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734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docx

中医内科学精摘1121

中医内科学摘要

《中医内科学》目录

总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六)地域因素

四、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一)发热•

(二)咳嗽•(三)气喘•(四)口渴•(五)腹痛•(六)胸痛•(七)饮食异常•(八)汗出异常•(九)头晕•(十)乏力•(十一)呕吐•(十二)大便异常•(十三)小便异常•(十四)水肿•(十五)神昏•(十六)抽搐•(十七)出血

五、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

(一)治疗原则·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异法方宜

(二)常用治法·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温里法·补益法·消导(消散)法·理气法·理血法·固涩法·开窍法·镇痉法

第一章外感病证:

感冒、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

第二章肺病证咳嗽、哮病、喘病、肺胀、肺痈、肺痨

第三章心脑病证:

心悸、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病

失眠、痴呆、痫病、癫病、狂病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

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便秘、蛔虫病、钩虫病、绦虫病

第五章肝胆病证:

黄疸、胁痛、胆胀、鼓胀

第六章肾膀胱病证:

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遗精、阳痿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

、郁痛、血证、汗证、消渴第、内伤发热、虚劳、积聚、厥证、瘿病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头痛、痹病、痉病、痿病、颤震、腰痛

第九章癌症:

、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白血病

中医内科学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

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四、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一)发热

发热是他觉或自觉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

急性发热:

慢性发热:

发热恶寒:

寒热往来:

身热夜甚:

潮热:

高热:

低热:

五心烦热:

(二)咳嗽

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样声响,常伴咯痰勺特征的一种症状,慢性咳嗽,昼咳甚:

晨咳甚:

夜咳甚:

咳声嘶哑:

(三)气喘

气喘又称喘息、喘逆,是呼吸气息急促,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肺气上逆、肾气失纳,病变涉及肺、肾和心、肝等脏腑,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临床应了解呼吸气息的深浅、病程经过、年龄、体质、伴发症及舌脉特征等。

(四)口渴

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

(五)腹痛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

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腹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腹部脏腑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因虚而疼痛。

临床时应结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质、发作缓急、持续时间、伴发症状等进行分析。

(六)胸痛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见症状。

其基本病机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脉,气血不通而疼痛,一般为实证,病邪有寒、热、痰、瘀,但也有本虚标实证。

临床时应分析疼痛的性质、牵连部位及伴随的症状等。

(七)饮食异常

饮食异常是指患者的食欲、食量改变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其中尤以脾胃疾病更为常见,其基本病机是脾胃的功能紊乱,运化失常。

通过了解饮食情况,可以测知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临床除应了解食欲、食量的异常外,还应结合其他症状一道分析。

(八)汗出异常

汗出异常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或无汗,是内科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基本病机是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

通过分析汗出异常的性质,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和疾病的轻重等。

临床时应了解汗量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时间、汗出部位及主要兼症等情况。

无汗:

自汗:

盗汗:

战汗:

汗出不畅:

大汗不已:

半身汗出:

手足心汗

(九)头晕

头晕是指病人自感头部发昏,周围景物好象在旋转,人有要跌倒的感觉,轻者闭目即止,重者不能站立,若兼眼花目眩者称为眩晕。

头晕可见于外感或内伤疾病,其基本病机是风火痰瘀等病邪侵扰清窍或闭阻脑脉、或正虚脑失所养。

临床时常结合伴随的症状进行分析。

头晕耳鸣:

头晕目眩:

头晕头痛:

头晕呕吐:

(十)乏力

乏力是指疲乏无力,为多种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其基本病机是气血亏虚或湿困阳气,肢体失于温煦濡养所致。

临床时应结合相伴的症状进行分析。

乏力气短:

乏力身重:

乏力头晕:

乏力身黄

(十一)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随胃气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症状,为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外感、内伤都可引起,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或内伤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呕吐也是机体对胃内异物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帮助机体排除胃内的有害物质,但超出正常保护性反应的呕吐会耗损人体的气津,加重病情。

临床时应结合呕吐的病程、呕吐物的性质气味、呕吐的声势、伴随症状进行分析。

干呕无物:

呕吐酸水:

呕吐酸腐:

呕吐苦水:

呕吐清水痰涎:

(十二)大便异常

大便异常是指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等方面异于平常,多为脾胃系统方面的症状,也能反映疾病的寒热、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大便异常的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肠道的传导失常。

临床时除应了解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气味外,还应结合其伴随症状一并分析。

(十三)小便异常

小便异常是指小便的次数、量、颜色、气味及解便感觉等方面异于平常的一种症状,其基本病机是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

因此,小便变化不仅是肾与膀胱病变的主要症状,也是观察体内津液盈亏及病情顺逆的指征。

(十四)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湿滞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严重者还可伴胸水、腹水,其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代谢失调。

临床时应了解浮肿的程度,见面目虚浮,手足发胀,但压无凹陷,称为潜在性水肿;若仅踝肿,按之凹陷易复,为工度浮肿;较重者,浮肿过膝,按之凹陷没指,不易恢复,为Ⅱ度浮肿;更重者全身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为Ⅲ度浮肿。

临床时还应了解水肿的发病经过及伴随症状。

(十五)神昏

神昏即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的症状,是内科危重病的临床表现。

在外感发热、中风、厥脱、水肿、消渴、肺胀等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都可出现,是疾病危重的重要指征。

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时疫、热毒内攻,内伤阴阳气血逆乱,导致邪气蒙扰神窍,神明失司,或元气败绝,神明散乱。

既往神昏多归属于心病,本教材归属于心脑病证,因脑为元神之府,为了便于理解,故心脑并称。

临床上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

(十六)抽搐

抽搐是以四肢不自主的抽动,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症状,多见于内科的急重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或内伤,构成风、火、痰、虚等病理因素,导致筋脉失养而搐搦,因肢体抽动有风邪善行数变之特征,故病机上常简称为生风、动风。

临床上要分析起病的缓急,抽搐的力量与幅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

(十七)出血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外出于肌肤口鼻诸窍的症状,出血原因很多,其病机属实者多由于火热伤络,属虚者多由于气不摄血。

临床时应结合出血的部位、颜色及伴随症状等进行分析。

第一章外感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

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入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

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治疗要点】

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

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注意祛邪务净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风寒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

治疗原则1\解表达邪2.宣通肺气感3.照顾兼证虚人感冒

·风寒感冒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

银翘散。

·暑湿感冒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

·体虚感冒治法为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减。

益气汤益气解表。

凡气虚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治法为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

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卫表证治法:

解表退热。

方药: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肺热证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治法:

清胃解热。

方药:

白虎汤。

·腑实证治法:

通腑泻热。

方药:

大承气汤。

·胆热证治法:

清热利胆。

方药:

大柴胡汤

·大肠湿热证症状:

治法:

清利湿热。

方药:

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治法:

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

八正散。

第三节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

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病因病机】1\感受湿邪。

2.脾虚生湿

·湿困脾胃方药:

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症状治法:

健脾化湿。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第四节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

中医学的痢疾与西医学的痢疾病名相同,部分临床表现一致。

包含了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似痢非痢的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直肠恶性肿瘤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实痢、虚痢2.识寒痢、热痢

治疗原则1.祛邪导滞2.调气和血3,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湿热痢治法:

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

芍药汤。

·疫毒痢症状:

清热凉血,解毒清肠。

方药: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

·寒湿痢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

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症状:

方药: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症状: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

连理汤。

第五节疟疾

疟疾由感受疟邪,邪正交争所致,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

第二章肺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又为清肃之脏,不容异物,故外感和内伤因素都易伤损肺脏而引起病变。

肺主气,司呼吸,故肺病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其常见的证候有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等。

第一节咳嗽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鉴别诊断】1.哮病、2.肺胀3.肺痨4.肺癌

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方药:

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风燥伤肺方药:

桑杏汤。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方药: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方药: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方药:

沙参麦冬汤。

第二节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鉴别诊断]1.喘病2.支饮辨证要点1.辨虚实2.分寒热

治疗原则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发作期』·寒哮方药:

射干麻黄汤。

·

·热哮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

定喘汤。

『缓解期』·肺虚症治法:

补肺固卫。

方药:

玉屏风散。

·-

·脾虚·治法:

健脾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

·肾虚治法:

补肾摄纳。

方药: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前方偏于温肾助阳,后方偏于益肾纳气。

第三节喘病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喘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喘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鉴别诊断】喘病主要与气短、哮病相鉴别。

辨证要点1辨病位2.辨虚实

治疗原则按虚实论治。

实喘治肺,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

分证论治

『实喘』·风寒闭肺治法:

散寒宣肺。

方药:

麻黄汤。

·痰热遏肺治法:

清泄痰热。

方药: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治法:

化痰降逆。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饮凌心肺治法:

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肝气乘肺治法:

开郁降气。

方药:

五磨饮子。

沉榔乌木枳

『虚喘』·肺气虚补肺益气。

方药: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治法: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

参附汤合黑锡丹。

第四节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寻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提高。

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见于老年性肺气肿,当这些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喘、咳、痰、胀,即喘息气促,

【鉴别诊断】肺胀与哮病2.喘病

辨证要点1.辨标本虚实2.辨脏腑阴阳

治疗原则根据标本虚实,分别选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风寒内饮治法:

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

小青龙汤。

·痰热郁肺治法:

.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石膏,;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痰瘀阻肺治法:

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痰蒙神窍治法:

涤痰开窍。

方药:

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肺肾气虚治法: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

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治法:

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

真武汤合五苓散。

第五节肺痈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肺痈主要见于西医学的肺脓肿。

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性感染者出现肺痈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掌握病性本病为热毒瘀结于肺,但应辨别痰、热、毒、瘀的主次及注意有无气阴的伤耗。

2.辨别病期本病属于邪实证候,

治疗原则

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初期治法:

清热散邪。

方药:

银翘散。

·成痈期

治法:

清肺化瘀消痈。

方药: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治法:

排脓解毒。

方药:

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治法:

益气养阴清肺。

方药:

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第六节肺痨

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中的常见病。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

【病因病机】一为感染痨虫,一为正气虚弱。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肺阴亏虚治法:

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方药:

月华丸。

·阴虚火旺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百合固金汤。

·气阴耗伤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保真汤。

·阴阳两虚治法:

滋阴补阳。

方药:

补天大造丸。

第三章心脑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心主血脉,主神明,心病的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志精神活动异常。

脑为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脑病的证候特征也表现为神志精神活动障碍。

临床常见的心脑病证实证有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及脑脉受损;虚证有心脑气血、阴阳不足及脑髓空虚等。

第一节心悸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辩惊悸与怔忡2.辨虚实3.辨脉象4.辨病情

治疗原则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分证论治·心虚胆怯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

·心脾两虚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

·阴虚火旺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

·心阳不振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

·心血瘀阻方药:

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

第二节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西医学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本病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

辨证要点辨疼痛部位2.辨疼痛性质3.辨疼痛程度

治疗原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寒疑心脉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方药:

当归四逆汤。

·气滞心胸治法: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瘀血痹阻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

·心气不足治法:

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

保元汤。

·心阴亏损治法: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

·心阳不振治法:

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

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节主要讨论由内伤引起的眩晕,外感眩晕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鉴别诊断】1,中风病2.厥证3.痫病

辨证要点1.辨脏腑2.辨虚实3.辨体质4.辨标本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

分证论治

·肝阳上亢治法: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肝火上炎治法:

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

龙胆泻肝汤。

·痰浊上蒙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阻窍治法: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方药:

通窍活血汤。

·气血亏虚方药:

归脾汤。

·肝肾阴虚方药:

左归丸。

第四节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