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45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这表明齐魏两国

A.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

B.两分天下格局的形成

C.藐视了周天子的权威

D.意在挟天子以令诸侯

2.下面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事处。

政事堂的设置旨在

A.提高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大臣专权

D.分割宰相权力

3.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地震促使宋朝确立储君

B.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

C.北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D.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

4.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5.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国家的外交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例如外国公使入驻北京,清政府也派遣使节驻外,进行国际交往活动。

另一方面,中国与一些仅存的朝贡国之间仍旧采用旧有的模式进行交往。

由此可知,清政府

A.被迫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B.对外观念新旧交杂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6.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7.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8.下表为建国后某地工农业总产值表。

据此可知,该地

A.重工业比重一直占优势

B.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9.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

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抛弃传统习俗

B.忽视公平公正

C.强调等级秩序

D.尊重家庭伦理

10.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法案。

该法案规定:

按照英国国内市场价格,每夸特小麦低于八十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进口。

这一规定在英国

A.降低了谷物的价格

B.提升了工人生活水平

C.促进对外贸易繁荣

D.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11.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

这些做法

A.扭转了苏联农业落后局面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

D.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

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

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

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

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

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

“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

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

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钱乘旦《变动与适应》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1906年清政府在所谓的“预备立宪”中开始实行官制改革,波及到监察机关。

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清政府设立中央资政院和地方各省咨政局,并赋予其在立法、财政、监察方面的权力。

同时,还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

第一,裁撤六科。

第二,按行省分设“道”,共二十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

第三,撤销五城都察院,设立审判厅以取代五城都察院原有的维护地方治安的功能。

改革后,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最后寿终正寝。

——摘编自王晓天《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1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推行了一条扩充军备,增强实力的“新遏制政策”。

里根是靠美国西部财团起家的共和党领袖,他的政府班子来自东部财团,对苏联持强硬立场,因此,增加军费能得到东西部财团的一致支持。

新遏制政策的指导原则是“以实力求和平”。

为此,里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订新的军事战略,加强实战准备,准备打各种类型的战争;谋求核优势,大搞进攻型核力量,准备进行太空大战;加强常规军备,谋求海上优势,准备在各个战线同苏联作战;重新加强特种部队,反游击战和秘密活动;准备打持久的核战争和长期的常规战;建立有效的、广泛的联盟;扩大军事预算,大力加强军备。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具有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的种种特征,即它谋求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办法,来阻止苏联力量进一步扩张。

——摘编自《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新遏制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里根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主要目的。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左光斗在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拜中书舍人,入阁为官。

随后又选任为御史,授浙江道监察御史。

曾三次慷慨陈词上疏万历皇帝“御朝”理事,均未获采纳。

但左光斗却因清直敢言名重海内。

万历四十八年奉命巡视京城,搜获假印七十余颗、假官百余名,左光斗予以捕治,使京城大为震慑,吏部为之一清。

旋又奉命巡视西北城区和近郊屯田,在北方兴水利,提倡种稻,京畿农民种稻自此始。

天启元年

左光斗督畿辅学政(主考官),秉公处事,不徇私情。

天启四年任左佥都御史。

副都御史杨涟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被诬陷,逮捕下锦衣卫狱,不久惨死于狱中。

时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左光斗为官十八载,两袖清风,不治家产,囊空如洗,唯有一身正气。

后追谥忠毅。

——摘编自《安徽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光斗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光斗受到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徐州相王”表明宗法分封制的逐步瓦解,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最早称王”,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

2.A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故A项正确;政事堂是宰相的办公场所,是中枢权力制度变化,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防止大臣专权,但这不是设置政事堂的目的,故CD项排除。

3.D

【解析】

从材料“登州地震……自是震不已”“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十月不止”“登州地震不止”“登州……数震”中可以分析当时登州曾经持续发生地震,故D项正确;B项只符合《渑水燕谈录》,排除;材料“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说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北宋积极应对地震,故C项错误。

4.A

【解析】

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D项错误。

点睛:

明确“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变化,从而分析出答案。

5.B

【解析】材料“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国家的外交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与一些仅存的朝贡国之间仍旧采用旧有的模式进行交往”说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外交既有西式外交的特点也有旧有外交模式,体现出当时清朝的外交观念新旧交杂,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外交被迫融入国际体系和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D项排除;C项是从甲午战争后开始的,排除。

点睛: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国家的外交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与一些仅存的朝贡国之间仍旧采用旧有的模式进行交往”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时局的关注不断增强,导致《申报》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维新人士的办报热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申报》的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

关键的时间点“甲午战争”;结合知识分析出答案。

7.B

【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做出了上述调整,故B项正确。

点睛:

注意材料“1935年”“1936年”“1937年”这几个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详解】

8.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49年—1966年间农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下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总产值的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这说明该地重视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一直”;材料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结构不合理,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故D项排除。

9.D

【解析】

材料“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反映出罗马法中有许多关于亲属容隐的规定,这些容隐规定体现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家庭伦理,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抛弃习俗和等级秩序,故AC项排除;材料强调是亲属容隐规定,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故B项排除。

10.D

【解析】

根据材料“1815年”“每夸特小麦低于八十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进口”可以分析出,19世纪初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不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B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也会给工业生产带来成本增加,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C项错误。

点睛:

材料“1815年”“每夸特小麦低于八十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进口”反映出英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1.B

【解析】

材料“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中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扭转”;C项说法错误,错在“改变”。

点睛:

明确“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措施的作用;从而得出答案。

12.

(1)差异:

乾隆年间: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

道光年间:

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

原因:

乾隆年间: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重利轻义)观念,吏治腐败。

道光年间: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特点:

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详解】

(1)差异:

根据材料一中“清政府……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对比“《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口岸、关税制定权力、正税高低、有无杂项征收等方面,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

原因:

根据材料一中“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关税政策主要受到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和吏治腐败等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中国关税政策主要受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等因素影响。

(2)特点:

根据材料二中“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海关税则……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具有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和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等特点。

意义: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由近及远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实施的意义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同时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

13.示例:

工业革命与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取代工场,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但英国政治存在保守性,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以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他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不相称,因此要求分享权力。

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希望改变经济地位取得选举权。

面对这些问题,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后又经过多次议会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取得选举权,新的政治平衡随之产生。

可见,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是英国现代化成功的关键。

其他论题亦可,如工业革命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社会结构的变动与议会改革、变动与适应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等。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

从材料“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中概括出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世界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观点即可。

14.

(1)原因:

民主革命蓬勃兴起,立宪派的推动,西学的影响,传统监察制度存在弊端

(2)作用:

净化监察职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促进了监察制度的近代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监察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并结合清朝末年的知识可以从民主革命的发展、西学传播、旧制度的弊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最后寿终正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5.

(1)背景:

苏联的扩张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苏军入侵阿富汗激发了美国的反苏情绪,里根得到东西部财团支持

(2)主要目的:

遏制苏联扩张,扭转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谋求对苏联的军事优势,拖垮苏联经济、维护其霸主地位。

【解析】

(1)从材料“增加军费能得到东西部财团的一致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苏两国的势力、美国的反苏倾向和财团的支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办法,来阻止苏联力量进一步扩张”“准备在各个战线同苏联作战”“以实力求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16.

(1)原因:

宦官专权加剧政治腐败,“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坚守御史的职责,清直敢言的个人品质。

(2)主要原因:

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优秀道德品质,勤政爱民、体恤民情,忠于国家、对稳定政局发挥重要作用,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详解】

(1)从材料“清直敢言”“选任为御史,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朝后期的宦官专权、儒家思想的影响、御史的职责和个人品质等方面来分析。

(2)从材料“清直敢言名重海内”“秉公处事,不徇私情”“两袖清风,不治家产,囊空如洗,唯有一身正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