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557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docx

项目建议书给水工程

项目名称:

xxx给水工程建设

项目建设性质:

给水厂新建、给水管网重建

项目建设期限:

2007年9月20日至2009年9月20日,建设工期2年。

项目法人:

xxx人民政府

项目地点:

xxx

项目建设规模:

重新埋设给水管道6699.2m、新建一座出水量5000m3/d给水厂及给水厂的附属设施。

项目投资估算:

总投资约415.07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小城镇供水专项资金2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215.07万元(贷款187.78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27.29万元)。

1.2工程背景

1.2.1地理位置

1.xxx位于东经115º26'~115º40',北纬31º25'~31º34'之间,地处大别山区xxx西南部,是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重镇。

镇区距县城梅山镇55公里,东邻双河镇,南接古柏镇和斑竹园镇,北邻汤汇镇。

城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210省道穿镇而过,北达河南,南抵武汉。

xxx是主要的库区镇之一,全镇24个村有11个村182个组5300余户地处库区一线,库湾面积600余亩。

城镇范围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石灰石、花岗岩等多种矿产,其储量、等级和开发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探明。

2.xxx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

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个办事处、415个行政村、188163户645950人。

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和库区县。

3.xxx是重点库区。

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库区总面积1335平方公里,涉及13个乡镇153个自然村、6.2万户、25.7万人。

地表水资源较丰富。

4.xxx位于高寒山区。

大别山脉由西向东北横穿全境,全县南北相对高差1669.6m,平均海拔500m,海拔600m以上高寒山区村146个、4.3万户。

境内千米以上的高山101座,最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13m,为大别山第二高峰。

全县山场面积占74.5%,是全省山区面积最大的县。

5.xxx是革命老区。

1924年,xxx就建立了党组织,诞生了红32师、33师、红25军、28军等多支工农红军。

全县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大多为国捐躯。

xxx是全国著名的第二“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6.xxx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改革开放以后,全县采取扶贫与开发并重,治穷与治愚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扶贫举措,先后实施了“119”科技扶贫工程、单位助村扶贫工程、451渔业致富工程。

自1997年开始,扶贫攻坚战略由区域增长向农户受益转变,全县实施“万名干部结对扶贫工程”。

由于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制约因素多,致使全县仍有5万人没有脱贫,扶贫决战的形式仍很严峻,任重道远。

1.2.2自然条件

1.地质

大地构造上,xxx属淮阳古陆的一部分,成陆时间较早,尤其南部在10亿年前经五台~吕梁运动(本省又称皖南运动),就已从海底隆起成陆。

2.地貌

xxx的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边境最高处海拔1729.13m,东北部最低处海拔进60m,其相对高差达较大。

平均海拔为500m,平均坡降达20‰。

3.地震

据xxx地震台资料,xxx位于地震列度6度的地区,故地基基础设计可按地震列度7度设防。

4.气候

xxx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

由于地形的差异,xxx南北的物候相差半月左右。

5.气象

(1)气温

xxx多年平均气温为15.5℃,年际变化在15.0℃~16.3℃之间。

累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6℃,平均最低气温为11.5℃。

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2.8℃,累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0.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7.6℃,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2℃.

(2)降水

xxx年降水量在733.8~1862.4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1381.5mm左右,最少年份量是最多年份降水量的39.4%。

雨季大部分发生在6~9月份,汛期也在这几个月发生。

(3)日照

xxx的年平均日照达2039.4小时左右,夏季日照时间长,7~8月份平均日照时数达219小时;冬季日照时间短,1~2月份平均日照时间数133小时。

累年平均日照为46%,8月份最大,为54%;3月份最小,为39%。

南部山区全年日照时数不足2000小时。

(4)风向

xxx属季风气候,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

年平均风速1.7m/s,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全年各月均以静风为多。

(5)霜期

xxx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差异,各地霜期和无霜期出现的时间和间隔天数不同,南部大别山区的初霜早,终霜迟,无霜期短;北部丘岗地区初霜迟,终霜早,无霜期较长。

南北霜期相差半月左右。

全县平均无霜期为228天,最长为255天,最短为179天,

6.地表水

xxx境内地表水丰富,全部来自大气降水。

多年平均经流深在450~850mm之间,溢流系数0.4~0.6,年平均径流量23.85亿m3,占年降水量54.48亿m3的43.8%,人均占有量约4000m3,是全国人均数的1.45倍,全省人均数的2.8倍。

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份可达30.53亿m3,而枯水年仅为12.64亿m3,相差悬殊。

7.地下水

本县属河谷浅埋藏孔隙淡水富水亚区,含水层发育在河谷内的全新统古河道中,由粉细砂组成,厚度在5~20m以上,深部含水层不发育,单井涌水量10~50m3/s,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水水系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

1.2.3社会经济

xxx位于xxx的西南部。

辖24个行政村,1个街道,383个村民组,13377户,50840人。

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山场23.8万亩,耕地18955万亩。

2002年,xxx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863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477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61.4万元。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98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8元。

2005年,xxx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73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8610万元,农业总产值86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实现财政收入257万元。

xxx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进行发展,工业以丝绸企业为主。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三大产业比例为1:

8.52:

2.28。

近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市场牵引、外向带动,个私发家、集镇发财,农业富民、工业活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固镇、工业强镇、市场活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的战略,南溪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02年,全镇共有注册企业914个,从业人数8131人。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三家,实现企业营业收入1539万元。

2005年,xxx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73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8610万元,农业总产值86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实现财政收入257万元。

1.2.4未来规划

1.以xxx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xxx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落,从而节约耕地,合理布局镇域基础设施,使乡村的发展更加有序,使镇区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镇区带动镇域共同发展,中心集镇、次中心集镇、中心村承担不同层次的职能,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显著改观。

2.xxx远期规划镇域人口约为6.5万人,其中镇区人口约为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3%。

根据xxx的经济的发展趋势,xxx在县域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镇区将带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全镇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居住及工业中心。

进一步加强村镇的道路、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镇的饮用水供水系统,确保老百姓能喝上水质合格的饮用水。

1.3自然条件对工程的影响

1.3.1对工程方案的影响

该工程的项目建设场地有山坡地、山沟地、城镇道路、公路等位置,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对管线的走向,取水点的位置的确定有较大影响。

1.3.2对施工条件的影响

现状南溪除在南溪河南岸和现状镇区西部有一定量的成片平坦用地以外均为地形复杂的山丘地,给城镇给水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给水工程从取水到输送,中间的地形变化很大,且地形条件较差,对施工作业的要求比较高。

xxx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多偏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

气温、霜期、降雨量等对工程的施工影响不大。

1.3.3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xxx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是省际交流交往的门户之一。

全镇的建筑材料比较丰富,砂、石、水泥等本地可自给自足,只需运输给水工程所需的管道和设备等,因此可以部分降低工程造价。

2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工程建设必要性

2.1.1生存环境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水质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的大事,而xxx现阶段地表水水质较差,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不宜作为饮用水源直接饮用。

在部分落后村落,由于资金条件有限,饮用前不能对有害的水体进行处理,出现了饮用不达标的地表水导致身体的疾病的问题。

建设安全合格的饮用水系统,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条件,使xxx的每一个老百姓都喝上达标的饮用水,是xxx迫在眉睫重要任务。

因此,xxx的给水管网和给水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工作,是当前镇政府亟需解决的大事。

2.1.2经济发展

解决好xxx饮用水的问题,是关系到xxx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大事。

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要解决该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

而安全饮水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饮用水环境是本地投资环境的一个方面。

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投资者也不能投资;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本地的居民也不能长期居住,这样必然造成人员的流失;没有可靠的饮用水源,各种工业也不能生产,各项经济指标也不可能完成。

因此,安全饮用水问题是关系到xxx的城镇的吸引力的问题,是关系到xxx的对外来资金的引进和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吸引的问题,是关系到xxx的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问题。

2.1.3社会和谐

饮用水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关系到社会局势的稳定。

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切实作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政策优势

xxx位列500个全国小城镇试点镇、全省综合试点镇名单,同时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县域次中心城镇。

根据国家推进城镇化战略的指导意见,对小城镇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实现以点带面的共同提高,xxx无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具有比其他城镇更多的政策扶持,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好的外部条件。

2.2.2区位条件优越

xxx地处安徽省的西部,临近连接华东地区和广大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地带。

xxx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是省际交流交往的门户之一。

镇区距离xxx城距离适宜,既有密切的联系,又与条件形成自己的辐射范围。

2.2.3符合xxx总体规划

本报告综合xxx的现有给水工程的情况,以总体规划要求为依托,对给水工程的进行研究。

2.2.4自然条件适宜

项目区域的地质、气候及水文状况总体适宜工程建设。

虽然xxx区内地形起伏较大,但是总体上对工程的建设影响不大。

2.2.5建设条件适宜

xxx建筑材料丰富,无需长途运输砂、石、水泥等材料,本地的材料可以满足本次工程的需求,这样就可以降低工程的造价。

2.2.6建设人才队伍齐备

近年来,xxx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善管理、懂业务的建设队伍。

同时xxx的建设行业逐步规范,招标制度普遍实行。

在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还可吸引境外建设队伍参与该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3建设原则和依据

3.1编制原则

1.给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规划、供水规模、水质及水压要求,以及原有给水工程设施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2.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给水工艺,确保给水的水质。

3.充分利用现有给水构筑物、设备及管道,尽量节省给水工程的投资费用。

4.当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说文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允许允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

5.尽量缩短管线的长度,尽量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处,尽量沿现有或规划道路铺设。

减少拆迁,少毁植被,保护环境。

6.确保供水安全,使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满足环保要求。

3.2编制依据

1.《xxx总体规划》(2003-2020)

2.《xxx南溪河桥建设项目建议书》

3.《xxx政府提供的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

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6.《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7.《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

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9.《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41-91)

4给水工程现状及问题

4.1给水工程现状

4.1.1现有地表水状况

xxx的地表水主要为横穿xxx的南溪河。

由于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地表水已污染,水质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如果用于饮用水源,处理费用较高。

由于xxx的经济实力有限,现阶段地表水不宜作为饮用水源。

4.1.2现有地下水状况

已有的工程勘查显示,xxx的地下水深水井的水主要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约为120~150m,水量较为丰富,水质较好,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

水质分析报告如下:

(表3-1):

4.1.3已建给水工程状况

近年来,xxx非常注重镇区的饮用水安全设施资金的投入,但是苦于镇政府资金薄弱,给水工程的建设进展缓慢,还不能满足的现状人群饮用的要求,更不能达到xxx的总体规划的要求。

xxx现已完成的给水工程项目有限,主要有:

1.水源

xxx现阶段的给水水源主要是采用挖深井,取地下水。

南溪八一中学的沉井一口,产水量约为600m3/d,由于此沉井的出水水质较差,主要用于校区的杂用水;南溪八一中学建有深水井两口,供给镇区用户,供水水量约为600m3/d;镇区的中部有水塔一座,供水量约为200m3/d。

2.供水设施

xxx供水的设施为是水塔结合给水管网供水,供水主要设施有水泵房、水塔、DN100给水管。

3.供水范围

水厂的供水范围为镇区的一部分,主要是在南溪河南岸八一中学和希望小学之间的附近区域。

4.供水人口及普及率

水厂的供水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供水的普及率不高。

表3-1地下水质分析报告表

分析项目BZ+

P(BZ+)mg/L

分析项目BZ-

P(BZ-)mg/L

K+

2.00

Cl-

13.86

Na+

15.00

SO42-

100.43

Ca2+

49.52

HCO3-

111.54

Mg2+

7.70

CO32-

0.00

NH4+

0.00

NO2-

0.00

Al3+

0.02

NO3-

0.37

Fe3+

10.00

H2PO4-

Fe2+

0.00

F-

0.23

合计

84.24

合计

226.44

Sr

固性物

293

Mn

总硬度(CaCO3计)mg/L

155.36

Cu

暂时硬度(CaCO3计)mg/L

91.47

Pb

永久硬度(CaCO3计)mg/L

63.89

Zn

0.04

负硬度

0.00

CuPbZn

总碱度

91.47

Fe总量

总酸度

8.94

游离CO2

7.87

COD(以O2计)

侵蚀CO2

0.00

PH值

7.1

HsiO3

29.25

注:

以上数据由xxx政府提供。

4.2问题分析

3.2.1给水水质问题

xxx由于地表水水质较差,现阶段资金有限,无力修建上规模给水厂。

然而xxx的地下水含量较为丰富,因此采用水质较好的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

从水质分析部门提供的水质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xxx的地下水水质基本良好,但是铁的含量严重超标。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报告显示:

饮用含铁的地下水,目前认为尚无影响,但也不能超过一定含量,饮用水含铁量高时,有铁腥味,影响口感;含铁的水可使白色织物变黄;铁质沉淀物Fe2O3会滋长铁细菌,阻塞管道,有时会出现红水,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因此国家规定生活用水中含铁不超过0.3mg/l,锰不超过0.1mg/l。

3.2.2给水水量问题

xxx现有供水能力为800m3/d,供水人口为0.75万人。

人均每日用水量为106.7L。

不能满足现有供水区域内居民用水。

3.2.3供水范围问题

xxx给水管道仅沿镇区的主要道路铺设,管道的总长约为2218.4m。

而根据现阶段的xxx的工业发展状况和人口分布状况,xxx的镇区还有很大一部分区域没有铺设给水管道,若镇区全部铺设给水管道,完成给水管网系统,其管道总长约为7385.7m。

现阶段的管道长度仅占需要总长的1/3,给水管网辐射全镇区的任务还很艰巨。

5给水工程建设

5.1工程规模

5.1.1设计标准

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属于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及以上不满100万的属于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及以上不满50万的属于中等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属于小城镇。

xxx的镇区及近郊的人口少于20万,属于小城镇。

因此xxx的水厂工程是按小城镇的标准设计和建设。

5.1.2水量预测

xxx镇区用水量的预测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方法是根据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计算,另一种是根据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计算。

按照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xxx区域分类上属于一区的小城镇,xxx镇区现有人口约1.5万人,用水量按4000m3/(万人·d)计算,用水量约为0.6万m3/d。

远期镇区规划人口约为2.5万人,用水量约为1.0万m3/d;按照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计算,xxx现用地面积为1.22Km2,远期规划用地面积2.22Km2。

xxx属于小城镇,用水量按4000m3/(Km2·d)计算,近期用水量约为0.5万m3/d,远期规划用水量约为0.9万m3/d。

综合两种计算方法,确定近期用水量为0.55万m3/d,远期用水量为1.0万m3/d。

而现在的xxx的饮用水供水量仅为800m3/d,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人群的用水需求,需要新建给水厂。

5.1.3水厂规模

现阶段的xxx的人口为1.5万人,现有的给水厂的供水能力为800m3/d,满足全镇人口供水需求需要5500m3/d。

远期的人口2.5万人,用水量约为1.0万m3/d。

xxx经济能力有限,满足现状的任务最为重要。

因此xxx的给水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现阶段先利用小城市供水专项资金建设一座5000m3/d的水厂,远期经济发展后自筹资金再建一座5000m3/d的水厂。

5.2厂址选择

5.1.1地理位置

水厂的建设宜选择在交通便捷以及供电安全可靠和水厂生产废水处置方便的地方。

土地充分利用,并有一定剩余面积以备扩建。

注意水源与场地位置的关系,以及现在和将来的供水范围。

对送水入厂和输送用户都要经济。

场地地形也很重要,要适应现在建设和将来扩建,不使水厂布置造价或操作不方便。

5.1.2用地面积

水厂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用地控制指标应按按照规范确定,水厂厂区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带。

为了使城镇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的设计做到统一建设标准,控制建设规模。

水厂附属物建设应符合《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的要求。

根据规范的指标确定,本次工程的水厂用地面积约为3410m2,厂区的长为62m,宽为55m。

各工艺流程占地面积如下(表3-4):

表3-13各构建筑物占地面积

序号

构、建筑物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水井

m2

900

根据现场情况最后确定

2

滤池

m2

16

2座

3

清水池

m2

320

1座

4

溶液池

m2

2

1座

5

溶解池

m2

1.5

1座

6

沉淀池

m2

30

1座

7

水塔

m2

30

1座

8

水泵房

m2

40

1座

9

加氯间

m2

30

1座

10

车库

m2

60

1座

11

加药间

m2

30

1座

12

化验室

m2

90

1座

13

配电房

m2

50

1座

14

门卫房

m2

50

1座

15

机电车间

m2

50

1座

16

生产管理间

m2

80

1座

17

库房

m2

40

1座

5.3工程改造

5.3.1给水构筑物的改造

由于原有的给水构筑物没有对地下水进行除铁处理,为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的不便,需要增加除铁的设备工序。

目前,地下水除铁产方法有自然氧化法和接触催化法两种。

由专业部门检测可知,xxx地下水主要含Fe3+,自深水井中抽出的水无需经过氧化,可直接经过滤池吸附过滤去除Fe3+。

由于已有的给水构筑物的供水量不大,可采用压力滤池过滤除铁,为了方便也可采用厂家生产的成品除铁器,原理和压力滤池相同。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深水井

深水泵

压力滤池

紫外线

提升泵

水塔

5.3.2给水管网的完善

现有的给水管网的给水管管径仅为DN100,由于使用管径偏小,导致输送管道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过大,必然会造成管网末端的水压不足。

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部分管道进行拆换,采用管径为DN200球墨铸铁管。

镇区的中心地段采用环状管网铺设,周围区域采用枝状管辐射供水。

对于个别地势较高管网末端用水集中的区域,需要增加给水提升泵站,以提高管网末端供水的压力。

5.4取水工程

5.4.1水源的选择

选择城市给水水源应以水资源勘查或分析研究报告和区域、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城市供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据,并应满足各规划区城市用水量和水质等方面的要求。

选用地表水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城市给水水源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应根据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可采用90%~97%。

建制镇给水水源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城镇规划标准》(GB50188)的规定。

当水源的枯水流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多水源调节或调蓄等措施。

5.4.2取水构筑物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防止地面污水和非取水层水渗入的措施;

2.过滤器有良好的进水条件,结构坚固,抗腐蚀性强,不易堵塞;

3.管井补给来源充足,透水性良好,且厚度在40m以上的中、粗砂及砾石含水层中取水时,经抽水试验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分段取水。

4.管井及其过滤管、过滤器和沉淀管的设计,应符合现行的供水管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5.条采用管井取水时应设备用井,备用井的数量一般可按10~20%的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井。

5.5平面布置

1.各单元要协调,以提供高质量出水的高效率生产。

2.经济而耐用的建筑。

在温度地方可使用室外滤池,在极冷的地方采取池上盖板覆土。

3.设备和操作的简单化。

要选用可行的、数目最少的单元,但应有足够备用能力的数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