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755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doc

逼死中大硕士的“四大凶器”

阅读贴士:

这又是一则悲伤的故事,寒窗苦读了近二十载,本有着光明前景、寄托着无限梦想的硕士,为何放弃了追逐的动力,选择自缢了却此生?

中山大学4月17日对外通报,该校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男)16日晚上于宿舍内自缢身亡。

同学反馈,事发前蔡某某并无异样。

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杀可能。

  若照案例而言,自缢身亡,杀死自己的凶手便是其本人了,凶器也就是自缢的绳子。

但透过死者遗书,我们却发现,其自杀背后还有“四大凶器”。

死者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凶器一:

毕业论文】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科、硕士、博士等)毕业前提交的总结性文章,是自己大学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整个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本是毕业前一个寻常的环节,但在近年来逐步成为压在大学生身上的一块大石,其背后是大学教育体制的混乱及功利。

一方面,学生没学到东西,写不出合格的论文;另一方面,毕业前夕很多人忙于找工作,没心思搞论文设计。

  2005年,新华网就曾曝出,很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就靠网上粘贴复制“速成”,有的则直接让人代笔。

究其原因,就在于就业压力太大,难以安心。

2007年,光明网也曾就此调查,发现很多大学教授体谅学生就业压力,悄悄降低了论文标准。

直到2010年,也有媒体曝出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得过且过”。

  媒体的曝光加剧了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监管。

“论文查重”启动,对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也作出了明文规定,一旦发现剽窃他人论文成果,即有可能被延迟毕业,甚至被取消学位。

硕士、博士等的毕业论文要求更严,压力也更大。

  于是,我们便不断看到有很多大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压力自杀的情况:

  2009年4月,武汉大学34岁博士杨志高在宿舍内用电线自杀身亡,知情者称,杨志高自杀疑与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有关;

  2011年6月,中山大学在读博士阿洋(化名)跳楼自杀,知情人称其是因为论文过不了关,压力太大;

  2012年5月,清华大学研三男生严俊跳河自杀身亡,事发前曾说论文太难,有压力。

【凶器二:

就业难】

  此次中大自杀硕士就读于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这个专业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常常在“10大坑爹专业”、“10大就业难专业”等网络榜单中见到其名字。

根据中山大学官网的介绍,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党政机关、文化事业单位、传媒机构等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显然并无太多对口,还得与其他专业竞争。

  事实上,就业难的问题并非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2010年以后,几乎每年都会看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新闻标题。

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高校毕业生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

加上此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艰难。

人社部也曾发布报告,成有300万学子难以就业。

  此种大环境之下,名校的硕士博士们面临更大压力,一方面名校和学历给了他们竞争优势,但同时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窘迫。

一旦专业冷门,很容易吃上诸多闭门羹。

  就业难事实上常常与毕业论文“狼狈为奸”,形成困扰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压力。

这其实并非中国独有,去年底日本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两成的受访日本大学生因就业难想自杀。

【凶器三:

家庭高期望】

  或许,此时把刚失去孩子的父母列入“帮凶”的行列有些残忍,但中大自杀硕士遗书最后那句“无颜面对家人”却分明指向了家庭观念造成的压力。

  为何“无颜面对家人”?

是因为家人的期待与自己所处的现实差距太大,觉得没办法给他们交代。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落空,让本就不太理想的现实更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总在讲要出人头地,要光耀门楣,特别是来自贫困乡村的孩子,在拼不了爹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努力去拼搏。

按照老一辈的观念,当初高考考入中大一类的名校,就一脚踏入了龙门,肯定有个好的前程,怎么也不会往就业难上想啊。

一旦这种期望过高,稍微懂事的孩子就会将其变为自我鞭策的压力,也可能在关键时间变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南京市曾做过一项应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来自父母的高期望。

所以,也许父母们并没做过任何事,却可能成了逼死自己孩子的帮凶之一,这是他们家庭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教育、就业体制的悲哀。

【凶器四:

脆弱的心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面三个“凶器”存在于很多人身边,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此自杀,那些走上极端的学生最终还是倒在了自己脆弱的心理之下。

  广东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曾就此类事件分析称,高知群体往往要求更加完美,掩饰自我卑微心态,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性格内者还缺乏和社会的沟通主动性,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情绪。

硕士、博士跳楼自杀也不是一时的事情,是有情绪基础的,或许他本身就有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情绪积累,一旦有诱因的激发,心理承受不了就会走向极端。

  有媒体也曾分析,大学生频频自杀背后实际上也折射出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从来没真正重视过学生的心理教育。

沉溺在就业率、升学率、核心期刊论文、知名项目等数据中的大学,离开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和科学规划已经太远。

  大学生的自杀,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却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一次次提醒,然后一次次重演,不知何时才能休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