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46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必修1说课稿

1.《沁园春·长沙》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必修一诗歌单元第一课,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

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毛泽东不但是人中国人民的的伟大领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毛泽东酷爱古典诗词,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请同学起来背诵,背诵遇到障碍时老师提示,然后全班齐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词——《沁园春·长沙》

2.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

①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等等

②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①教师在音乐声中朗诵这首诗。

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

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依据: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文本研习

(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③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的?

学生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

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③四个方面: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2)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仔细品味文中“独立、染、击、翔”等词的好处

依据:

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品读,想象联想

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

(老师点击四幅秋色图,让学生欣赏)

与此同时,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或者他们所知道的描写秋天的古代诗词。

依据:

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5.随堂练习

   就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基础知识等做几个小练习,有助于同学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巩固。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阕——看:

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词眼

       下阕——忆:

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2.《雨巷》说课稿

1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思想感情。

同时,这首诗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

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的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说教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情感的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法。

3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及情感,通过自己诵读、思考、探究、讨论、促成学生有效学习。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以歌曲《丁香花》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丁香的美丽、孤高、忧愁。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②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及主要意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借助“雨巷”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悠长寂寥而又细雨蒙蒙之中“我”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借助“丁香”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美丽而又愁怨的象征意义。

从两个意象入手,体会诗歌哀怨的意境美。

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探究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借助“在雨中哀怨”“默默彳chù着”“像梦一般飘过”感受丁香一样的姑娘美好而又忧愁更是朦胧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从表面上的对少女的追慕和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到对革命失败后苦闷与追求等多个方面的理解上,联系背景,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总结诗歌鉴赏重点。

反复诵读,从雨巷及丁香两个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低沉、哀怨的感情基调,进而深入而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⑤布置作业,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向全班展示。

5板书设计

(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在雨中哀怨②默默彳chù着③像梦一般飘过

诗人对未来渺茫的追求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

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

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

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并背诵

第三步:

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

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

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

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

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3.《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说教材:

  

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

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

“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

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

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

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1.这首诗较长,又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予重视,课时上要多费一些时间,既要指导学生弄清诗中所写的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思想感情),更要把握作品的主题 

2.要突出朗读教学。

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生:

 

     1.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

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 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有必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要求主要有两点:

一是介绍一首歌词的内容,二是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通过此次活动,调动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水平。

 

3.要求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

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

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

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

在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写作背景 

2.作者身世凄凉而孤独、大堰河身世悲苦而善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分段朗读,揣摩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1.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请学生举例说明。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归纳 

2.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

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

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

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

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过程】 

(一)人物形象———性格美。

 

1.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审美情趣———悲剧美。

 

(三)借鉴艺术———色彩美。

 

(四)语言形态———修辞美。

 

1.排比———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

 

2.对比———突出主旨,深化诗意。

 

3.反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1.布置预习思考题:

 

(1)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4)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

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2.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

大堰河勤 

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二、激活思维,探究阅读(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分析了该诗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四、布置作业 

复习课文所学,联系生活现实,给母亲写首颂歌。

 

 

4。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C、思想教育目标: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把此定为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对话法、讨论法。

  3、知识梳理总结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

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

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

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

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念。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

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

对,说退了秦师。

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