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442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第1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1册.docx

《高中地理第1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1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1册.docx

高中地理第1册

高中地理第1册

知识要点及知识网络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类别及其特点

天体类别

恒星

星云

行星

卫星

流星

慧星

特点

2、天体系统

(1)概念:

——什么是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级别及其关系

 

宇宙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

月亮

其他行星及其卫星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园性

3、八大行星的分类及其特征: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类别

成员

特征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表面的温度(<100℃,>0℃)使其表面履盖大面积液态水—海洋。

(4)地球外部有利于生物生存和进化的宇宙安全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能

1、什么是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3、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外部大气的分层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特点

2、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耀斑

太阳活动的周期:

----约11年

太阳风暴

3、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

影响

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

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

正相关性

负相关性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1概念

2特点

3方向:

总方向

北半球--()

南半球--()

4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时

5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2、公转运动

1概念

2特点

3方向

一个恒星年

4周期

一个回归年

5公转轨道

近日点:

远日点:

6公转速度

近日点:

平均速度

角速度:

远日点:

线速度:

日地平均距离:

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1、昼夜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晨昏线晨线

昏线

2、昼夜交替

(1)成因

(2)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

(3)对人类的影响——起居作息

3、时区及其划分

4、地方时: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区时及其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所求时区的时刻(区时)=已知时区的时间±时区差

注:

自西向东数得的时区差,用“+”,

自东向西数得的时区差,用“—”

6、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方法:

变更方法:

从西向东(即自东十二时区进入西十二时区)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24小时);

从东向西(即自西十二时区进入东十二时区)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24小时);

不过日界线,日期不变更。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概念:

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23º26’)

2、地球公转时黄赤交角的情况: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春秋分(3月21日、9月23日前后)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则相反)

夏半年: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冬半年:

--自秋分日至次年的春分日:

春分日和秋分日:

(3)四季的形成:

(1)天文四季:

(2)气候四季: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地震波

(1)什么是地震波?

(2)纵波、横波及其特点:

速度

通过的物体

纵波(P)

横波(S)

2、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什么叫不连续面?

(2)不连续面的分布及其特点:

圈层

不连续面

深度

地壳

(莫霍界面)

(17千米)

(900千米)

(2900千米)

(5150千米)

岩石圈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外核

内核

(3)三个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界面

(4)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1)大气圈:

主要成分:

--氮、氧

(2)水圈: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是最活跃的圈层,其范围

大气底部

水圈全部

岩石圈上部

关系: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近地面空气吸收空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3、结果: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月球表面与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二、热力环流

补充知识:

气压的分布规律

(1)同一地点,海拔低的气压就高,反之亦然。

(2)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地点,气温高的气压就低,反之亦然。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2、什么是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形成(图示)

4、热力环流的分布:

(1)陆与海之间—海陆风

(2)城市与郊区之间——城市热岛环流

(3)山谷间—焚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什么叫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4、风向

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5、如何判断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什么是大气环流?

(概念)

2、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3、大气环流的意义:

--输送、交换热量

4、三圈环流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

规律:

6、补充知识:

(1)形成降水的条件

(1)要有充足的水汽

(2)要有凝结核

(3)要有大气的上升运动,使水汽受冷凝结

(2)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a)受低气压带影响地区,气流上升、降水较多。

b)受高气压带控制地区,气流下沉,天气晴燥,降水少。

c)信风带控制的地区,气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多晴燥天气,降水少。

d)西风带控制地区,气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气温下降,降水较多。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气压中心的形成: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气压中心的分布

一月(冬季)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阿留申、冰岛低压中心

七月(夏季)

夏威夷、亚速尔高压中心

亚洲(印度)低压中心

3、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东亚、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有不同的气候,如

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2)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地面状况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气旋、反气旋

一、锋与天气

1、什么叫气团、锋面、锋线?

(概念)

2、锋面与天气

(1)锋的分类: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2)冷锋与天气:

形成、天气特点

(3)暖锋与天气:

(4)准静止锋与天气:

江淮准静止锋、贵阳准静止锋(天无三日晴)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气旋与天气、反气旋与天气:

(以北半球为例)

气流运动情况

天气特点

气旋

气流由四面八方流入中心辐合上升,在高空向四周流出。

低空辐合,高空辐散。

阴(云)雨天气

反气旋

气流在高空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下沉,在近地面向四周流出。

低空辐散,高空辐合

晴燥天气

三、特殊天气

形成:

1、台风—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

分布:

灾害:

形成和活动时间:

2、寒潮—强冷高气压(反气旋)

天气特点:

灾害: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地质时期----有地球以来

1、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划分:

历史时期----一万年以来

近代----一、二百年间

2、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

呈波动上升趋势

3、近代全球气温变化:

平均升高了0.6℃

4、近代我国气温变化:

(1)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

(2)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不较明显。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暖):

1、海平面上升

2、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

3、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全球水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对策

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

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形态

气态水—量最少,分布最广(全球)

液态水—量最大,分布较广,主要在海洋

固态水—量较少,分布在高纬、高山地区

2、陆地上的水体: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地球淡水:

主体是冰川(占淡水总量68%),其次是河流水、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4、河流水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什么叫做水循环?

(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发生的领域

类型

环节

发生的领域

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内循环

蒸发或蒸腾、降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2)使地球上的能量得以交换,物质得以迁移,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什么叫做洋流(海流)?

(概念)

2、洋流

分类

按性质分

暖流:

寒流:

按成因分

风海流:

补偿流:

补偿流出海区的海水所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

因温度、盐度等不同产生水密度差形成的洋流

3、洋流的分布:

(与风带分布对照分析)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反气旋型)

南半球逆时针(气旋型)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大洋环流

北半球逆时针(气旋型)

南半球(缺失)

风海流:

如:

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补偿流:

如:

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厄加勒斯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

密度流:

(举例说明)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平衡全球的热量分布:

2、影响大陆沿岸的气候:

3、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四大渔场及成因:

4、影响海洋航行速度(航线选择):

5、对近海污染物的影响:

另: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简介波浪和潮汐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重要性

2、水资源概念

广义:

狭义:

3、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河流水)

4、水资源的分布

大洲:

其中径流量最多或最少的

国家和地区:

我国

空间分布:

时间分配: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2、水资源的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科学技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

海水淡化

跨流域调水和蓄水工程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人为原因:

2、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3、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开源措施:

节流措施: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形成的主要地形

结果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碰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拉张断裂

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上升

海陆变迁

下降

岩浆活动

火山喷发

火山山地

变质作用

岩石性质改变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引力能)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使岩石崩解和破碎,由大变小变细。

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夷平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蚀洞、风蚀蘑菇、柱等

流水侵蚀(溯源侵蚀、侧蚀)

“V”形谷、河床、沟壑、溶洞等

海浪侵蚀

海蚀洞、海蚀陡崖、柱等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

搬运作用

风力堆积

新月形沙丘、黄土

沉积作用

流水堆积(沉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堆积

冰积丘陵

海浪堆积

海岸沙堤(沙滩)

固结成岩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转化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一)褶皱山:

1、什么叫做褶皱

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拱--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3、褶皱的地形

前期

后期

背斜

发育成山岭

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发育成谷地

因坚硬不易被侵蚀成山岭

4、著名的褶皱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二)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2、断层形成的地形

(地垒)

上升块—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

庐山

泰山

(地堑)

下降块—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

(三)火山

1、火山喷发:

2、火山构造

火山通道

火山口—发育成湖泊

火山锥—火山

3、火山分类

活火山—如富士山、夏威夷火山等

休眠火山—吉林长白山

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2、对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

分布:

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避开陡坡,降低建造成本和难度

延伸:

“之”字形迂回前进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成因----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成因

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

下蚀

使河床加深,呈“V”字形

侧蚀

使河谷谷底展宽,谷坡后退

河流侧蚀结果

发育期

成熟期

凹岸:

侵蚀较强,水较深形成

凸岸:

堆积较强,水较浅河湾

河谷比较宽,

横剖面呈槽形。

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沟谷(a)河谷(b)河流阶地(c)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流堆积地貌形成原因:

2、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分布

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扇)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上游山前

中下游

河流入海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河流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影响明显,往往沿河发展成带状分布。

1、高原河谷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2、山区聚落的分布—山前(山麓)洪积扇、冲积扇

3、冲积平原的聚落分布—密集,且形成沿河聚落带或沿海聚落带。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的原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循环过程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改变地球大气的成份

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份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

(2)生物循环过程

光合作用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者—植物的叶绿素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同步性、协调性。

例如: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1、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人类活动通过改变生物要素,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如:

植被破坏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域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

1空间尺度差异

2差异产生的原因

3带状分布的规律—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自然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自然带)

水平自然带

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自然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自然带)

--

垂直自然带

注:

自然带谱自然带基带(基础自然带)

三、非地带性

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叫非地带性。

如:

1、我国西北内陆的绿洲

2、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

3、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等

 

 

自然带

水平自然带

(南北)(东西)

纬度地带性自然带:

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沿纬线

方向延伸。

地域分异规律以热

量为基础。

(东西)(南北)

经度地带性自然带:

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沿经线

方向延伸。

地域分异规律以水

分为基础。

垂直自然带

-

山地垂直自然带:

沿海拔高度的变化方向更替,垂

直分异以水热配合状况差异形成

自然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水平地带

由赤道到两极

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

垂直地带

-

如:

喜马拉雅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