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wanzheng.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312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概论wanzheng.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概论wanzheng.docx

建筑概论wanzheng

素以众多精雅园林名闻天下的苏州城,与其说是一座园林城市,倒不如说就是一座城市园林。

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湛造园技艺,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些传统造园要素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实践,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历史资料记载显示,苏州地区园林风的兴盛与发展,得益于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发达昌盛的经济和文化。

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在鼎盛时期,先后累计有园林和庭院500余处。

在文人的参与下,按照中国传统山水诗画艺术风格,模山范水,栽花植木,或仿自然,或采画意,加之苏州手工业技艺居国内前列,建筑、家具、装裱、叠石等巧匠迭出,以及《园冶》、《长物志》等造园著作次第诞生,各种因素的集合,最终形成了以文人写意山水园为主流的苏州园林艺术体系。

苏州园林创造性地在城市环境及住宅旁的有限空间中,因地制宜,巧妙布局,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艺术概括,运用理水、叠山、建筑、花木诸要素,辅以花街铺地、陈设布置,构成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在历史上即被视作“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理想居住、游憩之所。

苏州园林并不仅仅停留在高墙深院之内,走在苏州街头,不难发现苏州园林文化对整个城市的影响渗透越来越明显,古典造园要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道路、绿地、桥梁、河道,甚至住宅小区、家庭装修陈设等细枝末节之处。

漫步在苏州古城区,竹园、蕉丛、湖石、花圃等园林小品点缀在主要干道沿线,随处可见,“弹石间花丛、隔河看漏窗”的街道,犹如长虹卧波的廊桥,古色古香的候车亭和街灯,“全城皆园”的独特景致已初步显现,整个苏州古城俨然一座没有围墙的园林。

假山、花木、亭榭、曲径等园林元素缤纷散布其间。

运用现代手法诠释园林的古典意境,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优势,将古典园林文化放大延伸,构造出“真山真水园中城”的

区域景观。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

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

取法自然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

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苏州园林建筑的细致刻画: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

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

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

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

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

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

建筑类型常见的有:

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

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

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建筑处理也有不同。

厅堂多位于园内适中地点,周围绕以墙垣廊屋,前后构成庭院,是园林建筑的主体。

厅堂造型比较高大宏敞,装修精美,家具陈设富丽,在反映园主奢靡生活方面,具有典型性。

留园五峰仙馆、狮子林燕誉

堂均为这类例子。

可观赏周围景物的四面厅,多建于环境开阔和风景富于变化的地点,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檐廊,既可在厅内坐观,又便于沿廊浏览,如拙政园远香堂。

书斋,花厅,环境要求安静,常与主要景区隔离,自成院落,在建筑处理上则另有一种格调。

如留园的还我读书处,拙政

园玉兰堂,前面都有小庭院,虽无山池之胜,但几株花木,散点石峰,也堪构成小景。

至于亭、榭,曲廊,主要供休憩、眺望或观赏游览之用,同时又可以点缀风景,所以此类建筑多设于山巅,水边或园林四周,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就是这种手法的表述。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组合,都求其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形式

亦无定制,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间五间,惟有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结构采用斗拱的极少,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力求朴素大方。

  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

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例如留园古木交

柯与石林小院二处,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

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

 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

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用于对景,方式多种多样,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正对雪香云蔚亭,东面正对绣绮亭,反之,从雪香云蔚亭南望可畅览远香堂与倚玉轩一带。

这种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景物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处理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优秀手法。

  建筑用于借景的有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方式。

建筑的门窗、廊柱之间,也可作为取景框,其中不乏构图的佳例。

  季节气候与房屋处理亦有关系。

如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即为考虑冬夏二季不同的应用,听雨轩则以观赏雨景为主题。

  建筑在园林中与山、池、花木的有机配合,是造园艺术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上设亭阁,体形宜小巧玲珑,加上树木陪衬,

形象自然生动。

同时,又因其位于园中制高点上,无论俯瞰园景或眺望园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观赏点。

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绣绮亭可作为此类建筑的代表。

这几座山亭不但本身形体优美,造型各异,而且与环境配合恰当,为园景增色不少。

以建筑为主体,山石为辅的处理手法,有厅山(如留园五峰仙馆前后院)、—楼山(如留园冠云楼东侧),书房山(如王洗马巷七号某宅庭院)等。

  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

面调和,建筑造型多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能使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

建筑与水面配合的方式,可分为几种类型:

一种是凌跨水上,如拙政园的小沧浪。

网师园的濯缨水阁,耦园的山水间;一种为紧邻水边,如拙政园的香洲、倚玉轩、留园的绿荫轩、清风池馆;另一种与水面之间有平台过渡,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

的涵碧山房、怡园的藕香榭等。

后者往往由于平台过于高大与水面不能有机结合,显得不够自然。

总之,苏州园林的一草一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建筑在园林中与花木的配合也极为密切。

不仅花木配置可以构成庭院小景,而且花木形态、位置对建筑的构图也起很大作用。

从现存的园林里,可以看到许多建筑与花木配合恰当,组成优美园景构图的实例,尤其建筑与生长多年的大树有机配合,是一种传统手法:

注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等处都有不少此类例子。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虽有不少传统艺术手法可供借鉴,但其类型与性质都是为了适应当时园主剥削阶级奢靡生活的需要,以致建筑物过于密集,对于园林再现自然的意趣终有矛盾;加上当时建筑艺术受到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有的建筑装修雕饰繁琐,费工费料。

  

(一)院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

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或在连续的建筑之间插入不同景色的过渡空间,增加园景的变化,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

  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

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

院内常设花台、树木、峰石,在白墙的衬托下,成为主要建筑的前景。

如拙政园玉兰堂、狮子林燕

誉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

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

过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

小院内的布置,通常只植乔木一、二株,或栽天竹,蜡梅、芭蕉,竹丛,配以少数湖石,无异大型盆景。

这种小院在园林中极为普遍,如留园的古木交柯、华步小筑,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侧院以及其他各园曲廊转折处都可见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

常用围墙,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

这种院子在空间上与外界有所划分,又可使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变化。

如拙政园以玲珑馆为主体而组成的枇杷园可为代表,其空间变化与景物处理丰富谐调,清新有致,北部以土山为屏障,又和其他部分相互衔接,障而不隔,手法颇为自然。

  院落的空间处理一般有封闭、开敞二种形式

  封闭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种安静的气氛,自成一区独立的环境。

如留园还我读书处、耦园的西园藏书楼前的庭院,四面用房屋与走廊封闭,或用粉墙包围,给主要建筑前景造成静谧的环境。

  开敞式院落在园林中也相当普遍,不论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采用。

开敞式院落可以利用空廊或院墙上的洞门,空窗、漏窗与外界沟通,取得空间的联系。

这种院落不仅

可使空间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间造景的窒息,而且还能使院落内外相互借景,增加园景展开的效果。

如拙政园小沧浪水院就是开敞式院落较好的例子。

  以几个院子组成的院落群,是院落组合的进一步发展。

有些园林,以一个主要庭院为中心,周围配以若干小院,使空间划分与景面开展更为丰富,留园石林小院是这类院落群组合的典型例子。

它在主要空间的周围,布置六个形状、大小不同的小院,每个小院的处理手法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为了突出石林小院的景物主题——石峰,各小院中亦

以湖石作陪衬。

拙政园海棠春坞一组空间,以厅前

庭院为主题,厅两侧各配有一个小院,不仅使厅的四面有景可观,而且通过两侧小院衬出前院空间比较宽大,也是处理得较为成功的例子。

(二)建筑类型

  园林建筑的类型,根据功能与形式,虽有各种名称,但具体建筑物的名称也常混用,不甚严格。

现选择常见的几种主要建筑物说明如下。

 1.厅、堂、轩、馆

  园林中的厅堂过去是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厅是园林建筑的主体,大厅也可作四面厅形式,便于四面观景,四周绕以回廊,长窗则装于步柱之间,不做墙壁,廊柱间多在檐枋下饰以挂落,下设半栏坐槛,可供坐憩之用,实例以拙政园远香堂为代表。

花厅主要供生活起居兼作会客之用,位置多接近住宅,厅前庭院往往布置花木,石峰,构成幽静的环境,拙政园玉兰堂即一例。

荷花厅为,临水建筑,为便于观赏水景,厅前常有宽敞的平台,如怡园藕香榭、留园涵碧山房等。

  花厅和荷花厅梁架多用回顶(卷棚),也有少数花厅作成花篮厅或贡式梁架的。

回顶深三界(即三步架)的,称三界回顶,五界的称五界回顶。

花篮厅是当心步柱不落地,代以垂莲柱,柱端雕花篮。

花篮厅梁架形式不拘,但不用圆料而用扁作,王洗马巷七号某宅花篮厅即为此例。

贡式梁架是用扁方料仿圆料做法,挖梁底使曲成软带形,如铁瓶巷某宅西花厅。

  轩与馆亦属厅堂类型,但有时用于次要部位,或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留园的清风池馆。

  2.楼、阁

  楼,阁位置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楼的面阔多作三间或五间,偶有四间,三间半或一间带走廊的。

园林中的楼,造型多富有变化,半槛、挂落随意设计。

楼的向园一面,往往装长窗,外绕栏杆,但也有装地坪窗的。

两侧多砌山墙或辟洞门、空窗、砖框花窗。

楼梯可设于室内,或由室外假山上至二楼。

临池建楼,体量应与水面相称,如留园的曲溪楼与拙政园西部的倒影楼,一大一小,是较好例证。

此外,为了使形体和池面调和,下层往往用白粉墙,上层为木构,或一部分用木构,使外观轻快活泼。

  3.榭,舫

  榭与舫多属,临水建筑。

其形体为了与水面调和,从整个形体轮廓到门窗栏槛与鹅颈椅,每以水平线条为主。

榭常为水阁,置于池畔,体态随环境而异。

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

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梁柱结构,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屋顶多为歇山回顶式,如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拙政园的芙蓉榭,耦园的山水间等。

  4.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

亭的位置可设于山上,林中、路旁、水际,式样和大小因地制宜。

亭有半亭和独立亭的区别。

如拙政园中部的雪香云蔚亭建于山上,因山形扁平,故采取长方形平面;该园西部的扇面亭位于池岸向外弯曲处,因而

以凸面向外;狮子林的扇子亭建于西南角地势略高处,为了便于凭栏眺望,亦采用凸面向外的形式。

  5.廊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

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

  廊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四种;按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等。

廊不但环绕池沼山林,有时竟跨越山坡,或通过树丛,或翼然水上,将房屋山池等联系成统一的整体。

    复廊即两廊并为一体,中间隔一道墙,墙上可设漏窗,两面都可通行。

这种形式在园林中的应用,既可分隔景区,又可通过漏窗使一景区和另一景区,互相联系,增加景深,还能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此类复廊作为内外景色的过渡,尤觉自然,如怡园的复廊、沧浪亭的复廊,狮子林的复廊。

    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

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建筑概论结课论文

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中国建筑文化

 

学号:

100501150105

班级:

建筑10-1班

指导教师:

任洪国

学生姓名:

林洪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