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135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docx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汇报材料

**中学课改工作汇报

(2012年4月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正值全校上下学习贯彻省州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之际,省教育厅教研室王老师一行在百忙之中,深入我校调研指导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这既是对我们十年课改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们向各位省垣教育专家学习先进经验的一次难得机遇。

在此,我代表珠固中学全体教职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我校十年课改工作作一简要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祁连山脉东段,东北与甘肃省天祝县接壤,南邻本省互助县巴扎乡,西接本县仙米乡,距县城72公里,是门源县的东大门。

行政区域面积1003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1287户5229人,有藏、汉、土、回、蒙古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5.5%,藏族人口占62.75%,是一个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乡。

全乡共有适龄少年316名,适龄儿童572名,共有在校生1020人,其中住校生749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5.6%、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学期末在校生巩固率100%。

全校共有教职工110名,其中女53人,正式专任教师45人,特岗3名,见习10名。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二、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要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革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强化寄宿制学生服务水平,坚持明德全人教育”的办学特色。

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触课改,克服困难,摸爬滚打干三年

自2002年全县课改全面启动以来,我们满怀激情推行课改,全校教师都对课改充满美好憧憬,但当时课改之路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面对困难,我们积极寻求对策,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狠抓落实,确立了适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课改目标,保证了学校课改实验稳步推进。

一是立足实际,着力分析本校课改特殊性。

从地理位置看,学校地处门源县东大门的峡谷地带,地域与甘肃省和海东地区相连,外县文化影响较大;从民族分布上看,学校所在村汉族较多,其余大多数地区以藏族为主,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盲目性过强,留守学生逐年增多,隔代教育学生比例不少。

从学校自身来看,学校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差距很大,小至六岁,大到十七八岁,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学校又为一所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教学点较多并且分散,办学规模很小;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信息技术设施、音体美等实验设备一片空白;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矛盾突出。

可以说,我们没有现成的任何一套课改成功模式借鉴,没有一个典型的案例让我们“拿来”。

二是更新观念,科学确立学校课改工作思路。

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更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提出了以“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建立学习型学校;以研究型学习为突破,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评价与综合评价为突破,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核心,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了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目标、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学生评价为突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课改体系,找到了一条适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课改实验之路,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员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

为了更新教师的观念,顺利实施新课改理念,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召集教师集中学习新课改理念,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边学边讨论,教师个人边学习边反思,力求让每位教师准确把握课改内涵,明确把握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反思教师教学中的成败。

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教学观摩活动来借鉴经验,使教师不断提高操作新教材的能力。

另外,在校内精心组织各种教学评比活动,认真总结反思,稳步推进了学校新课改进程。

这样,我们摸爬滚打做了三年的课改实践。

三年来,既有山重水复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三年来,催生了学校新的教学理念,激活了教育发展潜力,推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二)推进课改,以校为本,兢兢业业又三年。

我们在县教研室专业引领的基础上,以校为本,确立了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整体提高”的教研思路,构建了“一实、二抓、三课、四拓展”的校本教研方式,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实”:

即校本教研要实际化,具有可操作性。

校本教研围绕珠固乡基本情况展开,研究解决学校实际出现的问题,不空喊口号,不搞形式化,通过有效切实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解决学校新课程实施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抓”:

即根据学校实际主要抓青年教师培养和现代远程教育。

一是抓青年教师培养:

我们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每年新上岗教师较多,中层领导干部干部都为35岁以下教师,青年教师占89%。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特别针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而且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经常性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同时,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撰写教学随笔,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效能性的特点。

二是抓现代远程教育:

学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师生视野狭窄。

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并结合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在全校开展了以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听评课为主的学习研讨活动,为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补充教师充实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队伍中,安排专人负责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运作、管理、维护工作,确保了远程教育设施正常运转。

“三课”:

即校本教研的三大模块。

一是课堂教学:

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的学生来自农牧区,学生放学回家忙于家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

对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要求,全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交流的新课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巧妙进行教学资源融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形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是课题研究:

为使科研工作更加规范化,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包括课题规划、立项、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的管理制度,增强了科研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因为我们处于经济欠发达农牧区地区,少数民族较多,社会和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氛围不浓,学校内寄宿制学生占绝大多数,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普遍较差。

这成为制约学校健康、全面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开展了针对性课题研究。

目前,学校共围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常规教育等内容开展县级研究课题11项,校级课题20余项,有州级课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顺利结题。

三是校本课程开发:

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突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学校校领导亲自带领中层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家庭、课堂,深入学生生活,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研及指导,构建校本课程社会——学校——学生体系。

最终,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共开发出校本教材三套:

《美丽的家园》、《快乐成长》、《行为点亮人生》,并由年级组具体负责实施。

“四拓展”:

即拓展学校管理者的校本教研能力、拓展校本培训渠道、拓展校本教研平台、拓展教师专业成长渠道。

一是拓展学校管理者的校本教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

我们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切实加强学校校本教研管理者队伍建设,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管理队伍的校本教研能力,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定期召开会议共商校本教研领导机构科学化、规范化,做到校本教研管理精细化。

不断细化领导班子分工,并选拔了一些有培养前途、踏实肯干、管理能力较强的优秀年轻教师补充到中层干部队伍中去,给他们分配了任务,安排了工作。

此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拓展他们校本教研能力。

二是拓展校本培训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结合县教育局教师培训规划,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学校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和校本培训,采取外出培训,学校集中培训、光盘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在资金困难、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仍不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培训活动,呈现出了培训力度大、规模广、重点明的特点。

2005年以来,共组织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62人次,省级培训196人次,州级培训356人次,县级培训400余人次;在校内,积极创设条件,搭建教师学习、交流、锻炼平台,实施现代远程项目,共举办各种评优、教学能力评比、业务培训百余次,参加教师达2000余人次。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已形成了一个以“校本培训为主,县级培训为导,自我培训为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模式。

三是拓展校本教研平台,全面提升师生素质。

我们一方面虚心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指导,在省、州、县上级领导的检查指导中,我们及时整改上级领导提出的问题。

积极外派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研活动。

同时,学校在校内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学生素质发展平台,在校本教研理念指引下,教师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每年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化学、英语、语文能力等竞赛,明德智能创意大赛,全省青少年科技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省级明德项目“优秀学校”、“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3次,获得州级“文明学校”、“十佳学校”等荣誉称号8次,获得县级“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12次;教师个人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达到200余人次,学生个人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达到800余人次……四是拓展教师专业成长渠道,推动校本教研更快更好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成长过程有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实践智慧的提升,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

学校通过个人实践、同伴协作、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全力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实现教师自主地、能动地、开放地,有目标、有规划、有特色的发展。

(三)深化课改,以生为本,良性发展新三年

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新课改健康发展。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呵护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各类项目的机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全县农牧区寄宿制学校中的佼佼者,努力在全县农牧区学校实现三个“率先”:

率先实现布局调整,大力优化了学校资源;率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网、校园局域网、宽带网,实现“三网合一”和“班班通”教学,教师争用笔记本进行多媒体授课,教育教学手段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和跨时代的飞跃。

既转变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又打开了学生放眼世界的窗口。

学校孩子再也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行路艰难而放弃上学的梦想。

即使是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也能观看卫星电视、上网浏览查询,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分享现代文明的阳光雨露了;率先实现硬件设施建设最优化,先后兴建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教学楼、学生食堂、开水房、锅炉房。

音体美、理化生实验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二是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加强住校生管理。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学生管理特色。

学校把培养学生,尤其是住校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住校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把此项内容作为专项课题进行长期研究,并开发了校本课程《行为点亮人生》,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重点,将其理论化、系统化、课程化。

同时,采取生活指导老师精细指导、班主任耐心教育、学校人性化服务等措施,多措并举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寝室安排一位兼职生活辅导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充分尊重孩子人格,切实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关心学生疾苦,认真把老师对学生的爱落到实处;针对不同年级寄宿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行人性化管理,创设人文化环境,实施了人情化服务。

同时,设立“亲情电话”,通过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安装的电话让孩子经常与父母沟通联系。

让学生在校都是明礼善学的好学生,在家都是尊人孝亲的好孩子,达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这一办学目标。

三是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们从建立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入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重点抓好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让每一位孩子在校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我们狠抓环境文化建设,有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在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内悬挂儒家经典名篇、名人名言、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在教学楼内安装了LED电子显示屏,让学生一走进楼道,就受到了教育,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整个学校充满美丽的点缀,让学生微笑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另一方面我们抓实精神文化建设,利用各种节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定期举办文艺汇演、读书节、歌咏比赛、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美术大赛等各种活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了平台。

同时,学校购置了乒乓球桌、跳绳、呼啦圈、羽毛球架、篮球架等体育设施及器材,开展全校性阳光体育活动。

2008年以来,共召开主题班会500余次、团队会100余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50次,国旗下讲话60余次,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同时,还举办专题讲座30次,开展全校性实践活动3次、文艺演出6次,诗歌朗诵12次,爱国主义歌咏比赛3次,主办宣传栏400余期,创设了优美和悦的校园环境。

这些根据学生特点开展的活动,寓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愉快。

四是以人为本,为学生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课堂之上,时时都能感受到教师十分重视课堂评价,除了师生互评外,还有生生互评。

课堂上师生互评,不但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竞争、思考、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不同作业的巧妙设计、答案的多样为学生设置了展现才华的平台,使学生都有了施展本领、锻炼自己的机会。

课堂之外,教师用动态发展、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在日常评价中,班主任、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与发展、学习特点与潜能等情况,对学生达到的学科和学段目标进行随机评价。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成长记录进行评价。

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印发了《成长记录册》,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突出特长表现、身体素质发展、基础素养发展、综合评价等。

这些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学习充满了活力,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形成了对自己的鞭策,开辟了发展的通道,通过评价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密切了师生的关系,加强了师生沟通和理解。

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

学校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注重对师生激励促使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和谐。

五是勤写随笔,记录教学成长轨迹。

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教学理论观念,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思总结能力。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及时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撰写教学随笔在教研组内交流探讨,并计划明年年终整理成册在校内交流。

目前,教师都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记录着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机智、学习感悟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他们正用这种方式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让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新课改,我们虽然做了许多工作。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比如专业性教师缺乏、无运动场等。

和其他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课改之路任重道远。

实施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教师享受着课改拂面而来的春风,孩子们演绎着新课程带来的精彩。

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思想的碰撞,情愫的放飞,在时光里成为实境;机智、活力、诗意和恒心是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坚信,历经课改洗礼的珠固中学将和所有学校一起,与时代同步,转变观念,坚定信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行走在愉悦的追寻中,成长在课改的诗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