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099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

期末质量检查七年级语文科试卷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请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整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

(2)断肠人在天涯(3).(3)何当共剪西窗烛(4).(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5)遥怜故园菊(7).(6)杨花落尽子规啼(8).闻道龙标过五溪(9).我寄愁心与明月(10).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详解】

(1)(2)(3)(5)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致”“涯”等字的书写;(4)属理解型默写题。

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

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罔”“殆”等字的正确写法;(6)是对整首诗的考查,根据平时积累,填出原诗句即可,注意“溪”“郎”等字的正确写法。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后来发生了fēnqí():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三妹便sǒngyǒng()着她去拿一只来。

(3)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shēngdǐngfèi()。

(4)趁这机会,我páogēnwèndǐ(),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答案】

(1).

(1)分歧

(2).

(2)怂恿(3).(3)人声鼎沸(4).(4)刨根问底

【解析】

【详解】“分歧”的“歧”不要误写成“岐”,“怂恿”的“恿”不要误写成“涌”,“人声鼎沸”的“鼎”不要误写成“顶”,“刨根问底”的“刨”不要误写成“庖”。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学生我认真读过老师您的拙作,对您在文章中的一些高见十分佩服。

B.我至今还惠存着您送我的“翰墨书香,家国天下”这幅书法作品。

C.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

“感谢您的厚爱。

D.贵校师生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使我深受感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

A.“拙作”,谦词,往往称自己的作品,“老师您的拙作”是不得体的;B.“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人保存。

“我至今还惠存”是不得体的;D.“恭候”,敬词,恭敬地等候。

写校长恭候自己是不得体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D.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A.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呈现”;B.归类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应去掉;D.语序不当,“任意被列强欺侮”应为“被列强任意欺侮”。

【点睛】要熟知病句类型。

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语意重复等;复句病句类型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或滥用,或残缺,或位置错误,或搭配错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一直使用的文字,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是现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

汉字从最初有极强图画意味的象形文字,发展到如今以方块为主要特征的表意文字,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甲骨文和金文,图画性强;第二阶段以小篆为代表,结构固定,线条性强;第三阶段就是今文字,以楷书为代表,字体呈方形,以笔画代替线条,符号性强。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汉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答案】

(1)参考:

汉字有悠久历史,其形体依次经历了图画、线条、符号演变的过程。

(2)例1:

汉字有独特的魅力,横平竖直,似钢筋铁骨,支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精神。

例2: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例3:

美丽的汉字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淌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伟大而优秀的中华民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通读材料,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给材料划分层次。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一直使用的文字,……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是第一层意思,介绍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从“汉字从最初有极强图画意味的象形文字”到最后,是第二层意思,介绍汉字形体依次经历了图画、线条、符号演变的过程。

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要注意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内容上,要以“汉字”为描述对象,可写出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用途,汉字的历史,汉字的魅力等;形式上,要用到一种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排比,或拟人等。

语言表达要鲜明、生动、简洁、连贯。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去后乃至

(2)尊君在不

(3)元方入门不顾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原因是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和无信。

B.友人的“无信”和“无礼”反衬出主人公陈太丘操守方正的性格。

C.“元方入门不顾”把元方维护父亲的尊严时倔强劲儿,描绘得惟妙惟肖。

D.元方对友人的反驳抓住实质,击中要害,有理有节,突出了他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答案】6.

(1)才

(2)对别人父亲的尊称(3)回头看

7.

(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8.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1)“乃”,一词多义,有“于是,就”“才”“竟然”等多个义项,本句中,意为“才”;

(2)“尊”表示尊重,用于对对方的称呼,“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敬辞;(3)“顾”,古今异义,今义为“照顾”,古义为“回头看”。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2)惭,惭愧;引,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结合关键句子逐项分析。

B.“主人公陈太丘”是错误的,本文的主人公是陈元方。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鲁人徙越韩非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jù):

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②缟(gǎo):

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

鞋。

④跣(xiǎn):

赤脚。

⑤被:

同“披”。

9.下面句子中的“穷”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子必穷矣B.欲使无穷,其可得乎C.穷困潦倒D.无穷无尽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1.你认为故事中的鲁人夫妇是否应该移居越国?

理由是什么?

【答案】9.D10.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1.示例一:

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困窘。

示例二:

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BC项的“穷”,都是指“困境,没有出路”的意思,而D项中的“穷”,意为“穷尽”。

故选D。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中借助谓语动词“游”,虚词“欲”及“其……乎”的句式,所以应在“游”“欲”和“其”之前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发表观点的能力。

先明确观点,认为不可徙或可徙皆可;然后说明理由。

认为“不可徙”,可以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如文中提到的“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认为“可徙”,可以从发展的眼光的角度来分析,比如鲁人可以宣传推广,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

”鲁国人问:

“为什么?

”这个人回答说:

“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

植树的牧羊人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

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④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⑤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在种橡树!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⑥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

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12.下面对文章主题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

B.作者通过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就可以创造奇迹。

C.文章的主题可从环保的角度把握:

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D.文章启示我们: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是可以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

13.下面对“牧羊人”的形象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有着热心助人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态的人。

B.“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句中加点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性格特点。

C.“他一点一点地把破旧的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从选文中“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14.“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答案】12.B13.D

14.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牧羊人比喻为“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传神地概括了牧羊人留给“我”的第一次印象——平和、自信又神秘,也喻指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通读全文,结合关键句子逐项分析。

B项是错误的,文章表达的是:

人类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因为这位植树的老人之所以创造奇迹,是因为除了拥有无私的大爱,还具备了一种坚强执着、勤劳不懈的毅力和精神。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逐项分析。

D项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

“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将牧羊人比喻为“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然后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情景,表达了……情感”进行答题。

“神秘泉水”,写出了牧羊人平和、自信又神秘的特点,而且是“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写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向日葵没有眼泪

①她10岁那年,一个秋天的傍晚,她放学回来,刚到店门口,就听见父母在店内激烈地争吵着,母亲的哭声飘进她耳中。

她走进店里时,父母同时停止了争吵,母亲还冲她笑了笑,转身进小厨房忙开了。

那一天晚上,家里的气氛非常沉闷。

  

②大火烧起来时,是在凌晨3点多。

她突然惊醒,大火已在她周围蔓延,火势非常迅猛。

她冲他们尖叫,并本能地向外跑。

父亲和母亲同时惊醒了,母亲率先朝她冲去,但有什么绊住了母亲的脚,她跌倒了,一个摆电器的货架压在她的身上。

她对父亲喊:

“爸,你快拉妈妈起来!

”但他只看了妻子一眼,便继续朝她跑来,一把抱住她朝店门冲去。

当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邻居们的身影扑入她眼帘时,她晕了过去。

  

③大火是因为电路老化引起的。

这次大火,不仅毁了电器店,也令她从此失去了母亲,而且她全身65%被烧伤。

父亲的左胳膊和前胸也被烧伤了。

  

④从她病房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见医院的一个小花坛,里面种着不少向日葵。

大而浓绿的叶子,已如她的手臂一般粗的茎干,圆圆的花盘里一朵朵的细小花蕊,在阳光下闪着漂亮的碎光。

它们快乐地冲着太阳扬着脸,散发出单纯、热烈、美好的气息。

每次做植皮手术前,她总会望着它们,心里会热烈起来。

这时候,父亲也会站在一旁,和她一起看着那些向日葵,并说:

“妞妞,别害怕,爸爸一直陪着你呢!

”  

⑤但她很少搭理父亲,有时甚至不愿意看他一眼。

是的,如果父亲能拉母亲一把,母亲一定会和他们一样逃出来,也就不会离开她。

但是那天父亲和母亲吵架了,他是故意不救母亲的。

她心里便对父亲有了说不出的怨恨。

但父亲仿佛全然不知,在她病床前忙碌地转。

  

⑥两年后,她出院了,父亲送她去了学校。

傍晚,她从学校回来后躲在小卧室里不停地流眼泪,她请求父亲不要再送她上学,她说她不喜欢有的同学喊她“丑八怪”。

⑦“胡说,你一定要上学!

你是爸爸眼中最美的女孩儿!

就像向日葵那么漂亮!

别哭!

向日葵没有眼泪。

妞妞,爸爸明天去弄些向日葵种子给你好不好?

”父亲很高兴地说。

一丝笑容在他的嘴边绽放,他的左胳膊上也有和她的手臂上一样的、蜿蜒绵长的疤痕。

她突然想起了医院窗外的那些向日葵,在太阳底下单纯、热烈、美好地盛开着。

她的眼中露出惊喜,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⑧她不明白向日葵为什么没有眼泪。

她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漂亮,从同学们的眼神里她能看出来,但她心里仍有小小的欢喜在跳跃。

这是她在烧伤后,第一次对父亲有了种说不出的感激。

  

⑨“是的,我一定要上学,一定要考上大学!

”临睡前她坚定地对自己说。

  

⑩第二天下午她放学回来,父亲果真递给她一小包向日葵种子。

那天晚上,父亲和她一起到外面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花盆,把向日葵种子埋进花盆的土里,将它们放到窗外的小平地上。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向日葵一天天地茁壮成长,两个多月后,第一朵向日葵便在太阳下欣然绽放了。

向日葵一朵接一朵地开,是那种重瓣的向日葵,花期非常长,且明亮艳丽。

每次看着它们,都会给她原本沉闷的心情带来热烈而美好的向往。

⑪后来的四年,对于自己的外貌,她还是有一些自卑,但她一直记着父亲说她像向日葵一样漂亮的话。

她努力地学习,努力地与同学们拉近距离。

她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还连跳两个年级,终于把住院时失去的那两年时间补了回来。

 

⑫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父亲非常高兴,头一次在她面前喝了很多的酒,边喝边说:

妞妞啊,爸爸知道你怨我,可是,那货架多重啊,我要拉了你妈,你就烧没了。

等我回去救你妈时,她早烧得焦黑了……那火,爸爸一辈子都忘不了……  

⑬她的眼睛湿润起来,给父亲倒了一小杯酒。

  

⑭“医生说,手术费用光是植皮就需要十多万元,而且,你身体那么弱,医生担心异体植皮会产生排异反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

我求医生从我的背部取皮。

医生让我签了协议书,从我的背上取了大约70%的皮给你。

医生给我打了麻醉针,但还是疼,抽筋剥皮似的疼,可我一想到你,就忘了疼……”父亲说到这儿,自顾自地脱了衬衫,转过背来。

父亲的背上,有一大片的疤痕,让人触目惊心。

  

⑮“妞妞,你哭什么呢?

别人又说你丑八怪了?

别听他们胡说!

你像向日葵一样漂亮!

别哭!

”父亲挥了挥手,便趴在了桌子上。

  

⑯是的,爸爸,向日葵没有眼泪。

她轻轻地说,眼泪流进她的嘴里,分不清甜与涩。

现在,她终于明白了,向日葵真的没有眼泪,因为太阳把它的眼泪都蒸发掉了,而她的太阳,就是她将挚爱一生的父亲。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说说父亲的言行使她对父亲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怨恨→_______________→震撼→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17.“但她心里仍有小小的欢喜在跳跃。

”她为什么会有“小小的欢喜”?

18.父亲为什么给女儿一小包向日葵种子?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5.

(1).感激

(2).挚爱

16.景物描写,描写向日葵的漂亮和勃勃生机,为后文父亲说她像向日葵一样漂亮、给她向日葵种子和她因种向日葵而变得乐观自信作铺垫。

17.因为烧伤的痕迹几乎遍布全身,她很自卑,而父亲说她像向日葵那么漂亮,这让她心里觉得高兴,在这世上,还是有人在乎她的。

18.他为了帮助女儿走出自卑,希望女儿在种植向日葵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变得乐观。

父亲是一个伟大、无私、全心全意呵护女儿的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人物心态变化的能力。

而心态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

对应原文内容,找到能体现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即可。

第⑤自然段,“她心里便对父亲有了说不出的怨恨”;第⑧自然段,“第一次对父亲有了种说不出的感激”;第⑭自然段,“父亲的背上,有一大片的疤痕,让人触目惊心”,写出她的震撼;第⑯自然段,“而她的太阳,就是她将挚爱一生的父亲”。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

由第④段的“大而浓绿的叶子”“手臂一般粗的茎干”“圆圆的花盘”“细小花蕊”“在阳光下闪着漂亮的碎光”,不难判断出属于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季节或天气情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生存状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大而浓绿”“圆圆”“细小”“漂亮的碎光”,写出了向日葵的漂亮和生机勃勃,结构上,为下文写父亲说她“像向日葵一样漂亮”、“递给她一小包向日葵种子”和她因种向日葵而变得乐观自信做铺垫。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该句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面上是因为父亲说她“就像向日葵那么漂亮”而心里感到高兴,而深层含义是:

她感到了父亲对她的在意,对她的深深的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分析父亲给女儿一小包向日葵种子的原因,要结合上下文和向日葵的象征意义来回答。

“就像向日葵那么漂亮”“向日葵没有眼泪”,写父亲是为了帮助女儿走出自卑,希望女儿在种植向日葵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变得乐观。

而结果也正如父亲说的那样,“每次看着它们,都会给她原本沉闷的心情带来热烈而美好的向往”“她一直记着父亲说她像向日葵一样漂亮的话。

她努力地……,努力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