你不做事,怎么有钱买酒吃肉?

齐人就告诉她们,在外有很多富贵家的人三天两头宴请他。

妻妾不相信他的话,便跟踪了去。

结果发现,齐人原来是向上坟的人乞讨冷酒冷食,哪有什么富商达官宴请于他。

“祭余”是剩余的祭品。

②“士”指介之推。

春秋随重耳逃亡,后隐居山林,晋文公请他出仕,不出,后被烧死在山里,文公为祭奠他,在他的忌日里不准百姓焚火煮饭,只吃寒食。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答:

                                    

                                    

【答案】 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

运用典故以简代繁,含蓄蕴藉,同时将典故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玉簪(zān) 阑干(lán) 凤箫(xiāo)   妩媚(wú)

B.浊醪(láo)庶几(shū)援例(yuán)遥岑(cén)

C.螺髻(jì)堪脍(huì)揾英雄泪(wèn)鲈鱼(lú)

D.搔首(sāo)沉酣(hān)阑珊(shān)蓦然(mò)

解析:

选D。

A项,“妩”应读wǔ。

B项,“庶”应读shù。

C项,“脍”应读ku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宝马雕车 秋风潇瑟 千里清秋 风调雨顺

B.老生长谈献愁供恨束之高阁断鸿声里

C.笑语盈盈完璧归赵红巾翠袖落日楼头

D.蛾儿雪柳竟来相娱交游零落述而不作

解析:

选C。

A项,潇—萧。

B项,长—常。

D项,竟—竞。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岑:

小而高的山

B.阑干拍遍遍:

一遍

C.灯火阑珊阑珊:

零落稀

D.交游零落零:

稀少

解析:

选B。

遍:

普遍,全。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句是(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解析:

选C。

A.水随/天去;B.树/犹如此;D.不见/吾狂耳。

5.填空。

(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蕴含着相似的情感。

(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抒发了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3)《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化用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意的句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词人感慨知音稀少的诗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2)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3)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 见我应如是

(4)知我者 二三子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答案:

词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词人北望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螺型的发髻,从而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原人民,想到大好河山没有收复,心情逐渐沉重。

远处的群山仿佛带着愁和恨一样一一映入眼帘。

在这里,表面上是写景,实则是借景抒情,情和景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难以分割的境界。

远处群山越美,引起的怨恨越深。

本来是因想到人民和国土沦丧而发愁,却偏说山向人献愁供恨,这种移情及物的拟人手法,使要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

7.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

                                    

                                    

                                    

答案: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作者写喧闹的灯火场景,正是为了反衬“那人”的形象。

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的孤高性格。

对灯火的描写,起到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9.“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

                                    

                                    

答案:

“那人”是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

她不随波逐流,不图热闹,独立自主,自尊自爱,有自己的追求,卓然于世,独芳自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

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10.“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

这句话是说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词人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就寄望于青山能洞悉自己的心事,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来逃避现实的做法。

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汅的高洁之志。

11.分析“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中“空”字和“笑”字的含义。

答:

                                    

                                    

答案:

“空”言其一生都白白地过去了。

既然大半生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如今年老体衰,再言愁还有什么用呢?

面对人间万事万物只好付之一笑。

所以这一“笑”字隐含着词人无尽的悲愤和无限的苍凉。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2.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 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

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

②长淮:

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

③怀嵩:

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

④楚尾吴头:

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

⑤华胥梦:

《列子·黄帝篇》:

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

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解析:

选B。

B项,“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

15.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①欣慰之情。

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

②悲痛之情。

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

③喜悦(自信)之情。

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三、语言表达

16.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

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

据学者的最新统计,①____________________,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析:

第一个空主要根据上文的“仿古”和下文的各地花大钱来“复古”这些信息来填,后面是举出的例子,所以所写内容应该从全国的层面上来说;第二个空既是对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