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05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docx

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B

A1

预备

版次

状态

编制/修改

审核

质保核查

批准

批准日期

修改说明

海南昌江核电工程

统一编码

C

J

9

0

2

C

0

0

0

8

4

C

G

E

H

4

2

S

S

中国核建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

CHINANUCLEARINDUSTRY22NDCONSTRUCTIONCO.,LTD.

文件类型:

文件标题:

GD3闸门井、GD4基坑施工测量专项方案

编制单位:

核工业志诚建设工程总公司

内部编码:

[2011]CGEHTD-C01-040

受控

状态

文件

分发

状态

本文件未经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海南昌江核电工程项目部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外传。

目录

1编制依据及说明4

1.1编制依据4

1.2编制范围4

2工程概况4

2.1工程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4

2.2工程施工简介5

3施工部署5

3.1施工测量组织工作5

3.2施测程序5

4施测基本要求6

4.1施测原则6

4.2准备工作6

4.3基本要求7

4.4工作内容8

5场内控制网与施工控制网测设8

5.1已有控制点校核8

5.2工程定位8

5.3场内控制定位9

5.4施工测量桩点布置图10

6内业计算10

7各重点工程的施工测量11

7.1围堰的施工测量11

7.2防渗墙施工测量11

7.3钻孔灌注桩及旋喷桩12

7.4基坑开挖测量方法12

7.5闸门井施工测量13

8基坑监测13

8.1测点布置及精度要求13

8.2监测实施13

9质量保证措施14

10施测安全文明施工15

 

1编制依据及说明

1.1编制依据

1.1.1业主提供的本工程蓝图(0738XGD3JGS02-101~107、0738XGD3JGS02-112~114、0738XGD4SGS01-901、0738XGD4SGS01-001、0738XGD4SGS01-024~30);

1.1.2《GD3闸门井、GD4基坑围护与开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1.3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2010年10月测图;

1.1.4业主提供的首级坐标控制点及高程点;

1.1.5坐标系统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1.1.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7《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1.1.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2编制范围

海南昌江核电厂1、2号机组GD3闸门井基坑围护、GD4沉管基槽开挖及临时围堰工程施工测量。

2工程概况

2.1工程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

GD3闸门井、GD4基坑围护与开挖工程位于海南省昌江县海尾镇塘兴村,属昌江核电引排水工程,场区东北距海头镇约8公里,西南距海尾镇约9.5公里。

该工程建筑结构坐标范围为:

西南角:

X=2153808.980,Y=593008.731;东南角:

X=2153895.040,Y=593108.820;西北角:

X=2153936.177,Y=592899.364;东北角:

X=2154022.236,Y=592999.453。

业主提供的首级坐标控制点为:

SJ06:

X=2154238.755,Y=593306.551,H=+4.930m;SJ07:

X=2154406.437,Y=593463.738,H=+6.462m;SJ04:

X=2152814.378,

Y=594792.125,H=+24.948m(详见施工测量控制点布置图)。

工程建筑结构坐标点见下表:

点号

坐标点

点号

坐标点

X

Y

X

Y

PO1

2153972.893

593004.952

P12

2153882.374

593048.764

PO2

2153923.344

592947.325

P13

2153882.461

593039.049

PO3

2153870.883

592992.432

P14

2153877.608

593043.221

PO4

2153863.022

592993.916

P15

2153876.078

593031.625

PO5

2153841.229

593013.182

P16

2153871.225

593035.798

PO6

2153844.919

593017.474

P17

2153871.312

593026.082

PO7

2153891.782

593071.977

P18

2153866.459

593030.255

PO8

2153895.472

593076.268

P21

2153917.786

593057.609

P11

2153887.226

593044.591

P22

2153920.432

593050.059

2.2工程施工简介

GD3闸门井基坑位于陆上,闸门井基坑施工前需将由原场地+7.5m整平至放坡+3.0m。

闸门井底标高-21.9m,对应的开挖深度为29.4m;GD4沉管基础所在范围开挖底标高-8.6m,对应开挖深度16.1m,施工中涉及到围堰、防渗墙、爆破、基坑开挖、钻孔灌注桩、粉喷桩、锚杆等内容。

3施工部署

3.1施工测量组织工作

由项目部成立测量小组,根据业主提供的首级坐标控制点、原始高程控制点进行引测、建立各级轴线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分工明确,所有施测的工作内容及进度,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3.2施测程序

 

准备工作测量作业自检报验

不合格

合格合格进入下道工序

4施测基本要求

4.1施测原则

4.1.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

4.1.2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现场施测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场区控制网及轴线控制网工作完成后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上报的工作制度;

4.1.4控制网施测好后,把成果报工程总承包方,要求联合检测,检测合格后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复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2准备工作

4.2.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阅读和现场踏勘,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工程建筑的位置及坐标;了解现场测量坐标与工程建筑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

在了解总图后认真学习各分项施工图,及时校对各分项的平面、立面、断面尺寸是否有误,并及时与设计取得联系。

4.2.2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根据有关规定,送具有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标定,检验合格报送监理后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序号

器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1

全站仪

NTS-660

1

2

经纬仪

TD202C

1

3

水准仪

DZS3

1

4

钢尺

50m

2

5

塔尺

5m

3

6

卷尺

5m

5

7

对讲机

3

4.3基本要求

4.3.1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

根据现行测量规范和有关规程进行精度控制;

4.3.2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测量规范》,此工程设置精度等级为一级,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30000,测距中误差15mm,方位角闭合差10√n(n为测站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5000;

4.3.3水平角控制测量的要求

方向测回法,2个测回,方向观测中误差≤2mm。

外业观测限差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2007》中得要求。

见下表:

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较差

同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一级

2″级仪器

12″

18″

12″

4.3.4距离测量2个测回,正、倒镜观测,每半测回4次读数,并加气压、温度改正,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测距往返校差限差≤±2mm(a+b*D)。

4.3.5高程控制测量的要求

本工程高程控制测量根据《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来测定,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全中误差

mm/km

仪器标称精度mm/km

水准标尺类型

观测

方法

往返观测次数

观测顺序

往返测较差和线路闭合差mm

四等

±10

±3

黑红

面尺

中丝读数法

1

后后前前

20√(L)

注:

L为闭合线路长度:

km;仪器标称进度为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

4.4工作内容

4.4.1根据业主提供的首级坐标控制点,用全站仪引测,建立场内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4.4.2用全站仪及水准仪测放出本工程的坐标及高程基准点;

4.4.3对施工部位进行检查验收,并绘制竣工图,整理形成测量成果。

5场内控制网与施工控制网测设

5.1已有控制点校核

业主向我们提供了大件码头首级测量控制网,根据施工需要,我们采用SJ06、SJ07点作为我方测量平面控制网的起算点,为了保证控制点位置的准确性,我们对SJ06、SJ07点采用改变仪器高法和测回法对点进行了校核,根据测量结果表明,三个高级控制点的角度观测值及距离相对误差均符合测量规范要求。

5.2工程定位

5.2.1场内轴线控制网布设原则

5.2.1.1场内轴线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5.2.1.2轴线控制网要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及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及施工监测点分布要求进行布设;

5.2.1.3选点应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5.2.1.4桩位采用砼保护,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5.2.1.5控制桩的埋设,控制桩位采用砼保护,砌砖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详见下图:

轴线、高程点控制桩埋设示意图)。

5.3场内控制定位

5.3.1根据现场踏勘,SJ06、SJ07位于海边,距施工地点350~500米左右,中间有防护林,不能通视,需利用中间转点ZSK将控制点引至场内,在场内建立SK1、SK2、SK3三个控制桩点形成三角网,埋桩前对该三点场地进行整平再埋设桩点,桩点以砼制作,并用钢管加以围护,以免被破坏,再场内建立轴线控制网(详见施工测量控制点布置图);

5.3.2控制网测设路线及定位

5.3.2.1以SJ06和SJ07两个高级控制点为起始方向,布设了一条一级闭合导线,由六个控制点组成,其中1个临时转点,3个永久性控制点,2个高级控制点。

外业均按一级导线测量规范进行操作,角度观测两个测回;距离按对向观测,取其有效平均值,内业处理时采用简易平差计算,该闭合导线要求符合一级导线的测量规范;

5.3.2.2SJ07SJ06ZSKSK1SK2SK3ZSKSJ06SJ07

进行往返测,形成闭合线路;

5.3.2.3依据平面布置与定位原则,利用场内三角控制网在测设轴线网,具体要求详见下表。

相向开

挖长度

km

贯通横

向中误

差mm

导线

全长

m

最短平

均边长

m

测角中误

差(″)

测角中误

差mm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

<5

±30

3.0

35

±1.8

±5

1:

35000

±3.6√(n)

50

±2.5

1:

31500

±5.0√(n)

5.4

200

±2.5

±5

1:

51500

120

±1.8

1:

53500

±3.6√(n)

(n为总测站数)

10.0

770

±1.8

±5

1:

95000

680

±1.8

±2

1:

91000

5.4施工测量控制点布置图

一级控制网测设路线图

6内业计算

在导线计算之前应对外业资料做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整理,查看有无遗漏、记错或算错地方;各项限差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立即进行重测。

6.1绘导线略图,方向与实际地形方向大致相同;

6.2计算已知边(定向边)坐标方位角;

6.4计算坐标方位角闭合差;

6.5方位角闭合差分配;

6.6用改正后的导线折角和起始方位角依次推求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6.7由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计算各导线边近似坐标增量;

6.8推算N点的计算坐标(Xn,Yn);

6.9计算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6.10分配坐标闭合差;

6.11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6.12对记录、计算的数据进行复核,形成测量成果表;

6.13将测量成果送报监理单位复核审批。

7各重点工程的施工测量

7.1围堰施工测量

7.1.1围堰平面控制测设

7.1.1.1依据现场测绘出的坐标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测出围堰的坡脚线,在海域部分要用高出水平面0.5m的桩牢固打入海滩中放样出围堰的坡脚线,以方便围堰施工;

7.1.1.2按照临时围堰设计平面图测放GD4混凝土防渗墙中心线,根据图纸测出围堰的坡脚线,随着施工的进度,将坡面线逐层测出,各桩点用木桩牢固地打入土中,并根据桩点撒灰放线,沿放线进行填筑作业,施工中注意保护放线桩点。

7.1.2围堰高程控制测设

7.1.2.1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临时围堰施工处引测所需标高;

7.1.2.2为了保证堰体标高准确,应随着填筑过程每层进行标高引测,并在坝顶打桩标示,最后坝顶高程需进行联测,以保证坝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7.2防渗墙施工测量

7.2.1防渗墙平面控制测设

7.2.1.1围堰施工完成后,依据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点,在防渗墙两侧设置可以复原导墙中心线的标桩,以便在已经开挖好导墙沟的情况下,也能随时检查导墙的中心线;

7.2.1.2不间断的对标桩进行复核,以免出现偏差,若有偏差及时调整;

7.2.1.3施工测放过程中应请监理单位验收见证,已达到互相检查;

7.2.2防渗墙高程控制测设

7.2.2.1从已知高程控制网点引测出防渗墙施工所需位置的高程控制点;

7.2.2.2对引测出来的高程控制点,不间断的进行复核;

7.2.2.3随时对防墙标高进行检查,以免出现偏差,若有偏差及时调整。

7.3钻孔灌注桩及旋喷桩

7.3.1平面控制测设

7.3.1.1依据平面控制网的控制桩,用全站仪测量出钻孔灌注桩位置,并在四周打好四个控制引桩,随时对钻进过程中对桩孔中心进行复核;

7.3.1.2不间断对四周的控制桩进行复核检查,尤其在工序转换时一定要进行复核,以防控制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偏差;

7.3.1.3在对钢筋笼定位时,要求每桩必须加设仪器,用仪器来定位,以免发生钢筋笼偏位,造成保护层等不符合设计要求。

7.3.2高程控制测设

依据高程控制网在不受施工影响处设置临时水准点两处,并定期进行复核校正,利用水准点对钻孔桩进行高程控制,特别是在钢筋笼下设及砼浇筑时。

如有偏差,及时调整。

7.4基坑开挖测量方法

7.4.1高程控制测设

沉管段基坑开挖时,随时校核开挖标高,由于沉管段基坑开挖比较深,需要竖向每隔3米做一次标高控制点,为了使标高控制准确,每次引测标高时在同一高程内至少引测2个点以上,以防止控制点在施工过程中被损坏。

7.4.2平面控制测设

7.4.2.1根据平面控制网点,测量并埋设坑边控制桩,用控制桩对开挖基坑边进行控制;

7.4.2.2随着沉管段基坑的开挖,对基坑的轴线及坡度进行控制;

7.4.2.3开挖到沉管段基坑底后用控制桩向基坑投测主控线,在木桩上钉铁钉,确定控制点,并用白线拉通。

检查基坑开挖尺寸;

7.5闸门井施工测量

7.5.1平面控制测设

根据平面坐标点位置,测放出闸门井角点位置,在闸门井四周打好基坑边线控制桩,并对闸门井基坑边线控制。

7.5.2垂直度控制测设

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深,施工前期可用垂球进行吊线检查垂直度,当深度超过15m时,可采用激光放线仪进行垂直度定位与复核。

7.5.3高程控制测设

依据高程控制点引测出闸门井基坑标高控制点,,每向下开挖2.0m,就对标高控制点向下引测控制点,进行高程控制。

8基坑监测

根据设计,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为确保安全,需对基坑变形用专门仪器或测试元件进行数据采集,在施工全过程及施工结束后的运行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对基坑变形进行系统的动态观测,我方在做好自身监测过程中,将会全力配合核工业南京勘察院进行监测。

8.1测点布置及精度要求

我方监测点将在各级边坡上设置位移监控点和高程监测点,核工业南京勘察院监测内容已由设计单位设计(配合监测单位准备现场传感器单元的埋设,并在施工中加以保护)。

8.2监测实施

8.2.1根据监测设计的时间和周期,配合监测单位对各监测项目进行具体实施,监测周期如下:

当开挖深度≤5m时,每二天一次,

当开挖深度≤10m时,每一天一次,

当开挖深度>10m时,每一天二次,

开挖结束后每三天监测一次,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需连续监测,

8.2.2施工监测应将宏观与微观监测结合,除常规监测外,还应根据施工情况及周围环境与气候情况进行现场巡查,检查及目测,每次监测结果及施工单位的处理意见必须及时向业主、设计、监理单位如实报告。

8.2.3观测成果整理

8.2.3.1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纪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

然后将观测值记入成果表中,所有测试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擦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8.2.3.2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变化值,并注明观测日期和变形情况;

8.2.3.3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

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8.2.3.4及时对监测数据并进行评估,既是对监测数据与拟合沉变形线趋势的符合性及预测稳定性的检验,也是对沉降预测准确性的要求。

分析评估的内容都来自于实际的监测数据,只有当分析评估结果都能满足要求时,才达到变形监测的目的,进而可以对基坑和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得出准确的结论,沉降与变形是可控的。

否则,视变形发展的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继续持续进行监测,直至工后基坑变形达到设计的控制要求。

8.2.4内业资料整理

按照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绘制有关分析曲线、完成监测报告并及时提供给业主。

9质量保证措施

9.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9.2测量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9.3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9.4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9.5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上报监理单位验收;

9.6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9.7核验时,要重点检查轴线间距、纵横轴线交角以及工程重点部位,保证尺寸关系正确;

9.8应业主要求与参加本工程相关施工单位进行联测,并对联测结果进行共享;

9.9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错用和破坏。

10施测安全文明施工

10.1施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10.2对施测中的障碍物应轻拿轻放,禁止野蛮施工;

10.3施工现场严禁吸烟;

10.4严禁酒后进行定位放线、抄平等施测作业;

10.5临边和洞口作业时注意安全,必要时需系好安全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