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541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 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5第4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Word版含答案

第44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1954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对教育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②1977年12月,恢复高考。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⑥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

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图示构史]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

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

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二、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①国防

a.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b.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医学: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农业: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

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图示构史]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的目的和历史影响

(1)“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①“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②“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等国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①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④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⑤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新科技的侧重点和原因

20世纪80年代前:

(1)侧重点:

国防科技发展迅速。

(2)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需发展尖端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

(3)影响

维护了国防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

(1)侧重点:

各项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2)原因

①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

③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业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3)影响:

提高了综合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获取材料信息:

分析材料,找出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和重大影响

材料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主要信息 

(1)时代特征:

 

(2)影响:

 

答案 

(1)时代特征:

国内: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

处于冷战时期。

(2)影响: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鼓舞了亚非拉人民,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技术垄断。

考点二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1.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

(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

(1)国外因素:

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2)政治因素:

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3)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4)思想因素:

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5)自身因素:

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1.论从史出: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史料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结论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缺失之处。

史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

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提示 1952年的院系调整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论证  

答案 虽然1952年的院系调整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缓解了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但是,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所造成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走了很长的弯路。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7年

选择题T9,近代高等教育分布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选择题T1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1.命题点:

时空意识——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布局的因素

(2017·江苏卷,9)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

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

答案 A

解析 从1936年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主要的专科学校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因为沿海和沿江地区是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故A项正确。

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地理环境都是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故B、C、D项都是错误选项。

2.命题点:

邓小平对科教发展的贡献

(2014·江苏单科,11)

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化大革命’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1.命题点:

中国的“两弹一星”精神

(2017·盐城二模,31)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状况

(2017·淮安二模,10)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

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不能由此说明中国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但不能由此说明美国科技水平一直领先,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关于科技论文总数的比较,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的新突破新发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数据分析——高考报名和录取人数的社会影响因素

(2017·海门二模,31)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

A.“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恢复高考制度

D.改革开放

答案 A

解析 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了“老三届”的出现,所以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里,参加高考的人特别多,后来逐步减少,故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影响有限,故B项错误;恢复高考制度只是使人们有机会参加高考,但其与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加高考的人数,但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人数增多,与材料不吻合,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解析 图片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故C项正确。

文人画注重写意,浪漫主义绘画强调艺术想象力,都与图片中的写实风格不同,排除A、D两项。

同时期(二战后)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B项。

5.命题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当时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南京高三期末,17)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

A.原子弹和导弹

B.喷气式战斗机

C.人造地球卫星

D.神舟载人飞船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导弹,故A项正确;中国1956年研制成功喷气式战斗机,故B项错误;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神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D.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答案 D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美国单极世界到当代都没有结束,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可以得出,故D项正确。

3.(2018·无锡一模,13)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4.(2018·南通一模)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

“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

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1970年”“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5.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某著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写道: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B.袁隆平

C.吴阶平D.华罗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他心里,国为重……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结合所学,钱学森1950年开始争取离美回国,历经5年终于回到祖国,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故A项正确;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与航天无关,故B项错误;吴阶平是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与航天无关,故C项错误;华罗庚与航天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连云港高三质检)2014年9月18日,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中国核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座谈会。

会上回顾了世界上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时间。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这主要表明(  )

A.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B.第三次科技革命威胁着世界安全

C.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

D.新中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的信息,原子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遍及世界各国,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不能说威胁世界安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世界各国研制的时间与中国研制的时间,说明中国的核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科技在许多领域落后于世界,不能说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故D项错误。

7.据西方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未超过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

8.2014年我国迎来了长征火箭第200次飞行及在轨飞行器突破100颗的历史时刻,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成就的突破。

回首历史,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A.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D.“神舟5号”

答案 B

解析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1970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A项发生在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在2011年;D项发生在2003年。

9.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

B.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C

解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A项错误;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1983年,故B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1973年,符合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故C项正确;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2003年,故D项错误。

10.(2018·无锡高三联考)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

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答案 B

解析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某人收藏的一份识字证书,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说明(  )

A.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

B.“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1958年,扫除文盲”可知符合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故A项正确;“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故C项错误;1986年7月1日《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故D项错误。

12.(2017·海门高三联考六,30)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

万人)。

由此图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职教”招生的人数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故D项错误。

13.(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3)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答案 C

解析 “四人帮”倒台标志“文革”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择优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1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为此,我国(  )

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材料“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信息,可知是强调科技、教育的作用,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

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