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490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免疫学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基础.docx

《免疫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基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学基础.docx

免疫学基础

免疫的现代概念

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已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已抗原产生排异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

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性感染

人体的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功能

1.初级(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骨髓:

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的场所;

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次级(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

血液滤过作用,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结:

过滤、清除淋巴液中的异物,产生免疫应答。

皮肤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防御的第一防线,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免疫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一、淋巴细胞

T细胞:

分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

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

直接杀伤病变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

(1)吞噬杀伤功能:

参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防御。

(2)加工处理提呈抗原:

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3)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三、树突状细胞

功能最强的APC,免疫应答的启动者。

四、粒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自然吞噬,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要细胞。

(二)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调节超敏反应。

(三)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五、肥大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六、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促进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的吞噬和清除。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特性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

1.免疫原性:

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性质。

2.免疫(特异)反应性:

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影响免疫原性的基础

一、异物性:

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包括:

非己的物质、改变和隐藏的自身物质。

异物性的强度取决于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二、抗原的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

一般而言,分子量>10kD有免疫原性,<4kD无免疫原性。

2.化学组成与结构:

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

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

3.物理性状:

环状结构、多支链>直链结构聚合状态>单体状态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三、宿主因素

1.遗传因素、机体的年龄、生理状态等。

2.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使用。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口服

抗原特异性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具专一性。

(一)抗原决定簇(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二)共同表位与交叉反应

了解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

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

2.同种异体抗原:

指来自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

3.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4.异嗜性抗原:

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5.独特型抗原:

Ig的V区、BCR和TCR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构成的表位。

(二)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为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绝大多数是多糖类物质

了解疫苗的主要类型

一、传统疫苗

1.死疫苗: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灭活而制成的制剂。

又称灭活疫苗。

2.活疫苗:

用人工变异或直接从自然界筛选出来的毒力高度减弱、或由基本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

又称减毒活疫苗。

3.类毒素:

将细菌毒素用甲醛减毒后制备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新型疫苗

1.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

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主要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等五种。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抗体是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功能区:

Ig的H链、L链每隔110个氨基酸由链内二硫键接构成一个能行使特定功能的球形结构,称为Ig的功能区。

1.可变区:

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H和VL。

VL+VH区:

抗原结合部位(2个)

2.恒定区:

靠近C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Hi<4和CL。

CL和CH区:

具有同种异型抗体的遗传标记。

(2个)

铰链区:

赋予弹性和伸展性.

CH2区:

IgG的补体结合点和通过胎盘的部位

CH3区:

是Ig与多种细胞Fc受体结合的部位.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特异性结合抗原,清除病原微生物;

2.激活补体(IgG、IgM);

3.与多种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1)调理促吞噬作用:

IgG/M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IgG、IgA、IgE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NK细胞、吞噬细胞)通过与抗体Fc段结合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3)I型超敏反应:

IgE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受体结合,促使其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4)穿过胎盘:

IgG所独有,是婴儿获得天然被动免疫的主要原因,主要借助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FcγR进行的。

(5)免疫调节:

负反馈性调节等

了解: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一、IgG

(一)特性

1、存在形式:

单体,75%

2、合成时期:

3mthafter

3、半衰期:

23d,longest

(二)生物活性

1、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

2、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参与者。

3、是唯一可以穿过胎盘的抗体

4、具有调理作用和介导ADCC效应的功能。

二、IgM

(一)特性

1、存在形式:

五聚体,10%,biggest。

mIgM是BCR

2、合成时期:

胎儿晚期,earliest,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3、半衰期:

5d

(二)生物活性

1、是高效能的抗菌抗体,是B细胞SmIg成分之一。

激活补体传统途径,只需一个IgM分子。

2、中和毒素或病毒,但不能介导ADCC效应。

3、ABO血型天然抗体。

4、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5、单体IgM:

SmIgM为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三、IgA

(一)特性:

1、存在形式:

单体(血清型)和双体(分泌型)

2、合成时期:

4-6mthafter

(二)生物活性

1、是机体局部粘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分泌型IgA)。

2、具有中和毒素作用(血清型IgA)。

3、辅助婴儿抵抗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初乳中含分泌型IgA)

四、IgD

(一)特性

1、存在形式:

单聚体,1%。

2、合成时期:

late

3.半衰期:

3d

(二)生物活性

1、成熟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2、血清中IgD的功能尚不清楚。

五、IgE

(一)特性

1、存在形式:

单聚体,0.002%。

2、合成时期:

last

(二)生物活性

1、引发Ⅰ型过敏反应。

又称亲细胞抗体,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

2、抗寄生虫的主要抗体。

ELISA法的主要类型及基本原理

酶联吸附免疫分析(ELISA)属于非均相免疫分析的代表,普遍应用于各领域。

基本原理:

是将过量抗体(抗原)包被于载体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记抗体(抗原)也结合在载体上,经洗涤去除游离的酶标记抗体(抗原)后,加入底物显色,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确定待测物的存在与含量的检测技术。

1)双抗体夹心法

2)间接法

3)竞争法

胶体金免疫快速检测法的主要类型及基本原理(略)

多克隆抗体及单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

给动物接种抗原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或抗血清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它是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多株B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称为多克隆抗体。

特异性差,用于免疫学检测容易出现交叉反应。

单克隆抗体:

通过B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特异性针对某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产生均一性的抗体.

主要六大类细胞因子及其主要功能

白细胞介素(IL)产生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

作用:

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

促使T和B细胞和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抗体的产生;增强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炎症反应等。

干扰素(IFN)

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包括IFNα、β、γ

I型干扰素:

干扰素α、β

功能:

抗病毒感染、抗肿瘤生长免疫调节(较弱)

II型干扰素:

干扰素γ(IFNγ)

功能:

免疫调节、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Th2细胞形成,下调体液免疫应答、趋化作用、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次要)

肿瘤坏死因子(TNF)

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

TNFα: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液质素。

TNFβ:

活化的T细胞产生,亦称淋巴毒素。

此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抗病毒作用。

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

生长因子(GF)具有促进不同类型细胞生长效应的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CK)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并参与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性

1发挥效应具有非特异性;

2作用的高效性,量微而作用强;

3发挥效应的多效性;

4发挥效应的重叠性;

5发挥效应的拮抗性、协同性、增强性和网络性;

具有双重作用:

有利:

免疫调节、促进造血、抗感染,抗肿瘤

有害:

炎症、休克、发热、自身免疫病、肿瘤

补体的概念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

1.经典途径: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启动激活的途径;

2.MBL途径:

由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

3.旁路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一)溶细胞效应抵抗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

(二)炎症反应具有过敏毒素作用,激肽样作用,趋化作用。

(三)调理作用与清除免疫复合物

(四)免疫调节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片段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MHC的基本概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类具有高度多态、含有多个基因座位,并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其产物是参与抗原提呈和T细胞激活的关键分子,在免疫应答启动中发挥作用。

在众多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

MHC-I和I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MHC-Ⅰ、Ⅱ类抗原的主要功能

(一)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MHC抗原本身就是激发机体对移植物产生强烈和快速排斥反应的主要相容性抗原系统。

(二)抗原加工和呈递作用:

抗原必须与MHC-Ⅰ、Ⅱ类分子的肽结合区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该复合体经转运表达细胞的表面,才能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从而启动免疫应答反应。

(三)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

1.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

2.T细胞表面的TCR在识别抗原肽的过程中,其表面的CD4/CD8分子必须同时识别APC上的MHC-Ⅱ/Ⅰ类分子的Ig样区。

CD4分子结合MHCII类分子。

CD8分子结合MHCI类分子。

(四)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

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MHC-I类、II类分子和胸腺中APC表面的MHC-自身抗原复合物参与了胸腺细胞的阳性与阴性选择,使胸腺细胞分化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成熟T细胞。

(五)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控制机体是否产生免疫应答以及应答强弱的免疫应答基因位于MHC,称为免疫应答基因。

具有不同MHC-Ⅱ类等位基因的个体,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不同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一)、生理屏障作用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屏障作用:

致密的上皮细胞组织及粘膜的纤毛运动。

(2)化学屏障作用:

分泌杀菌物质;

如汗腺分泌乳酸,皮脂腺分泌脂肪酸、胃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3)微生物屏障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吞噬功能:

吞噬并杀伤病原微生物

杀伤功能:

杀伤肿瘤细胞,通过分泌TNF、NO、反应性氧中间产物直接杀伤。

分泌功能: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1,IL-6,TNF等)和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白三烯B4等),调节免疫应答和参与炎症。

抗原递呈功能:

递呈抗原肽/MHC供T细胞识别

2.NK细胞

1.天然具备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通过FasL引起靶细胞凋亡;通过释放TNF;ADCC效应。

2、能分泌大量IFN-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IFN-γ诱导吞噬细胞活化,活化NK细胞。

3.γδT细胞及其作用

TCR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窄,非特异性。

功能:

抗感染、抗肿瘤、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4.B-1B细胞及其作用

抗原识别谱窄:

可通过BCR,直接与相应多糖抗原配体交联而被激活,分泌IgM。

5.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炎症介质(组胺,白三烯及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

6.嗜酸性粒细胞

对炎症反应进行负反馈调节。

(三)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分子

1.补体系统

MBL途径及替代途径激活,膜攻击复合物的溶菌作用,C3a、C4a、C5a等过敏毒素启动炎症应答,C3b、C4b调理作用。

2.细胞因子

激活免疫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致炎、诱发急性期反应、趋化炎症细胞。

3.急性期蛋白

肝细胞合成,具有抗微生物感染、限制组织损伤的作用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激活补体。

C反应蛋白:

调理作用。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淀粉样蛋白A:

自我凝集形成疤痕

4.溶菌酶

主要来源:

吞噬细胞,通过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粘肽的乙酰胺基多糖而使细菌溶解。

5.防御素

体液中的一种多肽,对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有破坏作用。

了解: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协同作用

(一)NK和巨噬细胞的正反馈环路

LPS→巨噬细胞活化→TNF和IL-12→NK细胞活化→IFN-γ→巨噬细胞活化

(二)巨噬细胞与补体

巨噬细胞活化→多种补体成分→吞噬细胞表面受体(C3bR、iC3bR)→促进吞噬作用

T细胞的表面标志TCR-CD3、CD4、CD8、CD28、CD40L及其作用

1.TCR-CD3复合物

①TCR: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TCRαβ95%,TCRγδ5%

②CD3分子:

由γ、δ、ε、ζ、η五种链组成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相结合,传递抗原信号,启动T细胞活化。

2.CD4和CD8:

是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时的辅助受体CD4—MHC-II类CD8—MHC-I类加强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的亲和力,利于信号传递。

3.协同(辅助)信号分子

CD28: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其配体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B7分子(CD80),二者的结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细胞活化;

CD28与B7(CD80)的结合是T细胞活化必不可少的第二信号,也称为协同刺激信号。

4.T细胞的其它膜分子:

①CD40L:

存在于活化T细胞表面,是B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配体,CD40与CD40L的结合,促使B细胞充分活化。

②细胞因子受体

③有丝裂原受体

有丝分裂原:

一些能非特异性刺激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和美洲商陆素。

④MHC分子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同上CD4及CD8细胞的效应,同上

熟悉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过程

过程:

↗APC对抗原的加工、处理、递呈

1.感应阶段→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反应阶段→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3.效应阶段→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B细胞的重要表面表面标志BCR-IgαIgβ复合体、CD80、CD40

1.B细胞抗原受体(BCR):

BCR与IgαIgβ结合为复合体(BCR-IgαIgβ),有利于信号传递,活化B细胞。

BCR能够直接识别游离的抗原。

2.CD80分子(B7):

协同刺激分子,配体为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结合后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细胞活化。

3.CD40分子:

为协同刺激分子受体,配体为T细胞表面CD40L,两者的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

4.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

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5.其他表面分子①IgGFcγ受体(FcγR):

能与IgGFc段结合,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和结合。

②补体受体(CR)③有丝分裂原受体④细胞因子受体⑤MHC-Ⅱ分子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不知道。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阶段:

B细胞对TD-Ag的识别、活化:

双信号信号1:

抗原识别信号B细胞可直接识别天然抗原。

2.反应阶段:

(1)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抗原内化,经加工、处理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递呈到B细胞表面。

(2)B细胞与Th间的相互作用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主要为CD40-CD40L

(3)B细胞活化后细胞表面表达IL-2、4、5的受体,在Th释放的IL-2、4、5的作用下进一步增殖。

(4)B细胞增殖过程中,又表达IL-6及IFN-γ等的受体,在Th释放的IL-6及IFN-γ的作用下,分化成为浆细胞。

(5)在分化过程中,有部分B细胞停止分化,成为记忆性B细胞。

3.效应阶段:

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效应。

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受不同细胞因子的影响,浆细胞产生Ig时发生类别的转换。

初次应答与二次应答的特点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潜伏期长(5-10天)短(2-5天)

高峰浓度低高

维持时间短长

Ab类型主要为IgM主要为IgG

Ab效价低高

亲和力低高

 

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弱?

A.多糖B.多肽*C.类脂/核酸D.核蛋白E.血清蛋白

属于TI-Ag的物质是:

A.外毒素*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牛血清白蛋白D.卵白蛋白

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大小B.抗原物理性状C.抗原结构复杂性D.抗原种类

E.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与相应外毒素具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抗毒素B.细菌素*C.类毒素D.抗生素

免疫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

A异种物质B同种异型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E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5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

()

A.H链和L链均不同B.V区不同C.L链不同

*D.H链不同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

下列备选答案中,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B.Ig单体分子一般是二价

C.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子与其表面抗原识别受体具有相同的抗原结合特性

D.铰链区连接免疫球蛋白的H链和L链

E.超变区位于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内

能与肥大细胞结合的Ig是:

A.IgAB.IgD*C.IgED.IgGE.IgM

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上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

A.CLB.CH1区C.CH2区*D.CH3区

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AB.IgGC.IgMD.IgD*E..IgE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应选择的固相包被物是:

()

A.已知AFP

B.B.酶标记AFP

*C.抗AFP抗体

D.酶标记抗AFP抗体

E.待检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所用的酶标记物是

A.酶标记抗体

B.酶标记抗补体C3b抗体

C.酶标记抗原

*D.酶标记抗抗体

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B.生物学效应强

C.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D.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E.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

具有细胞毒效应的细胞因子是:

()

A.IL-4B.TNFC.IL-2D.CSFE.IFN-γ

IL-2不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

A.诱导活化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B.抑制病毒复制

C.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功能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E.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在局部作用

膜攻击复合物的组成是:

()

A.C5b6789B.C3bBbC.C5b67D.C4b2b

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成分是:

A.C2B.B因子C.C1D.C3E.C4

补体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

()

*A.免疫粘附B.溶细胞C.ADCC作用D.炎症反应E.调理作用

人或动物体内代表个体特异性的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A.组织相容性抗原B.移植抗原C.白细胞抗原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分子所不具备的功能是:

()

A.诱导移植排斥反应

B.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C.参与抗原呈递

D.参与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

E.参与调理吞噬

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TD抗原诱导

B.T细胞介导,抗原提呈细胞参与

C.IL-2为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D.致敏TC细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E.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Th1细胞可通过下列哪种作用产生免疫效应?

A.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B.分泌抗体

C.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D.释放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E.ADCC作用

Tc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与下列哪种分子无直接关系?

A.协同刺激分子受体B.MHCⅡ类分子C.IL-l2D.IFN-γE.IL-2

致敏TC细胞的作用特点是:

A.无抗原特异性

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C.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D.可通过分泌细胞毒性物质杀伤靶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