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241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1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

上海市初三化学一模汇编实验简答题综合实验含答案

2019初三一模汇编-实验

【简答题】-综合实验

一、还原氧化铜

(静安)36.下图是初中化学中两个重要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①图1、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是(10),A、C中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分别是(11),(12),图1、2实验体现了一氧化碳和碳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13)。

②如图1实验,加热前进行的是操作是(14),目的是(15)。

对图1、2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16)(填编号)。

a.图2C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

b.图1、2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液体倒流,都要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再熄灭酒精灯或喷灯

c.图1、2实验分别生成1mol二氧化碳,实验需要的碳和一氧化碳的物质量也分别是1mol

某兴趣小组在做完图2实验后,进行了如下图的改进,也得出了碳和氧化铜能反应的结论,有一个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不够严密,理由是(17)。

36、(10)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分)

(11)CO+CuO

Cu+CO2(12)C+2CuO

CO2↑+2Cu

(13)还原性(14)通入一氧化碳(15)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爆炸(16)a

(17)有可能是铝箔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

(嘉定)51.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实验猜想】①猜想1:

只有CO2;

猜想2:

只有(11)(填化学式);

猜想3:

含有CO和CO2。

若猜想1成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2)。

【实验探究】基于猜想3,根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进行探究。

 

②若观察到(13)的现象,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

装置E的作用是(14)。

③装置B、D中都盛放了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15)。

有同学认为:

不需要装置D也能证明猜想3成立,你是否支持该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

(16)。

51

1

(11)

CO

(12)

C+2CuO

2Cu+CO2↑

(13)

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

(14)

防止CO污染空气

(15)

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碳

(16)

支持,根据装置B和装置C中的现象已经得出猜想3的结论。

(松江)52.把木炭和氧化铜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如右图)。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2),

实验中观察到:

A中有红色固体出现,(13)。

实验结束时将单孔塞拔出,停止加热,冷却时发现有少部分红色固体遇空气又变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4)。

倒出上述试管中的固体,其中一定有(15),可能有木炭。

②为了探究上述固体中是否含木炭,甲乙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装置

依据

结论

甲同学

把倒出的固体放入如图装置,先通一会一氧化碳,后加热。

石灰水

变浑浊

固体中

含有

木炭

乙同学

把倒出固体称量为m1克,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至室温,称量固体为m2克。

固体

(16)

固体中

含有

木炭

上述方案中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17)。

52.(12)C+2CuO

2Cu+CO2

(13)石灰水变浑浊

(14)2Cu+O2

2CuO(15)氧化铜和铜(答全得1分)

(16)m1大于或等于m2(答全得2分)

(17)一氧化碳和氧化铜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二、混合气体的检验

(宝山)51.某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过程中,排出的废气可能含有H2O、CO、CO2、SO2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废气的成分,在查阅资料后,设计如下图所示的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

Ⅰ.SO2能使品红溶液红色变为无色,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Ⅱ.H2O、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均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Ⅲ.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和SO2反应,不与CO反应

【探究过程】

 

【实验现象】

A中褪为无色;E中无明显现象;B、C、F、G、H均有明显现象。

请回答:

①根据A中现象可知废气中含有(11);

②F中的现象为(12),G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3);

③若组合Ⅰ和组合Ⅱ调换,造成的后果是(14);

④请你分析该探究实验设计是否有不足之处,若你认为无不足之处,请忽略此问;若你认为有不足之处,请写出不足之处:

(15)。

51.(11)SO2(12)白色粉末变蓝(13)CO+CuO

Cu+CO2

(14)无法检验出SO2和CO2(15)无法检验出H2O和CO2,缺少尾气处理(2分)

(金山)38.有一瓶气体,可能是CO、CO2、H2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分析该气体的成分,取适量该气体进行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提示: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某些气体;

.假设每一步都吸收完全;

.氢气还原氧化铜得到铜和水)

 

上述可能存在的气体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气体是(24)。

通过步骤a能确定一定含有的气体是(25)。

实验中如没有用浓H2SO4干燥气体1,对气体检验(26)(选填“有”或“无”)影响。

若现象X为“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结论是气体中(27);若现象X为“无水硫酸铜不变色”,结论是气体中(28)。

b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9)。

⑥该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含有H2O蒸汽,改进的实验方案是(30)。

38.(24)CO(25)CO2(26)有(27)一定有H2(28)一定没有H2

(29)CO+CuO

Cu+CO2(30)步骤a之前首先把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中

 

(奉贤)52.草酸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

某同学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一定量的草酸完全分解,并将产物全部通入下列装置。

①A装置内左侧固体变蓝色,右侧仍为白色,请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

②实验中观察到B、E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草酸分解的产物中

有 (13)。

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1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③从环保角度考虑,如何改进该装置 (16)。

④为计算草酸分解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某同学在上述实验中测定了如下数据。

装置(含其中药品)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装置B

m1

m2

装置D(玻璃管及其中固体)

n1

n2

根据上述数据能否计算草酸分解产生的一氧化碳的质量?

若能,请写出计算式 (17);若不能,你认为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 (17)。

(装置中残留的气体忽略不计)

52

(12)

(13)

CO2、CO

(14)

黑色固体变红色

(15)

(16)

将尾气点燃或收集

(17)

不能。

还需测定草酸的质量、A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

 

(徐汇)37.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

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生成CO。

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乙醇燃烧产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探究产物中有H2O的装置是(16)(填装置编号,以下相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17)。

Ⅱ.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的作用是(18),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9)。

Ⅲ.探究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20)或(21);E装置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F装置不足之处为(23)。

Ⅳ.若乙醇燃烧时生成11.6gCO2和CO混合物,其中碳元素的百分含量为31.03%,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物质的量为(24)mol。

37.(16)A(17)白色固体变蓝色(18)验证是否存在二氧化碳

(19)CO2+Ca(OH)2→CaCO3↓+H2O(20)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1)E装置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色(22)CuO+CO

Cu+CO2

(23)没有尾气处理(24)0.15

三、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

(崇明)50.实验与探究是进行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以“碳和碳的化合物”进行以下探究。

①利用下图装置可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导管a处用火柴点燃)。

气体

M

a

可改为

酒精喷灯

足量澄清石灰水

I.探究CO与CuO的反应:

通入气体一氧化碳,M处为氧化铜,加热前先通一氧化碳的目的是(11);M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2);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13)。

II.探究CO2与C的反应(改为酒精喷灯):

通入气体二氧化碳,M处为木炭,观察到玻璃管中的现象是(14),M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5)。

导管a处点燃的目的是(16)。

②化学小组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冷却后,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17)

猜想二:

是氧化钙与碳酸钙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步骤1

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静置。

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18)

步骤2

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19)。

有气泡产生

【探究结论】通过探究,猜想二成立。

50.(11)排净玻璃管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12)CO+CuO

Cu+CO2

(13)检验产物中有CO2

(14)黑色粉末逐渐减少(15)CO2+C

2CO

(16)一是防止污染空气、二是证明高温下CO2与C能反应且产物为CO(写到第二点即可)

(17)全部是氧化钙(18)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清液变红色(完整得分)

(19)稀盐酸(或HCl)

(黄浦)

51.用下图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固定装置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

 

A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9)。

B中固体由黑变(1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1),说明一氧化碳有(12)性。

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13)(选填编号)。

a.A中消耗的碳粉的物质的量等于B中消耗的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b.C的作用是收集剩余的一氧化碳

c.点燃e处,火焰呈淡蓝色

d.B处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上图实验装置设计还不能完全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请说明理由(14)。

51

(9)

C+CO2

2CO

(10)

(11)

CO+CuO

Cu+CO2

(12)

还原

(13)

cd

(14)

A中通入的二氧化碳也会使D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

(静安)37.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18)(填化学式),C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19),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0),通过D处现象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是(21)。

某同学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如图2所示:

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22)。

37.(18)H2CO3

(19)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是否发生反应

(20)CO2+Ca(OH)2→CaCO3↓+H2O

(21)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3分)

(22)a、d变红,(b、c不变)、d先变红,a后变红(2分)

(闵行)

25.某同学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下(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酒精C2H5OH)。

 

1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是(12)。

2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与理由

石灰石煅烧生成CO2

火焰上方罩洁净的烧杯,而后倒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有CO2生成;

此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3)。

石灰石煅烧生成CaO

(14)

(15)

有CaO生成

石灰石部分分解

(16)

(17)

部分分解

25.(12)CaCO3

CaO+CO2↑

(13)不正确,酒精燃烧也能生成二氧化碳

(14)取滤液A,滴加酚酞试液(取滤液A,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15)变红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16)取滤渣B,滴加稀盐酸

(17)有气泡产生

(闵行)26.如图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

A通入无色气体(可能是H2、CO或CO2),B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可能是CuO或C),C处试管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序号

探究实验

简答

若为H2与CuO的反应

B处玻璃管中的现象是(18);

B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9);

若为CO与CuO的反应

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0);

D处酒精灯点燃的目的(21);

若为CO2与C的反应

(B处换成酒精喷灯)

C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22);

D处酒精灯点燃的目的(23)。

②实验Ⅰ通过B处的现象已能确定铜的生成,确定另一产物水生成的方法是在B与C

之间加装一个装有(24)(填药品名称)的干燥管。

对实验Ⅱ分析错误的是(25)(选填编号)。

a.反应开始后通入0.1mol一氧化碳可生成0.1mol铜

b.B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小于C中增加的质量

c.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

d.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26.(18)黑色粉末变红色(黑色粉末变红色,管壁还有水珠)

(19)H2+CuO

Cu+H2O

(20)Ca(OH)2+CO2→CaCO3↓+H2O

(21)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22)吸收(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23)验证产物CO

(24)无水硫酸铜(硫酸铜粉末/硫酸铜)

(25)ad

(松江)51.选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

该反应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的理由是(8)。

②若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依次连接A(9)(填编号),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是(10)。

③为探究气体中CO和CO2的存在情况,把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列实验装置,不合理的是(11)(填编号)。

.通过B、C装置

.通过B、D装置

.通过B、C、E装置

.通过C、B、D装置

V.通过B、C、B、D装置

51.(7)CO2+C

2CO

(8)得到一氧化碳不纯净或反应条件高(答其一即可)

(9)BD(答全得1分)(10)蓝色火焰(11)

(答全得1分)

(长宁)35.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请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①图1: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6)  ;

②图2:

为探究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H2O三种成分:

I.装置A中的现象是(57),反应的化学方程为(58)。

II.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9),观察到的现象(60)。

III.装置D的现象是(61),反应的化学方程为(62)。

F处点燃尾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63)。

③图3:

某同学进行煅烧石灰石的实验并对煅烧后固体的成分进行研究。

(注: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所含杂质不参与图3中的所有反应)

I.甲中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是(64);

II.乙装置,取少量煅烧后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滴加的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说明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6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III.给丙中试管内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66),说明固体中残留碳酸钙。

由Ⅱ、Ⅲ步可知,石灰石煅烧后固体的成分中有(67)。

35.①

②Ⅰ.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蓝色

Ⅱ.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Ⅲ.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

③Ⅰ.

Ⅱ.

Ⅲ.有气泡产生氧化钙和碳酸钙或CaO和CaCO3

四、探究实验

(青浦)30.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氧气

K

 

白磷

白磷

80℃

冷水热水

甲乙丙丁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10)。

2打开K,通入氧气,观察到试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11)。

③对比乙、丙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1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的实验现象是(13)。

30.(本题4分)

(10)4P+5O2

2P2O5

(11)通入氧气,使试管液面上方气压增大,大于大气压

(12)温度达到着火点

(13)丙中白磷起初不燃烧,液面下降接触氧气后丙中白磷燃烧

(青浦)31.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

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锈的组成和铜生锈的条件。

.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

铜锈受热易分解

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右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观察到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4)。

(2)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

Cu和(15)。

.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

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实验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丝表面

有绿色物质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3)实验中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16)。

(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17)(填编号)。

(5)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18)。

(6)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

(19)

(7)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20)。

【反思与应用】

(8)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21)。

31(本题9分)

(14)CO2+Ca(OH)2→CaCO3↓+H2O(15)C、H、O(16)除去水中溶解的O2

(17)①和③(18)铜生锈与O2有关

O2

CO2

(19)

(2分)

(20)铜与H2O、O2、CO2同时接触(21)保持铜制品表面干燥

(浦东)51.学习小组对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的性质进行探究,并进行相关实验。

①分析组成

碱式碳酸铜中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团是(30)。

②探究分解产物,装置如图一所示(省略夹持仪器):

 

实验步骤

现象

分析和结论

Ⅰ.组装装置,连接导管a、b,微热试管。

烧杯中的导管口(31)。

说明整套装置不漏气。

Ⅱ.加入药品和试剂,点燃酒精灯。

A中固体出现黑色,B中白色固体变蓝,C中石灰水变浑浊。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有CuO、CO2、(33)。

③用氢气还原装置A中反应后的固体并检验产物,装置如图二所示(F中的无水硫酸铜用于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Ⅰ.D中观察到固体变红。

Ⅱ.实验开始时,若先点燃酒精灯后通氢气,可能导致的后果是(34)。

Ⅲ.E中观察到白色固体变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5),该现象能否证明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水,理由是(36)。

④学习小组还利用图二装置定量测定水的组成(玻璃管中为纯净氧化铜),并测定了下表的四个数据(单位:

g)。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装置D

a

b

装置E

c

d

利用表格中数据,列式表示水中氢、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37)(不要求化简)。

51

(30)

OH

(31)

有气泡

(32)

CO2+Ca(OH)2→CaCO3↓+H2O

(33)

H2O

(34)

发生爆炸

(35)

CuSO4+5H2O

CuSO4·5H2O

(36)

否,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水蒸气可能是未分解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

(37)

(徐汇)38.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

盐酸已经完全反应猜想二:

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

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溶液pH

测得溶液pH=3

说明溶液显(25)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质疑】有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影响。

【补充实验】

①取干净的烧杯,另配制(26)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27)色。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4。

以上三个补充实验中,能对质疑作出合理解释的是(28)(填实验编号),由此可知,探究一中生成物不会使溶液的(29),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

观察不到气泡产生

②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

又有气泡产生,到不再产生气泡时,仍有固体剩余

结论:

假设(30)不成立。

综合实验探究一、二,解释【实验探究二】实验步骤①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原因(31)。

38.(25)酸(26)氯化钙或CaCl2(27)红(28)①③2’

(29)溶液的pH小于4(30)二、三(31)反应物盐酸浓度太稀了,反应很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