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224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docx

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

2009年全国技工教学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内容提要: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他们找不到前进的动力,甚至最终影响自身的成长。

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为何会出现“高原现象”,它有哪那些危害,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度过高原期,实现自身职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

关键词:

教师职业发展、教师“高原现象”、教师职业高原期

每天的脚步穿梭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每天的目光深锁在教材和学生作业本之中,日复一日的行色匆匆只是忙于应付琐碎且繁杂的日常教学事务,“分数、考核”之类的话题累积着工作强度过高产生的疲劳和倦意,“学生越教越难教”的抱怨引发的只是灰心丧气的职业懈怠,没有情绪挑灯课读,更没有时间思考和研究,有时甚至把写论文、做课题也看作累赘,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职业承诺动摇、职业情感的萎缩和职业角色的模糊,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出现了故步自封式的因循徘徊。

有的人得过且过,对于自己的将来更是充满了疑虑和迷惘,仿佛自己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甚至到了江河日下的崩塌边缘,这种近于杞人忧天式的心态正是处于职业高原期的中学教师的典型表现。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知识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刚开始学习时,进度很快,学习效果显著;而后就逐渐慢了下来,达到一定程度后仿佛到了极限,很难再有进步。

在曲线上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水平只是在一定的高度上徘徊,甚至出现下滑的迹象。

这种现象登山一样,一开始时上坡的速度很快。

但当爬上了一定的高度,却感受不到什么高度的变化,稍不留神却会跌下山涧,这就好像上了高原一样。

因此被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原现象”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只要突破了这个高程,认知水平的曲线又会继续上升。

世人瞩目“高原现象”,就因为“高原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高原期”的有效突破,是教师成长之路取得成功或归于失败的分水岭。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高原期呢?

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教师职业成熟水平分为六个阶段:

即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

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

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类型与水平、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其专业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维持时间也有长有短。

而从认知角度看,“高原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成长期,也是教师成长最快的时期,大约需要3~5年时间。

在这一阶段,一名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事业怀着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他们勤奋好学,思想解放,有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他们更易为学生接受,他们认真钻研教法、学法,熟悉教学内容、教育对象,逐步完成了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转变,从而达到国家教师标准,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有的还成为学校公认的教学骨干。

第二阶段是成熟期,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所教科目的教学质量稳定,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模式化,因而就可能出现囿于经验的故步自封,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进入徘徊期,不再敢于创新。

教育、教学方法几年一成不变,教学水平和能力慢慢进入了难以进一步提高的“高原期”,教师素质也仿佛已经“定型”。

那些“定型”的教师,如果能够敏锐地觉察自身存在的问题,正确应对,就会很快突破障碍,走出高原期,进入第三阶段——提升期,伴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名师。

否则,就可能在“高原”上徘徊复徘徊,甚至一蹶不振,终生无所成就。

“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曲折,它的发生、发展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规律性。

“高原现象”的发生,“高原期”的时间长短,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跟不上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必然因素。

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必须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更新,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必然会出现—个新旧过渡的时期。

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

2、教学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巨大职业压力是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诱发因素。

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

过去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如来自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压力,不但现在依然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功利主义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更增加着这些压力的强度和压力持续作用。

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中是顶梁柱;在事业上是中坚力量,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身心俱疲。

“太忙了”,“实在没有时间”,“好想停下来喘口气”,成了许多已成为中坚力量老师的口头禅。

他们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唯独忘了给自己留一点提升的时间,没有静下心来总结和分析。

事情越来越不顺,心情越来越郁闷,甚至导致亚健康的出现。

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下,许多教师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他们没有胆量进行革新,因为他们害怕承担革新带来的风险;而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积极性下降。

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失去前进动力,久而久之,成长中的“高原期”就会越拉越长。

3、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当导致前进动力缺失。

无论是自我夸大还是自惭形秽,其结果都将是使能力无法发挥,工作受挫。

自我夸大者感觉自己的能力和职位不相适应,大材小用,因此心理失衡,牢骚满腹,工作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工作中出现问题也往往归咎于他人。

自惭形秽者做事缩手缩脚,不敢稍越雷池半步,导致工作没有起色。

而这时他们更加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信心继续下滑,真正的能力被一点一点丢弃。

许多教师在初为人师时都只是懵懂地告诉自己要“当个好老师”,然而现实的工作是平常琐碎的,好老师的目标仿佛遥不可及。

有些老师,把职称当成了检验成就的标准,目标定位就是评上高级职称,根本没有树立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创造型教师的大目标。

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往往会有“我这一辈子难道就是这样碌碌无为了吗?

”、“我这一辈子就这样被埋没了吗?

”的想法,提早进入了“高原期”;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又仿佛站在了世界的顶端,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样地进入了“高原期”。

因为这样的目标定位,承袭着太多的世俗功利色彩,寻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4、职业情感萎缩造成的职业懈怠是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温床。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是三点一线的(教室、办公室、家庭),上完课坐到办公桌旁忙着备课、改作业,下了班又匆匆往家赶。

教育工作强度过高产生了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情感也随着岁月推移逐步萎缩。

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热情最高,工作中的每一点细小进步都会带来欣喜,也心甘情愿地化上十倍、二十倍的努力去追求那一、二分的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仿佛面对的就只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内容今天讲,明天讲,今年讲,明年还讲。

再好吃的菜也会吃腻,再生动的讲解,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却唤不回那份初为人师的感觉。

处于“高原期”停滞和退缩阶段的教师,大多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

经验对教师是宝贵的,但经验也会束缚一个人的成长。

虽然人人都痛恨那种重复的教学,但是这些进入职业高原期的老师却囿于经验而不敢创新,理由自然有很多,“以前的经验很好用,为什么要变呢?

”、“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

”、“变来变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点承受不起”。

于是,不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不能积极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敢探索新路子,致使课堂教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有时甚至连举的例子、用的习题、上课的语调表情都一成不变。

单调重复的教学生活已耗尽了他们的教学激情,精神上产生惰性,思想上导致僵化,方法上形成定势,也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新需要勇气,需要付出代价,不愿或不敢创新就因为缺乏旺盛的职业热情。

5、教师自身人格因素的缺陷是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内在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成长中很少有“高原现象”,而有的教师却频繁出现“高原现象”。

有的人“高原期”较为短暂,有的人却很漫长,甚至走了下坡路?

这与教师的个人人格缺陷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存在着如怯懦、自卑、孤傲、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钻“牛角尖”、难于相处等不良人格缺陷,当他们面临压力、困难时,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去应对,最终导致成长中障碍的频繁出现。

有的人缺乏归属感,有了一点成绩就目中无人,贬损新同事乳臭未干,年长的同事迂腐陈旧,抱怨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是怀才不遇,进而连工作劲头都没有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越来越无法与同事融洽相处,对集体越来越冷漠。

有的人看到别人出成绩,特别是看到与自己一起出道的同事或成为领导,或得到更多评优评先机会、学习机会时,失落的感受就更加强烈了,怨天尤人,越来越消沉。

甚至与领导、同事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作更是失去了原先的激情,消极、敷衍。

最终走向恶性循环。

教师自身如何突破成长中“高原现象”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但“高原现象”毕竟是认知过程中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因此对“高原现象”不必要过分焦虑、恐慌,茫然不知所措,更不必对自己产生怀疑,消极退缩。

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客观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就一定能够突破“拐点”,进入一个全新的提升期。

1、确立目标,再造激情

确定目标是行动的关键。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更是动力的源泉。

人生有限,但人生的目标不同,人生的意义也就不同。

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层面是俗务人生,终日操劳的只是柴米油盐和各种应酬。

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只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活着的人生谈不上什么人生的追求,用鲁迅的话来说就叫“苟活着”;第二个层面是职业人生,所谓“生活”就是围绕着职业成天忙碌着,从中也感受着生活的有滋有味。

人的一生总是有所追求,但并非每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就是他追求的事业。

我们中间有不少的人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仅仅看作是挣钱、养家糊口的手段,难于超脱功利的羁绊,从而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第三个层面才是超越功利的事业人生,把自己的所做的事情与人生毕生的追求挂钩,在自己的学习中、工作中和事业追求中活出自己的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去努力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使我们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面对“高原现象”,我们教师要正视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设定自己的目标。

如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有了目标,也不可能事事顺利、个个目标都如期实现。

当我们设定的目标不能如期实现时,我们是否有屡败屡战的勇气?

还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这时我们应该正确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是目标过于高远、空泛?

还是自身的努力不到位?

或者是受到现实的层层阻碍?

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目标进行修正和细化,多给自己一些跳起来就能摘到的果子。

造就自己的成就感,培养自己的信心。

同时也为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目标铺平道路。

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时,我们更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同时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让它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能让这个已完成的目标成为我们的终极目标,从此固步自封。

有了目标,还需要旺盛而持久的工作热情。

旺盛而持久的工作热情来源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和情感,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更来自于他对教育的美好体认和幸福感受。

对于高原期的教师来讲,缺乏工作热情,教学上没有创新,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教育的美好体认和幸福感受。

比如自己总是教某一个年级或某一门学科或在某一个岗位上,看似轻车熟路,实际上枯燥单调,日子久了,可能自己不想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教法。

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同理。

但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重新唤醒自己工作热情,重新激发良好的工作状态呢?

转换环境无疑是个好办法。

现在许多教师,特别是在农村和乡镇的教师,经过五年、十年的磨练,成长为业务和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后,都有进入更高的市级学校的冲动。

因为进入一所新的学校,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生,似乎回到了当初做新教师时的那种兴奋状态。

这样的环境大转换显然能让教师突破“高原期”,但这并不是每个教师和学校都能够使用的方式。

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自我改变。

一是从心态上改变。

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努力化解“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失落感,淡泊名利,乐观豁达,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突破“高原期”的战斗中。

二是从生活上改变。

有人说换一件衣服就是换一种心情,一些细节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散散步,打打球,听听音乐,或者每天读上一个笑话,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往每天繁忙的生活里添加一点放松的元素,换得一份休息与放松,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适当的时候从书本中走出来,到社会里,到自然间寻找一些新鲜元素,一次小小的郊游有时也能带来一次人生的领悟。

对饮食进行适当调整,注意营养。

许多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对一日三餐马虎了事,日积月累,更容易造成身体的疲乏。

教师需要给自己一个强健的体魄,以便更好地投身工作。

三是从工作上改变。

多留一点时间与学生交流。

每一批学生都会带上不同的时代烙印,而不同家庭出来的学生又带着各自不同的个性,但他们都充满着激情与活力。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教师能感受时代的脉搏,学生的朝气和活力是焕发教师青春的催化剂。

要多留一点时间与同事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教师的经验之谈,新教师的不成熟想法。

我们都可以以“拿来主义”的心态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既有利于与同事的融洽相处,又能激发自己的灵感,何乐而不为呢?

多参加一些培训,探讨,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给自己注入一些新鲜的内容。

有机会也可以尝试岗位的转换,尝试新学科的教学。

2、终身学习,自我积累

“人和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教师应是最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学习的内容分解落实到日常,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点滴积累。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这桶水永远是活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及时补充到新鲜血液,让新鲜的内容激活日趋庸懒的脑细胞,最终走出“高原期”。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仅要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取相关的信息,还要学习一些边缘学科知识,懂得一些现代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

一要学一点教育理论,及时领会新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同时要多读一些一线教师的写的教学心得,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课堂上也会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

二要多读专业领域外的“杂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

已经在教师岗位上战斗了多年的我们,在教学经验日渐丰富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匮乏。

“学,然后知不足”正是我们的心声。

语文老师显然不可能是精通各知识领域的专家,但起码也得有各种知识的广泛涉猎。

因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求知的方法,引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读书要有目标,或者说,要有针对性,我们应该在身边找问题,带问题读书,在读书中获得观点、立场和方法,再用这种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及反思、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改善教学方式,我们要从自身的“学”入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敬业精神、自我发展需求、自我钻研与对教育、教学反思密不可分。

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但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

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

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

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二要积极利用各种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

在工作挑战性不大,暂时没有机会提高层次的时候,抓紧时间充实自己。

可以通过自考、函授等各种形式,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理论水平,我在2003年取得了浙江教育学院的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又在2007~2008年,我利用两年时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电子商务高级职业证书。

而我们学校缺少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师。

这样当时机来临时,我就能抓住机会实现新的职业发展。

三是倡导网络交流,更大范围地寻师受教。

网络时代,Internet上的教育、教学信息应有尽有,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如果我们教师与网络绝缘,那无异于新的“睁眼瞎”了。

用电脑编辑文字,收发电子邮件,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制作简单课件等是不能不掌握的了。

更高层次的建博客、制作发布个人站点等等也是有追求的老师所必备的能力。

学习的方法不止是读书,在实践中学习更这重要。

经历的事会使人印象深刻,历练中得到的经验有时比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更牢固。

要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在“课堂拼搏”中不断进步。

3、总结反思,找准方向

有人说,教育家首先应是思想家,只有善于思考,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教育的本质。

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

“成长=经验+反思”,足见反思的重要。

反思有两类。

一是成功的反思。

成功的教学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经过反思,总结出鲜活的教学思想、恰当的教学设计、敏锐的教学机智。

但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那么我们就难以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

因此反思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反思失败。

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影响教学的动态变化因素很多,教师很难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教学中总存在疏漏之处。

客观地面对这些失败,及时记录,并进行理性思考,寻求问题的根源,使之成为教训,并在今后加以弥补,从而避免失误的再度发生。

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

惟有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育环境的反思,才可以进一步理解课程与教材、课标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等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自身才能够得到第二次成长。

教学过程的反思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是改变常规的教学模式,改进优化教学方法。

课中反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质和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课后反思是指每堂课后,要及时地从新知导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板书设计等方面做出深刻的反思。

把这些反思记在教案后面,调整下节课的教学方案或为以后的教学就有了借鉴和参考。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要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等。

反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和学生年龄特点。

反思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反思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育环境的反思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同时,还应认识到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同时也要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

反思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进行争辩,发表各自的见解;可以就每项工作、每节课后进行反思,寻找更佳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师得到自我完善。

当然最有效的方式是持之以恒写教学后记。

通过认真记录,不断回顾,不断反思,经过一两年时间,我们的教学能力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4、科研兴教,创新突破

一位成熟的教师应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工作品质。

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逐步完成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成为一名“学有进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师。

但事实却大相径庭,在中国一千万人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在第一线,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也没有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嫌烦、嫌难的思想至使他们在学术上往往止步不前,“高原现象”相当普遍。

而在教育科研界,由于受理论界的一些专家的误导、也由于教育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近年来明显也出现了“高原现象”和功利化的倾向。

人们用“高原现象”来比喻中小学教育科研止步不前、缺乏突破。

用“塑料花”来批评某些中看不中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许多教师个人化“问题解决”的无人问津,由此造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困惑、也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危机。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学效果的中介和桥梁。

教育教学上的科学研究的课题应该面向教育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上普遍存在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线教师的工作中会碰到许多的问题,也有许多鲜活的教学案例,掌握着许多第一手的教学素材。

只要我们能够做个有心人,不再去写那些有时连自己也不理解的概念性论文,而是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积极思考、试验、实践,就能找到更加符合教育的实际的课题,也为广大给教师提供了攀登的阶梯。

职业高原期的中学教师要把参与新的科研工作当作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在教育科研中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寻找努力方向,把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高原现象”是认知过程中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对“高原现象”不必要过分焦虑、恐慌,茫然不知所措。

“高原现象”又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拐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你不能抛弃怯懦,你就会在迷茫和焦虑中自甘沉沦。

只要你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调整心态和情绪,冷静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努力奋起,用重燃的生活热情去融化惰性,用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去祛除懈怠,用确立于心的目标去抗衡倦惫,就一定能突破“拐点”,走出“高原”,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对策

2、陈伟国.高校教师激励策略初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C11)

3、专业发展“高原期”教师成长障碍探因来源

4、关于教师如何走出学术高原期的论述

http:

//pjchengw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