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268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12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1、名词解释3分×8

2、填空1分×16

3、简答5分×6(7选6)

4、论述题15分×2(3选2)

第一章环境科学导论

1、环境(surrounding):

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及划分标准:

按客体差异: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第二章大气环境

1、大气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主要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比较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因子

浓度(ppb*)

CO2

1

379000

CH4(甲烷)

21

1760

N2O

310

320

CFCs

5000到14000

小于1

*每十亿单位中的含量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表,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表温度得以维持。

原理:

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一氧化碳

3、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志

4、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从形成过程:

一次、二次污染物

从存在状态:

气态和气溶胶状态(固体颗粒态)

气溶胶状污染物(粒状):

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物。

1)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2)飘尘(可吸入粒子(IP)):

D<10μ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

3)降尘:

D>30μ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间内降到地面的。

5、光化学烟雾:

是臭氧、硝酸、醛类、酮类和及氧乙酰基硝酸酯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中80%是臭氧。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是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

危害:

①可刺激人的眼睛、喉咙,引起红眼、流泪、肝炎、肺气肿等,引发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②对植物、家畜、橡胶、染料等制品也造成危害。

原因:

逆温层笼罩城市,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冬季城市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大雾天气。

一是自然的原因,每到秋冬季节,北大西洋较暖的水流与大不列颠群岛区域较冷的水流汇合,同时从海上吹来大量暖空气与岛屿上空较冷的气团相遇,形成浓浓的海雾和陆雾;

二是人为的原因,伦敦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工厂众多,烟囱林立,加上城市人口密集,家家都使用传统的壁炉.于是,烟与雾交集混杂在一起,形成著名的伦敦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

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

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

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6、酸雨:

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危害:

1)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

2)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造成鱼类死亡。

3)加速金属腐蚀,出现空洞和裂缝,强度降低,桥梁损坏。

4)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7、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光化学氧化剂:

臭氧,对鼻子、咽喉、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

二氧化硫:

损害肝脏。

且由于SO2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一氧化碳:

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氮氧化物:

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2)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

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3)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4)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

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措施:

使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使用除尘、脱硫等净化技术,烟尘控制计数。

第三章水环境科学

1、水体: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

2、天然水中各种物质按性质通常可分为三大类:

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溶解物质。

3、水质:

水的品质,指水和其中杂质共同表现出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

4、污水排放质量标准:

(GB将水分为三级,排向哪里,用途)

1)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2)排入GB3838中Ⅳ、Ⅴ类水域和排入GB30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3)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4.1.1和4.1.2的规定。

GB3838中Ⅰ、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GB3097-82海水水质标准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5、水体污染:

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

污染源的类型:

(1)按产生的原因分:

水体污染可分为两大类,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自然污染是指自然因素所产生的污染。

例如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和对大气的淋洗以及地表径流挟带各种污染物质进入水体而形成。

一般来说,自然污染只发生于局部地区,因此其危害往往也具有地区性。

人为污染是指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对水体的污染,如工业废水、农田排水,矿山排水和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废渣倾倒在水中,岸边和废气中的污染物质经降水淋洗流入水体都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人为污染中,工业废水是主要污染源,工业废水的性质和成分非常复杂,而且不同的工业部门所产生的废水水质差别很大。

(2)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分为: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按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

补充: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中或动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第一类污染物共有13项,不分建设年限,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低于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第二类污染物是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质的污染物。

6、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物质来源,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举例)。

(1)水体富营养化:

一般来说,水体中P超过20mg/m3,或无机氮超过300mg/m3,可认为水体处理富营养状态。

可见对于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P的作用大于N.

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2)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3)危害:

1)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2)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3)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4)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4)例子:

A、赤潮: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渔业,影响健康。

B、水华:

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又叫蓝细菌,包括颤藻、念珠藻、篮球藻、发菜等)、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5)治理方法:

A、工程性(物理)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

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B、化学方法

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C、生物性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

7、内源性污染: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人工快渗系统(ConstructedRapidInfiltrationSystem,简称CRI系统)原理:

采用干湿交替的运转方式,利用滤料表面生长的丰富生物膜(核心)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物理化学吸附以及生物降解。

在淹水期,污水自上而下流经滤料层,由于滤料呈压实状态,利用滤料粒径较小的特点,滤料中粘土性矿物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以及生物膜的生物微絮凝作用,截流和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

在落干期,滤料表面的生物膜在好氧状态下对附着在填料内部的污染物进行好氧生物降解,从而使污染物在系统中得以最终去除。

(1)有机物去除机理

在CRI系统中,有机物的去除首先是通过渗滤介质及其表面的微生物的过滤吸附作用而截留在系统内,并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特别是落干期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而获得最终去除的。

快渗池对COD和BOD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2)氮类污染物去除机理

在CRI系统中,氨氮一般先通过介质吸附,再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硝氮而得到去除的。

为进一步提高对总氮的去处理,在人工快渗系统中增加了生物塘处理工艺,有效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出水指标。

CRI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3)磷的去除机理

CRI系统除磷机制主要是渗滤介质的吸附、化学沉淀和生物降解。

为进一步提对总磷的去除,在人工快渗系统前处理中

增加了絮凝沉淀工艺,有效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出水指标。

a)预处理构筑物:

去除水体中部分SS和颗粒有机物,防止后续的人工快渗系统发生堵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进入快渗池的污染物的浓度,提高后续人工快渗池的水力负荷。

一般预处理系统可以采用普通沉淀、一级强化絮凝工艺等。

b)快渗池:

至少两个装填有一定厚度砂石填料滤池组成。

落干期渗池大部分为好氧环境,淹水期渗池为厌氧环境,所以渗池内经常是好氧和厌氧相互交替,有利于微生物发挥综合处理作用,去除有机物。

就氮的去除而言,落干时产生铵化和硝化作用,淹水期产生反硝化作用,氮通过上述转化过程而被去除;悬浮固体经过过滤去除;重金属经吸附和沉淀去除;磷经吸附和与渗池内的特殊填料形成羟基磷酸钙沉淀而去除;病原体经过滤、吸附、干燥、辐射和吞噬而去除;有机物经挥发、生物和化学降解等作用而分别被去除。

c)清水收集系统的功能是:

收集经过快渗系统处理的清洁水以供回用。

经过CRI系统处理后的出水可回用于绿化、冲洗路面和冲厕等。

CRI技术缺点:

a)占地大,适合农村使用;

b)在北方地区需要保温措施;

c)缺乏理想的总氮反硝化机制;而且对于氨氮偏高的污水长时间运行后出水容易产生偏弱酸性出水,需要及时补充昂贵的特殊填料来补足碱度。

d)总磷处理仅处于无机磷吸附层面,吸附效率受限,所以对于高磷污水处理不宜采用人工快渗技术。

8、水体自净

废水排入水体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从另一方面看。

水体也有一定的自身净化废水中污染物质的能力。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稀释→沉淀→分解氧化→病源体的死亡

9、

水污染控制

基本控制模式——三级控制

(1)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a)控泥技术

b)原位处理技术

c)控藻技术

(2)点源污染控制技术

a)常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

b)化学强化混凝处理技术

(3)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人工快渗系统(CRI)

(4)应急处理技术

1.处理目的

目的:

对废水中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达标排放(防止毒害、病菌传染,去除异味、恶臭等)。

2.处理方法

(1)物理法:

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

(2)化学法:

化学沉淀、混凝、中和、化学氧化

(3)生物法:

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土地处理系统(生物稳定塘)

此外,也有物理化学法:

萃取(液一液)、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

3.城市污水处理

(1)污水一级处理:

初级,主要去除固体悬浮物(SS)。

通过机械过滤、筛滤等,沉淀的固体颗粒。

效果:

可除掉35%的BOD和60%的SS,为初级处理。

2)污水二级处理:

为生化处理。

主要去除有机物(BOD5)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态和溶解态的有机物,去除75%~95%的BOD,出水BOD可达标排放。

(3)污水三级处理:

深度,主要去除难降解物质(N、P)。

又称污水的高级处理或深度处理,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法或土地利用法实现。

主要去除N、P等污染物。

去除SS、BOD99%,N、P50-95%,P94%。

第四章固体废弃物与环境

破坏全球性四大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污染、酸雨、气候变暖、臭氧层

1、固体废物:

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定义:

无直接用途的、可以永久丢弃的、可移动的物质。

2、危险废物: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指除放射性以外的那些废物(固体、污泥、液体和用容器装的气体),由于它们的化学反应性、毒性、易爆性、腐蚀性或其它特性引起或可能引起对人类健康或环境的危害。

不管它是单独的或与其他废物混在一起,不管是产生的或是被处置的或正在运输中的,在法律上都称为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特性:

(具备其中一条就算危废!

有毒性、浸出毒性:

各种重金属

腐蚀性:

pH、对钢铁:

0.64cm/年

传染性:

医疗废物

反应性:

各类化学物质,与水、空气等

易燃、易爆性

3、固体废物的危害

首先,固体废物是各种污染物的终态,特别是从污染控制设施排出的固体废物,浓集了许多污染物成分。

人们却往往对这类污染物产生一种稳定、污染慢的错觉;

第二,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

1)侵占土地:

固体废物任意露天堆放,必将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

2)污染土壤:

当污染土壤中的病源微生物与其它有害物质随天然降水径流或渗流进入水体后就可能进一步危害人的健康。

工业固体

3)废物还会破坏土壤内的生态平衡。

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还可能在土壤中发生积累。

来自大气层核爆炸实验产生的散落物,以及来自工业或科研单位的放射性固体废物,也能在土壤中积累,并被植物吸收,进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4)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

污染地面水,并随渗沥水渗透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能造成更大的水体污染。

5)污染大气:

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以细粒状存在的废渣和垃圾,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扩散到远处;固体废物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也能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

煤矸石自燃会散发大量的二氧化硫。

我国的部分企业,采用焚烧法处理塑料排出氯气、氯化氢和大量粉尘,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已成为有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6)影响环境卫生: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很低。

城市垃圾、粪便清运能力不高,无害化处理率1992年仅达28.3%,很大部分工业废渣、垃圾堆放在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影响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对人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4、固废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1、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三化原则)

2、全过程控制原则

3、污染者负责原则

6、固废的管理:

1、固废的污染控制

1.改革生产工艺:

A、采用清洁生产(从发生源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不同于未端治理,而是对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a)生产:

节约原料,淘汰有毒原料,削减废料产生的数量的毒性。

b)产品:

减少从产品提取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c)服务:

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B、采用精料

C、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

2.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3.进行综合利用

4.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

2、固废的资源化

8、固化处理,适用范围:

A.水泥固定法:

应用于无机污染型的废物,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含汞泥渣、含砷泥渣。

轻水堆核电站的浓缩废液、废离子交换树脂和滤渣。

核燃料处理厂或其他核设施产生的各种放射性废物。

电镀污泥、汞渣、铅渣、铬渣等。

B.塑料固定法:

根据使用的塑料(树脂)材质不同,分为热塑型塑料固化和热固性塑料固化两类

热塑性塑料固化:

聚乙烯、聚氯乙烯树脂等。

在常温下呈固态,高温时可变成熔融胶粘液体,将有害废物掺合包容在塑料中,冷却后即形成塑料固化体。

热固性材料(较常使用):

如脲醛树脂、未饱和树脂等单体在加热或在常温条件下加入催化剂可聚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稳定固体化合物。

C.水玻璃:

处理极有害的废物及放射性废物。

D.沥青:

一般用于处理中、低放射水平的蒸发残液、废水化学处理的污泥、焚烧炉灰渣、塑料废物、电镀污泥和砷渣。

9、热解与焚烧的区别

焚烧

热解

热效应

放热、氧化

吸热、还原(部分氧化)

反应产物

CO2、H2O

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

释能方式及应用

产生的热能只能就近利用(发电、加热水或产生蒸汽)

产生燃料油气,可贮存和远距离输送

优点

减容效果好(体积减少80-90%);解毒除害(在焚烧过程中,还可把许多病原体以及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减轻和消除后续处理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浸滤液、恶臭);回收能量和资源(焚烧放热发电等);同时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固废的一条重要的处理、处置途径

有机物转化为贮存性能源;二次污染少;;有害成分大部分被固定在炭黑中;NOx的产生量少。

第五章物理污染与环境

1、环境污染分类(污染源的属性):

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

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2、噪声:

物理学:

令人厌烦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影响人类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分贝(decibel):

(相对值)是量度两个相同单位之数量比例的单位,主要用于度量声音强度,常用dB表示。

“分”(deci-)指十分之一,个位是“贝”(bel),但一般只采用分贝。

讲话通常分贝:

40~60dB,85dB以上有危害

3、电磁辐射:

电磁场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此能量为电磁辐射,也称电磁波。

(电磁波:

电磁波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微波频率(220~36000兆赫)、电视频率(30~300兆赫)到无线电频率(30兆赫)以下的波)

4、电磁辐射污染来源:

A、天然污染源

大气与空气污染源(自然界的火花放电、雷电、台风、火山喷发等);太阳电磁场源(太阳黑子活动与耀斑等活动);宇宙电磁场源(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等)。

这种电磁污染除对人体、财产等产生直接的破坏外,还会在大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尤其是对短波通讯的干扰最为严重。

B、人为污染

电气化铁道:

如磁浮列车;高压输变电系统:

高压线、变电站;

射频辐射场源。

如无线电发射机、雷达、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使用的电磁设备:

工业:

高频加热设备;医疗:

治疗仪;科研:

超声波清洗仪。

其它:

如家电等。

5、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一级标准:

为安全区,指在该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