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42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

一、单选题:

共40题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看出,应排除。

由题干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墓葬中出土大量铁农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这有利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关键信息是“《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诗》《书》是儒家经典,反映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

 

3.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男耕女织,分工明确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反映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

根据题意本题选C。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

”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

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

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和艺术成就,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材料理解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我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D项正确。

宋代的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不会打破封建专制统治,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

“……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中心满意足地“注视着过去”的根本含义是

A.固守农耕经济B.坚持君主专制C.昧于世界大势D.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6世纪人类社会转型时中西方的不同态度和反应。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6世纪”可知此时西方有国家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而此时的中国则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体制徘徊不前,四个选项都是“注视着过去”的内容,但设问限定是“根本含义”,故选A。

 

6.李伯重在《英国模式:

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中说: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

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

C.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D.政府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识别历史概念的能力。

B、C两项表述属于现象不是成因,不符合题目要求,均排除。

D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

 

7.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

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商帮”。

A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且发展非常缓慢,故其不可能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指农业重心的转移,故排除D项。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呈繁荣景象,且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故B项最符合题意。

 

8.“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

”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A、B、D三项表述都错误,均排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城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和草市等,C项正确。

 

9.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

从材料中“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可知,“海禁”政策松弛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就会变成寇。

这说明“海禁”政策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剧。

故应选A项。

 

10.“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说明皇帝制定的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制定的。

“重农抑商”政策的制定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重农抑商”实施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B、D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均排除。

 

11.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

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

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答案】D

【解析】无

 

12.“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

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西欧

A.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B.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C.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D.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13.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

其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世界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由材料可知,贸易差额论流行于欧洲的16、17世纪即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即发展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增加贵金属黄金的储备,以扩大资本原始积累,故选A项。

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的经济的干预,满足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排除B、C两项;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有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14.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17世纪荷兰成为海外贸易大国,格劳修斯主张每个国家均可自由航行、自由贸易,实际上是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辩护,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才开始,B项排除;格劳修斯发言没有反映出因冲击英国海上利益而导致英荷战争爆发,C项排除;英国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建立,D项排除。

 

15.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答案】A

【解析】根据“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判断“我们时代”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大多是工匠或技师,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的结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此选A。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应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排除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在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

 

16.人口的流动往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下面表格是部分地区和国家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单位:

%),下列对变化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①欧美国家的近代化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②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欧美新增人口都来自于非洲移民 ④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工业革命等内容之间的关系。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逐渐增加,但新增的人口不一定都来自于非洲移民,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为B。

 

17.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与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需同英国商定的条款有利于英国商品的输入,A项排除;英国商品输入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很大的打击,B项排除;英国商品的入侵给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诱因,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四十年代,C项排除;《南京条约》签订大量英国商品输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D项正确。

 

18.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及询以自强何术?

御侮何能?

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此题可用排除法。

由题干中“外患之乘,……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的信息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如果仍拘泥于成法,固守旧章,前途将不堪设想,A项排除;题干信息表明李鸿章主张革新,没有涉及外交政策,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C项中的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表述不确切,排除;题干中的李鸿章反对“概投之以古方”,表明其要求针对时弊,全面改革,D项符合题意。

 

19.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从根本上反映的是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晚清官员对创办近代工业的畏难情绪

C.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D.人们对近代化的认识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广东(粤人)、两江闽浙、河洛之北对机器的认识程度不同,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由沿海到内地逐渐减少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的畏难情绪,B项排除;洋务派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早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与材料1893不符,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机器之利,而非近代化,D项排除。

 

20.据美国驻沪总领事佑尼的《中国纺织缫丝情形》报告,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的“华商纺织厂,终年日夜工作,而获利颇厚”,“各厂所用印度棉纱,计进口十八万包,合价银十兆两(一千万两)”。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上海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材料可可知,A、B、C三项材料都没有涉及,是无关的干扰项,均排除;材料“各厂所用印度棉纱,计进口十八万包,合价银十兆两(一千万两)”反映纺织厂大量使用进口洋纱,D项正确。

 

21.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

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原料供应不足B.发展速度迅猛C.资本明显短缺D.地区分布失衡

【答案】D

【解析】无

 

22.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的能力。

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年,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B项排除;C项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了1931年开始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A项正确。

 

23.“不管是文明的什么组成部分——民族或文化特征——只要一进入中国,它们就都并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的哺育。

”下列选项,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A.拜上帝会B.中山装C.毛泽东思想D.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历史概念的能力。

题干中的材料主要说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和被中国文化吸收和改造的情况,而“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中国统一大业采取的创举,与外国文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正确。

A、B、C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能体现,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4.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

“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

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

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

”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乡间到城市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判若两人,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题目无关,均排除。

 

25.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

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

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

文中作者认为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

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能够让国人领略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学习欧美各国的文化,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A项正确;1905年中国电影刚刚诞生,B项中的“广泛”不合实际,排除;C、D两项表述材料都没有体现,均排除。

 

26.副总理李先念说: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历史阶段性特点的能力。

由“1954年”可排除B(1959~1961年)、D(1958年起)两项;由“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排除A项;C项符合题意,正确。

 

27.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这一阶段应该是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6—1978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历史阶段性特点的能力。

依据材料“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可知作者所处时期还存在私人资本,应为过渡时期,A项符合题意,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B、C、D三项表述的时间都与题干不符,均排除。

 

28.1956年底,毛泽东说:

“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

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列宁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

C.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A项的“加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所述列宁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表述错误,事实上是斯大林,排除;D项中的“限制国营经济发展”错误,排除;依据材料中“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可知,“私营工厂”指的是不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潮流的小私营企业,毛泽东主张让其合法化,这表明公私合营后的合作工厂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管理,工厂生产质量下降,进而对苏联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由此可知,C项正确。

 

29.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