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671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七文言文阅读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

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纯实不欺欺:

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治:

研究。

C.要必申其意申:

施展。

D.召君问其制问:

询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

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

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

吝啬。

6.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8分)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

,字德长。

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寘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

遍谓里中:

“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

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

”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

又一里亦如之。

不数十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

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

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

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帅衍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

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

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

“得之矣。

”以公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

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

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

“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

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

识事者皆云:

“五十年无是尹都者。

”是岁七月抗疏云:

“臣七十当致仕。

”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

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

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

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

醋。

②支梧:

抗拒,抵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     粗:

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

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市:

购买。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

指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

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

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

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

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感到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8分)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

“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

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

及践阼,封安国亭侯。

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

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

臻曰:

“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

”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

“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

“殿舍不晟,吾所留心,卿推之何?

”臻上疏曰:

“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曰:

“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

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

“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臻迁为司空,徙司徒。

正始中,晋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诣兹议大事    诣:

拜访。

B.及践阼践阼:

即位,登基。

C.臻数切深数:

数落,责备。

D.而犹案甲养士案:

通“按”,压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

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

D.毌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8分)

游南岳①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

舆行两日抵其麓。

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

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

午憩半山亭。

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

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

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

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

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

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

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

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

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

乃攀危石凌绝顶。

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

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

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

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

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

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

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

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

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

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①南岳:

衡山。

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

②诘朝:

次日清晨。

③舁者:

轿夫。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

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使:

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极:

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画:

自我限定。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18分)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

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太宗谓曰: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

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

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

向声背实,以得为荣。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

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

又诏曰:

“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

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

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

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

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

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巳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

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

指家世衰落。

②问名: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

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

成婚。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普责天下谱牒    责:

责备。

B.或乖礼义之风乖:

违背。

C.不敦匹嫡之仪敦:

勉励。

D.或矜其旧望矜:

同情。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8分)

(1)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8题。

(18分)

豫让【注】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

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

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

“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

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余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