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42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docx

江苏泰州师专附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附答案1123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驯服(xún)点缀(zhuì)臆断(yì)赁(lìng)屋授课

B.徘徊(huái)浸渍(zì)歆(qìn)羡长歌当哭(dāng)

C.落蕊(ruǐ)尸骸(hái)虐杀(nüè)桀骜不驯(jié)

D.不惮(dàn)颓废(tuí)牡蛎(nì)殒身不恤(yǔn)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喇叭落寞菲薄黯然泪下

B.窈然谍血噩耗外交辞令

C.寥落攒射坍驰阴谋密计

D.菲薄屠戮凄艳忧患倍尝

3.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____。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____来的。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散文家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散文创作更加欣欣向荣。

A.品位感触探索B.品味感叹探求

C.品位感叹探索D.品味感触探求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B.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

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他对老总说,我拿人格向你保证,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和我的朋友一定鼎力相助,决不袖手旁观。

C.虽然积雪还没有融尽,然而轻风已经没了冬日的凌厉,田野间每个人都如沐春风,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D.有一幅名画,画的是一尊流泪的观音。

因为慈悲的观音愿为芸芸众生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项是()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B.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C.寒流侵入我国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关税下降了,这对明年本市家电市场是喜?

是忧?

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隆,惟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

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

雪与酒。

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

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

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

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

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

可是这样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

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

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

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

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

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重。

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⑤据《世说新语》所载:

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

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

“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

”刘伶说:

“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

”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

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

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

《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

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

”一位朋友接道:

“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

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

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7.下面对“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写了很多酒味很浓的诗文。

B.强调李白作诗必得饮酒。

C.是对李白饮酒为诗的夸张调侃。

D.酒味与酒诗成就了李白的清新飘逸。

8.从全文看,不属于诗人喜酒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可以浇去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B.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

C.酒可以使人唤起联想,产生创作的灵感。

D.对文人而言,诗文是酒的伴生物,无酒不成诗。

9.下列对文章的评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酒的态度。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文学。

C.“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会持家。

D.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10.下列对文章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说的“能饮一杯无”句的味道实际是指欲醉而未醉的境界。

B.“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

”意谓二人对酌,可以在散文般的意兴中驰骋。

C.三人以上群酌在作者看来带有戏剧诡异多变的味道,少了清幽的情趣。

D.“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

”形象地写出了部分古典诗的题材特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汲黯字长濡,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

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①来拜谒,蚡不为礼。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

“吾欲云云②。

”黯对曰: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

“甚矣,汲黯之戆也!

”群臣或数黯。

黯曰: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

黯务少事,乘上闲,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

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弄巧。

上分别文法③,汤等数奏决谳④以幸。

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

上愈益贵弘、汤。

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

“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节选自张晔的《后汉书》

【注】①中二千石:

职位在中二千石以上的官。

②云云:

如此如此。

③分别文法:

授引新定的法律分别定罪。

④谳yàn:

判决的罪案。

汤,张汤(人名),下文“刀笔吏”即指此人。

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庄见惮惮:

敬畏B.汲黯之戆也戆:

愚直

C.群臣或数黯数:

多次、屡次D.招怀四夷招怀:

招附安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孝景时为太子洗马/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

B.以庄见惮/黯以父任

C.欲诛之以事/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D.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变色而罢朝

13.造成汲黯“唯天子亦不说也”的原因是()

①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②黯对曰: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③常言与胡和亲④而黯常毁儒⑤甚矣,汲黯之戆也!

⑥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

14.下列叙述不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蚡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而蚡竟然不予还礼。

B.汲黯出身卿大夫世家,他能做官是与他父亲有关联的,可他做官以后非常耿直,有时连皇上他都敢于忤逆。

C.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

淮南王刘安想要谋反,觉得其他人都不是障碍,只有汲黯难以对付。

D.张汤等人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妙地诋毁汲黯,诬陷汲黯有罪,使汲黯不得伸冤,使汲黯不明真相,并以判案为功。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默写(任选4题)(4分)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更待菊黄家酿熟,___________。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3)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4)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做简要的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安于途中

(1)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2)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

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

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3)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

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

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4)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

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5)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

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6)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

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

等待或许是一种煎敖,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7)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

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

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8)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

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9)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10)从甘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

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

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11)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于终极。

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

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

(12)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

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

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13)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的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14)因为生活并不是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

就像侯鸟,只有在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地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15)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

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达到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16)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

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17)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

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18.说说你对第九段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4分)

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十二段句子“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

”中的“这些”指代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指出并举例说明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两个主要特点。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作者首先解释了“途中”的含义,即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B.作者赞赏“安于途中”意味着否定“付出总有回报,耕耘是为了收获”。

C.“安于途中”是指在“途中”尽情演绎自己的生命,展示生命的活力,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D.生命带给人太多的启示,每一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

有人追求结局的辉煌,有人关注过程的完满。

本文作者属于后者。

E.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将道理说得浅显明了,生动形象。

六、(12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改写相关语句。

(4分)

不知什么时候起,①我们就生活在广告里了。

广告事实上已经占据了我们整个时间和空间。

②报纸、电视、广播甚至大街上,没有一处能少了广告。

将画线①处改为比喻句,将画线②处改为排比句,以突出广告的铺天盖地之势。

(不改变原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仿照下列例句,以“夏天”、“秋天”为情境,写两段与例句句式和意蕴相同的话。

仿照横线前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基本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

(4分)

例句:

微笑是春天里的一缕轻风,温柔地吹拂着每颗沉睡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地苏醒。

微笑是夏天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笑是秋天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4分)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

“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生活中,你有储蓄的习惯吗?

当一枚小小的硬币投入储蓄罐时,你也许不以为意,但积少成多,日久,也许会派上用场。

其实,能够储蓄的何止硬币!

如果你把诚实、谦虚、无私等美好品德投入心灵的储蓄罐中,你不就具有了崇高精神和美好人格吗?

请以“储蓄_____”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600字。

⑤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3)参考答案

一、(18分)

1.C(A驯服xùn赁lìn屋B歆(xīn)羡长歌当哭dàngD牡蛎lì)

2.A(B“喋血”、C.坍弛”阴谋秘计D.忧患备尝)

3.A

4.A(B项顿号改为逗号;C项把省略号改为破折号;句末的句号放到括号内);D问号改为句号)

5.D

6.B(A去掉“在……里”,介词结构掩盖了主语C.删去“去所决定的”D中“回答都是肯定的”语义不明。

二、(12分)

7.A8.D9.A10.C(误解“戏剧”的特点为“诡异”)

三、(12分)

11.C(数:

数落、埋怨、责怪。

12.A(两个“为”均是“做”。

B前一个“以”是“因为”;后一个“以”是“凭借”。

C第一个“之”意为“他”;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D第一个“而”是连词,意思是“可是”;第二个“而”意思是“因而”。

13.B(①是别评价汲黯的话。

⑤皇上说这话,实际上是带有赞赏的意思⑥黯见蚡与天子无关。

14.D(诋毁、诬陷他人,而不是指汲黯。

四.(18分)

15.①可是刀笔吏张汤等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

②至于要游说丞相公孙弘,那真容易得像揭掉盖布,摇落枯叶一样。

16.

(1)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与君一醉一陶然(3)楼船夜雪瓜洲渡(4)犹抱琵琶半遮面(5)杨柳岸晓风残月

17.

(1)秋风本无形,但它能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开头“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乡思。

五、(18分)

18.过程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生命的绚烂多姿,生命所有的魅力,都在过程中展现出来了,对生命来说,这些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19.“这些”指的是怀抱终极愿望、“追求刹那的辉煌”、“完成某种使命”、“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

20.

(1)整散结合。

(2)运用类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21.BE

六、(12分)

22.(4分)①我们就生活在广告的海洋里了(2分,形式为比喻,不改变原意)

②打开报纸,广告!

打开电视,广告!

打开收音机,广告!

走在大街上,还是广告!

(2分,形式为排比,不改变原意。

23.微笑是夏天里的一片绿荫,真诚地呵护着每颗烦躁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平静。

微笑是秋天里的一串硕果,多情地告慰着每颗稚嫩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成熟。

24.

(1)打破沙锅纹(问)到底。

(2)刨根问底。

七、(60分)

25.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濡,濮阳县人。

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

到汲黯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任卿、大夫的官职。

汲黯靠父亲的保举,孝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的官职,因为行事严肃而被人敬畏。

……正当这个时候(汲黯时任主爵都尉,位列九爵),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蚡(fén)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竟然不予还礼。

汲黯求见田蚡时却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而已。

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儒生,皇上(武帝)说:

“我想要如何如何。

”汲黯便答道:

“陛下心里欲望很多,而表面上却装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能真正效仿唐尧虞舜的政绩呢!

”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

脸色一变就罢朝了。

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

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

“汲黯愚直得太过分了!

”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

“天子设置公卿之官,岂能一味奉承捧场,使主上陷于不义呢!

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怎能为朝廷抹黑呢!

这时,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附安定四方少数民族。

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

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等到国内事端纷起,官吏舞文弄法,百姓巧取规避。

皇上要采用新定的律令来分别处理这些吏民,张汤等人便屡次进奏所判决的要案来博取皇上的宠幸。

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戳穿公孙弘等人只会心怀诡诈,外逞智巧,以迎合主上求得自己地位的稳固;刀笔吏张汤等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妙地诋毁他人,诬陷他人有罪,使他们不得伸冤,(使人不明真相)以判案为功。

皇上越发器重公孙弘和张汤。

公孙弘、张汤痛恨汲黯,就连武帝也很不喜欢他,都想找些事故意来陷害他。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

“汲黯好直言相谏,坚守志节,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理由来诱惑他,至于要游说丞相公孙弘,那真容易得像揭掉盖布,摇落枯叶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