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978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9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库与典型案例

是      。

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声明过程中所发展的一系列。

三、简答题

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从而进行逻辑思维。

2.B【解析】劳伦兹通过小鸡和小鸭的印刻现象的发现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即在某一段时间,某一技能特别容易习得。

3.B【解析】冲动和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少是沉思型的表现。

4.B【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是在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

5.A【解析】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二、填空题

1.类型差异2.具体运算3.威特金4.6、7岁到11、12岁5.心理变化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原始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是这阶段的突出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这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

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这阶段的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

1972年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典型案例

凯蒂旺普斯是什么?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

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一种夜行兽,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

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大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发现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接着我发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

怀特森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

这种动物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全是错误的。

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你们本来应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

毕竟,正当传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

怀特森描述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

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

可我们一点也没有起疑心。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

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

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

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立即大胆地提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

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

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文章。

他不肯轻易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案例解析】

现代教学要求学生有怀疑、创新精神。

然而传统的教学只是将学生变成记忆的机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会怀疑、更不会有思考。

怀特森先生的课则给学生传递着另外的一种信息:

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运用自己的思维与判断,去审视别人所给与的知识。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这种对权威的破解,不可能有新的发现,这种怀疑、判断以及对权威的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正是科学教育的真谛。

科学课程要注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把握,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培养他们

大胆质疑、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的灵魂。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一样,当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第一章学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蜜蜂采蜜B.猴子练习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2.小丁原来很怕见陌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

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丁身上发生了()学习。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

3.老师不准吵闹的学生在下课时间到教室外面玩,并要求其抄写一段课文,如抄写得好才可以解除禁令,这是运用了()

A.正强化B.负强化C.间歇强化D.连续强化

4.顿悟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苛勒

5.孩子哭闹要玩具时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6.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在乘船、乘火车也会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A.条件反射的消退B.条件反射的泛化

C.条件反射的分化D.条件反射的习得

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贝尔D.桑代克

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食物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9.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B.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D.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0.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B.客观性C.普遍适应性D.永恒性

二、填空题

1.布鲁姆认为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的接受学习。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4.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和非人为的联系。

5.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6.学习是经由经验或练习而变化为的历程。

7.“小华最近通过报纸杂志及网络上的信息得知贩卖光盘的方法”这种现象最符合理论的预测。

三、简答题

列举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试述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C【解析】加涅认为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件事件的选择倾向。

3.B【解析】负强化是指某种刺激抑制行为的出现。

教师罚学生抄写课文旨在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

4.D【解析】苛勒是完形顿悟说的代表人物。

5.D【解析】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称之为消退。

6.B【解析】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心理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7.C【解析】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8.B【解析】食物是无条件刺激。

9.D【解析】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0.A【解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与解释,因此知识具有主观性。

二、填空题

1.知识2.有意义3.替代强化4.实质性5.效果律6.行为7.社会学习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

S→R。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

学习的主律有三条: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

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

一个叫应用律,另一个叫失用律。

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学习的副律有五条,分别是:

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典型案例

两位女教师的一堂课

这里写两女教师。

第一位女教师班上有一位男孩,平时作业乱糟糟,学习不认真,还喜欢骂人、打架、旷课。

一天语文课上,这位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祖国》,大家都刷刷地写起来,而那个男孩仰面朝天地呆着,最终他还是写了几笔。

当老师看他的作文时,发现上面只写着:

“祖国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

”女教师被感动了一下子,写下了非常肯定的评语:

“这个‘母鸡与米’的比喻在这次作文中最精彩!

说明了你对祖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从那天起,男孩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有礼貌,变得积极了,老师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在向好的方面努力……

另一位女教师是美国的一位老师。

新泽西的一个小镇上的学校,有一个很“差”的班,26个学生几乎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吸毒、进少管所、堕胎……老师们放弃他们了,家长们也放弃他们了,他们自己也放弃自己了。

女教师这天出了一道选择题,有这样三个青年:

A.信过巫术,还有过两个情妇,有过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还有过吸食鸦片的不良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大都只是一点啤酒,年轻时没有任何不良记录。

这位女教师让班上的同学们选出一位日后能够造福人类的人,同学们的答案几乎都是C。

出乎所有同学的意料,这三个人都是二战时的著名人物,分别是A.富兰克林·罗斯福;B.温斯顿·丘吉尔;C.阿道夫·希特勒。

这位女教师说:

“你们的人生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与将来的所作所为,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做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才……”

后来,她的班上真的出了不少人才,有一位做了著名的心理医生,一位成了华尔街最年轻的经纪人……。

【案例解析】

教育者要发挥他的教育作用,就必须首先确立教育的信念:

每一个人都是可塑的,都是可教育的。

我们承认人的智商、情商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决定人的成功与失败。

人天生都是向上的和向善的。

教育者的这种信念会促使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去捕捉教育的时机,唤醒迷途顽童的沉睡心灵。

案例中一位是中国老师在一次作文中对一个差生的肯定性的评价,另一位是美国老师刻意地设计了一个选择题后,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最终都把不成器的孩子送上了成功之路。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想办法去除那些既定认识,重新审视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

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第一次体验到向上和向善的快乐和尊严的时候,他们对人生的价值也会重新审视和定位.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四章学习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口渴会促使人做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B)

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

2.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B)

A.作用B.社会意义C.动力来源D.个人的前途

3.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C)

A.高尚动机B.内部动机C.外部动机D.低级动机

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马斯洛B.韦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

5.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B)构成。

A.意识和能力B.规则和技能C.经验和方法D.认知策略

6.(A)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

7.在学习中,(A)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A.复述B.组织C.计划D.调节

8.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尽可能避免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学习策略是(C)

A.组织策略B.精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9.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在主要内容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10.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精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1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体现的是(C)

A.创造性B.学会学习C.学习迁移D.学习动机

12.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A)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3.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A)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4.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B)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5.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C)的问题。

A.创造性B.认知性C.有结构D.无结构

16.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D)

A.无目的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

C.比较D.发明创造

17.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b)的过程。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

18.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b)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D)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20.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则表明其思维的(C)越高。

A.流畅性B.独创性C.灵活性D.结构性

21.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是(b)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弗洛伊德 

二、填空题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可使教学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3.检验假设的方法有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两种,后者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5.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道德认识     。

7.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8.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9.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韦纳。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0.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创立者是班杜拉。

11.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

12.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13.学习中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

14.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在心理学中叫学习迁移。

15.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多种情境中,这叫一般迁移。

16.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17.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的理论。

2.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3.简述学习策略的特点。

4.简述如何实施复述策略。

5.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6.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

7.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9.简述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0.简述问题解决具有的特点。

11.简述解决问题的阶段。

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论述题

1.试论述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2.试述良好品德与态度的培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动机会使人产生某种活动,这是动机的激活功能。

2.B【解析】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将学习动机划分为高尚与低级。

3.C【解析】来自外部的诱因称之为外部动机。

4.C【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5.B【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6.A【解析】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7.A【解析】主要的记忆手段是复述。

及时复述有利于防止遗忘。

8.C【解析】克服学习内容的相互干扰是属于复述策略。

9.A【解析】在主要内容下划线的方法属于复述策略的一种。

10.A【解析】记忆术是对知识进行有效加工的精加工策略。

11.C【解析】学习迁移是指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2.A【解析】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13.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古老的迁移理论。

14.B【解析】桑代克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他提出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15.C【解析】有结构的问题是指有标准答案的、封闭式的问题。

教科书中的习题多是这一种。

16.D【解析】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17.B【解析】理解问题是指找出问题主要矛盾的过程。

18.B【解析】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有利于解决问题。

19.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20.C【解析】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21.B【解析】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是皮亚杰。

二、填空题

1.问题解决2.知识经验3.直接检验4.学习期待5.利他主义

6.道德认识7.发明创造8.避免失败者9.韦纳10.班杜拉

11.谐音联想法12.背景知识13.条理性14.学习迁移15.一般迁移

16.概括化17.目的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学习动机的理论。

(1)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2)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6)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

2.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6)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

3.简述学习策略的特点。

(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4.简述如何实施复述策略。

(1)合理安排复述时间;

(2)适当的过度学习;

(3)克服记忆的相互干扰;(4)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5)采用多种形式复习。

5.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6.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

(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7.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经验的概括程度;(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9.简述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0.简述问题解决具有的特点。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3)操作认知性。

11.简述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与功能固着;(3)个体已有知识经验;

(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5)个性因素。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创造适当气氛,鼓励主动质疑;

(2)提供难度适当的问题;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5)帮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7)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训练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创造性的培养:

(1)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2)培养创造性人格;

(3)培养创造性思维。

2.

(1)言语说服;

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②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③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

 

典型案例

临场退却的背后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讲故事比赛。

马上该我们班上场了,看着两个一直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的小候选人。

我的脑子在飞速旋转:

……就她吧。

于是,我下定决心抓起陈倩的小手,“就你上!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她不但脸上没有兴奋,反而低下头来不敢看我。

“我相信你能讲好,别紧张。

”我安慰道。

“可是,我结尾的地方有点没记牢……”我沉默……陈倩悄悄抬头看看我,慢慢的,眼圈湿了。

“怎么会这样?

”我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上进心极强、门门功课都优秀、而且排练时表现极佳的孩子,竞会怯场。

“老师,我去!

”话说得又快又干脆,还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看着梦洁高举着的小手,我的脑海里马上闪现出她这几天全心投入排练,哪怕嗓子哑了也不退下“阵”来的情景。

就是她了。

事后,我仍久久无法平静,眼前一直是陈倩那张沮丧而胆怯的脸。

再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观察她——她情绪比过去低落,考试前不再自信满满,课间很少像过去一样带领大家玩耍,管理班级也畏首畏脚起来。

陈倩妈妈对我说:

陈倩临场发挥的能力强,如果真让她上场,她的表现一定会很好……我知道,我错了,面对一个即将失去自信的孩子,我没能拉她一把,给她以鼓励,让她试一试,反而置其感受于不顾,无异于在悬崖边推了她一把。

【案例解析】

现代教育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能将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不断努力人走向成功。

作为教师,须善于发现孩子的自卑或不自信的现象,利用自己手中的教育影响学生,激发孩子的自信,帮助其树立自信,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

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增强自信的保证。

对于陈情这样一个在自信和自卑的边缘徘徊的孩子,一次成功可能就会成为其思想的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