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198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 山东卷三 语文.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三语文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三)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栩栩如生一蹴而就

B.品位栩栩如生一朝一夕

C.品味惟妙惟肖一朝一夕

D.品位惟妙惟肖一蹴而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4.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碧天如水倚红楼B.断云含雨入孤村

C.冷红泣露娇啼色D.雁迷寒雨下空壕

5.下列诗文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应及早进行,而不能等险情出现后再补课,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B.当下有些人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进步,一味地抱怨、不满,对此,我们要善意地提醒一句: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C.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才华横溢而又狂放不羁,宣传道家思想,蔑视世俗礼法,正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转载这篇介绍德国企业发展经验的文章,是希望国内企业更加重视管理细节,提高产品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

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

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

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

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

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

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

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

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

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

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

张贤亮说:

“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

”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

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

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

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

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

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

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

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

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

代表作:

《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游侠列传(节选)

司马迁

韩子曰: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世主,功名俱著()春秋,固无可言()。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

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

“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弟子志之不倦志:

记住

B.伊尹负于鼎俎负:

承担

C.虽时扞当世之文罔扞:

触犯

D.比周设财役贫比周:

结党营私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至如()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世主,功名俱著()春秋,固无可言()。

A.以于之矣B.其于以哉

C.以其于者D.其乃于乎

3.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B.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C.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D.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眼中“以武犯禁”的游侠,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教条、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

B.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独善其身、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就地位、能力及对当时社会的贡献而言,游侠是远远比不上他们的。

C.司马迁从不同角度,反复称赞游侠之义,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诚如《古文观止》的评语:

“一篇之中,凡六赞游侠,多少抑扬,多少往复,胸中荦落,笔底摅写,极文心之妙。

D.文中将孟尝君、平原君之类的贤者与布衣之侠作对比,不仅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而且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

第II卷

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3)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

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六、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完成下面题目。

1.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Wifi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

然而,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告示:

此店无Wifi。

下有一句提醒语:

,。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低声交流,和谐亲密。

《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

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

要求:

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字数不超过20字。

20

2.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常用手法,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请从下面两个文段中任选一个,在A处或B处插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要求:

①符合上下文语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60字。

材料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A)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材料二:

(《老人与海》)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在肩上,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

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

他在半坡上歇了一会儿,回头望了一望,……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

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B)

我的选择:

(选填A或B)

心理活动:

3.下面是一副“羊”字书法作品,独具神韵。

请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诗或配文。

要求:

①配诗或配文必须原创,所配诗文与作品意境一致;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40字。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

禁止下河洗澡!

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从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没有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的前哨分队都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准备随时探明可能发动的进攻。

他们刚到这里时,还是春寒料峭。

可几天前突然

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下界河的是一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下河潜入水中。

不一会儿,他爬回到自己一方的岸时,肋骨处中了两颗子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两个下等兵下了河。

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见一阵机关枪的哒哒声,过后,便是一片沉寂。

事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现在他们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

”那天晚上,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他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道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们都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

他做了一个梦,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

那条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

这是一场噩梦。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

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

瞧这河,它的确存在着!

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幻觉,一种普遍的错觉。

天气多好啊!

他把衣服和枪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

一俟他的身体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肉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

任凭自己顺流漂浮,还不时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不一会儿,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

他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

可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

他们默默注视着对方。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无法判定他面对的那个人是自己的战友,还是那边的敌人。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

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

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使尽全力游向自已的岸边。

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

对他来说,要打中对方的脑袋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他赤裸着身子,在约20米的地方奔跑,是很容易击中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

那人就在对岸,赤条条的,就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样。

而自己端枪站在岸的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卡其布军装的自己。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接在一起了……

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倒了下,先是颓然跪下,随后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脉络

答:

2.小说写到一位中士和两个下等兵,有什么作用?

答:

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的梦境,请对画线部分加以赏析。

答:

4.“他”占得先机反而被对方射杀了,小说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九、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件创新产品并不需要每个功能都吸引消费者,只要有一个功能打动人心,就会有消费者使用,从而赢得市场,获得不断改善产品的机会。

个人电脑刚出现时,浑身都是缺点:

长得不好看,也谈不上有什么商业价值,甚至看不出来能解决什么问题。

许多公司都不看好个人电脑的发展前途。

但不久,个人电脑就给用户带来冲击,并迅速风靡全球。

个人电脑最终打动了消费者,并在不断迎合消费者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应用丰富度,成功颠覆了传统的大型主机。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

(二)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查常用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解析】品味:

①品尝味道;②琢磨体会,玩味;③品质和风味。

品位:

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

栩栩如生:

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

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

一蹴而就:

一踏脚就能成功。

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短暂的时间。

2.【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语病,能力层次为E级。

【解析】B项,“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搭配不当;C项,“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结构混乱;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语。

3.【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能力层级D。

【解析】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

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

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

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

【举一反三】语言表达要注意谦词和敬词。

谦词和敬词的正确使用是高考考查语言得体的重要内容,而且谦词和敬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能随意更改。

因此,必须辨识、牢记一些常用的谦词和敬词,才能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言随旨遣。

4.【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析】语出韩偓《春尽》A“水”字重复且意境不合;C“娇啼色”“归别涧”不对仗且平仄不合;D“雁迷寒雨”和“细水浮花”不对仗。

5.【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

1.【答案】

(1)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B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

C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而非找到归属感。

D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

2.【答案】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共3点,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语言特色,把握其内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是文章的结尾句,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至于这句话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需要抓住“先锋”二字概括段落大意。

内容在第四段和第六段,分别是创作《大风歌》,创造反思小说,经营文化产业等。

3.【答案】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

(共3点,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分析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原因,先筛选出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如“家财丰厚。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也正是这本书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