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926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13课同步测试题附答不全

10.岳阳楼记

一、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推(),薄暮冥冥()虎啸猿暗。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鹃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

是进亦优,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6.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日出而林霏开B.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引凄异

C.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D.锦鳞游泳/沉鳞竞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略无阙处B.先天下之忧而忧/自云先世避秦时

C.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D.百废具兴/此人为具言所闻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地结合起来。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

D.课文第2段开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B迁客骚人们是因个人得意和因“外物美丽”而乐,古仁人们是因天下之乐而乐

C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D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同有异:

同在“与民同乐”,异在范仲淹的“乐”因为有“忧”在先,乐得更深远。

四、简答题

1、结合课文第3、4段的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3、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的异同点

11 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就)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D.树林阴翳(遮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杂然而前陈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负者/歌于途

4.欧阳修用“环滁皆山也”描写滁州城的地理特征,对于这五个字有下面几种评论,其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五个字高度凝练,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这五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这五个字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D.这五个字言简意赅,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用课文原句填空。

(1)《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四季不同风光的句子是:

          ,          ,        , 。

 

一季一幅画,每一幅画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2)《醉翁亭记》中有动静相衬之美,“       ,       ”,以树林之静衬托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衬托太守颓然之静,趣味盎然。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峰回路转(曲折、回环)

太守自谓也(对……说)

B.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花)

C.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D.而乐亦无穷也(也)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在乎山水之间也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 

其此之谓乎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1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B.课文第2段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作者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D.课文以“乐”为主线,贯串全文。

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10.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类文阅读】

(一)[2020—2021·河南月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①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②,乃至无讼③以听。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

因凿石引泉,酾④其流以为溪。

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

予状而述曰:

自有此山,便有此泉。

山不过十仞,溪不袤数丈,怪石皑皑,涌湍潺潺。

洞壑无底,云兴其间。

仲春气至,万木华发。

公登山乐,乐者毕同。

无小无大,乘兴从公。

公举觞酒,酒酣气振。

舍瑟咏歌,同风舞雩。

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选自独孤及《琅琊溪述》,有删改)

  [注]①领:

治理。

②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

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

③讼:

案件。

④酾(shī):

疏导。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酒酣气振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13.甲文中,作者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

请分析滁人“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2分)

 

14.甲、乙两文中的治理者有着同样的情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丰乐亭记(节选)

[宋]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 

(2)问诸滁人 

(3)顾而乐之 

(4)因为本其山川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17.找出文中两处写景的地方,并概括其写景特点。

(4分)

 

18.选文围绕一个“乐”字来构思,说说作者笔下“乐”的含义。

(3分)

 

答案

1.[解析]B “意”是“意趣,情趣”的意思。

2.[解析]C C项中的“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他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3.[解析]C 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析]B “意未尝不尽”的说法有误,应该是“意犹未尽”。

5.

(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6.[解析]A 谓:

命名。

7.[解析]C A项,介词,从;介词,到。

B项,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译为“啊”。

C项,连词,表承接。

D项,代词,他们;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8.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解析]D “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表述有误,应为“衬托太守的与民同乐”。

10.这两句话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入手,以树木之茂密、禽鸟鸣声之婉转,突出表现了“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及太守的与民同乐。

11.

(1)离开。

(2)尽兴地喝酒。

12.

(1)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2)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13.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14.示例一:

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百姓的情怀。

甲文中百姓游玩、众宾尽欢是治理者励精图治的成果,乙文中李幼卿使饥者有粮吃、召流亡者回乡的做法表明治理者能够心系百姓疾苦。

示例二:

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甲文中所叙写的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等场景,乙文中所描述的百姓乘兴从公的其乐融融的画面,都体现了治理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参考译文]

[乙]陇西的李幼卿,字长夫,以皇帝的侍从官身份治理滁州,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以至于没有诉讼案件(需要)处理。

所以(他)平时有不少闲暇时间,常常寄情于琅琊山之下。

于是开凿石头引出泉水,疏导它的水流成为小溪。

在溪的左右建了(可供歇息的)上下坊,又建了禅堂、琴台环绕着它。

我描述这些情况说:

自从有了这座山,就有了这道泉。

山不过十仞高,溪流不过数丈宽,怪石雪白,泉水潺潺。

山间洞壑深不见底,云气时出其间。

仲春时节,阳气升腾,万木吐绿,山花烂漫。

幼卿公享受着登山游览的快乐,其他喜欢登山的人都跟随着他。

(大家)不分老幼尊卑,乘兴跟随幼卿公(同乐)。

幼卿公举杯畅饮,气势豪放。

推开刚刚弹的琴,开始咏歌,忘情地舞蹈于春风中。

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15.

(1)第二年。

(2)之于。

(3)向四周看。

(4)根据。

16.

(1)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

(2)喜欢它地方僻静而事务简单,又喜爱它风俗安适悠闲。

(3)又幸亏滁州的民众为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又乐意与我同游。

17.示例:

开篇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在选文结尾,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

18.作者“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得知它在滁州城南面一百步远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开辟出空地来造了一座亭子,(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事务简单,又喜爱它风俗安适悠闲。

(我)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每天和滁州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声。

(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的景色,四季的景色,没有不令人喜爱的。

又幸亏滁州的民众为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又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是因为)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年代。

12《湖心亭看雪》

一、基础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拏一小舟()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⑪上下一白()⑫惟长堤一痕()

⑬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更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3)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

(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来此绝境()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五)课文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

写出作者什么性格?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二、中考链接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 (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略

(二)①晚上八时左右 ②消失 ③撑(船) ④裹,围 ⑤独自 ⑥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⑦哪能 ⑧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⑨客居此地 ⑩等到(11)全(12)只,只有(13)罢了

(三)

(1)这、表示判断

(2)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还(3)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4)消失、与世隔绝

(四)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五)1、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

如: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3、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作者“痴”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拿、拥、往、看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这个“独”字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

 ),为下文作伏笔。

7、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二、中考链接

1. 

(1)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

茂盛的样子。

 

2.    C 

3.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4.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3水调歌头

篇目

文体

朝代

作者与字号等

出处及其他重点文常

中心主旨

《水调歌头》

同上

同上

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旷达豁达乐观

的胸襟与对世人美好的祝愿。

【原词】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主旨】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选择题: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