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741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淄川一中高2014级寒假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分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

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得盛况空前。

京城“

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yǐ),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金光璀璨(càn),极为壮观。

商隐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qú)”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嚷的场景。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甲(习俗/旧俗)。

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烩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áng)然的元宵吟灯对联,“明月皎皎千门雪,□□□□□□□”就是著名的吟灯对联。

元宵灯节乙(流传/留传)至今,包含着很深的文化丙(蕴涵/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绮(yǐ)盛况空前B.情趣盎(áng)然熙嚷

C.通衢(qú)烩炙人口D.金光璀璨(càn)宏大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春色霭霭满夜城B.春意融融万户中

C.彩灯处处春花新D.华灯点点万户春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习俗流传内涵B.旧俗流传蕴涵

C.习俗留传蕴涵D.旧俗留传内涵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燕坊古村是吉水人民与自然环境美好关系的活见证,是庐陵文化中诗意栖居的注脚。

踏过青石板,建筑中蕴含着沧桑的商贾文化;穿过古巷道,空气中弥漫着源远的墨香;触摸古雕刻,线条中流淌着极远极清的智慧。

极具庐陵风格的建筑,华丽典雅;石雕木刻精美绝伦;人物故事、祥草瑞兽、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字画楹联则凸显了商贾文化的内涵。

A.见证B.弥漫C.精美绝伦D.栩栩如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经济状况,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有描写,同时也在揭示社会矛盾,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民生不难看出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很大”的状态。

B.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引来一片惊喜,媒体捧,公众追,体育部门则是十分负责地倍加珍惜呵护。

现在刘翔退役了,关于刘翔退役的种种议论反映出一种弱势心态。

C.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

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

力文化的“因子”。

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

“训有之: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

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

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

”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

“其质至美,物不足

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6.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

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

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

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

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答言:

“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音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

“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

指曹丕、曹植等:

曹丕字子桓。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视同岁中顾:

照顾B.兴举义兵举:

发动

C.妄相忖度度:

猜测D.昔乐毅走赵走:

投奔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④⑥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

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

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2)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待

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4分)

②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种梅①刘翰

凄凉池馆欲栖鸦,彩笔无心赋落霞。

惆怅后庭风味②薄,自锄明月种梅花。

注释:

①此诗是作者于宋亡之后,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重返故里时所作。

②后庭风味:

陈后主不理朝政,奢淫无度,常集众狎客作乐,并自制新曲《玉树后

庭花》。

(1)诗人为何“无心赋落霞”?

(4分)

(2)请就三、四句的表现手法做简要赏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将进酒》中李白为头发斑白而伤感,感叹人生短促的诗句是“,”。

 ⑵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人生各有所乐,而自己独爱美的语句是“,。

⑶杜甫《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

遣的诗句是“,”。

五、(12分)

16.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4分)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是纯粹的西方文化的产物。

依照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芭蕾舞的衣着风格、舞蹈方式,①如何都很难被接受,②,我们接受了。

我们不仅完整演出了一部部经典作品,③还为世界舞台创作了一部部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给世界芭蕾舞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芭蕾舞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④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的创作流派,尽管还不算成熟,也还没有归纳出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在事实上却影响了中国的舞蹈创作和表演舞台。

17、根据下表的数据概括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的两个特点。

(4分)

最近,日本的一位研究人员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

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的结果如下表:

年级

总平均分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立性

24.80

18.90

4.04

28.65

22.15

9.15

21.38

16.57

6.69

40.37

30.95

13.25

35.66

25.00

12.18

18.仿照下面示例中的画线部分,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另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4分)

示例:

文学,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江海湖泊。

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

母亲,①,②;你是黄河长江,是日月星辰。

③,

④。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

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

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

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

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

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

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

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坚挺而温柔。

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

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

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

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

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

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

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

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

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

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

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

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

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

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

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

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

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

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

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

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

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

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

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

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

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

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

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

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

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

时代在变,家也在变。

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

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时代年头,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9.文章前三段对竹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0.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

(4分)

21.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分)

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

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22.文章标题为“流年”(即“光阴”之意),但未在文中出现,你认为标题与文章的内容、

主旨相关吗?

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

“我看你像牛粪。

”惠崇和尚说:

“我看你像如来。

”东坡不解:

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

回家后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

“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

”东坡有所悟。

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

他又给你怎样的启发?

请联系实际,以“心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一、

1.B2.D3.A4.D5.D

二、(9分,每小题3分)

6.A7.C8.B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10.A11.D12.A

四、(24分)

13.(l)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换成标点如下: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3分)

(2)①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龄相等罢了。

(4分,清,乃,始,等)

②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3分,每句1分)

14.

(1)①时光流逝,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忧世伤时,不禁有凄凉之感。

②因这凄凉之情,再加上诗人的清高嫉俗,故无心在词藻上争一日之长,无心在文坛上追逐名誉。

(4分)

(2)①用典。

诗人用陈后主的“后庭风味”,揭露宋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的奢靡之风,表达诗人对此的鄙视之情。

(2分)

②对比手法。

诗人用陈后主的奢靡消沉与梅花的高洁不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清高嫉俗之情。

(2分)

15.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⑵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分,每题1分)

五、(12分)

16.①无论②但是③而且④已经(4分)

17.示例:

①你是壮丽的草原,②是葱郁的森林,③你用温暖的怀抱,④呵护着儿女们成长的岁月。

(4分)

18.

(1)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四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差,五年级学生最

(2)流畅性平均分最高,独立性平均分最低,思维独立性提高最多。

(4分)

六、(18分)

19.

(1)描绘了吊脚楼周围的环境,点明了人物(母亲)生活的场景。

(2)以竹林的诗意和生机盎然映衬人物心境的安然、祥和和明媚。

(3)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安适而又昂扬的感情基调。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0.

(1)母亲栽竹成林并在翠竹从中的吊脚楼生活、歌唱。

(2)母亲请来木匠美化吊脚楼。

(3)母亲在吊脚楼里辛勤劳作。

(4)母亲在宽敞明亮的吊脚楼里安度晚年。

(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运用比喻,将新笋比作诗歌,化实为虚,又将笋尖比作鸟嘴,独特新奇;运用叠词,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的生命活力,衬托了母亲和妹妹面对新笋(新生事物)、面对生机的快乐愉悦的心情。

(比喻、叠词各1分,效果和作用2分)

22.标题与内容主旨相关。

(1)在岁月的流转中,母亲种上了竹子,建起了吊脚楼,美化了窗子和门,用她的乐观与勤劳将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而她自己却越来越苍老。

(2)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暗含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它不会因为“流年”而淡漠,反而越来越清晰。

(3)同时,作者的家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流年”反映我们这个时代越变越好,表达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与祝福。

(6分,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