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425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播新闻的写作.docx

广播新闻的写作

广播新闻写作

第一节广播新闻概述

一、广播新闻的含义: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媒介。

在生活中,为了能够更清晰地区分开来,人们习惯把只传递声音(音量、音调、音色)的媒体称为广播,把既传递声音又传递图像的称为电视。

广播和电视又都有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方式。

广播新闻是以广播为传播手段传送声音的新闻报道。

广义:

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特写、广播专访等。

狭义:

广播新闻专指广播消息。

广播新闻从报道手法分为口头新闻和录音新闻。

二、广播的优势与弱点。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是后起的、以先进电子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媒体。

最早的广播电台开播于1920年,离现在尚不足百年,远没有报纸的历史长远。

但广播电视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都使人们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

“电台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加速同时又加快了其他的媒介。

它确实把世界缩小到了小小村落的规模。

”跟报纸刊物相比,广播电视有它明显的优点,也有它不易克服的缺陷。

综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迅速,但一瞬即逝

比起报刊来,广播电视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

报刊在排版印刷和发行过程上,要浪费不少时间。

而且最快的报纸也不过是一天出版一期或两期(现在有的报纸分出上午版和下午版来,以求随时传播最新的消息),许多当天发生的新闻当天不能传播出去。

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30万公里,1秒可以绕地球7圈半。

而广播电视每天数次滚动式播出的新闻节目,可以不断插入新的内容。

如有重大新闻,还可以随时中断其它节目的广播,临时插播新闻。

这是报刊不可与之相比的优势。

   不过,报刊上的新闻是以白纸黑字的物质化形式固化了的,凭借一个长期存在的外在形式,它所报道的内容可以超越时间成为历时性的存在。

广播电视却在播出之后就不再有痕迹,只能超越空间而不能超越时间,是一瞬即逝的。

因此,它不能像书面化的报刊新闻一样可以被读者反复阅读甚至逐字逐句地思索玩味。

(二)接受容易

   由于无线电波的覆盖面很广,只要有一部收音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收听无线电台的广播。

因此,广播的接受是非常容易的。

电视也普及到了各家各户,只要遥控器轻轻一点,就能在几十家电视台的节目中任意选择。

这些便利条件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数量惊人的受众。

不读书不看报的人有一些,而不听广播也不看电视的人就很少了。

   正因为接受起来太容易,人们对广播电视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持比较随便的态度。

一边干活一边听广播,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的情况,相信大家都是经常看到的。

除非有非常精彩的内容,否则受众的注意力很难像阅读报纸那样聚精会神,漏听漏看、听后看后不知所云的情况,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是常有的事。

(三)生动直观,但常有误解

电视的生动直观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有声音,又有画面。

广播出于竞争的需要,也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使节目更精彩生动。

如,由一人独播变为两人轮播或多人对话;由单纯语音变为语音、音乐、现场音响合成的录音报道或配乐广播等等。

另外,声音比起文字来,在节奏、音韵、声调等方面,也可做较多的加工使之更生动。

因此,单从生动直观方面看,广播电视是远胜于报刊的。

但是,一些比较生僻的文字,在报刊上印出来人们还能准确理解,口头念出来人们就可能不知所云了。

还有一些同音字词,仅靠语音很难认定是哪一个字或词。

这必然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碍,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

电视有时不得已就加上字幕,但毕竟不是常法。

广播则连加字幕的可能性也没有,只能靠在写作时注意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可能产生歧意的字词,这就对语言的表现力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第二节广播语言的要求

一,广播语言特点

(一)语言分类及各自特点

广播用作报道的有声语言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写成文字再由播音员,记者,主持人念出来的有声语言,如口播新闻,非现场解说,这类语言被语言学界定义为"书面语言的口头化";另一类是记者,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做现场报道时直接说出来的口头语言

(二)广播语言的特点

广播语言与书面语言比较是更新的,面对更大受众群体的传播语言,它虽然是为听准备的口头语言,但它又不同于我们上面谈到的两类口语活动。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广播语言的影响

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还带来了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在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拼写要反映现代读音的发展变迁,像欧美各国的著名大字典都要经常修订,所以现代书面语与口语的一致性就比较强

第三节广播新闻的写作

一、广播新闻的体式

广播新闻除了常规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言论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体式。

常规体式无需重复介绍,这里只介绍两种特殊体式。

(一)录音报道

录音报道是借助于录音器材将各种音响合成而制作成的广播新闻形式。

它通常包括事件本身的音响、现场环境的音响、记者的报道词和解说词、当事人的谈话原声等等。

例如:

现在播送山东台记者蒋小锋、刘丹青、刘延来采编的系列录音报道:

《新时期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王廷江》第二篇:

“我当家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

王廷江把600万元个人财产捐献给集体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王廷江担任村支书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豁上我这百十斤,也要在沈泉庄干出个样子来。

临沂市罗庄区委书记李桂祥说:

(出录音)

“说起来他干个体他还有个责任感,觉得赔了赢了对人都有直接关系,干集体毕竟这一方面责任不是太明确,但是恰恰相反,王廷江干个体他感觉到干不好还行,我顶多是多收入与少收入的问题,我干集体了,干好了是为人民造福,树立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干不好是为人民造罪,我造福不造罪,这个境界我感觉更高了。

”(录音完)

1990年春节刚过,王廷江带领几百名群众筹资1250万元,同时上马了瓷釉厂、氧化锌厂、第二白瓷厂三个企业。

……

在王廷江的带领下,从1989年到1995年,沈泉庄村办企业就达到20多家。

6年的时间,实现利润16亿,向国家交税3000万元。

一个百万富翁消失了,一个经济强村横空出世。

如今沈泉庄的村民人人都有一份好工作,家家都住上了二层楼。

村民李庆俊说:

(出录音)

“我一再说,上有党中央,下有王廷江。

廷江啊,我佩服他!

”(录音完)

这是沈泉庄人共同的心里话。

……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新闻栏目1996年8月17日播出(片断)

这段文字中除记者叙述的话语之外,还有干部和群众评价新闻人物的原话录音。

再如:

(出警笛声混)

听众朋友,就在半个小时前,天刚蒙蒙亮,一阵警笛声划破了哈尔滨城郊清晨的宁静。

一辆大型吉普车冲出哈尔滨市内,直奔阎家岗机场。

一次紧急跨国救援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警笛声隐)

被求援的是一个叫杨明月的加拿大华裔女婴。

出生只有九个月的她,因患世界罕见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欠缺综合症”,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期。

挽救她的唯一希望是找到相吻合的骨髓做移植手术。

不幸的是,就连她亲生父母的骨髓也救不了她。

国际红十字会现存的300万非亲骨髓样品中,也没有一例适合小明月。

专家指出,与小明月骨髓相吻合的人,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最好依照小明月的遗传素质主要来自母亲的特点,去小明月的母亲的出生地——中国哈尔滨寻找。

12月5号,小明月的父亲——旅居加拿大的多伦多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杨吉林紧急飞往故乡哈尔滨,向父老乡亲们求救。

(录音)

杨:

怎么才能知道人的骨髓是哪一种型呢?

就是通过血液来检查。

这个检测要在细胞采集以后也就是我们采血以后36小时之内,一定要进行分析。

如果不进行分析的话,得出精确检验结果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录音完)

12月13日,一个空中接力式的跨国救援方案形成了:

在哈尔滨今天凌晨3点采血,8点40分由杨吉林带血样飞往北京,12点10分从北京取道香港,飞往美国洛杉矶国际血样分析中心。

这是确保按时分析血样的最佳路线。

为了确保求援行动成功,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哈医大校部、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哈尔滨远东商厦设立了3个采血现场,出动80多名医护人员采集血样。

哈尔滨市公共汽车总公司设计了运送采血群众的专用路线,12辆公共汽车、24名司乘人员组成了“献爱心服务”特别行动车组。

哈尔滨市的新闻媒介提前向社会公布了今天凌晨的采血地点和运送线路。

今天凌晨1点30分,记者冒着零下21℃的严寒,分别登上开往采血现场的公共汽车,沿途采访。

(录音)

(车门开启声,群众上车声)

记者:

你好,

群众:

你好,

记者:

你是从哪儿来的?

群众:

我家住在热电厂。

记者:

你几点在这里等车的?

群众:

我到的早一些,这些人我第一个到的,1点40就到了。

我跑步出来的,跑了15分钟跑到这儿的。

记者:

你对这件事还是蛮有热情的!

群众:

这一点心意微不足道啦,咱们要是把这件事办好,也代表我们中国人的一片心了。

记者:

你家是哪儿的?

群众:

家是内蒙扎兰屯的,我是来哈尔滨打工的。

我觉得这个小孩子非常可怜的。

我去献血,能为(治好)她的病多(带来)一份希望吧。

记者:

你是从哪儿来的?

群众:

我是从林业大学来。

社会的一份子嘛,大家应该付出一点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录音完)

……

——1996年12月14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早餐前后”栏目

在这个录音报道片断里,有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叙述,有现场环境音响,有记者采访的声音,有群众接受采访的声音。

这样的报道体式,能够给听众以亲历其事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二)现场广播报道

现场广播报道是记者亲临实地,对眼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作现场解说的一种报道形式。

它的亲历性和现场感比录音报道还要强,也正因为它的这种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特点,人们才格外地欣赏它。

这种报道形式必须有这样一个前提:

听众关心,对现场发生的一切有急于了解的强烈渴望。

下面这篇早期的现场报道很能展示出现场广播报道的魅力:

抢救“角鲨号”潜艇

各位听众:

杰克·奈尔通过WAAU短波发射台向各们播音。

波长2190千周,2190千周。

现在,我们乘坐一条小船向各位播音。

这条小船,在离“角鲨号”抢救现场大约50码的地方抛锚。

这个地方,在朴茨茅斯海军船坞以北16英里。

我们已经看到,并且在继续目睹着我们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令人感动的场面。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就在我们眼前发生。

大约一个小时以前,重达10吨的巨大潜水钟深入海底,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我们焦急万分,急切地期待它重新回到海面上来。

各位听众,就在几分钟以前,它冲破海面的波涛,露出了水面。

现在,这个巨大的、看起来像只梨子的潜水钟正随着求援船“猎鹰号”附近的波涛起伏着。

“猎鹰号”上的人正在用长竹竿把潜水钟拉到靠近船尾的水面去。

现在,潜水钟业已就位,有两个人登上了潜水钟,他们开始设法拧开舱盖上的螺栓。

就是这螺栓,使潜水钟无论在海面上,还是在250英尺的海底,都滴水不进。

有个人站起来了。

求援船上有个人也把身体紧张地探了出去,他们大概要打开舱门了……不错……他们把舱门打开了!

他们把手探到舱里……舱里露出一个人的头部……他们像是把一个人拉出来……对,这个人凭着自己的气力爬出舱口了,他在潜水钟的顶部走过,现在,这个人登上了“猎鹰号”!

各位听众,现在,又有一个人从潜水钟里出来了!

有人把他架到“猎鹰号”上,尽管他看起来身体很好,完全可以自己上船。

又上来一个……又上来一个……各位听众,他们的身体好得出奇,尽管在海底……又出来一个,现在,他们又把手伸进去了——拉出第几个人来了?

噢,刚才我太高兴了,没有数,我想可能是第六个人。

这个人出来了……第七个人也出来了!

各位听众,一共有七个人从那个又大、又白,像个大梨子的潜水钟里出来了……我们亲眼看到了。

并且正在向各位报告,遇难潜艇中的第一批七个人现在已经脱离险境!

这条潜艇,如今沉没在250英尺的海底。

潜水钟很快又要沉下去了,以便把更多的人抢救出来。

但是,从把潜水钟沉下去,到它浮上来,大约要一个多小时。

因此,我们打算暂停播音。

到这潜水钟再次浮起的时候,我们将再次播音,向各位报告救援现场的情况。

请不要关掉收音机,以便随时收听最新消息。

各位听众: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杰克·奈尔通过WAAU短波发射台向各位播音。

波长:

2190千周。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39年5月23日播出,记者:

杰克·奈尔。

可以想象,这篇报道多么强烈地吸引了收音机边的听众们。

现场直播的特点使它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都达到了极致,其它新闻报道形式很难与之相比。

二、广播新闻的写作特点

(一)线索清楚,结构单纯

广播的收听有一瞬即逝、不可反复的特点,为了让听众听得懂、记得住,就必须将线索和脉络处理的单纯而清晰,全文的层次安排也要尽量简单。

线索复杂,听众理不清头绪,越听越觉得杂乱,不仅在内容的接受上形成障碍,也会失去继续收听的兴趣。

从叙述方式上看,广播新闻最好采用顺叙的方式,插叙、倒叙和分叙,如果不得不采用,也必须交代清楚,以免造成混乱。

那种在现代小说中常用的时空破碎、叠合、放射、交错的叙述方式,在广播新闻中是不能采用的。

(二)通俗易懂,短小精悍

通俗易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要通俗,不能太学术化,也不要讲太艰深的道理。

一些在书面表达时可以被读者接受的东西,用播音的形式就不一定能被听众接受了。

二是语言要通俗,尽量不使用费解的字眼。

广播报道还忌讳冗长,总体上说,篇幅上最好比报刊上的新闻还要短一些。

有人曾把广播新闻的特点概括为“短、浅、软”,首先提到的就是短。

短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量;短了,才能在变换中不断给听众以新鲜感。

(三)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这是广播新闻写作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广播用语要讲究节奏和音韵,要和谐动听,朗朗上口。

广播用语还要讲究语言优美,富有文采。

总之,要做到适听、中听、动听、耐听。

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句子要短,句子成份要单纯

广播忌用长句,因为句子太长,句子的内部构造必然也复杂,有太多的修饰语,有太多的分句和复合成分,不容易被准确地记忆和理解。

在这方面,作家老舍的看法很值得重视,他说:

“我自己写文章,总希望七八个字一句,或十个字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

”他认为,句子短了,意思更明白,读起来也更动听。

一个创作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尚且如此,写作广播稿应该怎样更无须多言了。

2.用本民族常用句型,不用欧化倒装句型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作家们,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爱使用一些欧化的复合句型和倒装句型。

其实这是现代汉语白话语言还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并不值得效法。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日趋成熟的今天,又特别是在广播稿的写作方面。

3.避免同音、谐音误听误解

汉语的一些语词,同音不同形,意义相去甚远,有些结合上下文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出来,不至于误听误解,但有些就很难说。

譬如形式和形势、走近和走进、势力和势利、题材和体裁、计委和纪委、致病和治病、期中和期终、向前看和向钱看等等,有的属于不同范畴,有的意义区别巨大,有的含义完全相反。

写作时一定要想到这一点,在写完之后还要多读几遍,检查有没有可能产生误听的地方。

三、广播语言的写作要求

一。

用词要求

(一)多用双音词

(二)不用书面词汇

(三)避免同音词词义相混

(四)慎用简称

(五)适当重复

(六)短语使用

二,句子要求

(一)少用连接词,使句子变短

(二)去掉多余词语

(三)一个长句改成几个短句

(四)简化句子结构

(五)不用倒装句

三,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仍能很好表义的

(二)失去表义功能的

(三)要小心使用的标点符号

四,表达要求

(一)通俗易懂

(二)具体形象

(三)自然有趣

(四)声音和谐

(五)语言规范

第四节广播新闻的结构与写作

广播新闻写作顾名思义就是为广播电台写作新闻,它首先是新闻,其次是广播新闻,所以它首先要服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广播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首先是写导语.狭义的广播新闻就是消息,它与报刊消息一样,也要有导语,这是新闻报道体裁的一般结构,是不言而喻的.

要想把广播短新闻写好,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即写好精炼而有味道的新闻导语;主题集中,一事一报;精选材料,巧用事例;语言运用准确简练。

(一)写好精炼而有味道的导语

俗话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

对于广播新闻,写好导语尤其重要,因为开头语写得新颖活泼,富有魅力,就能先声夺人,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吸引他听下去。

广播新闻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除了要达到精炼、明快、生动等要求外,还要做到开门见山,突出最精彩、最鲜活的事实,或提出问题、营造悬念,以吸引听众的收听兴趣。

1、导语的立意要新颖。

写导语时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即导语中罗列太多事实,使人无法抓住重点;导语中缺乏生动的事实,只是笼统地进行抽象描述。

1992年7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了一则反映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天津市利用外资成倍增长的消息,其导语是这样写的:

“一年前曾经有人预言说,上海浦东的开发将减小天津对外资的吸引力。

事实证明,浦东的开发并没有影响天津。

今年上半年天津利用外资额成倍增长,已经超过北京、大连,与上海、广东的差距大大缩小。

这个新闻导语连标点都算上共有90个字,但外延力度大,其内涵十分丰富,虽然没有点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但字里行间蕴藏着南巡讲话发表后半年间在中国大地产生的巨大辐射作用。

特别是导语的第一句话从预言开始,只用49个字就把要写的新闻推向引人入胜的最高峰。

接下来又用结论性的新闻事实回答了预言者。

因此,一条普通的利用外资的新闻,由于导语写得有特点、有新意,普通新闻就变成了有角度、有新闻感的消息,自然也就能吸引人听下去。

2、导语语气要轻松,生活气息浓一些,从适合听众收听的热点切入。

  有一则广播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

“十几年前要是有人打开一瓶茅台或五粮液,一些不喝酒的人也会挤过来尝一口。

如今要有人再亮出这些酒来,人们十有八九会问:

是不是假的?

这个不幸的问题又不幸被今年元旦春节两个节日中的事实所证实。

据去年第四季度对北京市场的名白酒的抽查,茅台和五粮液的合格率为48.6%。

就是说,今年节日期间的北京人喝的茅台和五粮液,两瓶中至少有一瓶是假的。

这段导语写得很有特色。

在一般的“打假”稿件中,通常是罗列一堆枯燥的数字,让人听起来很乏味。

而写这篇稿件的记者非常了解当今人们深深厌恶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所以一开头就从这种社会现象入手,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名酒态度的变化写起,不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是引起人们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3、导语要尽力表现,不要被事实淹没。

有一篇稿件原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贵阳市‘菜蓝子工程’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先后投入3300万元,建设了60多个项目,建成了蔬菜、果树、茶叶、鱼塘四个万亩基地和副食品连片基地,做到蔬菜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菜满足贵阳市场,使每人每天平均有六两新鲜蔬菜供应,就是淡季也不低于四两。

同时,贵阳市生产的蔬菜还销往毕节等边远县以及湖南、广西等省区。

这条导语最大的毛病在于,一味地堆积事实,使导语很长,没有顾及广播特点。

同时,也没有从事实里挑选最有力的材料来反映贵阳市为何花大力气发展“菜蓝子工程”。

后来经过编辑修改,给这条消息来了一个“双重导语”,着力表现发展“菜蓝子工程”给贵阳市市民带来的好处,层层深入,吸引听众。

导语就变成了这样:

“过去,靠吃八省粮食七省菜的贵阳市民,如今再也不为吃不到时鲜蔬菜发愁了。

近几年来,贵阳市先后投入3300万元,建成了蔬菜、果树、茶叶、鱼塘四个万亩基地和副食连片生产基地,做到了淡季不淡,每人每天平均有六两时鲜蔬菜供应。

  两条导语比较,修改后的导语比原来的导语写得简练、明快、有说服力。

二、主题集中,一事一议

广播短新闻一定要集中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新闻才能短小而丰实。

针对有些重大题材,可以集中一个侧面上,体现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

1999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短新闻《大米卖出猪肉价》,倡导绿色食品,讲述的只是一件事:

农民乔龙德的绿色食品打入京沪市场,畅销一空,增收60万元。

2006年笔者采写的七集系列录音报道《凉都春早——六盘水市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纪实》,每条稿件都是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二十字方针,选取突出而典型的一两件事例来反映“保先”活动以来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层素质明显提高等,且每条稿件的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这组稿件播出后反响比较好,被评为贵州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作品。

三、精选材料,巧用事例

广播短新闻要写活的关键就是要精选典型材料,巧用典型材料,善于用典型事实说话。

有这样一段反映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文字:

记者最近在辽宁农村采访,经常看到一些农民在路旁树下,有的打羽毛球,有的下棋,有的聊天,有的织毛衣。

一位老农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过去最挨累的农民,如今变啦!

一年干100多天的活就行了,不少庄稼活让机器给代替了。

这段文字语看似简单,但是记者选取材料花费了不少功夫,他没有单纯地写数字、写置办农机具的套话,而是巧妙地写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内容接近生活,接近实际,听众一听就了解到当今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笔者参加了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在《贺龙在黔西》这篇稿件里,选取了贺龙给卖糍粑的小贩作主、摆千人宴请老百姓吃饭等材料来反映贺龙平易近人的作风。

在《父亲的故事》里,精选了周素园女儿对父亲深情回忆的几个精彩片断,如周素园生着重病也要坚持跟着红军走、解放后毛主席写给周素园的一封信等素材,反映了周素园高风亮节的情操。

在其余的《军民鱼水情》、《将军山战役》等稿件笔者都精心选择素材,且每组稿件时间都控制在一分半左右,让听众在短时间内就了解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心为民的无私情怀。

四、语言运用准确简练

新闻语言是带有新闻特性、适合信息传播的实用语言,讲究的是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广播短新闻更是如此。

例如荣获“东方明珠奖”短新闻三等奖的广播短新闻《一张桌子》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新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当年曾使用过的一张办公桌,五十年后依然在服役,它的使用者是现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

”言简意赅、明白晓畅、意味深长。

广播评议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样能使听众容易听明白稿件所要表达的意图。

如:

浙江省龙游县县委书记戴峻日前专程到全国劳动模范、种粮专业大户本县农民夏妆清家,送上一块特殊的牌匾——“种粮大户重点保护牌”。

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长句的使用容易让听众把握不住作者要说什么。

经编辑修改为:

浙江省龙游县县委书记戴峻日前专程送一块牌匾给本县农民夏妆清。

牌匾上写着“种粮大户重点保护牌”。

夏妆清是全国劳动模范、种粮专业大户。

为什么县委书记要专门给种粮大户送保护牌呢?

修改后的句子虽然增加了字数,但是层次清晰,易听易记。

如今的世界千变万化,广播要紧跟时代步伐,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记者编辑要加强短新闻的写作水平与能力,这样我们的广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二,广播新闻结构

(一)单一线索

(二)行文简练

(三)词语疏松

(四)总分结构

(五)加工数字

思考题

1,什么是广播语言它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在写作广播新闻时使用广播语言

3,广播语言在写作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写作广播新闻稿有哪些特殊要求

广播新闻是依靠声音向广大听众传播的新闻。

据科学测定,人的视听敏感点一般在15秒至30秒之间,显然,广播稿写得长了,就容易使听众产生疲劳感。

针对这个生理特点,广播新闻必须写得短小精悍,力争在人们没有产生疲劳感之前就把一条新闻内容全部发布出来。

  

 

第三节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常见体式

(一)口播新闻

这是以播音员面对摄像镜头进行播音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