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729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docx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必考

2009年各省高考题汇编

1.2009年北京卷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

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

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

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

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

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

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

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

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

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

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

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

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

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

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

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

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

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

①平剧:

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

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答案】B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答案】D

(3)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

(4分)

【答案】  长处:

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

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2.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卷(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岳桦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

“性格决定命运。

”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

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

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a.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b.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在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a.(3分)

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

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b.(3分)

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

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

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

②它们的形态不同:

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

③它们的性格不同:

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第一问(2分)

①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4分)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3.2009年湖南卷(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

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

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

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

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

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

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对上文画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答案】D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答案】A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答案】A

4.2009年江西卷(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

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

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比如这首诗里“车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

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

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

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

《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

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妒忌的受恩承宠,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拟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

“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是一项是()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

【答案】C

(2)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答案】A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案】C

5.2009年湖北卷(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

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

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

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

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

二是信息网格集成。

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

三是知识综合应用。

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

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

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

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

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

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凶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寿延年,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

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

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厂里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答案】A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络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答案】D

(3)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B

6.2009年山东卷(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

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

“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桥》诗云:

“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

“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

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

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

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

“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

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

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

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

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

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