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234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2.docx

高考全国联考分类汇编古诗鉴赏2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联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

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

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

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

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

“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

张华传》:

“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

”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

焕曰:

“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来源:

K]

注:

①郑协:

南宋末遗民。

②芊芊:

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果突出。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宫词(其八十三)

王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

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

“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

“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

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

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líng):

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

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⑴“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

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

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手法:

以动写静,反衬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①牛渚:

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

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

白白的,徒然。

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

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

“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

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

王硅:

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

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

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

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

芳草离离,鲜花开放。

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

表达手法:

衬托/烘托、比喻。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来源:

K]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

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2.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来源: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

江州:

今江西九江。

陶安:

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

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

“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

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

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

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

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

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

为什么?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

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

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5.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

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

倚楼”。

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

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

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

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

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

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

“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

“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

“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

“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艺术手法:

①比拟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

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

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

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

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

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之情。

(请各用双音节词

填入)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怨别

(2)观点1: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

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

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

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短愁”指什么“愁”?

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

“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

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

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11.(湖北省补习学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

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答案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

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

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

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