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629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docx

大佛寺煤矿基础资料毕业设计专用用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大佛寺井田位于陕西彬长矿区南部边界,地处彬县、长武两县交接地带,东距彬县县城约12km。

312国道的西——兰公路段从矿井工业场地通过。

以大佛寺为中心向东140km经旬邑到达铜川,向西南距宝鸡150km,向东南距西安160km,向西北30km至长武县城与宝(鸡)——庆(阳)公路相接,向北30km经北极镇到甘肃的正宁。

区内各县、乡均有公路相通,并与陇东各县、乡之间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运输十分方便。

规划中的西(安)——平(凉)铁路沿泾河北岸穿越矿区。

西—平铁路建成后,将对矿井的发展十分有利。

井田南部的西安与世界各地通航,航空运输方便。

二、自然地理

本区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南部,属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塬梁沟壑区的一部分。

地形总的趋势为西南较高,向东北部逐渐降低。

塬面标高一般为+1100~+1200米,沟谷标高一般为+850~+900米,相对高差为150~250米。

最低处位于井田东北缘泾河谷地,标高为+845~+855米,最高处位于井田西南庙台子一带,标高为+1250米。

区内塬面窄小且破碎,冲沟及黄土崖发育,地形复杂。

泾河为流经本井田的常年流水性河流,流量随季节性变化。

年平均流量为57.70m3/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1m3/s,洪水期最大流量为15700m3/s。

三、气象与地震

本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旱,夏季炎热,四季比较分明,雨热同期、气温日差较大,干湿季节分明,年降雨量变化大,常出现干旱。

根据彬县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

年平均气温9.7℃,年极端最高气温40℃(1966年6月1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2.5℃(1977年1月31日)。

年平均降雨量516-617mm;最小降雨量319.3m,最大降雨量772.6mm,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3.8%,其余季节干旱少雨,且分配不均。

初霜期为10月,终霜期为4月,无霜期约为180天。

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1.4m/s,大风多出现在冬季,最大风力为7级。

冰冻期为12月上旬-翌年3月上旬,最大冻土层厚度为57cm。

国家地震烈度分级将本区定为VI度区。

四、文物、古迹与地面建筑

区内为古时周代部落繁衍生息发祥地,并为秦陇要塞,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文物遗存较多,但多在井田之外,仅有国家级文物彬县大佛寺在井田范围内,需要留设煤柱进行保护。

井田内有西峪、西坡、文家、师家店、菜子、孟家蛇、余家咀、旮旯、祁家坡、常家咀、梁家咀等几十个村庄,各村庄民用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及沿沟边开挖的窑洞。

除河川地的村庄建筑物较为集中外,塬上各村庄建筑物分布比较分散。

河川及紧邻河川的塬面边缘处的姜渠、土沟、菜子等村庄建筑较为集中,设计考虑与公路一起留设保护煤柱,其余分散村庄均考虑搬迁。

五、水源和电源

(一)电源

陕西省农田局拟在距离本矿工业场地3km附近的录长村建一座110KV变电站,2003年底投运。

(二)水源

初期的水源为:

在矿井工业场地内打3口水源井采取洛河砂岩水作为矿井初期建设和生产的水源。

矿井的永久水源为黑河水库:

根据彬长矿区总体规划,长武亭口镇泾河支流黑河入口处将建设一座水库,坝址位于亭口镇上游的姚家村附近。

黑河年均流量2.5亿m3。

两岸植被好,河水含沙量少,其流域面积4235km2。

总库容量3.03亿m3,有效库容2.07亿m3。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及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的中段,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挠褶带北缘的庙彬凹陷,形成于鄂尔多斯盆地发展中期。

其主体构造以东西向宽缓褶皱为主,少见断裂构造。

本矿井根据钻孔、沟谷中地层揭露,井田内的地层由老至新为:

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中下统延安组,中统直罗组、中统安定组;下白垩统宜君组、洛河组、华池环河组;上第三系上中新统小章沟组;第四系更新统及全新统,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

以灰~深灰色泥岩和浅灰色细~中粒砂岩为主,底部为油页岩层,泥岩质纯细腻,水平纹理发育;砂岩分选好,胶结致密层理均匀。

2.侏罗系(J)

1)下统富县组(J1f)

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厚度为0~37.3m。

岩性为灰~灰绿色铝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粒砂岩,底部局部为角砾岩,砾石成分为三叠系砂岩和泥岩。

泥岩呈团块状,松软易破碎,含鲕状菱铁矿结核,具质纯、细腻、光滑、遇水膨胀。

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

井田内地表无出露,厚度为13.36~106.95m。

下部为灰褐~灰色鲕状菱铁矿结核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一层特厚煤层。

中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灰~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一层厚煤层和1-2层薄煤层。

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细~粗粒砂岩和浅灰色、灰绿色、灰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顶部为一层厚约2m的紫色含铝质泥岩。

3)中侏罗统直罗组(J2z)

与下伏延安组假整合接触,厚8.63~49.16m,上部以灰绿色、紫红色、紫灰~蓝灰色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灰紫色中粗粒砂岩;下部以灰绿~灰白色砂岩为主,夹紫灰色、灰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常为含砾砂岩。

砂岩杂基含量较高,胶结物以铁为主,次为钙质,交错层理发育。

泥岩中细碎屑含量较高,多为块状,层理不明显。

4)中侏罗统安定组(J2a)

与直罗组假整合接触,厚度为33.74~140.55m。

为紫红色、棕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青灰、蓝灰、灰紫色含砾粗砂岩,底部为巨厚层含砾粗砂岩,胶结松散。

砂岩成熟度低,以岩屑长石杂砂岩为主,次为长石石英杂砂岩及石英杂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铁质钙质胶结,具大型交错层理。

砂岩杂基含量较高。

常夹灰~深灰色湖相泥岩层,泥岩含砂量高,并富含钙质及钙质结核和泥灰岩透镜体。

3.白垩系(K)

1)下白垩统宜君组(K1y)

与安定组假整合接触,厚度为4.70~46.68m。

岩性为浅棕红~紫灰色巨厚层状粗砾岩,夹粗粒砂岩透镜体。

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次为石英岩、石灰岩,砾径一般大于5~15cm,最大20cm以上,砾石滚圆度好,分选差。

基底式及孔隙式钙质胶结,致密坚硬。

2)下白垩统洛河组(K1l)

出露于河谷两侧。

上部以紫红~浅棕红色粗砾岩为主,顶部为紫红色中粒长石砂岩夹粗砾岩,一般厚60~80m,下部为棕红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中厚层状中~粗砾岩及暗红色薄层泥岩,一般厚70~100m。

砂岩分选差次圆状~圆状,钙质胶结,较坚硬。

3)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K1h)

岩性以紫杂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中~细粒砂岩,局部夹泥灰岩。

薄~中厚层状,水平纹理发育。

厚度为0~137.20m。

4.上第三系上中新统小章沟组(N31)

分布于黄土层以下,出露于沟谷两侧,不整合于中生界各组地层之上。

一般厚60米左右,为棕褐色粘土、砂质粘土,底部常见浅棕灰色砂砾石层。

粘土致密坚硬,含大量钙质结核,砂砾成分复杂,分选滚圆度差,半成岩。

5.第四系更新统(Q1-3)及全新统(Q4)

在井田内发育良好,更新统组成厚的塬面黄土,底部为下更新统(Q1)与下伏三趾马不整合接触,为浅棕灰色砂质粘土层,含分散状大姜石结核及不明显退化古土壤层,厚约40米。

中上部更新统(Q2)为浅黄褐色黄土夹浅棕红色古土壤及不连续的姜石层,对比为离石黄土,厚约61米。

顶部为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3),厚4~8米,灰黄色,孔隙大、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渗透性强。

河床两岸一级阶地以下土层;砂砾石层及塬边坡积为本区最新沉积全新统(Q4),一般厚为4~12米,最大厚度为37米。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太峪背斜北翼,地层由南东向北西倾斜,倾角平缓一般为3~5°,其上发育以北东东向展布为主的宽缓背斜,从北往南有七里铺-西坡背斜、孟村向斜、董家庄背斜、南玉子向斜、路家小灵台背斜、安化向斜、祁家背斜、师家店向斜、彬县背斜等,断层罕见,构造简单(见图1—2—1)。

本井田位于矿区南部路家小灵台背斜与彬县背斜之间,包括安化向斜、祁家背斜、师家店向斜等宽缓褶曲。

其走向近东西,总体倾向北,含煤地层倾角一般为3°~5°,在井田北部安化向斜南翼、祁家背斜北翼之间倾角较大一般18°~25°,未发现大断层。

1.褶皱

1)大佛寺(安化)向斜

轴线走向近东西,东段在井田以外,井田内轴长11.5km,向斜宽3.6km,北翼倾角2°~5°,南翼近轴部5°~6°在与祁家背斜过渡部位倾角18°~25°,轴部地层近水平。

2)祁家背斜

轴向北西西,轴长约9km,地表出露的洛河组地层可见到该背斜形迹。

南翼倾角3°~5°,北翼倾角一般5°左右,在安化向斜以南过渡部位地层倾角增大(18°~25°),轴部地层倾角2°左右。

背斜宽度2.5~3km,枢纽呈马鞍状起伏。

3)师家店向斜

走向北东东,向西倾复变宽阔,向东扬起变窄,至1号勘探线消失。

两翼倾角平缓,一般2°~3°,局部5°~6°。

2.断层

根据《大佛寺井田勘探地质报告》,未见影响生产及采区划分的大、中型断层。

但在邻近生产矿井中常有小断层出现。

如城关煤矿东大巷在采煤过程中有4-5m断距的正断层,4煤底板一般呈现阶梯状或波状起伏。

水帘矿的北下山巷道,有0.5m断距之正断层,南上山巷道有三条正断层,断距分别为1.2m、1.5m和6m,沿断层面常有水涌出。

下沟煤矿西部胶带输送机大巷有1条断距约1m的正断层,断层附近瓦斯涌出量较大等。

二、煤层及煤质

(一)煤层

1.煤系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延安组,共分为上下两个含煤段,上含煤段厚度为0~45.71m,一般为20m,局部地段含煤仅见3煤层组,分为3-1、3-2两层煤;下含煤段厚度为0~100m,一般为40~80m,含4煤层组,分为4、4上-1、4上-2、4上四层,其中4上-1、4上-2、4上为4煤的上分叉煤层。

2.可采煤层

4煤:

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全井田分布。

煤层全厚0~19.73m,平均11.65m,属特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0~2层夹矸,局部含2层以上夹矸,夹矸厚0.1~0.3m,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

属较稳定煤层。

4上煤:

为4煤的上分叉煤层,煤层全厚0~7.02m,平均2.88m,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1层,局部含夹矸多达10层,岩性以泥岩或砂质泥岩为主,炭质泥岩次之,夹矸单层厚0.05~0.71,一般0.1~0.4m。

为井田局部可采煤层,在井田6号勘探线以西属较稳定煤层。

6号勘探线以东由于煤层夹矸层数多而厚,无开采价值。

各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2-1。

(二)煤质

本井田内各煤层为低变质烟煤,属不粘结31号煤,是良好的动力、气化用煤和民用燃料,各煤层物理性质见表1-2-2,各煤层煤质情况见表1-2-3。

表1-2-1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m)

与下层煤

间距(m)

分布面积(km2)

可采面积(km2)

可采

区域

煤层

容重

(t/m3)

4上-1

48.61

34.62

南部

1.43

4上-2

16.62

14.54

东部

1.45

4上

73.20

67.74

6号勘

探以西

1.45

4

79

74.44

全井田

1.39

表1-2-2各煤层物理性质表

煤层编号

物理性质

4上煤、4上煤-2

4上煤-1

≥4煤

颜色

黑色

黑色

黑色

条痕

褐黑

褐黑

棕黑

光泽

沥青

沥青

沥青

结构

细条带-条带状

条带状

条带状

构造

层状

层状

层状

断口

贝壳状、阶梯状

壳状

贝壳状、参差状

三、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及补给、排泄

1、含水层与隔水层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层(Q)

a.河谷区、冲洪积层孔隙潜水(Q4)

分布于泾河、磨子沟、安化沟、菜子沟等河谷及沟谷中,呈带状展布,最大厚度26.2m,一般10.55~17.45m,上部以砂质粘土、粉砂为主,下部为中粗粒砂及砾石层。

含水层厚度3.5~9.13m,水位埋深一般0.65~4.5m,水温一般为10~13℃,为第四系富水性弱~中等的松散含水层,水质为HCO3-Na·Ca·Mg型或HCO3·SO4-Na型矿化度0.45~1.27g/l。

b.梁源区黄土层潜水(Q1+2+3)

全区分布,各沟谷中均有出露,该组顶部为马兰黄土(Q3),一般厚5~10m,系浅灰黄色粘土,透水而不含水,中部为离石黄土(Q2),一般80~100m,以浅黄各煤层物理性质表1-2-2。

砂质粘土为主,中部夹钙质结核或砂砾石层,孔隙性较好,形成弱的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0~30m,下部为午城黄土(Q1),以深黄褐色砂质粘土为主,较致密,具有隔水性。

含水层位于河谷侵蚀面以上,形成滞水性蓄水构造,各沟谷中在(Q2)底部均有泉水出露,富水性弱,流量为0.01~0.96l/s,,水质类型为HCO3-Na·Ca·Mg,矿化度小于0.5g/l。

2)第三系上中新统小章沟组孔隙含水层(N13)

各沟谷中均有出露,为固结程度不同的含水层,厚度变化大。

上部以棕褐色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厚约30m,为良好的隔水层;下部以浅褐色浅灰褐色未固结半固结的中粗粒碎屑堆积物为主,形成弱的含水层,含水层厚度约20m。

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底部有隔水层时在沟谷中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泉流量为0.02~0.18l/s,水质为HCO3-Na·Mg型,矿化度小于0.3g/l。

3)白垩系下统华池环河组相对隔水层(K1h)

地表无出露,仅在西部边缘有分布,厚度为0~137.20m,岩性以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泥岩,中下部夹薄层中、粗粒砂岩,可形成零星小面积含水地段。

在井田内埋藏较深,裂隙不发育,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4)白垩系下统洛河组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岩组(K1l)

井田内各沟谷中广泛出露,厚度为0~288.60m,岩性以棕红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砾岩或含砾粗砂岩及少量泥岩、砂质泥岩。

含水层由各类砂岩组成,厚度为7.35~282.20m,平均167.41m,南薄北厚,东薄西厚,富水性由南向北逐渐增强。

露头部分无水压,水位埋深43.73~+1.2m,单位涌水量为0.01275~0.0508l/s·m,小于0.1l/s·m,渗透系数0.018~0.082m/日,水质为SO4-Na·Mg型,矿化度小于1.18g/l。

5)白垩系下统宜君组裂隙承压含水岩组(K1y)

井田内未出露,一般厚度为20~30m,岩性为砂砾及砾岩,砾径一般为5~15cm,最大20cm,分选性差,钙质胶结,中下部裂隙发育。

胶结较好的地段可形成局部相对隔水层,由东向西富水性强。

水位埋深7.34~+0.48m,单位涌水量为0.00876-0.1451l/s·m,小于1.0l/s·m,渗透系数0.020~0.861m/日,水质为SO4-Na型或Cl·SO4-Na,矿化度小于2.59~65.39g/l。

6)侏罗系中统安定组隔水层(J2a)

岩性以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下部夹中粗粒砂岩。

厚度一般为60-80m,最厚达115.36m,由东向西厚度增大。

7)侏罗系中统直罗组裂隙承压含水岩组(J2z)

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及砂质泥岩、泥岩,厚度为8.65~49.16m,含水层一般厚度8~14m,最厚35.65m,西薄东厚,粒度为中部细,东西粗,裂隙不发育,富水性极弱。

水位埋深21.22~44.42m,单位涌水量为0.00002~0.00005l/s·m,渗透系数0.00012~0.00591m/日,水质为类型为Cl-Na,矿化度小于12.58g/l。

8)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裂隙承压含水岩组(J1-2y)

该含水岩组是井田含煤地层,根据煤层分布特点将该含水岩组分为两个含水岩段,即4上煤以上裂隙承压含水层和4上煤-4煤裂隙承压含水层段。

4上煤以上裂隙承压含水层:

该段含水层由中粒砂岩及少量含砾粗砂岩组成,厚度为4.6~13.1m,最厚达28.28m,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16.15g/l。

隔水层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厚度一般16.2~33.5m。

4上煤-4煤裂隙承压含水层段:

该段含水层由4上煤及间接顶板的中~粗粒砂岩砂砾岩组成,厚度一般6.75~25.34m,最厚达44.99m,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13.78-13.88g/l。

隔水层一般有两层,一层为4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0.4~14.2m,岩性为泥岩、铝质泥岩;另一层为4煤层顶板隔水层,厚度0.5~30.27m,一般5~20m。

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组成。

9)侏罗系下统富县组隔水层(J1f)

该隔水层一般厚度10m,最厚达37.3m,岩性为紫红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为一良好隔水层。

10)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相对隔水层(T3h)

该隔水层揭露最大厚度68.28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致密坚硬,偶见裂隙,层理发育,为相对隔水层。

2.补给与排泄

1)地表水

本区地表水体主要为泾河,年平均流量为57.70m3/s。

磨子沟、土沟、菜子沟、安化沟、石岭子沟等五条小溪流均为泾河的支流,流量不大,常年流水,流量一般为0.004~0.867m3/s。

其流量由第三、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和白垩系下统洛河组承压水-无压水补给。

向北西方向迳流,并在沟谷露头处向地表水系排泄。

8~9月为丰水期,流量增大。

2)地下水

河谷区第四系冲积层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白垩系下统洛河组承压水和无压水补给,其次为地表水和农田灌溉水的补给。

第四系黄土潜水和第三系底部潜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迳流方向受地貌条件及古地形控制,具有多方向性,一般为从较高的分水岭地带向沟谷方向运移,以泉的形式排泄。

区域迳流补给基岩承压水。

白垩系下统洛河组承压水—无压水在露头部分获得大气降水补给,向北西方向迳流并在沟谷露头向地表水系排泄;侏罗系中、下统承压水表现为侧向迳流补给,并向深部运移,迳流迟缓甚至呈滞流状态。

(二)矿井涌水量

根据《大佛寺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210m3/h,并确定出矿井最大涌水量为330m3/h。

四、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顶底板岩性

4煤:

伪顶为0.5m以下的炭质泥岩,零星分布。

直接顶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砂岩一般厚度0.87~3.51m,易冒落,为半坚硬不稳定顶板。

基本顶多为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局部为中~粗粒砂岩,为半坚硬较稳定顶板~稳定顶板。

底板多为铝质泥岩、次为泥岩或炭质泥岩,一般2.14~6.75m,遇水泥化、易发生底鼓。

2.瓦斯

据《大佛寺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分析自然瓦斯成分以氮气、瓦斯为主。

设计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钻孔瓦斯含量,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为相对涌出量为3.05t/m3,绝对涌出量为55.0m3/min大于《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绝对涌出量为40m3/min。

3.煤尘

本井田各煤层挥发分均在30%以上,最高可达39.12%,根据所采集煤尘爆炸试验样品试验,其火焰长度为10~400mm以上,岩粉用量为35~70%,结论为各煤层均有爆炸危险。

4.煤的自燃

根据煤的自燃试验样品,其结果说明4上-1煤层最易自然发火,4上、4上-2和4煤自然发火性能相对较差。

据水帘、火石嘴煤矿资料,地面、井下堆放的煤,发火期一般3~5个月。

而近邻的下沟煤矿一采区回风下山也曾发生过煤层自燃。

因此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属易自燃至很易自燃煤层。

5.地温

井田内初期开采区地温大部分属正常区,后期局部为异常区。

部分区域,4煤底板温度大于31℃,小于37℃,地温梯度异常,属一级热害区。

第二章井田开拓与开采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全井田东西长约15km,南北宽约5.8km,井田面积约86.3km2。

二、储量

1.地质储量

经计算共获得全井田地质储量1249.92Mt,其中A级储量为328.19Mt,B级储量为305.46Mt,C级储量为525.16Mt,D级储量为91.11Mt。

井田地质储量汇总见表2-1-1。

表2-1-1  矿井地质储量汇总表单位:

Mt

煤层

A

B

C

D

各煤层汇总储量

A+B

A+B+C

A+B

A+B+C+D

4上-1

54.25

54.25

54.7%

4上-2、4上

75.54

130.29

75.54

205.83

4

328.19

229.92

340.62

91.11

558.11

989.84

合计

328.19

305.46

525.16

91.11

633.65

1249.92

2.安全煤柱

1)工业场地、风井及村庄煤柱

矿井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煤柱按二级保护,围护带宽15m,村庄按三级保护,围护带宽10m。

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及村庄的煤柱按移动角圈定。

考虑到工业场地西南侧为山坡及土塬,为了防止煤层开采带来的山体滑坡,工业场地西侧和南侧方向煤柱,按塬面标高设计煤柱,场地东侧和北侧方向煤柱,按场地标高设计煤柱。

2)井田境界煤柱

本井田境界一侧留设20宽的煤柱,采区边界两侧各留设10m宽的煤柱。

3)巷道煤柱

大巷及采区巷道两侧均留设100m宽的煤柱。

4)大佛寺石窟煤柱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井田工业场地以东,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政府以陕政发[1992]35号文批准的保护范围是南至山顶,北至泾河岸边,东至沟口涝池,西至应福寺以西100m。

由于矿井建成后20年内不会回采到文物附近,本次设计大佛寺石窟保护区暂按边界角留设煤柱(δ0=50°,γ0=50°,β0=δ-0.3α),待矿井投产以后通过地表移动观测,确定岩石移动角和边界角参数以后,再对文物的保护范围进行调整校核。

3.可采储量

按《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4上1煤,4上2煤为两层薄煤层,采区回采率按0.85计算、4上煤为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按0.8计算;4煤为厚煤层,采区回采率按0.75计算,河床下未勘探区采区回采率按0.5计算。

经计算获得可采储量为765.68Mt。

第二节井筒

一、矿井井筒位置及数目

矿井共有主斜井、副斜井及西坡回风立井三条井筒,主斜井、副斜井均位于菜子村工业场地。

风井为立井,位于塬上西坡村附近,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方式。

后期为了减少风阻根据生产的区域不同,在邹家坪和木盘川各布置一对进、回风立井用于进风和回风。

矿井初期井筒特征表见表2-2-1。

二、井筒布置、装备及用途

根据推荐的井田开拓方式,各井筒布置如下。

1.主斜井井筒:

用以运煤、进风并作安全出口,井口标高为861.6m,井底标高为+640,井筒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净宽5200mm,净高4000mm,井筒倾角14°,斜长916m,,净断面积17.9m2,为方便撒煤清理,巷道底板需铺设100mm厚的混凝土。

井筒内装备一台宽1400mm的钢绳芯强力胶带输送机,敷设动力、通讯电缆及洒水管路。

为方便胶带输送机检修,在井筒东侧设有架空缆车,巷道中间设有行人台阶。

2.副斜井井筒:

担负矿井的设备材料、人员提升、进风,并作安全出口,井口标高+861.2m,井底标高+640m,井筒倾角20°斜长647m。

井筒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净宽5300mm,净高4200mm,净断面积19.2m2。

由于本矿井为高产高效矿井,井下巷道为全煤巷布置,矿井辅助运量小,下井人员少,井筒铺设单轨,设置固定道床,轨距为900mm,轨型为38kg/m。

井筒内左侧铺设行人台阶,同时右侧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